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黄姓出自赢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赢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字,以赢为姓。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黄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氏

分布地区

湖北江夏郡,陜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历史来源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

「黄」源出

黄姓源出有五:

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家族名人

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

  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和姚姓

  黄氏源于赢姓和姚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 黄姓祖先之赢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1],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黄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以国为姓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城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

  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东晋入闽始祖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字彦方又名黄允居福州南后街黄巷;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改其他姓氏

  黄改丑氏、胡姓、旷、邝氏、况氏、李氏、卢氏、潘氏、汤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吴氏、余姓、周氏、张氏。

  8、黄改旷、邝氏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姓,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姓。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安徽巢湖赵氏:少先启(齐)后(後),福(伏)禄(六)长久青

这两支的字辈里都有“先”

黄姓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嬴姓,陆终之后。《元和姓纂》:“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传说他娶了鬼方之女,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十一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三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河南潢川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②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这支黄氏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黄氏后来日渐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③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蛮族——黄洞蛮。黄洞蛮其实是被楚所灭黄国遗民的后裔,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广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直到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④出自回族,主要有两支。一是福建泉州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便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二是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⑤出自别姓改黄姓。如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溍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入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溍,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始祖:陆终。 迁徙: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潢川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姓后人黄守恭的五子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北方,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南方。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目前黄姓人口列全国第八位。 郡望: 江夏郡 汉高祖置。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会稽郡 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零陵郡 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 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奉节东)。

  洛阳郡 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 治所在侯官(今福州)。

  濮阳郡 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东阳郡 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

  南安郡 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 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永昌一带。

  江陵郡 在今湖北荆州。

  松阳郡 治所在今浙江西南部。

  固始郡 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 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武汉)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东汉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炽昌堂 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江夏、会稽、零陵、巴东、洛阳、晋安、濮阳、东阳、南安、西郡、上谷、房陵、栎阳、汉东。②自立堂号:诚明、古本、四元、一诚、惇伦、月会、望烟、聚斯、五桂、永思、彝伦、德永、志坚、云积、慎明、崇德、双井、追远、忠孝、两义、保粹、思敬、逸敦、敦睦、紫云、种德、志坚、幽燕等。 字辈: 某支黄氏字辈: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宁东方。

  湖北慎明堂字派: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续派语: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回族黄氏字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字派: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后续百字派语: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湖南湘潭茶园黄氏字派:国正添心顺,官廉泽自长。洪教敷华夏,家声永振扬。文章傅奕世,礼乐绍书香。源本垂谟远,常伦聚一堂。

  湖南中湘黄氏派语:启甲昭先佑,显光裕俊英,忠良开世泽,孝友振家声。江夏芳诒远,湘南气运清,修培延福履,兴育庆□明。

  江西兴国黄氏派语百字歌:梦子昌先绪,明良敏凤文,发祥原有本,善积植家祯,宜思功德重,崇厚裕傅承,廕嗣贵贤哲,志立震坤声,和能襄永祚,谦必兆长荣,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开来更继上,率论典常敦,泽远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绍懋业,仕学济康盈,迪纪循彝序,安居以寿凝。新增字派:文连开隆治,科元必显明,宗功垂贻厚,永锡作朝卿。

  江夏堂某支黄氏派语:国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业昌。

  湖南益阳黄氏派语: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宣统己酉江夏堂黄氏四修友谱派语:老派: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兴仕国中登。续派:光大世贤,良可立功。通派:功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恩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勋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时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丰都闻诏语东亲,启书藏雨代通侯,贵千秋学业张合,宗高节绩先泽炳。

  湖南湘阴黄氏乔醡房支谱派语:志鼎开南楚,良学继之夏,宗流传世泽,长本枝先化。洪铎公房支谱派语:添世本思兴,祖正武堪绳,金玉荣华贵,芳名允代称。今所遵老谱派语: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均继显学时,垂谟裕后昆,孝义承先泽,贤儒庆炽昌,家声径济振,礼乐焕文章,积善明仁寿,开来达典常,升恒钦道范,晋鼎懋平康,勋业兴衡岳,恢宏发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绍传良。春去仪国器,秋桂瑞名扬,守绪修宣召,清基得久长。

  湖南资阳黄氏派语:鼎宽玉廷人,章国世维顺,孝友美隹声,文明昌景运。林焕培金润,松辉基钜深,林熙坚锡溥,相烈堂钧清。

  黄州黄氏老派:延中文武,靖国安邦。新派:名存简册,功利旅常。

  湘潭鸿桥黄氏派语: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兴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千秋祖业光,合宗文节织,先泽炳淮阳。

  湖山黄氏排行歌: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幽燕堂黄氏原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续派: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兴。

  莆阳拱溪黄氏派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木火土金水千万亿兆庆福禄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温良恭俭让。

  青山黄氏派语:世守儒宗训,家傅正学书,宏纲开瑞运,嘉社锡祯符,勤业前徵远,通经圣绪孚。时雍元会合,雅化绍唐虞。朝廷尚文德,万国景贤良,忠信心常泰,严恭体益壮,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长,诚正修齐治,隆平世永昌。 。

根据《诸姓家谱》对诸姓来源的考证,诸姓主要有四种来源:

一是源于以人名为氏,汉初有个叫无诸的人,是越王的后裔(就是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

二是诸葛姓简化而来;

三是来源于食邑,以邑名为氏。根据《诸氏家谱》上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今山东省诸城南),有鲁大夫的采邑封到了这里,他的后代或者臣民就以地名为姓了。

四是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代。

 有关黄氏源流问题,史籍有多说。而且不正确的传说,几乎被人们和某些族谱列为正统,古今沿用,入云亦云,似乎早成定论。根据我最近几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确信大有商榷和辩证之必要,以正本清源。

一、唐人误导

 唐代人林宝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所撰《元和姓纂》断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此论既出,后代有些人相继附和,以致误导。

 北宋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大宋重修广韵》;南宋郑樵撰写《通志·氏族略》;南宋大学者黄震为黄氏家族专写《江夏源流分派谱引》;明代著名学者宋濂作《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现代台湾人王素存撰写《中华姓府》,他们都从其说,对林宝之论置信不疑。黄震在《谱引》中说:“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注:这一点是十分正确的。)出于陆终氏。陆终有后裔,曾被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这里关于光州(今潢川)黄国之说是正确的。然而“出于陆终氏”的断言是大错特错了!错在何处,容待后论。此《引》还说,“昆吾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地称湖广鄂州。”

 由予唐人名著开创了“黄为陆终之后”说,加之后代又有部分学者名人附和认同,故许多黄氏族谱也纷起效尤,相继沿用。由于陆终是颛顼四世孙,故推而认祖颛顼。

 清逆光四十九年已酉(1849年),《双井堂·大冶南湾黄氏大成宗谱·黄氏源流序》谬云:“璜姓系出颛顼四世孙陆终,数传至大费(注:这陆终之后又“数传”至大费更是大错特错!)是为伯翳,赐姓赢,其后裔封于黄。春秋时有江、黄诸国,至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黄恃齐(注:自恃依附强齐)不供楚职,(注:拒向楚国纳贡)。楚人灭黄,后遂以国为氏。”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追远堂·陡亹黄氏宗谱·氏族渊源》称: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号祝融氏,子陆终封于黄,号黄氏。”这一传说与双井堂的说法大相径庭。黄氏本为大费(伯益)之后。双井序说陆终“数传”至大费,而这里却说是祝融之子陆终自己直接受封于黄,则陆终由大费之“祖”又变成为大费的“后

人”了,前后二说都很荒唐。

 四川武隆黄氏江西老谱则说,陆终之后黄隐居湖北麻城县,为黄氏一世祖。

 上述及其它类似上述诸说,显然都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以史为证,加以辩证。

二、正本清源

 黄氏最古老的先民是远古时代的黄夷,黄夷为著名的“九夷”之一,与太昊伏牺氏有一定的关系。黄氏远古的祖先是与太昊相关联的东夷部落首领少昊赢挚,即继黄帝之后为大部落联盟第二任首领的少昊金天氏。(公元前2614-前2515年)。少昊在位时即已辅佐少昊,去世时,与“共工争为帝”。最后战胜“共工”而成为少昊“接班人”的古帝颛顼(前2535-前2437年),只不过是黄氏之祖的大业(皋陶)大费(伯益)的外祖罢了。其根据是:

 1、史学先驱。西汉大历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不朽之作《史记》的“秦本纪”中清楚地记述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即娶)少典之子(即女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即治水)。………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即舜帝的女儿)。大费拜授,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即伯益)。舜赐姓赢氏。”由此得知,颛顼之裔孙女女修是大业的生母,是伯翳的祖母。因此,理所当然的结论是:颛顼是皋陶、伯益父子的外祖和外曾祖,而不是他们的血缘始祖。黄氏与秦赵同宗。故黄氏追宗颛顼及其四世孙陆终之说,完全是错误的。不过,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大业的生父被隐去了姓名,而被玄鸟陨卵的神话传说所取代而淹没了,其生父为谁,容待探讨。

 2、《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候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未世灭彭祖氏。”此记清楚写明陆终为颛顼四世嫡系裔孙。颛顼既然是大业的外祖,其孙陆终当然就不可能是颛顼的外裔孙大业的先祖或后人。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五千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以来,父权制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到颛顼时代,颛顼的孙女是大业的生母,而颛顼的四世孙陆终竟然会是大业的血缘“生父”或“先祖”!这简直是荒唐!由此观之,陆终与大业之间决不可能有什么血缘关系。而所谓“黄出自陆终”之说,与伦理不适也不容,纯属荒谬。而秦赵黄江等认祖颛顼之说,只能理解为是追宗黄帝正统产生的一种章强之谈和无理附会。

 3、东汉大学者·哲学家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称:“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4、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其撰写的《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这一著名墓志碑文中写道:“黄氏出自伯翳”。(即皋陶之子伯益)

 5、西汉许慎的名著《说文解字》明确写明:“赢,少昊氏之姓。”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赢姓后裔十四氏之祖伯益被帝舜赐姓赢氏,只不过是继承其原始先祖少昊氏赢挚的祖姓而已。

 6、唐代人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说:“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赢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正义·烈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由此引伸而知,大费就是伯益。

 7、宋代邓名世撰写由其子邓椿补续完成的名著《古今姓氏书辩证》宏达四十卷。他们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按诗韵分部,于《风俗通》以下有关姓氏的著作,取其长,而辩其误。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证辨详明。该书称:“黄出自赢姓。”查其引证文字,系出《左传·昭公元年》所记:少昊裔孙台骀,因治汾洮有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氏。

 8、春秋历史名著《左传》,于昭公元年(前541年)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渲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现之,则台骀,汾神也。”这个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为晋所灭的汾水黄国,就是少昊的后裔,与陆终毫无干系。被后人称为“汾水之神”的台骀,是颛顼的水官,是少昊的裔孙,而不是颛顼的后人。

 9、《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在距今2524年前,东周景王姬贵时代的诸侯国,郯国国君(即郯子)与鲁国国君昭公(即昭子)的宴饮谈话中,郯子向鲁昭公说明:少昊是郯氏之高祖。而且时年26岁时任鲁国史宫中都宰的孔子听说这次谈话以后,还特地去造见郯子,向他学习古代官制,事后既而感慨地告诉别人说,周代天子失去了古代官制,而官制的学问却流传在四夷小国。郯、徐、江、黄、秦、赵等十四氏赢姓后裔,共祖少昊,郯子的谈话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次谈话之后三百零四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了中国。可是,秦依母族而祖颛顼,却不认自己的祖宗少昊赢挚,岂不怪哉?究其原因,令人莫明,或许与赢政的特殊身世不无关系吧。然而,秦的先祖秦赢,总还是赢姓之根,颛顼是姬姓,这种把本祖和外祖颠倒承认的做法,正如司马贞所云:“非生人之义也。”

 10,当代著名历史与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一书中说:‘伯益是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又一个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远奄氏、菟裘氏、将粱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其中除秦、赵为周代建立的国家外。其他的都相当古老,如远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县,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终黎氏,也作钟离,在今安徽风阳县。黄氏,到周代为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江,在今河南正阳县。”原来黄氏或黄国与郯、江、秦、赵都是伯益的后裔,与陆终氏毫不相干,无论是为楚所灭的光州(潢川)古黄国或是为晋所灭的汾水黄国,皆与陆终氏无缘。也不可能还有另一个陆终的潢川黄国并存子光州大地上。

 (《史稿》还说:夷人中较早融入华夏族的,还有颛顼和帝喾两个分支,

……颛顼的后裔为祝融……即火正。有记载说。祝融八姓,即巳董,彭,

秃,姬、曹、斟、芈,共八姓(《国语·郑语》)……这八姓后来的变化如下:斟姓无后,董姓鬷夷、豢龙,为夏所灭。已姓昆吾、苏、顾、温、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大都为商所灭。秃姓舟人,为周所灭。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是春秋时代仍散处黄河流域的几个小国。芈姓中的楚国,在商朝灭亡时逃往长江流域,后来日渐强大,这里,从颛顼后裔祝融八姓的发展变化史中,我们也找不到所谓陆终之“黄氏”或”黄国”的踪迹。看不到黄氏或黄国与祝融后裔陆终有任何关系,退一万步说,假如陆终确有后人受封于黄,那也只能是黄国为楚所灭以后,楚人把黄国的故地封赐给楚的后人作为食邑罢了,但那已不能再叫做黄国了,试想,怎么能够让楚之先祖陆终的后人去姓被楚所灭的伯益黄目的后人的“黄”姓呢?

 11、《史记·五帝本纪·舜))”……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而禹、皋陶、契、后稷(即弃)、伯夷、夔、龙、垂、益(即伯益)、彭祖(索隐:“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正义:“分谓封疆爵土也。”)。这一记载说明:皋陶、伯益父子与陆终三子彭祖,不仅同代,而且在帝尧时同朝为官。而陆终六子中绝对没有包括皋陶、伯益父子中的任何一人。足见伯益及其十四支赢姓后裔(包括黄氏)与陆终氏决无血缘关系。而双井堂谱谓“黄系出颛顼四世孙陆终,数传至大费”之语,更是毫无根据的乱点鸳鸯了。纯属臆断。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皋陶、伯益及其后裔之一的黄氏乃至黄国,完全与陆终无关。“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扯不到一起,何有“数传至大费”的可能!

 12、现代人高剑蜂在其<中国100个大姓》一书的“黄姓3”中写道,

黄“出自赢姓,为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黄,出自赢姓,少昊(赢姓,伯益是少昊曾孙皋陶之长子)金天氏裔子曰昧……,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北宋学士集》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支黄姓是源于台骀的裔孙所建的黄国,……据学者考证,其先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氏旗人口的发展,族人不断分流外迁,这是任何一个氏族,都是如此的客观实际。既然是在颛顼时就从河南黄水西迁的,则只能是指人口的西迁,因为黄氏历三皇五帝和夏、商两代之后,至周时才为黄国。因此黄水的古黄国与其后的汾水黄国的关系,仍然是一个迷。光州(潢川或黄水)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成王熊恽所灭。而汾水黄国则晚后107年于公元前541年前因晋主汾而被灭。历史上,同一时期,不可能同时存在有两个黄国,而这一前一后相距百余年分别被灭的两个黄国,极可能存在一种继起的关系。理当是黄水黄国消亡以后,其国人(遗臣或遗民)改在黄人聚居的异地·汾水重建了黄国。虽然这也是一种臆断推测,但不是这样,两个黄国的出现就不可理解。学者何光岳考证还有第三个黄国-“西黄”,即使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西黄”,也只能是前两个黄国的后复之国。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三个黄国。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过若干国家一国数灭数复的事例。一如陈国: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伐陈,杀夏微舒,破陈,改陈国为楚县。因群臣中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乘陈国内乱,虽“以义灭陈”令天下入不服。所以“楚庄王乃复国陈后。”但65年后(前533年),楚灵王又派公子弃疾将兵灭陈。又五年后(前528年),楚内乱,楚灵王避祸山野,“饥于厘泽”,为申亥所救,死于其家。楚平王弃疾乘机用“灵王复朝”之恐吓计,使巳继位之王比和令尹子皙吓得双双自杀。平王“以诈弑两王而自立”,继承了王位,但因国人及诸侯反叛,“乃施惠百姓,复陈蔡之地而立其后如故”,陈蔡得以复国。此后49年(前479年)楚惠王再次灭陈国。至此,陈国两度复国三次被灭。又如蔡国:前531年,楚灵王召蔡侯,“辞而杀之”,使公子弃疾定蔡,为陈蔡公。因弃疾将兵灭了陈蔡两国,灵王把该二国地封赐给公子弃疾。三年后,楚平王复立蔡国,蔡平侯把蔡国都城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迁至新蔡(今属河南),至蔡昭侯时,因受楚逼迫,蔡国再次迁都州来(今安微风台,称下蔡),至前477年,楚惠王再次灭蔡。又如权国(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先为楚武王所攻取,迁至那处(今湖北荆门),后又为巴国所取。前316年,秦惠王灭巴国,并权国。

 还有一个问题:《史记·楚世家》只记载楚成王二十二年(前650年)“伐黄”,二十六年(前646年)“灭英”,却无二十四年(前648年)楚“灭光州黄国”的记载。也无鲁庄公十九年(前625年)楚文王被巴人打败,楚文王以新败之师败黄国军队于躇陵的记载。同样,《史记·晋世家》亦无晋灭汾永黄国的记载。这三次楚晋伐灭黄国的战事都只见于《左传》。其因不明。而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鲁庄公十九年为公元前675年,而楚文王十三年文王卒,当为公元前677年,如年表可信,则楚文王已卒,而鲁庄公十九年时已是楚成王之后楚杜敖二年了。

 高剑峰先生所云“少昊曾孙皋陶”之说,表明了皋陶伯益父子与少昊的直系血缘关系。今查皋陶在尧时“皆举用”应当是帝尧七十载(前2288年)帝尧征召起用虞舜,舜当年即推举“十六氏族”(“八恺”与“八元”)皋陶、伯益父子在“八恺”中名为“庭竖”“隤凯”,至前2258年帝尧崩于阳城时,他们任职巳达20年,而帝舜时(含举丧三年为前2258-前2208年)继任达50年。禹时又继任。皋陶于大禹之岁(前2205年)受命创作《大夏)》九曲,二岁(前2204年)在任上去世。含禹为舜举丧三年共任职五年。综合起来,皋陶在尧、舜、禹三代为官长达85年。若以皋陶年四十岁,其长子伯益20岁受虞舜推举,则皋陶去世时已年高125岁,据此推算,皋陶的生年当在公元前2328年前后。而据传说,皋陶长寿,其寿年还远不止此数。依此,皋陶的生年比其先祖少昊的生年(前2614年)相距286年。皋陶如是少昊曾孙,祖孙4代每代平均70余年。按照古人高寿的历史情况,说皋陶是少昊的四世孙-曾孙,也许有可能。若接近代人的规律,则一定存在断代。

 13、刘佑平在《中华姓氏通书·黄姓》中说:“黄姓的血缘始祖一般都认伯益,其实,我们至少还可以追溯到他的祖父大业与父亲皋陶。“偃姓的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有的说是三个),长子大费,又叫伯益,就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始祖。”我完全赞同刘先生的这个观点。不过,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巳确认“大业是皋陶”,司马迁公也只说大业之妻“女华生大费”。不能从中擅加“一世”。

 《通书》又云:“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典籍上称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部落联盟集团,史书上叫做九夷。这九夷中便有一支氏族叫黄夷,它便是今日数千万黄姓成员的最古老的族姓之源。”

 他在引证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的资料以后说:“权威的民族学者认为,黄夷发源于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并说,“黄夷是因崇拜一种‘黄鸟’而得名。”

 据我对地图的研究,辽河西源,应该是在燕山之北。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东西走向。西起汇合于北京密云县的潮白河河谷,东到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即榆关或渝关)。辽河西源源出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南北岔山,东流至辽宁昌图县靠山屯附近,与东辽河汇合后称为辽河。西拉木伦河南迫有大片沙漠,蒸山则位子该河及其南部沙漠带之南,因此,西拉木伦河是在燕山之北。

 《通书》又说:“许多氏书和黄氏谱牒……都认为陆终之黄即经传所记‘江黄道柏’之黄。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黄国故城,即今河南省潢川县境。但据多种正史和族谱记载,潢川之黄国是属少昊东夷集团的皋陶、伯益后裔所建,与陆终之后无关。”我认为这个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刘佑平先生又说:“陆终之黄是颛顼与少昊族,融合的产物,……了解了陆终氏的双重组合这一历史秘密,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从血缘关系上说,陆终氏既有姬姓颛顼的成份,又有赢姓少昊的成份,则说出自姬姓也可,说出自赢姓也可。但从黄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黄夷来说,黄氏无疑起源于少昊赢姓。”刘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对的,但所谓“双重组合”的“秘密”,或“姬”或“赢均可”的“两可论”,有点太似是而非了。其实陆终之黄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陆终是出自颛顼,与赢姓血缘毫无关系,在这种不存在的前提下的“两可”说,是不能成立的。非此即彼。

三、简短结论

 综上所述,概而言之,在光州一地,只有一个属于赢姓的黄国不可能既是赢姓黄国,又有陆终的黄国。黄既属赢姓,则与陆终决无血缘关系。大业(皋陶)、大费(伯益)父子既然是颛顼的裔孙女女修陨卵而生,陆终又是颛顼的裔孙,则大业、大费决不可能又是陆终的后人。这个关系十分清楚,不容置疑。而恰恰应当置疑的是,大业(皋陶)的生父为什么被陨卵的神话传说掩盖和淹没了。这个被隐没姓名的大业生父,理当是少昊的后裔,而不能是颛顼裔下的直系后人,“两可论”之说,太无道理,可以休矣!唐人的误导应予澄清和更正。黄姓之源的根本应当肯定。那就是:黄夷……少昊赢挚……被神密隐娃埋名的大业之父,大业(皋陶)-大费(伯益)-黄氏(或黄国)。

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黄姓家谱介绍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姓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姓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姓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代,随着黄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姓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20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80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81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30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4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黄姓的起源与家谱

黄姓出自赢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赢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字,以赢为姓。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黄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