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原镇的城镇综述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下原镇的城镇综述,第1张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身福地”是如皋的三张金字名片,“长江,长寿,长绿”是如皋的象征。下原镇位于如皋市中南部,史称“下驾原”。据万历三十九年辑《陈氏家谱》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鲁昭公会,曾驻跸于此”,故而得名。具有千年民族文化积淀、民风淳朴、社会祥和、治安稳定的下原镇,如今已经成为如皋中部一颗明珠,荣膺国家环境优美镇、江苏卫生镇、南通市社会治安安全镇、南通市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如皋市文明镇。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其历史名人有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佘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大家喜欢。

佘氏

分布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历史来源

佘(shé)姓源出

1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5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6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7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吴太伯)、由余、余讽(佘顽)、吴万邦、佘显(吴显)、佘兴(吴兴)。

迁徙分布

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市长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族名人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翘:(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一、姓氏源流

冒(Mào 冐)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冒姓源于复姓棼冒(古楚读 Fén wèi 音焚味)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春秋楚,如皋冒姓,自宋以来,世为茂族。望出荥阳。”。又《国语·郑语》说周平王时“秦、晋、齐、楚代兴”,“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可见蚡冒时楚曾向百濮之地拓土,有较大发展(韦昭注称蚡冒为“楚季紃之孙、若敖之子熊率”,世次及名字均与此不同)。《韩非子·和氏》、《外储说左上》有楚厉王,在楚武王之前,或即武王追称蚡冒。又据《战国策·楚一》载:“棼冒勃苏”,楚有棼冒氏(棼冒即蚡冒),后简改为冒氏。冒姓在广东东莞,四川,浙江,湖南都有较大的聚居点。

二、迁徙分布

(部分)冒氏出于楚国国君蚡(棼)冒氏,郡望在荥阳,即棼冒勃苏(即申包胥,封于申,楚王族《史记正义》)封地。冒姓还有一小支来源于媢氏改字。文中 特别提到如皋冒氏从宋代即为大族。还有一个可以印证,汉族有茂姓其中一部分始祖来 自宋代迁出如皋的冒氏的改姓。冒姓是较罕见汉族姓氏(不是特别罕见),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冒舒湮看的唐《元和姓纂》原本久佚,今本是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很显然棼冒氏是漏录或原书有而辑本失去,因为有棼冒氏的衍生姓叔敖氏和包氏,本姓却不见了。冒氏是本姓棼冒的缩姓,与孟氏(孟孙),季氏(季孙),敖氏(宵敖等)类似。目前我们找到的如皋冒氏记录在 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此外记录还有很多如《续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收集洪武年间还有其他冒氏出仕。周边的冒氏可能均从宋如皋冒氏发展而来。如皋冒氏可能是比较正宗楚王室后裔。冒氏记录可能还有早于宋代的(如 宋代邵思《姓解》;南北朝何承天纂《姓苑》,王俭《姓谱》等),如皋冒氏不全是冒致中、冒桧子孙,有相当数量是宋如皋冒氏遗民后裔,尤其是如城镇、东陈镇以外地区。以元末明初为起点,估算当时如皋冒氏家族五支以上。《冒氏宗谱》是的确有史料价值的家谱,除与张士诚关系处写的暧昧,基本符合史实。另外东陈冒桧家谱内容也如前所述是真实可靠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冒氏×谱》可能入清就有造的,制作人是不是冒致中后人都有疑问。可能主要在去外地为宦作幕客经商等清代如皋冒氏使用,几乎全部攀附到冒致中家族。有必要指出冒广生一家其实不是冒辟疆的子孙。为进一步确证冒氏是全国分布姓氏,散居的不算,找到聚居地有如下:江苏如皋市;泰州市区;兴化市沈伦镇冒家村;赣榆县柘汪镇张家湖村;湖南邵东两市镇冒家村;重庆江北区;广东新会、东莞。其中的湖南邵东两市镇冒家村,当地人复旦李贤博士说该村非常古老,不晚于宋就已经存在。所有各地冒氏均为汉族,历史上从无蒙古说法,只在现在个别人才知道有祖籍如皋的人传出来的“成吉思汗之子孙”。不要再说天下冒氏出如皋了,就像福建人说“天下无二蒲”(都是宋代阿拉伯人后裔)一同可笑(余略)。冒姓望居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

三、历史名人

冒 桧:字友松,原常熟人,元末避乱迁居东陈河东。洪武初年,“以博学闻”,受明太祖召见。时值天下甫定,田赋不均,桧侃侃直陈,无所顾忌,得到明太祖认可,擢广西道巡按入京陛见。不数年,又遇事敢言,“犯颜获谴谪”,后蒙官复原职,进后世子孙繁衍,成为东陈镇河东的望族。清乾隆年间,其子孙于此建草堂祭祀祖先,几经改建、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祠堂。

冒 襄:字辟疆(1611-1693),明末著名四大公子之一。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的名声一直被后人颂赞。与侯朝宗 方密之陈 贞慧并称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冒敬臣:字伯恭,宋代人,官至大理寺丞。

冒致中:元末海陵人,为两淮盐运司司丞,张士诚自立为吴王,被挟至苏州,封为妥督丞相,他托病力辞不仕,载书遁迹皋东,于本镇贾公祠河南购田筑室定居。当时避乱者从之如阵,后名其地为“东陈”(古阵陈通),此为镇名之由来。东陈有万卷楼。是明代初期冒致中(东林)所建,位于贾公祠后,始聚书数千卷。冒致中有友人吴中巨族刘亮,曾事吴王。吴败,刘携其家藏书,载数巨舟,来东皋,投冒致中,其书藏于冒氏万卷楼。至明永乐间,皇帝为编《永乐大典》,下诏天下藏书。如皋冒氏藏书很多,自在应征之列,冒致中之孙冒基字永忠,尽献其书。奉命征书的御史劝之仕,冒基托词年老力辞,以医药济世终老,乡人私谥为潜德先生。明永乐帝赐以御书“万券楼”匾额,此匾清初移置如城冒氏宗祠,至抗战期间失去。

冒广生:字鹤亭(1873—1959年),号疚斋,清代江苏如皋人,光绪二十年举人,曾参加过戊戌变法活动。1900年任清朝刑部郎中,两年后兼北京五城学堂史地教习,后转为农工商部郎中。民国时,历任财政部顾问、农工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外交特派员。为官期间,他仍对文化事业颇为关心,曾刻印多种图书。抗日战争时期,冒广生居上海,从事经史词曲研究,著述宏富。抗战之后居南京,应聘为国史馆纂修,起草人物列传多篇。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转居上海,后受聘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毛泽东对其尊敬有加,曾虚心听取他的意见,称其“是一条道路上的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荥阳为古郡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北古荥镇。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寻罢。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566年)“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郡的行政区划沿用至583年,为隋文帝所废,但直到唐朝前期还时有复改郡的现象,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荥阳郡才更名郑州。明清以后,黄河数次改道南徙,原武、阳武与荥阳因碍于黄河之隔,才逐渐脱离了辖属关系。

2、堂号(缺)

============================================================

冒姓宗祠通用对联

〖冒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荥阳世泽;

水绘家声。

——佚名撰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冒姓为战国时楚国棼冒之后。下联典指明末冒氏大族冒辟疆在如皋筑有水绘园。

楼主是想问元末镇南王?关于冒氏的?

还有,如果搂主想看<<元史>>,可以在百度/国学中查找,呵呵,我就在那里查到了很多关于脱欢的史料,只不过篇幅的关系,没有粘过来

http://guoxuebaiducom/stn=baiduguoxue&ie=gb2312&bs=&cl=3&si=guoxuebaiducom&word=%CD%D1%BB%B6&ct=2097152

1元末镇南王

《新元史》记载,“镇南王,元诸王封号,世祖九子脱欢始封,老章、脱不花、木尔不花、孛罗不花等袭封。”最后一位镇南王是“大圣奴袭封,至正十九年(1359年),与枢秘官席闰守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陈友谅使其将来攻,城陷死之。”在明朝大杀元人时,有一小儿被义仆陈美所收留,藏在观音菩萨的座位下,才幸存下来。这个小儿跟陈美所长大成人,改姓部,叫部官荫。部姓为了不忘祖,给后代留下一个暗号:“忽必烈,波尔济济特”(部氏族谱·陈美所与部官荫)。

  

《部氏族谱·序》写道:“其后,逃松滋”,“氏称部,不忘本也。”至第三世,第四世有一支迁往湖南澧州,在澧勤耕苦读,颇有成就。但因朱明对元代帝王后裔严加防范,故部氏子孙仕途阻塞,“不乐仕进,而三坪九裕有陶朱之富”。至清代,方可大言申明“本宗蒙古”,“斡难(鄂嫩)发祥,班联宗室,派衍亲王”,部氏作为蒙古人,从政治上抬头,修宗族之谱,建部氏祖祠。澧州部生芹,庚午武举,官江南兴武卫守备,加都司衔。清乾隆二十一年,部氏第十一世部锡侯迁湖北鹤峰,清光绪年间,又有一支从鹤峰迁恩施。

2冒氏族谱

冒氏是江海平原的大姓,根据我们与如皋统计局胡明晔先生采用抽样统计法,人口在如皋居民比例不低于7‰,即有一万人口以上。在周边的如东,南通,上海还有不少散居的冒氏居民。明代如皋冒氏出文进士三人,武进士一人,入清后科举事业无高于举人的功名。明末公子冒辟疆是著名的复社四大公子之一,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如城镇内有冒氏水绘园,冒氏万花园(人民公园),如皋境内有多处冒氏聚居点;以冒氏命名的村庄、巷名13处。1952年,中国学习苏联,开始大规模搞民族鉴定区分,确认民族身份,一方面以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区分民族,另一方面又允许根据祖籍定个人民族身份。连续两代以上生活在外地,祖籍如皋的冒广生(鹤亭),在民国时期就自居镇南王后裔和冒辟疆后裔,此时将本人及其子女定为蒙古族。而生活于江苏如皋的冒氏居民全部为汉族。搞民族工作的都会知道聚居地的民族总是最后失去民族特征、民族身份记忆。而如皋冒氏知识分子同样云集,这是怎么回事?

冒广生《小三吾亭文集甲.如皋冒氏得姓记》:“脱欢之子在扬州者三世。椒聊之实,蕃衍必多,运丞(指冒致中)殆其支庶欤?”好像还是疑似,但在社交中似乎就已经不再存疑了。以下是公认的简介:

冒鹤亭(1873~1959)简介冒广生,字鹤亭,号疚翁,别署疚斋。蒙古族。江苏如皋人。1873年4月1日生于广州,系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脱欢(镇南王驻扬州)后裔,为明末清初名人冒襄(辟疆)裔孙……选自《中国墓园文化—人生后花园》,大概出于赵朴初所写的墓志铭。

冒广生的家人和友人无数次引用“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人”。以致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冒广生的幼子冒舒湮很早就发现这种“元镇南王后裔”说法中有很多漏洞,他推测冒姓确是蒙古后裔,但不是孛儿只斤氏,而可能是篾儿吉特氏,元丞相脱脱后人或其族人。在冒舒湮的作品《微生断梦》(中央编译出版社),冒舒湮开宗明义地又一次写道:“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蒙兀儿民族的基因”。早年,冒舒湮将他的考证结果带至江苏如皋。当初接待者是谁已不清楚。总之,本地的修志者是诚惶诚恐地将他的结论载入县志[2]。从此如皋县志、水绘园中冒辟疆介绍根据冒舒湮的版本改头换面。冒广生家族非常热心于介绍家史,姓氏文化,他们一家的名人效应通过发达的现代媒体,越来越多的为人所知。南通档案局的网站介绍本地姓氏:蒙古族的冒氏、保氏来此定居…;一家民族网站介绍内地蒙古族:如皋冒氏-昔日金戈铁马,今朝舞文弄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孵育,这些说法的印证实际上已开始出现了循环论证。你问其出处,“如皋县志上不是写了么?”“如皋公园里不是有冒辟疆的介绍:蒙古贵族后裔?”

无论是出诸成吉思汗家的镇南王还是大元丞相脱脱,这两种说法的共同处即其始祖冒致中是中国冒氏之祖,而天下冒氏皆出如皋。

寻访一下源头吧。

冒舒湮晚年在《寻根》杂志1997年第一期发表了《如皋冒氏得姓本末辨-兼论定居中原之蒙古族的来源》)。看完全篇,原来如此。核心点:1冒氏在明代以前没有;2冒氏始祖是冒致中3家谱没有冒致中父亲和以上的记录4到了清代,家谱出现与脱脱家族认同宗(同治年间)称是脱脱丞相之后,或称先世为镇南王脱欢之后的记录。

然而如皋政协编写的《如皋文史》第八辑(1994年),冒纯卿先生根据两家家谱编写如下内容(节选):

据冒氏(河西派)宗谱记载,其始祖冒致中(东林),元末为两淮盐运司司丞,张士诚自立为吴王,被挟至苏州,封为妥督丞相,他托病力辞不仕,载书遁迹皋东,于本镇贾公祠河南购田筑室定居。当时避乱者从之如阵,后名其地为“东陈”(古阵陈通),此为镇名之由来。东陈有万卷楼。是明代初期冒致中(东林)所建,位于贾公祠后,始聚书数千卷。冒致中有友人吴中巨族刘亮,曾事吴王。吴败,刘携其家藏书,载数巨舟,来东皋,投冒致中,其书藏于冒氏万卷楼。至明永乐间,皇帝为编<<永乐大典>>,下诏天下藏书。如皋冒氏藏书很多,自在应征之列,冒致中之孙冒基字永忠,尽献其书。奉命征书的御史劝之仕,冒基托词年老力辞,以医药济世终老,乡人私谥为潜德先生。明永乐帝赐以御书“万券楼”匾额,此匾清初移置如城冒氏宗祠,至搞战期间失去。东陈之万卷楼,几经修葺,清后为他姓所有。

冒家祠。位于镇南部,西向面河,是冒氏东派的宗祠。据载,始祖冒桧字友松,原常熟人,元末避乱迁居东陈河东。洪武初年,“以博学闻”,受明太祖召见。时值天下甫定,田赋不均,桧侃侃直陈,无所顾忌,得到明太祖认可,擢广西道巡按入京陛见。不数年,又遇事敢言,“犯颜获谴谪”,后蒙官复原职,进后世子孙繁衍,成为东陈镇河东的望族。清乾隆年间,其子孙于此建草堂祭祀祖先,几经改建、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祠堂。

怎么又出来个冒桧?岂不是拆了“始祖冒致中”的台?如此冒氏起源的动因将不复存在。而且所叙述冒致中的历史与也与《如皋冒氏得姓本末辨》有很大出入。

明太祖朱元璋首立监察御史派出制,巡视地方一省或一道,以低级官员监察高级官员,品级很低,为正九品,但权力很大,又称巡按。冒桧会以一个民间人士一下去作巡按?为确认起见,查明代最重要的档案《明实录》其中的《太祖实录》,在卷一四九,洪武十五年(1382)下,与冒纯卿先生的叙述非常吻合。复旦大学文科馆有明代天一阁收藏的《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在卷八.人物,洪武年间条下我们终于看到这位现代如皋东陈镇绝大多数冒氏居民的祖先-冒桧(冒致中后裔于第五世迁入如城镇)。再看他的介绍,让人感慨无限,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巡按之一(共十二名)的事迹,只有两个字:御史。人世间的势利之心可以说是古今相同的。因为修该志时,冒致中家族更显赫,他的内容就多,而冒桧家族官宦不显。冒舒湮也说他看了此志,可能看漏了。

至此冒氏起源最重要的起因已终结。

佛跳墙,福州传统名菜,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国宴上登过席,深受赞赏,此菜因而更加闻名于世。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

福建布政使周莲,1850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他将如皋地方传统名菜“上八珍”进贡老佛爷慈禧太后,获得黄马褂等等荣耀,之后将上八珍改良为“佛跳墙”,周莲在1911年11月23日,以清朝二品官身份,担任第一届如皋民国政府军政总司令。是民国时成立的如皋百年老字号“石合泰”的重要股东合伙人。

石合泰,是名扬四海的中国名菜佛跳墙创始人周莲,在清末时期与石筱舫合作成立的著名商业会所,位于如城内城河燕桥东,如皋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合泰是家族文化传承有序,商业历史记载清晰并仍然保持清朝原貌的中国十大百年老字号之一。现存清末古院落总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整体座西面东,自东至西分为店房与会所、住宅。店房三进临街(民国初名大寺巷,解放后更名大治巷,俗名衣店街),依次为店堂、账房与银房(洽谈室)。头两进与厢房构成首个四合院。中间天井及客厅和二进四合院,为佛跳墙长寿美食会所,园东有明代古井一眼。

正厅赫然金匾《慧映中华》,居中大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1903年慈禧太后为周莲题写。

廊前木对联“坛启荤香惊四邻·佛动弃禅跳墙来”原件是南通张謇题写,1986年启功先生依张謇旧句补题。西北为住宅区。

各区之间有走马廊檐沟连,沿北侧有仓库、作坊等附属建筑,使整个宅院呈比较规整的矩形。该民居保存完好,具有木质础、斜铺砖等明代建筑特色。

石合泰会所正北街对面,就是1911年,周莲担任如皋军政总司令时办公的县府大寺衙门。

现存《如皋周氏敦睦堂家谱》《石氏宗谱》《如皋县志》《如城志》及数百件相关文物史料,清晰记录着石合泰的百年发展史。

1898年春天,美孚石油住镇江大班(总经理),前往苏北通如地区考察业务,夜晚借宿在如皋平民石筱舫家中,离去时遗忘一张两万元银洋取现汇票。半个月之后,大班即因遗失汇票一事郁郁而终。

石筱舫拾到巨额汇票后,立即报告官府。但当时受通讯及信息交流条件限制,官府只知对方是美孚石油员工,并没有任何办法与美孚石油取得联系。

石筱舫想到,恒昌南货店老板鲁仁府,常年给如城周公馆供应食材,而周公馆大公子周莲,时任厦门道台(后任福建布政使),因为工作需要,与外国使领馆常有联系,所以请鲁仁府将汇票转交周公馆。

很快,周莲收到汇票,立即通过美国领事馆转交给美孚石油公司。

为感念石筱舫的诚实大义,美孚石油决定在苏北小城如皋设立销售点,并选定石筱舫担任美孚石油苏北总经销。

突如其来的商业机遇令石筱舫措手不及,虽然美孚石油笃信石筱舫的商业信誉,可以无条件赊欠货款,并代为支付领取营业执照所需的保证金,承诺先供货年底结算。

但是,作为美孚石油的苏北运营中心,前期必须准备的仓储、人员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石筱舫是普通平民,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投资能力。之后,还是恒昌老板帮助联系周公馆领投,在美孚石油公司投入供应的基础上,周莲投入8000元作为流动开支,石筱舫以干股份额参加,并行使掌柜职责,鲁仁府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支薪水担任经理。

周莲为合作公司取名《三友洋行》,至1904年,三友洋行的年营业额超过400万大洋。

此时,中国国内掀起的抵制美货运动,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发展。根据美孚石油公司的财务报告,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市场的重要。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权衡石合泰一年400万营收与2700万庚子赔款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用主动退还庚子赔款的方式来平息中国人民的愤怒,并建议将退还款项供中国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使用。

因石筱舫创业之初是经营酒店客栈,三友洋行也是股东们招待客户,洽谈业务、研究长寿美食的会所,故用日语对酒店称谓谐音取名。同时,英文洛克菲勒Rockefeller即为石头之意,首字中译为“石头”与石筱舫意为宗亲。

1913年,已迁新居的石筱舫,延请避居上海的康有为,为其新修扩建的私园题书铭文。康有为以《山海经》中二石相通,天地开泰典故,将公司字号定名为“石合泰”,并亲自书写匾额。

2018年4月,石合泰投资人周莲曾孙周婷(原名光辉,字希薇),向洛克菲勒掌门人史蒂汶·洛克菲勒先生发出邀请,洛克非勒家族中国区代表,美国罗斯洛克文化集团总裁一行访问如皋,受到如皋市人民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

根据1995年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如皋县志》记载:

石崇文(1869——1926),字筱舫,谥孝惠,以字行。江苏如皋人。石合泰中方总经理,如皋西南乡江安北园人。家道贫困,年轻时因家中草房被焚,迁居张黄港,想方设法开了一爿代客加工的小油坊。不幸再遭火灾,生活无着。“包连升”酒店的老板见他可怜,收为帮工,每天到码头上接客并负责厨房杂役。有时“包连升”客满,老板就叫他领客人回家住宿,酌收费用。石筱舫勤劳诚实,招待客人、接送货物也有小费,因此生活才稍为安稳。20岁开始自立门户,创办“广济客栈”(酒店),凭借不错的厨艺,成为周莲佛跳墙会所的重要一员。

石筱舫是以诚信为本,具有民族精神的清代末期中国内地引进外资开放经营的商业先驱。

周莲(字子迪),1946年出生于如皋城,1895年由恭亲王奕欣推荐担任厦门道台,1900年-1906年担任福建布政使。

周莲的父亲周际霖,字霁楼,道光年间举家定居如皋城内状元坊。同治二年周际霖首任如皋知县,之后二十年,连续四任如皋知县。

1903年周莲将亲手烹制的如皋上八珍(佛跳墙),进贡慈禧太后,因口感丰盈,极具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功效,被御膳房列为长寿一品,获赏头品顶戴、双眼花翎、授黄马褂。获慈禧太后题匾额:慧映中华。

民国28年出版的《如皋县志》记载:1911年11月23日周莲以清朝二品官员资格,组建如皋县民国政府,亲自担任首届军政总司令,四品官员沙元炳担任民政长。之后周莲退居石合泰,专心研究长寿美食。1920年周莲逝世,入如皋城南杨花桥周家祖蓥,龙游湖龙坊,纪其功绩。

参考资料:

《如皋周氏敦睦堂家谱》、方志出版社《如皋县志》、中华书局《清代官职年表》、亚细亚文化社《金橘仁文集》、张孝若《张謇先生传记》

(江苏文史馆·陈楷)

佛跳墙里面的材料如下:

佛跳墙的原材料有很多,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花胶、蛏子、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鸡脯、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细一层的划分,鲍鱼一定要选择九头鲍鱼,海参一定要选择日本关东的,火腿必须是金华火腿,等等这些要求全部都满足,才可以是完整的佛跳墙原材料。

佛跳墙的特点:

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如今有的酒店宣扬自己的菜品如何香气扑鼻,与佛跳墙相比的确欠一点含蓄。

真正的佛跳墙,在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口味无穷。

下原镇的城镇综述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身福地”是如皋的三张金字名片,“长江,长寿,长绿”是如皋的象征。下原镇位于如皋市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