百家姓,权氏家谱
权姓起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商武丁裔孙封权后以为姓”
——《词源》648页“权”注
肃肃我祖玄鸟自天天乙革夏武丁相贤手文命子开国于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八《世德铭》
权氏记忆(据相关材料整合)
在徐州诸多姓氏中,彭城权氏以孝闻名。权姓是冷姓,未进百家姓前一百位,然而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的孝德、承载着孝义的权谨牌坊在徐州妇孺皆知。
一
权氏受姓久远,当在商殷武丁之际。史载,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南),后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吞并,楚武王封斗缗为权县尹,治理权国,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告败,自己身死于此。斗缗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姓的得姓始祖。
彭城《权氏族谱》载,权族历经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因年代久远,祖先失传。到东晋升平年间,在前秦苻坚朝官居右仆射、封安丘公的权翼,为彭城权姓有史可考的始祖,迄今一千六百多年。此权系居住天水略阳,权姓遂将天水郡作为郡望(天水郡为西汉初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权姓堂号为贞孝堂。贞是对国之贞,孝是对亲之孝。唐时在安禄山幕中做事的权皋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刚渡江,安禄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母重病,客居洪州,权皋坚辞不受。后又有人多次想拜权皋为官,他都以侍母为由固辞。权皋生前一心事母,对国家贞,对父母孝,死后被谥为“孝贞”。
权德舆,天水略阳人。(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阙,从此跨入政界。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锷未得其入朝之逞。
作为有唐之名相,他“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 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
权族唐时迁居河南,宋朝又迁河间,继而迁居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明朝洪武初年,权谨随父由沂州迁来彭城定居,至今六百余年,已传二十世。
二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越十载,迁光禄寺署丞。后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其母死后,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四十六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明正统《彭城志》为现存的第一部徐州郡志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徐州博物馆有复印件。)权谨年七十七而终,然其遗风长存。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三
权氏家族分居徐州城乡各地,常以“权谨祠坊”为中心聚集联络。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权谨牌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多次修复改建。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座西朝东,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篆书“圣旨”二字,过道为三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金字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此为清乾隆帝南巡御赐。
人世沧桑,权谨牌坊久疏修缮。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权谨牌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权姓代表数十人议定,将先祖权谨牌坊献与国家,以利对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权氏家族后裔还将长期保存下的《权氏族谱》、牌坊图等资料捐献给国家,对研究历史有一定价值。是年,市政府出资,按明代牌坊的样式进行修复。1997年,彭城广场扩建时,权谨牌坊被拆除。2004年底,户部山郑家大院北边,权谨牌坊悄然而立。新刻的石碑泛着青光,高大的门楼散着新鲜的漆味。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的往来游人,不知有几人能注意到这处青涩的新古董,及其背后的诸多旧事。
四
权谨去世后,其孙以权谨为一世祖,始创家谱,因而形成权姓家族世系分明、宗派不紊的谱系。嗣后又续修五次,由于历史变迁,前三修皆无存。现存四修谱成于光绪五年,为权台村权兴汉在文革烈火中抢出,悉心保存。五修谱成于1919年,现存两部亦是权家人历经浩劫保留下来的。为使之流传后世,权族人经公议后,将族谱捐给市博物馆保存,博物馆又复制若干交还权族。权姓在清乾隆二十八年续修族谱时,创定世数排行诗一首,后在1919年五修族谱时,有部分增删改动。岁月更迭,至今权姓已用去十余字。为使权族瓜瓞绵延,后世班辈有序可循,在六修家谱中,经四乡权族讨论,班辈修改为:立廷兴启泰,勤学继懋修,怀贞程济美,宏文开吉昌。忠孝延世泽,嘉惠润甘棠。先则克奉绍,祖德耀崇光。
蒙姓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三、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和宁夏西部。
2、堂号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
蒙姓宗祠通用对联
〖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
〖蒙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
〖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
〖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
〖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蒙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蒙进喜中将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裔,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南梁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梁”为氏。
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地名。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则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之姓便依所居之地而来。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亦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5、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改拔列兰氏为梁姓。
6、其他源流。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
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郡望堂号
梁姓在长期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过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1、安定郡,治所汉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在临泾(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在安定(甘肃泾川北);2、扶风郡,治所三国时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在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3、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仪国”、“怡庆”、“集贤”、“梅镜”、“安定”等。
宗族特征
1、梁姓忠贞爱国,尊学重教,其历代名人以文人墨客居多。
2、梁姓发源于北方,后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序分明有致,反映出其鲜明的家族特征。如清宣统年间由梁道生所修撰的《梁氏族谱》中有陕西梁姓一支字行为:“世贵端本,元孝承嗣,道安靖贤。”
名人精粹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梁肃: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代画家、文学家。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梁红玉: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梁诗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代文学家。梁同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梁士诒:广东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梁方仲:广东人,历史学家。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百家姓,权氏家谱
本文2023-09-28 15:14: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