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尊贵的十个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最尊贵的十个姓氏,第1张

最尊贵的十个姓氏: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赵姓、黄姓、姚姓、姜姓。

1、李姓

李姓唐朝国姓,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姓氏。对于李姓的由来,相传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李家的祖先。皋陶这个人据说是尧帝时期的“理官”,后来把“理”字”改成现在用的“李”字。

2、王姓

周朝的国姓,也是我国人工众多的大姓,我们可以看看身边,很多人都姓王。据资料显示,王姓氏的主要来源普遍认为来自于这三个,分别是姬姓、妫姓和子姓。在这个三个姓氏中,姬姓还是我国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姓氏。

3、张姓

天下“张姓”根在濮阳,并且咱们国家的第一张龙图腾就是濮阳发现的。相传张姓的由来是出至黄帝的孙子张挥,而张挥的父亲就是玄嚣,他就五帝之一的少昊。张姓在古代是非常富贵的一个姓氏。

4、刘姓

是汉朝的国姓,身边姓刘的人真的非常多,特别叫刘伟的人更多,我身边姓刘的这些朋友有好几个都叫刘伟。在咱们国家自古就有“刘天下之说”,我们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电视剧上看,不管是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要比其它姓氏多。

5、陈姓

自古也是姓氏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多的。相传陈姓起源是来至于妫姓和姚姓,是舜帝姚重华的后裔。不过,随着后来的繁衍陈姓并没有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排名在全国第五名,但是在海外华人中陈姓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在民间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

6、杨姓

是隋朝国姓,其实山东地区也有很多人姓杨,这个姓氏据说是来源于姬姓、邑姓和少数民族改姓,是具有多民族姓氏的特性的。目前杨姓的人口也是非常多的,像咱们四川省就是国内杨姓的第一大省,还有像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分支,杨姓人口分布是非常非常多的。

7、赵姓

是宋朝的国姓,位例百家姓第一位,也是北方的一个大姓,也是由上古八大姓分支过来的,在古代也是非常尊贵的一个姓氏。据说赵姓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来源于嬴姓。因为,嬴姓氏族一直是以凤凰为图腾的部落,所以,赵姓一族人被称为是“凤的传人”。

8、黄姓

这个姓氏的一个分支也是来源于嬴姓,并且,黄姓还是少昊的后人,和张姓的始祖是同一个人,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张挥。所以,古代黄姓的出身也是十分尊贵的,现在黄姓的人口也是十分众多的。

9、姚姓

在现今主要的分部地区就是浙江安徽以及广州等地,其在百家姓上是排在第五十—位的。该姓氏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历史也比较悠久,在春秋之后就主要在河南发展了,其姓氏的繁衍速度很快,人口也很多。

10、姜姓

基本聚集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历史上还有着姜尚,姜公辅等名人。该姓氏源自于烈山氏,经过了许多的演变,就有了如今的姓氏。该姓氏的家谱记载十分详细,在古时候该姓氏也是有着很高的名望的,整体十分的繁盛。

浦上氏

浦上氏,纪姓长谷雄之后裔。家族起源于播磨国揖保郡上乡。元弘之乱时期,赤松则村从属于足利尊氏,以战功发家,此后浦上氏就以赤松氏被官的身份留名于史。

嘉吉之乱时期,主家赤松氏没落,浦上氏与赤松政则为主家的再兴费尽心力,而政则是赤松氏遗臣赤松满祐之弟义雅的孙子。

战国时代,浦上村宗弑杀主君赤松义村,夺取了播磨、备前和美作三国。成为战国时期下克上的典型。

备前松田氏

备前国守护松田氏一族。应仁元年(1467),松田远江入道道荣奉赤松氏之命任备前国守护代的守护使一职,巩固了家族的根基。

应仁时期,随着作为备前守护的赤松氏之再兴,碑前松田氏也渐生野望。依仗着备前国西部的强大支持,松田元成发动了对赤松氏的讨伐战。开始时在山名氏援军的支援下占据了优势。但在备前西部的争夺战中失利。元成负伤,自刃于磐梨郡上村山。松田氏的叛乱就这样结束了。

播磨後藤氏

利仁流藤原氏藤原公则出任备后守时首次使用后藤的苗字。源赖朝使以御家人的身份任职幕府,此后历任镰仓幕府的评定众、引付众,也多次出任室町幕府的幕臣。元弘之乱时期,后藤基明及时奉円心之诏参战,在京都对六波罗方的战斗中颇有战绩。此后的十年间以春日山城城主的身份在播州表现活跃。

新免氏

新免氏为赤松氏的同族众,室町中期以后迁至美作国吉野郡,以栗井城、小房城为据点。新免则重以栗井为居城,其子新免长重移居小房城,臣属赤松氏。此后成为冈、大谷、公文、下司、藤生、大野、石原、船曳、大原等美作国人众的联合盟主。

新免宗实(宗贯)是自宍栗郡长水城主宇野氏一族领入的养子,继位为竹山城主,领有吉野郡的吉野庄、赞甘庄、大野保、大原庄和东西栗仓庄共五千石的领地。关原之战时从属宇喜多秀家出战。战败后成为浪人,后来出仕黑田氏。

糟屋(糟谷)氏

据《宽政重修诸家谱》,糟屋氏为藤原北家良方流。藤原元方生于相模国糟屋庄,以地名为苗字,遂有糟屋氏。

播磨的糟屋氏又称加须屋氏,史略不详。远祖为糟屋有季,源赖朝封赐播磨国印东郡南条乡,以加古川城为居城。室町时期的守护代家族,战国时期与赤松氏和别所氏同为世继名族。

战国时代,加须屋朝正与别所氏对立,被传入三木城处死。其弟武则改称糟谷,继任加古川城主,与其兄不同。后受黑田官兵卫推举,仕于丰臣秀吉。

安积氏

安积氏,原为播磨国宍栗郡安积保下司公文的御家人出身。元弘之乱时盛氏以御家人的身份参加了六波罗一方。后获护良亲王保护,从属于足利尊氏得本领安堵。此后在建武新政的叛乱中跟从足利尊氏。

随着赤松氏势力的拓展,盛氏之子盛兼成为赤松氏的被官。在嘉吉元年的“嘉吉之乱”中,安积监物行秀讨取了将军足利义教的首级。行秀本就以赤松家的勇者著称,讨取义教后更是声名远扬。

战国时代,在羽柴秀吉发动中国地区攻略前的长水城合战中,作为宇野氏家臣出战的安积久藏亦富盛名。

难波氏

平安时代末期始有备前国的武士以难波(Naniwa)为苗字。难波氏的情况则是训读作(Nanba)在《源平盛衰记》中载有备前国住人难波次郎经远、六郎经俊、三郎经房和难波五郎的简略记录。

其后裔并有清水、难波两苗字。室町时期因幡守行资效力于赤松满祐属下,在嘉吉之乱中战死。赤松氏没落后,难波行隆移居,筑鸢渊山城。应仁四年(1470),行隆在山名氏的进攻中战死。其弟行季于文明四年(1472)年为山名氏攻破居城,亦战死。

战国时期,难波十郎兵卫行丰,与嘉吉之乱没落后再兴的赤松氏结为姻亲,受赤松氏的重用

明石氏

明石氏属宇多源氏赤松流,为明石郡伊川城主。另有一说则是古代明石国造的后裔,属大倭国造一族。世袭明石国造家明石郡司,子孙在镰仓时期表现活跃,历为赤松氏的重臣。

明石氏美作国人支的明石全登在关原合战中为宇喜多军的前锋。大坂之阵中加入丰臣一方参战。大坂陷落后下落不明。

诺姓历吏人物

世间有子诺姓,舜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

黄帝次妃方累氏次子清之系历史

黄帝二代清:辰字辈。氏族典第十二卷,清,纪姓,封于清,是为青阳,娶于类氏,生少昊青阳氏,少昊元妃生倍代,居于闵渊,封于蔑,至夏末为桀所灭后有,倍氏、缙氏、蔑氏出山海经。少昊次妃,生般为弓正,主祀弧星,封于尹城后有,尹氏。

少昊有庶子曰昧,为元冥师,昧生二子曰允格曰台骀,以治水,功封于汾,川沈姒蓐黄,世守其祀后有,台氏、沈氏、姒氏、辱氏、蓐氏、鄏氏。允格封於诺出姓纂。有子诺姓,舜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注云允姓之戎也。

呵呵,我国姓氏起源西周,有不少出自姬姓,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姜太公后裔中,

其实太公后裔好多啦(许(许姓起源

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高(高姓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易( 易姓的来源有三: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骆、厉、聂、旗、隰等具体不一一列举,不信你可惜里查!)就像庞大的姬姓后裔一样的!

,而姜太公这是神农氏后裔,神农氏后裔则不知有多少他姓(非姜太公)哈! 前面说的姬姓后裔姬姓的族人则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有人说天下同姓是一家,可我们华夏族有何尝不是一家呢?!

其实 ,又有人说:天下姓氏,除却蛮夷,全出自姬,姜二姓,其中又属姬姓所衍居多,阁下如此发问,则题目大矣!

再进一步说,姜子牙后裔起源于炎帝、姬姓后裔起源于黄帝!哈哈,我是黄帝后裔,你是炎帝后裔!

纪庄村[JiZhuangCun]辖纪庄、王石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纪庄。村活动场所设在纪庄北街南侧,于198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王礼强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道芹、孟小义、纪遵贵(兼)村文书、张玉英(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0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纪庄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1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67户,1040人,耕地面积223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据《纪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纪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纪庄。

纪庄村附近有金乡山阳故城、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金乡金水湖、金济河奎星河风景区、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金乡大蒜、王丕芹菜、金乡白梨瓜、鸡黍红花斑山药、胡集白梨瓜等特产。

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楼主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看来不写姓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姓氏可能是多元的,而流传久远,资料有限,一个家族很难考证清楚;考辨不清,强作附会,仍是不明祖宗是谁,倒贻笑大方。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成章序云:“窃怪今之为谱者,不慎考其所自始,详细其所自生,每排张其门地,影响附会,冒不可知之祖而尸祝焉,殂豆焉”。他批评人们将精力放在附会冒认上,而不下力气考证姓氏源流和始祖,可知他希望弄清姓源。咸丰间广东南海朱次琦修谱,强调学习纪昀谱法,但在姓源问题上看法相左,他说“姓氏源流,不可不考”,纪氏家谱为慎重而不写源流,不符合古人谱法义理。他叙述姓源的理由不外两条:不述姓源,是数典忘祖;记述是继承古人谱法传统。

纪昀谱法为许多人所尊重模仿,朱次琦谱法晚出,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在写不写姓源问题上的争论,反映清人修谱在族姓源流、初祖、始祖问题方面遇到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也知道难写,故取慎重态度,但应竭力而为之。两种态度,两种做法。这都要表示谨慎从事,愿望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误失。

关于家族的远年世系,许多族谱有著录,对于其真实性,怀疑者、批评者实在不少。康雍之世的李绂为江西南丰傅氏族谱作序,见谱上列有自商代传说开始的六十三代人的世系表,因而说“世次详明若此,岂别有所据耶”?明着说不知其制表的材料来源,实际露出怀疑其真实性的态度。又给江西新建赵氏作谱序,指出前此的赵氏谱书,所记述的始迁祖赵抃事迹,与苏轼所写的神道碑不合,家谱上载有朱熹的序言,可是《朱子大全》上并没有此文,这都是误失,靠这次修谱改正过来了。为李绂所赏识的全祖望讲到浙江鄞县西厢董氏族谱的世系表,在明初以来的人员准确,而在这以前的,与正史和志书皆对不上茬,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因而询问董氏修谱人,回答说是抄录的旧谱,对此也有怀疑,但是先人的东西不敢改,并表示愿意做得精确,于是全祖望为之作出改订。纪昀修谱不讲姓源,但作世系源流,“谱首上溯始祖,而中间六世,阙所不知”。制作远年世系,然而极其谨慎,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特别指出,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告诫人们不要抄袭姓氏、谱牒之书的成说,以免牵强附会,给他人提供说笑的资料。开启近世经世文编之作的陆燿 对此更其严格,批评欠缺严肃的家谱,“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接着指明汉末以来江左著姓陆氏、顾氏后人的一些家谱世系不实的情形,说陆氏的各个支派,“世历千年,屡经变革,承传次第,安保无不可深信之处”?而所寓目的几种顾氏族谱,“大抵非两汉六朝显荣赫奕之人,耻以为祖”。他为避免陆、顾二氏修谱所出现的远年世系不确的弊病,所作之谱是十一世以来的“近谱”,十一世以前不予著录。安徽泾县包世臣的家族自称是俗传“包青天”包拯的后人,谓其祖先包辉是包拯第四子的孙子,赠封吏部尚书,包世臣对此颇有疑问,因为他查阅史书,知道包拯只传一子,哪里来第四个儿子?包辉赠封的事,显然是后人依据明朝的制度推测的,不足为据。批评族人世代相传的讹传,具有相当的勇气。道光元年(1821)江苏海门王氏纂谱,对老谱卷首的两个世系图,“考信无征”,然而先人留下的,又不便取消,只好写个跋语,使族人知其不实的情况。光绪末年,安徽祁门程氏纂辑家谱,发现明朝中叶自徽州迁出的程敏政所著程氏统宗世谱,将善和程氏仁山门下增添二代,后人不察,历次修谱,仍因其旧,至此次编纂,发现他的错误,予以改正,并在《世系谱图》附载程敏政的世系图,以及专门的辩驳文章。

关于远年世系的讨论,要点大致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勉强作远年世系,意图尊重祖先而实际上是误认祖宗。如李兆洛所说,“有谱而其世系乃益不明”,反而制造了混乱。全祖望说得更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忘祖不好,诬祖更坏。第二是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这就是纪昀及道光元年海门王氏、光绪末年祁门程氏纂谱者所指出的,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第三个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第四是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世系中传疑的人物宁可不记载,而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

关于联宗合谱,谨慎者严格认定同宗,趋利者冒认求合,辨别不清者分合无常,实出无奈。同治间编著的江西《萍乡县志》,说当地人重视谱系,经常纂修家谱,对于“同姓异宗,必严辨之”,意即在同宗的情形下才能联合修谱。河间纪昀家族所在地,还有北杨村、小河、王家庄的纪姓,与纪昀家族仅仅是同姓,并不同宗,纪昀修谱,特在谱名上冠以“景城”地望,表示与北杨村等地的纪氏不是一个家族,自然更不会联合修谱。乾隆间江苏武进的奔牛、辋川里两个姚姓家族联合修谱,到道光间,奔牛姚氏续谱,找辋川里姚氏合修,辋川里的姚煦信等人经过细心考订,得知这两家人所尊奉的始祖并非一人,也即并不同宗,拒绝合作,并自行编纂辋川里姚氏宗谱,这种求实态度得到名流的称赞,为之作序,其他“乡先

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可见明辨宗派,为有识者所特加留意。

从现有资料看,奔牛姚氏道光间仍欲与辋川里姚氏合谱,倒并非有意作伪,而是辨别不清是否真正同宗,但是有些家族则是明知故犯了。如同李兆洛所批评的:“攀援华胄,合宗联谱,以为夸耀,诬祖忘本,抑又甚焉。”这是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江苏嘉定、宝山的黄氏都出了名人,道光间崇海的黄氏修谱,找到嘉定黄宗起的祖父,要求合谱,遭到拒绝,但是光绪间黄宗起修谱,寻觅家族史资料,发现崇海黄氏的谱书竟有本家族名贤的名讳,可知崇海黄氏盗用嘉定与宝山黄氏族望。苏州吴县洞庭安仁里严氏是大族,祖先有以“伯”字为辈字的,与同县王家泾、后山严望里严姓并非同宗,可是嘉庆十四年(1809)在祖坟边上冒出两个坟头,刻碑云“安仁里始祖之墓”,并书两个“伯”字辈的人名,引起安仁里严氏的警觉,进行交涉,对方同意铲去“安仁里”字样,可知同姓不同宗的严姓,羡慕安仁里严氏的盛名,加以冒附,而本主则严行制止。武城曾氏因系圣裔,享有优免的待遇,冒附的人自会不少,所以宗谱特作规定“严查混冒,杜紊宗也”。

处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由于年代久远,是否同宗,有时分辨不清,修谱的分合不定,成为并不乏见的现象,前述武进两个姚氏的情形就是显例。先迁崇明,后又部分迁徙海门的王氏,向有太原、琅琊二望的岐说,可是又弄不清楚,因此族谱合而分,分而合,“其间得失未可深言,即后来续修诸谱,或远绍多收而适成附会,或衍讹踵缪而绝少折衷”。

是故意的同姓不同宗合谱,还是分辨不清而误合,都违背笃信“一本”共祖的家族宗法原则,也失去修谱合族的本意,李兆洛分析得至为深刻:“夫谱以辨昭穆,非其祖之昭穆何辨焉;谱以收族属,非其祖之族属何收焉”。

最尊贵的十个姓氏

最尊贵的十个姓氏: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赵姓、黄姓、姚姓、姜姓。1、李姓李姓唐朝国姓,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口比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