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风民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杭州民风民俗,第1张

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热闹、欢乐、祥和的气氛当中。民风民俗如下:

1、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

2、年夜饭口彩吉利。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3、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后要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家人按辈分行拜年礼。

4、游城隍山和梅花碑。杭州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5、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敲锣鼓、放纸鸢、舞龙灯。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敲锣鼓、放纸鸢、舞龙灯。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

6、放纸鸢。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别出心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7、舞龙灯。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资源::民风民俗

花的妈:妙笔 (生花)

花的爸:亲 (亲笔)

花的孩子:米 (花生米)

花的外婆:爆米花 (抱过米和花)

花的外公:水(水泡爆米花)

花的孩子的男友:老鼠(爱大米)

把红皮花生放烤箱里用150度烘烤约20分钟,出炉稍冷却后搓去表皮即可。伍仁馅月饼的做法

食材用料

饼皮

中筋面粉160克、转化糖浆115克、花生油45克、枧水4克、吉士粉4克。

坚果

熟核桃仁100克、熟腰果仁100克、熟扁桃仁100克、红皮花生100克、熟西瓜籽仁100克、

熟葵花籽仁60克、熟南瓜子仁60克、熟松子仁60克、熟黑芝麻30克、熟白芝麻30克。

干果

橙皮丁60克、蔓越莓60克、芒果干60克、青葡萄干50克、

枸杞50克、黑加仑50克、菠萝干50克、猕猴桃干30克。

辅料

花生油120克、细糖75克、蜂蜜65克、麦芽糖40克、浓香型白酒10克、

凉开水±150克、糯米粉200克、低筋面粉100克、

蛋黄液少许(1个蛋黄配1/4蛋白,加少量水,混合打散后过滤使用)

做法步骤

[ 1 ] 准备好伍仁馅料;

[ 2 ] 把红皮花生放烤箱里用150度烘烤约20分钟,出炉稍冷却后搓去表皮;

[ 3 ] 使用的坚果都是事先烤熟的,除扁桃仁用刀切小块,其他干果仁都

       用包油纸里或者保鲜袋里,用擀面杖稍擀碎;

[ 4 ] 把干果切成小块,芒果干和猕猴桃干切成丝条状,混合均匀;

[ 5 ] 把处理好的所有坚果和干果放一个大的盆里,混合均匀;

[ 6 ] 准备好辅料,水烧开晾凉备用;

[ 7 ] 提前把糯米粉和低筋面粉混合后放入锅中,用中小火不断翻炒至微黄状态,

       摊开晾凉备用;

[ 8 ] 制作五仁馅:将晾凉的粉类加到混合好的五仁馅料中,拌均匀;

[ 9 ] 先把花生油、细糖、蜂蜜、麦芽糖、白酒和凉开水一起放在干净的盆里,

       用手持打蛋器搅拌融合成乳化状态;

[ 10 ] 把乳化好的材料加入混合的馅料中,先用硬质刮刀翻拌均匀,再戴上手套充分

         搓揉至完全混合,揉至当抓一把馅料能轻松握成团不会太松散的状态;

[ 11 ] 材料混合好后,盖好室温静置半个小时以上;

[ 12 ] 制作饼皮:将转化糖浆和枧水先倒入盆里,搅拌匀后加入花生油,

         继续搅拌至乳化状态;

[ 13 ] 加入过筛的面粉,拌成至无干粉状态后将饼皮面团稍整理成油亮光滑状态,

         用保鲜膜盖好,室温下松弛至少2小时;

[ 14 ] 静置好的五仁馅很香很油润,不会太硬,很容易成团,秤取35g每份,共20份,

         加入一颗小冰糖(冰糖是个人儿时记忆,可不加),搓圆盖好;

[ 15 ] 将松驰好的饼皮称取15g每份。

[ 16 ] 取一份饼皮揉圆后压扁成圆状,放入五仁馅,用虎口把饼皮慢慢向上推,

         最后揉搓至饼皮完全包裹住馅料,搓圆后排入垫油布的烤盘;

[ 17 ] 取50克月饼模具,装好图案后压在月饼胚上,按住底部印出花纹 

[ 18 ] CO-960M智能烤箱,选择上下火模式,提前上火200度下火180度预热好,

         预热完成提示音响后将月饼放入中层,先烘烤约5分钟定型 ;

[ 19 ] 定型好的月饼取出,烤盘放至网架晾几分钟,稍凉后在月饼表面扫一层薄薄的蛋黄液;

[ 20 ] 月饼重新放入烤箱,温度转为上火180度,下火160度,继续烘烤约15分钟。

         月饼烤至表面金**腰部有点鼓出的状态即可;

[ 21 ] 月饼取出晾凉后密封,室温回油3-5天左右状态最佳。成品

小贴士

配方中饼皮材料可做50克月饼20个,因伍仁馅料制作繁琐,馅料是加大分量做的,

约可做50克月饼55个,多的馅料2~3天内使用冷藏保存,如更长时间则冷冻,

使用前拿出回温再分团即可。

附上一次想做55个的饼皮配方:中筋面粉440克、转化糖浆315克、花生油125克、

枧水10毫升,吉士粉10克;

饼皮材料中的吉士粉,没有可不加,但饼皮的颜色会没这么亮;

饼皮材料中的枧水是用来中和饼皮中的酸碱度的,不可缺少,一般也不建议自己调配,因为无法调节PH值;

五仁馅料的软硬度可以用糯米粉和凉开水来调整,如果太干就加水,如果太湿就加糯米粉,刚混合好的状态不能太硬,因为在静置时还会变硬一点,当抓一把馅料能轻松握成团,不会太松散的状态即可;

烘烤的温度和时间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做好的月饼晾凉后密封保存,一般室温回油3~5天口感最佳。末回油前一定不要直接放冰箱里,这样会影响回油,使月饼变硬而影响口感。

一、家庭

旧时的家庭以年长辈分高的男子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经济收支及生产、生活安排、主持婚嫁丧葬及对外事务。家中子孙取名皆以同宗族谱规定的字派辈分为序。并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为荣耀和光彩。建国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关系也一改男子当家的封建旧习。除聚族而居的部分农村区域外,尤以城市人口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谱规定的辈分派给子孙取名。那种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渐少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独生子女渐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为家庭结构的主体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来木构建筑的传统民居过渡到钢筋水泥的现代高层建筑的单元式住房。农村的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钢筋水泥的新式楼房从城市或城镇周围向边远山乡辐射而不断增多。

二、宗族

旧时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谱会”、“清明会”一类的宗族组织负责订立族规族法修建或维修祠堂,编修家谱、族谱,筹办每年清明节的扫墓、祭祀活动,乃至训诫后辈、调解处理族内或外族的纠纷,惩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建国后宗族组织不复存在,族内的活动自然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少数地方又有新修或续修家谱、族谱的活动兴起。90年代后至21世纪初,新修家谱或族谱的活动逐渐有所增多,与此相关的一些家族联谊活动也不时地在一些地方有所开展,类似旧时“清明会”一样的宗族联谊活动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举行。

三、

一、婚嫁旧时的男婚女嫁仍以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陋俗为主流。除父母包办、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养媳”、“纳妾”等陋俗。“再嫁”被视为耻辱而备受歧视,但也有一些寡妇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虽也提倡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但民间旧习一时难改,仅在机关单位少数知识分子中有所影响。建国后,人民政府宣传贯彻新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旧时婚俗中的繁文缛节,实行婚事新办。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青年大都在宾馆、酒店举行婚礼,其一般程序大致是:典礼开始,鸣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双方父母、主婚人、证婚人及来宾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证婚人、父母及亲友依次讲话;来宾致贺词;新郎新娘致答谢辞;礼成后,酒宴开始的同时也开始表演文娱节目……在酒宴的进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来宾敬酒。酒席完后宾客散去,晚宴的客人仅一部分至亲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宾客闹洞房大体与旧俗同。农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恋爱的风气,虽在家里举行,其婚礼程序也大致与城市相同。

二、生育

旧时受封建传统影响普遍存在着早生、多生及重男轻女的思想。产前产后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满月酒”“抓周”等习俗。建国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严格规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重男轻女的习俗逐渐有所改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到医院生小孩的渐次增多,至20世纪80年代后一般都是到医院生小孩,旧有的“洗三”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建国初期取乳名的习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后则渐次消失。至于“催生”、“抓周”等习俗也逐渐消失,唯“吃满月酒”尚在少数人群中流行。

四、

一、寿庆旧时中老年人庆贺生日称为“寿庆”,亲朋好友备寿仪登门祝寿,已出嫁的女儿要做寿帽、寿鞋送给老人,主人则备寿酒设宴款待宾客。小孩过生日,父母或长辈做点好吃的,也表示庆贺。建国后寿庆习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讲究庆贺生日的愈来愈多。经济稍好的人家则大摆酒宴,极尽豪奢。加之80年代后多是独生子女,又形成了为小儿做生的新风,往往大摆酒宴招待宾客。贺寿的亲朋好友或同一般送现金,于小儿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

二、丧葬

旧时崇尚土葬,办理丧事主要有送终、烧倒头纸、撤帐子、出煞、净身和穿老衣、点路灯和守灵、披麻带孝、报丧和发讣告、入殓、出丧、烧七、烧百期和周年等程序和习俗。建国后提倡丧事新办,以上程序逐渐减化。后来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时兴开追悼会(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不再开追悼会,而代之以遗体告别仪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党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广,20世纪80年代后无论城市和乡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

五、社交礼节

一、称谓

旧时习俗称“先生”、“太太”、“**”等。建国后,20世纪50至60年代“同志”为最一般的称呼。70年代后时兴称“师傅”、“老师”。80年代末期又逐渐复兴“先生”、“太太”、“**”一类的称谓。只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的称谓由褒义而渐渐转为贬意。

二、招呼应酬

旧时熟识的人相见,若在吃饭时,往往以“请吃饭!”、“请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饭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则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时间,则根据具体情况以询问的口气打招呼,如“上街哇?”、“买菜哇?”之类的;也有的仅点头致意而已。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以相互问“你好?”招呼应酬,旧有的招呼用语渐次废弃。

三、见面礼节

旧时的人见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礼。民国时期,西方式的握手礼开始在知识界流行。建国后则渐渐以握手礼为致礼的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除了握手致礼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数人喜欢以抱拳或拱手致礼。

四、请客

婚嫁、丧葬、寿诞、迁居、做生意开张、建房上梁、过年请春酌等,都要向亲友发送请帖,设家宴款待。婚嫁请客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谢客”。

五、馈赠

旧时凡遇逢年过节或亲友家有红白喜事,皆要馈赠礼品相互过从,以增强联络和情感。礼品多少不拘,视财力和关系亲疏而定。婚礼、嫁礼、葬礼、建新房礼、迁居礼、生日礼、寿礼、拜年礼、端阳礼、中秋礼、月礼、慰问伤病礼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内容。建国后馈赠习俗虽仍然存在,但礼品内容无论城乡都有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没有较具体的格式,视自身财力与受礼人关系亲疏以及送礼的具体情况而定。自20世纪90年代后送现金渐渐成为时尚

六、一、春节

旧时农业社会过年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初一旧时亦称“元旦”,因系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摆上果品佳肴,点燃香烛,焚化纸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后,再根据当年历书标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鸣爆竹,打着灯笼,出门向喜神方向跪拜,称之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庙行香拜菩萨,祈祷来年。回到家里后则关上门,等待天明,叫做“闭财门”。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饼等相馈送。如果宗族邻里数十人为群沿门称贺,则称之为“大拜年”。此后直到正月十五,狮舞龙灯,箫鼓嗷嘈,爆竹声声,游人络绎……十五民间称为“过大年”,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象征月圆人圆,事事如意。建国后春节如旧,只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节期,国家规定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只放三天假,农村亦相应有所缩短,尤其是在评大寨工分的年月。亲友间拜年也少了旧的仪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吃团年饭,给小孩压岁钱,燃放爆竹,舞龙舞狮,正月十五吃汤圆等旧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时兴起了单位团年、慰问军烈属、开展游乐活动、办灯会等新风。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过年仅一家人团聚,弄点好吃的而已,一切新旧活动皆无形中停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风再度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初一到寺庙拜菩萨的旧俗又逐渐恢复,不少人看过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后,于新旧年子夜之交时到寺庙(如江油城区的一般到附近的罗汉寺或灵官庙)拜菩萨,争烧子时香,直到午后,一直人流如潮,络绎不绝。

二、清明节

民间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但一般在清明节前几天进行。建国后逐渐不太时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又逐渐恢复。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这天家家门上挂陈艾、昌蒲、屋内放硫磺烟驱邪,儿童胸前挂内装樟脑、冰片等药物并做成鸡、猴、狗或苹果、辣椒等形状的香包。中午饮雄黄酒,吃包蛋及苋菜等,并开展龙舟竞赛等活动。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纪70年代后,饮雄黄酒的人渐次减少。

四、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间。本为佛教的盂兰盆会,但江油民

间却习于祭祀祖先,设供品、燃香烛并焚化纸钱。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

据各家族习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则焚纸钱、撒水饭以施舍孤魂野鬼。此俗建国

后逐渐消逝,20世纪80年代后又渐次兴起。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时值秋收之后,于此日晚上备月饼、梨、枣、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赏月,合家团聚,喜庆丰收。建国后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仍存。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有登高的习俗,民间亦在这天蒸重阳糕,酿重阳酒。建国后此俗消失,唯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或单位于此日慰问退休老干部,召开座谈会,赠送纪念品并聚餐,逐渐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

七、腊八节

农历腊月八日,这天早上家家户户以籼米、糯米、肉、豆子、豆腐干、面条以及红白萝卜、白菜等各类蔬菜煮“腊八粥”吃,据说此俗随佛教自印度传来。释迦牟尼苦行六年后于腊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难,便在这天吃粥纪念他。

八、祭灶日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晚上张灯烛,设果饼祭祀灶神。建国后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扫清洁卫生之习俗仍存。

九、除夕

腊月最末一天。这天张贴对联、门神、年画,祭祀祖先后合家欢聚吃团年饭,然后长辈给晚辈取压岁钱,再“围炉”守岁。夜里灯烛辉煌,爆竹声不绝于耳。建国后旧俗仍存,自198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后,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成为新的习俗。子时之交,家家户户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后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纪之交后又渐次恢复。

杭州民风民俗

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