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村庄现明朝古墓,为什么说主人是建文帝?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福建村庄现明朝古墓,为什么说主人是建文帝?,第1张

相传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首都南京被破城后便下落不明,而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归宿更是众说纷纭,各地对于建文帝的古墓遗址也是猜测百般,经各类考古专家的考察,福建宁德的上金贝村发现的古墓最有可能为建文帝的墓址,民间对于此地的呼声也是最高。

其一是因为该墓的造型奇特,古墓上方的火龙珠及下方闭嘴龙的纹饰,其造型和雕刻方式都为明朝皇家的风格,古墓的形制也与其他墓室大有不同,看起来更像是南方僧侣常采用的佛教墓葬,而虽然民间对于朱建文的下落各执一词,惟对其出家为僧却是难得口径一致,这也就解释了上金贝古墓的与众不同。

其二是据上金贝村族谱记载,祖先名为郑三合,于明朝迁于此地。有意思的是据传当年与建文帝一起消失的20多名大臣中其中有一人叫做郑洽,人们便猜想郑三合的名字正是由这郑洽拆分而来,当然这猜想也并非凭空而来。

据史记载,郑洽的老家在浙江浦江县,其家长有溪流名为白麟溪,与这郑三合一族族谱《白麟谱》恰好遥相呼应,这一证据也大大证明了郑三合就是当初随建文帝一起消失的郑洽,而建文帝葬于此也就合乎情理了。

其三是因为此墓的墓主人落款为“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但真正的年号姓名却未有提及。这墓的落款显示了墓主人的超然身份却又只字不提其真正的年号名字,而当初朱建文被迫逃离南京又不能以真名示人,更是在逃离后遁入空门。

如此看来,无论是从上金贝古墓的时间,地点,史诗记载,还是从郑三合的族谱看来,都似乎印证了这就是朱建文的最终归宿!

因为没有家族基因的关系,所以说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代是错误的。但现有的夏侯基因与曹操家族的基因并不一致,所以曹操从夏侯氏领养的说法并不准确。

11日,复旦大学历史与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

专家表示,通过现代基因倒位和古代DNA检测的双重验证,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为O2-M268。

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

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人类遗传学报上。

有遗传学家表示,之前引起强烈争议的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曹操后代的现代DNA来验证。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墓最终确认在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后来国家文物局认定曹操为河南安阳东汉大墓的墓主人,但民间质疑该墓造假的声音不断。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君说,虽然牙齿等古生物化石可能存在DNA损伤等问题。

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个DNA片段进行测序。如果要验证曹操本人是否在河南安阳被发现,理论上可以和后人的DNA推断的结果进行比较。

2009年,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墓,消息一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一直伴随着真伪之争。同年,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启动了一个大型项目,试图通过曹操后代的DNA来推断曹操的身世。

采集血样“滴血认亲”

国内媒体称,课题组称,自2009年以来,上述课题组的专家一直在全国各地采集曹操后代的静脉血样本。

研究对象包括来自79个曹氏家族的280名男性志愿者和446名夏侯、曹氏男性志愿者,最终样本超过1000例。

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的258本曹氏宗谱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并通过查阅史书和方志,试图找到曹石迁徙的可能线索。

“比如曹氏中各支系的祖先和现居住地能否与史书记载的曹操后代流向吻合?”经过这一步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史料分析,筛选出了8个支持家谱、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曹氏家族。

在找到这八个曹氏家族后,专家们检测了他们的DNA。“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特有的、碱基对相对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

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6个家族属于O2-M268基因型。这6个O2-M268样本的祖先交集是在1800年到2000年前,也就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李辉认为,这些家庭共同检测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种染色体只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

“假设都是假冒的,那么符合概率等于这个基因型的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五次方。所以他们造假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所以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曹操真正的后代。”

2011年12月28日,课题组宣布定位了曹操家族的DNA,发现了6个极有可能是曹操后裔的族群,随即引发强烈反响。当时,李辉估计这种类型属于曹操的概率为9271%。

根据现代曹姓后裔的基因,复旦大学的研究小组成功地

结合曹石宗墓考古发掘组长李灿和遗址发掘者的口述,以及“元宝坑一号墓”中央位置墓砖上的“河间明府”铭文,最终确定两颗牙齿均来自曹操的叔祖曹丁。

课题组将一颗保存完好的牙齿带回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进行古DNA检测。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代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了最终结论——100%确认曹操家族的DNA。

家谱记载曹操直系后代的现代独立八大家族中,有六个家族的Y染色体为罕见的O2-M268,显著性达到P=9105,证明曹操的Y染色体属于该类型。

安徽亳州曹操始祖墓元宝坑一号墓遗存也属于这一类型,与现代曹操后代关系密切。夏侯和曹参的后代不是这种类型。因此,曹操的父亲是从家族内部收养的,而不是曹参本地人。

目前已发现曹操后代9人,分别来自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高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紫禁城作为皇室的居住地,端庄大气,富丽堂皇,为了保护紫禁城内皇亲贵胄的安全,仿照前朝的制度,建立了一支由御前大臣管理的御前侍卫。

因为保护的是皇亲国戚,御前侍卫的选拔非常严格,通常都是挑选武功比较好的,家底清白的人,经过武举选拔后,进入宫中成为蓝翎即正六品官职,而且升迁要求极其宽泛,最高能成为正三品官职,所以御前侍卫也是十分光彩的工作。

前几年,安徽省太和县的一座学校要修建教学楼,挖掘机司机在挖地基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些陶瓷碎片,于是下车细细的查看一番,发现下方有砖室墓,于是学校的领导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文物部门。考古人员到达现场之后,初步判定有三座墓葬,其中一座因为长时间被水浸泡,受损已经非常严重,另两座保存的比较完好,考古学家经过勘验发现其中两座是夫妻合葬,一个是单葬,所以初步判定为家族性葬墓,时间大约是在清朝中后期。

经过考古学家细致的挖掘清理,一共发现了200多件文物,其中含有瓷器,铜镜,银两,玉器等,这些对进一步研究清朝历史有重要作用,而后考古学家惊奇的在一座夫妻合葬的墓中发现了一件能代表身份的清朝官员所用的顶戴,而我们熟知的是花翎顶戴是清朝官员的服装标志,然而这个顶戴上并没有花翎,这让考古学家觉得很奇怪。

当地村民有人提出说村中曾有一位武举人,他曾经在皇上身边做过侍卫,相传说退休回到故乡时好像葬在了这里,这给考古学家提供了思路,发现的确如村民所说,御前侍卫的顶戴上没有花翎可以和其他官员区分开来。而后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玉扳指和弓箭等物件,这证明这里的确葬着一位武举人,生前是正五品的官职。

县城中的消息传的飞快,就在考古学家还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有人匆忙前来说这葬墓是他们的祖先,为了让祖先能够安眠,希望考古学家能够停止对葬墓的挖掘,考古学家自然是不会轻易相信,这些人拿出家谱证明身份,考古学家经过多方考察,确认他们的确为这位武举人的后人。但是学校的教学楼已经开始动工,若是现在停止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所以古墓必须要挖掘,但考古学家保证在将文物悉数挖掘出来之后,将为这位武举人建立衣冠冢,用以让后人祭拜。

中国古代的文物如今至少已经出土了2000万件,这些文物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画家文学家,他们的作品能够延留至今,甚至让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这些都和考古学家的夜以继日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

福建村庄现明朝古墓,为什么说主人是建文帝?

相传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首都南京被破城后便下落不明,而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归宿更是众说纷纭,各地对于建文帝的古墓遗址也是猜测百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