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节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满族的传统节日,第1张

满族除夕、元旦

 受汉族影响,形成为满族的传统节日。古称十二月为“除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日”,其晚称“除夕”或“除夜”。一月称“元月”或“正月”。元月的第一天称“元旦”、“元日”或“正旦”、“正朝”、“新正”等。除夕为前一年的最后一夜,元旦为新一年的最初一天,送旧迎新,俗称“过年”。“年”是满族人最重视的盛大节日。普天同庆,举家欢乐。

腊八”之后杀,故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为祝贺吉祥,年前家家要贴春联、窗花、挂旗和“福”字。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字数多少无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吉祥,多贴在门上。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披在上。

 为供佛、祭祖,家家在年前要制好糕饵、米儿酒等供品。在腊月三十下午,请下香碟,拈香礼佛、祭祖,元旦清晨再祭。礼佛、祭祖是过年的大事。

 除夕,在礼佛祭祖之后,幼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受而不答。受拜之后,要给幼辈“压岁”荷包。平辈辞岁则同叩。之后,接“财神”,大放鞭炮。在院内撒满芝麻秸,人们来回走踩,俗称“踩岁”。取“步步登高”之意。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时要把一枚铜钱暗放在饺子中,满族认为谁吃到了,就会“终年顺利”。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上扎松枝,高悬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息。

 元旦之日要起早拜年,叩头、互道吉祥,又称“贺岁”。贺岁最迟不能过午,否则被视为不恭。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在元旦有“添财”之俗:“元旦担水抱柴,扣门户。问之,答曰:‘送财!’(送柴)则人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财!添财!’”满族人民希望通过吉祥的语言和仪式,预祝新的一年中财源滚滚。

满族上元节

 俗称“元宵节”,满族的传统节日。欢庆元宵节要大放彩灯,故俗又称为“灯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节日当天晚上,满族家家户户悬灯,人人以观灯为乐。上元节除了张灯、舞灯、赏灯等主要的活动外,还演出各种民间歌舞、百戏技艺等等,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满族走百病

 满族的传统节日。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有“走百病”的习俗。

 《奉天通志·礼俗二》载:“十六日,妇女于日暮结伴至空地,步行一周,或至邻家小坐而回,名曰‘走百病’。”有的地方妇女“走百病”是在冰上打滚,俗称“枯辘冰”。边滚边念诵:“枯辘转辘冰,不腰痛、不腿痛,枯辘枯辘冰,身上轻一轻。”

满族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满族人家有“引龙”之俗。即晨起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复由堂门撒至大门,再延至井边,灰道弯曲如龙,故俗称“引龙”。然后在院子里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二月二所吃的应节食品,饼称“龙鳞饼”,面条称“龙须面”。此日,满族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满族清明节

 满族受汉族风俗影响,也于清明节上坟祭祖,因此也属于满族的传统节日。不过,祭祀方法与汉族风俗不同。汉族的风俗是焚烧纸钱后在坟顶上压纸,而满族则是“插佛托”。插“佛托”即插柳枝。在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清明节在坟上插柳为祭,表示后人不忘先祖。

满族中元节

 满族的节日,满族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节日里,白天各寺院要设盂兰会,燃灯念经,并扎糊法穿,临池焚化。晚上点燃河灯,沿河漂荡,寓意为“慈航普渡”。儿童成群结队,各持莲花灯而舞。

满族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秋月圆满,满族跟汉族一样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满族人家过中秋节,要吃“团圆饭”。晚上在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在屏风上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之类,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祀时,焚香、叩头。因为月亮属阴,所以拜月由满族妇女先拜,男人后拜。祭祀完毕,将月饼切开每人分吃一块,称之为“团圆饼”。

满族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满语即“颁金扎兰”。“颁金”满语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族,并且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民要为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新疆满族在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满族人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琪玛、打糕、金丝糕等民族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等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满族

 世居祖国东北白山黑水广袤地区的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明。满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北朝至隋、唐时期,挹娄的后裔称为勿吉、靺鞨。金以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满族前身)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留居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经元至明,都归中央政权统辖。15世纪后,女真人不断南迁,又重新崛起。17世纪初,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公元1616年建立了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公元1636满洲入关,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的、封建的中央政权。直至辛亥革命清帝逊位,立国近三百年。清代满族,与金代、元代、明代的女真族不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女真族为主体,融合部分汉族、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新的民族,在同一的地域内,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有着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成了稳定的民族意识。并以严密的八旗组织,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亚洲东部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满族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满族聚居区已建立帕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10 682 263人。

 因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地区,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女真人喜尚皮裘、适于射猎、编发为辫的基本习俗,同时又融会了汉族、蒙古族等服饰的某些形式。其服饰、发式新颖多彩,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袍是满族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穿的服装。满语称“衣介”。因为它是满族旗人的常服,所以后世称其为“旗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枉,衣摆四面开叉,有扣拌、束腰带。男子穿的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袍袖窄、四面开叉,下摆肥大,便于骑射,所以又成为“箭衣”。袍的狭窄袖口上,往往还要加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盖在手背上。冬天可以御寒保护手背,利于射箭,故称“箭袖”。又以其形似马蹄,因而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向上翻起,行礼时要放下。清代后期,箭袖失去了它原来的实际作用,只作为满族上层人物“掸袖”行礼而用。

 褂:满族民间服饰,套在袍外的短衣称为“褂”,也叫“外褂”。褂有补褂、常服褂、行褂等几种形式。

 补褂是清朝满族官服褂。衣长过膝,袖长过肘,对襟施扣。常褂是平常所穿的褂子,形制与补褂大体相同,无补子。行褂是外出时穿的褂子。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又叫“马褂”。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又称“坎肩”。是一种满族便服。

 鹰膀:是乾隆时期满族八旗子弟穿的一种外褂。

 领衣:满族早期的旗袍,都是圆领口无衣领。穿袍时需要另加一硬领,这种硬领称为“领衣”。

 端罩:满洲贵族及皇帝的近臣、侍卫,喜尚穿着一种翻毛在外的皮裘,叫做“端罩”。端罩比袍略短,对襟、圆领口、平袖,形式与满族官员的补服相似。

 套裤:满族人通常穿长裤、宽档、肥脚裤。裤腰高阔,要在档之上抿一个大褶之后系以裤带。裤脚也肥阔,同样也要抿褶扎以腿带。

 此外,还有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服装。如:冠帽、佩挂等。

 满族妇女的服饰,大体上与男子相同。也有官服、便服之分。官服分袍、褂、衬等,一般多是窄而瘦长。

 历史上满族的发式与发饰承袭金代以来女真人之俗。男子半剃半留,编发作辫。即: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丝系结,饰以金银珠玉等。女子发式变化较多。幼年时发式与男孩相同,到成年待嫁时,开始蓄发、缩髻。成年妇女的发式,清代初期最流行的是“两把头”,又称“架子头”、“叉子头”。

满族食俗

 历史上满族的饮食,取其先世女真人的传统习俗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烹饪技术融汇在一起。

 主食:满族以杂粮为主食,常食的谷物有稗、粟、小麦、大麦、林、黍、极、高粱、荞麦等等。

 满族主食特点,喜欢面食、赫食,味尚甜、酸。

 满族菜肴以肉为主,尤其喜食猪肉,这是从其先世肃慎、挹娄就世世代代相沿的习俗。

 此外,羊肉及各种禽兽之肉也都为其喜食。菜肴烹饪方法很多,但平民满族人家主要是煮、炖、熬、烧、烤等等。其菜肴的种类及食用方法,在许多方面都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

满族建筑

 东北民谚称满族的房舍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极其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满族房屋样式的特点。

 满族每个家庭的居室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三间大多是在最东面一间的南侧开门,五间多是在东起第二间开门,形如口袋,故满族俗称“口袋房”。三间或五间若在居中一间开门,则俗称“对面屋”。开门一间称“外屋”,为厨房;西侧(口袋房)或左、右两侧(对面屋)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三间的口袋房,外屋一般是南、北二个锅灶,灶火通里屋炕。里屋南北对面炕,西间靠山墙有一连接南北两炕的窄炕,南、西、北三炕成“仁”形,俗称“万字炕”,满语称“土瓦”。炕一般宽六尺,高一尺五寸,长两丈五、六尺,因是两间房的炕连在一起,故俗称“连二炕”。

 满族居舍的室内陈设,尤具满族本民族特色。

 外屋西侧,南、北两面为锅台,锅台后放餐具。锅台上方的西墙上,供奉灶王爷,配有对联。上联云:“上天言好事”;下联云:“下界保平安”;横披云:“一家之主”。在偏西北的地中间,常安石磨一盘,可随时磨面、碎豆。

 里屋的西墙上,供奉祖宗板子,板上有两个匣子,一个收存家谱,一个收藏祭祖用的帐子。其下的西炕最尊,不准坐人。南炕次尊,为家主所居。炕中放置炕桌一张,左右铺条褥,用以待客。炕的两端箱柜,内装衣物。

满族信仰

 满族及其先世,皆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

 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在内容上包括自然祟拜、图腾祟拜和祖先崇拜,并且具有一定的祭仪。“萨满”,原本是通古斯语,其意是激动不安和疯狂舞动的人。因巫师做法时的舞蹈姿态十分奔放,所以称巫师为“萨满”。中国古代北方的许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信奉过萨满教,他们既有独自的传承,又有互相间的影响。满族信奉萨满教的风俗,即是因袭于此而又不断发展的。

满族禁忌

 在满族的信仰习俗中,为了避凶,对某些认为有违神灵的话或事禁说禁做,称为禁忌。

 满族喜庆婚嫁禁忌:年、节、喜庆日子,逢人必须说吉利话,俗称“讨吉祥”忌讳说丧气话、倒霉话。

 满族人结婚、生孩子要请“全科人”照料,就是所谓的夫妻双全、子女双全的女人。这样的人被认为命好、福大,也会施泽于新婚夫妇和新生的婴儿。

 满族丧事禁忌:丧事中讳言“死”字。年长的人死去称“老了”,或雅称“仙逝”。死人穿的衣服称“寿衣”。

 满族祭祀禁忌:满洲人家无论贵贱皆于室内供神。凡室南向、北向以西室为正,东向、西向以南室为正。正室正墙供的祖宗板、祖宗匣、香碟等禁忌随意娜动,尤其忌讳他人偷看。正室的西炕为神炕,禁忌坐卧,也禁忌在西炕堆放东西。

 院内神杆最为神圣,忌讳摸、动。甚至日照的杆影也不准踏。

 豢养牲畜的满族人家,不得让猪进人祭室院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禁忌,不一一列举。

满族节日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说到清朝时期的满人其实还是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的,话说他们自称为通古斯野猪皮,啊,看到这个小编觉得十分的尴尬了,因为还有人自己叫自己是野猪皮的呀?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清朝满人为什么称自己为通古斯野猪皮?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於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胡人之说。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族群的统称。

古代的通古斯满人十分喜欢用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来给新生儿命名 比如清初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楞格里,意思是硕鼠。

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长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象野猪皮(厚,坚韧)一样坚韧不拔,耐穿耐磨。

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满语nuhecijqk奴可齐],意为野猪皮。shurhajqk舒尔哈[齐]],意为小野猪皮。yarhajqk雅尔哈[齐]],意为豹皮。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即dorgon,意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尔玛浑,即guul —mahuun,意为兔子。

其嫡长孙杜度,即dudu,意为斑雀。其外甥库尔缠,即kuurcan,意为灰鹤。上述努尔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孙、外甥的名字,都同动物有关。

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长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象野猪皮(厚,坚韧)一样坚韧不拔,耐穿耐磨。上述努尔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孙、外甥的名字,都同动物有关。

此外,满洲人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同动物有关,如马福塔,即mafu m,意为公鹿,等等。

清代中期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满洲人开始逐渐改变满族姓氏。首先将满语姓冠以汉字姓,尔后,满洲人的名字才逐渐按汉族习俗命名取氏,彻底改变了满洲称名不称姓、父子不同姓的落后文化习俗。

满洲人姓名的民族特征历史上,在冠汉姓之前,满洲通古斯人的名字极具其民族文化特征。

努尔哈赤孙子福临皇帝的长子名牛钮,意思是眼珠。

清初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楞格里,意思是硕鼠。

通古斯满洲人还有以普通物品名称起名。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如阿苏,意思是网;哈尔哈,意思是鞋帮;博尔晋,意思是马鞍头;穆哈连,意思是弹丸;海兰,意思是榆树;博洛,意思是凉帽;布拉,意思是荆棘;费扬古,意思是小指;齐集,意思是海参;尼满,意思是山羊;阿库里,意思是鱼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标等。

也有用数字起名的。有两种情形,即一是用满族语的数字取名,一是用汉语的数字取名,这也是满人取名的习惯、方式和特征。如,雅兰地方正蓝旗人葛济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辉发地方正蓝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为第三;额赫库伦地方镶白旗人富察氏苏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镶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长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钮祜禄氏乌云珠,意思是九十;哈达地方镶蓝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满族谱书中,以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可以查出许许多多这类用满语数字命名的人,说明满族有喜欢用数字命名的习俗。用形容词起名的也有。满人名中带有阿字的名字特别多,阿字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八旗通志》及满族谱书中,人名尾带有阿、布、额、格等字的相当多,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带阿字的名字大约有上千个,这是满人名字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金启琮先生笺示:努尔哈齐系野猪皮之义,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其说必有根据。后阅西伯利亚通古斯各族民俗,小儿多喜以所穿之某种兽皮之衣,以为乳名,可反证松贤之说确实无误矣。

征之通古斯诸族民俗,罗日《咸宾录》载,女真之俗,好养豕,食肉衣皮①,这与上述民俗相通。努尔哈赤就是通古斯野猪皮的意思。

至于通古斯满洲和女真的关系可以参考一段满清酋长的自白——侧面表现通古斯满洲如何流窜入华的历史

满清酋长黄台极诏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见《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

诸申一词即是满语里女真的意思,黄台极还算有点自尊,不像现在的某些通古斯满遗们,硬是强行乱认祖宗,说是女真金虏的后代。其实屁都不是,仅仅据此史料一页即可知,他们和金国女真无关,和女真以前的什么肃慎、渤海什么的更加无关,亏他们还有脸胡吹通古斯历史如何如何的悠久,比华夏5000年的历史还要悠久1000年云云。以后只要碰到吹牛身世历史的满/遗不用废话,直接用它先人酋长的圣谕一巴掌盖过去。然后再进行一番免费义务教育:告诉它:它们那些非我炎黄的异类祖先本是来源于西伯利亚通古斯的野蛮盲流强盗团伙,四处乱窜,靠集体杀人游牧抢劫为生,先从西伯利亚到黑龙江,又继续南下渔猎抢劫,最后窜入朝鲜会宁一带,结果被朝鲜武力驱逐屠戮,不得已又流窜进入到当时的中国东北即大明辽东境内,并像狗一样对中龘国政府摇尾乞怜,当时的中龘国政府明朝永乐朝廷一时好心大度收留了它们,还特的划出一个建州卫给它们居住,让它们替中国守守边看看门,免得无聊生事到处搞破坏。哪知人面兽心忘恩负义的它们后来逐渐蚕食侵占全部东北并屠尽辽民,剩下的编成旗人奴隶,即所谓的包衣阿哈。后来又趁中国明闯内战入关全面侵华终于变中国为犬清,中国因此沦亡直到辛亥格命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后世小日本倭寇侵华步骤和满清的手段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先进入东北然后蚕食占据东北,再乘中国内乱进一步进关全面侵华。而且都是通古斯系人入侵炎黄子孙。当年幸亏老蒋和老毛没有像明崇祯和李自成那样继续内战下去,一致合作对外,才免于中国再度沦亡于异族之手。这便是最写实的历史真龘相!建州卫就好比国外的唐人街,收容允许你居住一阵不代表就变成你的所谓祖居龙兴之地了。要不然唐人街都可以算是中国的地盘了。同样,我在你家住个几十年不代表你家就成了我的了,更不代表我可以人面兽心恩将仇报去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侵占霸据你全家。

明末东北原住汉民大部消失之谜

看满清的柳条边和满城-对中华鸠占鹊巢的心虚。

关于满洲是不是女真一说还有人有各种狡辩和异议,这事早就有了定论。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好吧,下面再次将这些证据贴出来。今后,谁若是再YY通古斯满洲与原金国女真的某种关联,请各位无须与之废话,留点元气,直接将这些证据一巴掌打过去,以辨视听。

证据一:

《满文老档》中,酋长皇太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这是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说的,原文如下(满文省略):

tere inenggi,han hendume musei gurun i gebu daci manju,hada,ula,yehe,hoifa kai tere be ulhirakv niyalma juxen sembi juxen serengge sibei coo mergeni hvncihin kai tere muse de ai dalji ereci julesi yaya niyalma muse gurun i damanju sere gebu be hvla juxen seme hvlaha de weile

译文:

是日,汗曰:我国原有之名为满洲、哈达、乌拉、辉发,其无知之人称之为诸申。夫诸申乃席北超墨尔根之亲谊,与我何干。此后所有人等称我国原有之名满洲,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若续犯禁者,罪之。

这里,诸申就是满语中的女眞。可以看出,老酋长还算有点自尊,不像他的那些孽子孽孙们,硬是厚着脸皮乱编乱造乱认祖宗,说是甚女真金狗的后代,其实屁都不是。据此史料可知,它们和女真无关,和女真以前的什么肃慎、渤海什么的更加无关。

证据二:

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部落联合体的概称,类似于突厥系,分支众多。其生存方式类似西方的斯拉夫民族,都是发源于森林的民族,虽然包含有游牧的部落,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游牧为主。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北宋时。

而满洲(通古斯)人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有亲缘关系。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郝晓辉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写到:说起清廷,或者说满族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记载了。我们家的家谱上也是这样。我们再看这本书其中的叙述——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话说,从努尔哈时期上述不到七代的时间,也即是明永乐年间吧,正好印证了那些并非我炎黄子孙的阿尔泰通古斯系部落祖先本是来源于西伯利亚通古斯的野蛮盲流,四处乱窜,靠集体杀人游牧抢劫为生,先从西伯利亚到黑龙江,又继续南下渔猎抢劫,最后窜入朝鲜会宁,结果被朝鲜武力驱逐屠戮,不得已又流窜进入中国东北即大明辽东境内,并像狗一样对中国大明政府摇尾乞怜,当时的中龘国政府明朝永乐朝廷一时好心大度收留了它们,还特的划出一个建州卫给它们居住,让它们替中国守守边看看门,免得无聊生事到处搞破坏。(另:谁能证明和北宋的某族的关联??由此可见,这样仅仅记载了不到七代的家谱根本无法提供他们与成立在大宋时期的金狗的亲戚关系,何况他们的酋族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些包衣、遗老遗少们还为何还要捏造呢?无疑是自掌耳光了。话说,从民国时期上述不到七代的时间,就顶多700年吧(7代人每代都活100岁,够意思的吧?),从民国建立1911-700=1270!我的神啊,仅仅是亡天下(蒙元时期)前9年啊。。。。谁能证明和北宋的某族的关联??由此可见,这样仅仅记载了不到七代的家谱根本无法提供他们与成立在大宋时期的金虏的亲戚关系,何况他们的酋族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些八旗包衣、遗老遗少们还为何还要捏造呢?无疑是自掌耳光了。­

证据三: ­

文字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载体,文字往往是一个民族特征最直接的承载。我们来看看东亚一些文字的演化,从而揭开双方民族的根本差异: ­

汉字-〉日本汉字、假名、朝鲜文 ­

汉字-〉女真大字、女真小字 ­

梵文-〉藏文-〉蒙古新字 ­

回鹘文-〉蒙古古文-〉满文 ­

铁证如山,那些自诩是汉八旗螨遗的人,你的祖宗是炎黄,是轩辕。你的民族是汉,不是满。你最早的祖宗应该是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历史,让华夏民族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骄傲的帝王,而不是那些歼杀你祖宗,剥下你族服剃光你脑壳的反人类反文明鞑虏刽子手。

另外注明一下,鞑子这个词不仅仅是明代华人对通古斯满人的称呼,也是他们通古斯人的自称,他们的祖先汗王老奴酋就是这么自称的,他们的后人请不要洗白或嫌弃,这是自卑和不敬祖先的表现。有关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的来历在正宗的满洲旗人后代慈溪太后家族后人叶赫拉那根正自述里也提过这个。以上参见下面图文为证。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除夕、元旦  受汉族影响,形成为满族的传统节日。古称十二月为“除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日”,其晚称“除夕”或“除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