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第1张

吴老师在不久前推荐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我买了前三本,它是当年明月的作品,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第三部——妖孽宫廷。 本书讲述了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获得皇位,又听信“还乡团”之言,杀害于谦。在这位传奇皇帝逝后,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一个毫无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之后,玩闹皇帝朱厚照问世。他做皇帝时,出现了许多荒唐场面,这时便引出圣贤王守仁。他平定叛乱,创立心学,给后人留下不朽传奇。 这本书以他独特的幽默语言再现了一段传奇历史。其中,李贤为于谦报仇,力斗“还乡团”,令我荡气回肠;曹钦反时,吴瑾、孙樘仅凭一已之力斗曹氏,令我赞叹不已;唐伯虎空有一身文采却被陷害入狱,使我十分痛心;万宫女从宪宗朱见深太子、沂王,直至皇帝一直陪伴着他,到成为妃子,使我感到感情的可贵;朱佑樘从万贵妃手里死里逃生,成为皇帝,使我十分惊讶;王守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后悟出心学,平定叛乱,使我感到志向的重要------当年明月以诙谐的文笔,呈现了各个人物的一生,并给我们再现了明朝历史,拓宽了知识面,我才这么喜欢它。 这就是我喜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之妖孽宫廷》。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O(∩_∩)O哈!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张在2007年调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楼主采纳!!!!!!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战场上的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征,就是自认为聪明。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

抬头望天、低头使坏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我们就知道,马屁,是有声音的。但魏忠贤的马屁,打破了这个俗套,达到马屁的最高境界——无声之屁。

细节决定成败

自古以来,读书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文人,另一种叫书生。文人是“文人相轻”,具体特点为比较无耻外加自卑,你好,他偏说坏,你行,他偏说不行,胆子还小,平时骂骂咧咧,遇上动真格的,又把头缩回去,实在是相当之扯淡。    而书生的主要特点,是“书生意气”,表现为二杆子加一根筋,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认死理,平时不惹事,事来了不怕死,关键时刻敢于玩命,文弱书生变身钢铁战士,不用找电话亭,不用换衣服,眨眼就行。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英雄莫问出处,富贵不思来由

所谓道统,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历经苦难挫折依旧前行的动力。

只有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有人曾质问我,遍读史书的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弱者和强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坚定。

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

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

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诀,是能吃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原先我不信,后来我信了,相当靠谱。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杀。”三月十七日,事实证明,这两句话很正确。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晋国国君哀侯和湣侯的子孙以先人受封爵位“侯”为氏。另,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②出自黄帝时史官仓颉。传说仓颉为汉字的发明者,称史皇氏,但他最初称侯冈氏,他的后裔由陕西迁河南时,有以侯为氏者。③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及《姓氏急就篇》等资料所载,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姓姒)的后裔被封于侯(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有以邑为氏者。④出自芈姓。楚公族中有侯氏。⑤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路史》等资料所载,鲜卑族古口引氏、渴侯氏、古引氏、侯奴氏、俟伏侯氏汉化改姓侯;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世居库斛真水部落的侯莫陈氏随魏文帝迁洛后,后裔有简化为单字侯姓者;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姓氏,汉姓为侯;瑶、彝、苗等族有侯姓者。  始祖:晋湣侯。 迁徙:  侯姓最早发源于山西境内,早期活动地点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秦、汉之际以河北中部、西部一带繁衍最盛,主要分布于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北方省份。汉末,有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太守侯恕举家迁于北地三水(今陕西旬邑),并发展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侯姓北迁内蒙、辽宁等省,南迁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由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改姓后裔在河南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治郡为河南郡。河南密县人侯霸后裔于南朝陈时徙丹徒(今属江苏),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治郡为丹徒郡。唐朝时,侯姓始入福建。据载,唐太和年间有闽县(今属福建)人侯固,以进士登第,官任鄜城、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宋明时期,侯姓又播迁至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广西、浙江、北京等地,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了。清代有福建、广东一带侯姓入居台湾,进而徙居海外者。今日侯姓五湖四海皆有其足迹,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侯姓人口列全国第82位。 郡望:  上谷郡 战国燕时置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县 秦置,既今江苏丹徒。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却币堂、救赵堂 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上谷、丹徒、河南。②自立堂号:勤慎等。 字辈:  安徽某支侯氏字辈:承训继先泽,齐家宜正伦。

  湖南湘潭侯氏原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缙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钟名士,修齐兆福祥。新字辈:秉成新正为,光华万世传,德洪宽惠泽,芳名显宗先,永昌缙绅远,天元儒籍安,朝廷登文裕,邦国定锡贤。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军震友全成,敬修宽广志。

  山西太谷侯氏字辈:尔思安毓传,汝树炳增锡。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兆安希培,方存彦传明。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克士广允作,勤慎以致贺,钦成绍宗训,昭式永明清。

  辽宁法库侯氏字辈:庭维国怀永,广德振积连。

  湖南湘西侯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忠良万代昌,文武登金榜,永远坐朝安。

  湖南常德侯氏字辈:邹严令德宏,绍成光显耀。

  河南宜阳侯氏字辈:振天德昌文,士建都鸿瑞,贤昭庆祺耀,荣雷宸丰宇。

  重庆涪陵侯氏字辈:德胜家贞正,思守万年春。 名人:  侯嬴(-前257),战国魏隐士。一称侯生。家贫,年七十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遗以厚币,不受。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亲乘车从骑往迎赢,引之上座。秦围赵,赵求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晋鄙将兵救赵,既而畏秦强,使人止之,留军观望。嬴为信陵君划策,使如姬窃兵符于魏王卧内,又举屠者朱亥从入魏军,击杀魏将晋鄙,信陵君因得夺晋鄙军以却秦救赵。初侯嬴谓信陵君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至期,果自刭死。

  侯霸(-37),东汉臣。河南密县(今属河南)人,字君房。曾师事九江太守房凤,治《谷梁春秋》。新莽时,任淮平(临淮)大尹(太守)。东汉初,为尚书令。他熟知日制,收录遗文,条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侯览(-),东汉宦官。山阳防东(今山东单县东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后封高乡侯。受贿以巨,前后夺人田地一百十八顷、房屋三百八十一所;自建住宅十六区,皆有高楼池苑,模仿皇宫制度;并放纵仆从、宾客侵凌人民。后被劾,自杀。

  侯景(-552),北朝梁叛乱者。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羯族。先属北魏尔朱荣,后归高欢,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西魏大统十三年(547)高欢死,侯景因与高欢子澄有隙,恐被害,先以河南叛降西魏,旋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次年,与梁宗室萧正德(萧衍侄)勾结,举兵反叛,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太清三年(549)攻破台城(宫城,中央台省与宫殿所在地),梁武帝愤恨而死。景立太子萧纲为帝(简文帝),自居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派兵攻占三吴等地。所到之处,专以焚掠为事,都城建康几成废墟,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大宝二年(551),景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旋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建元太始。次年,建康被梁将王僧辩与陈霸先所破,景东逃时为部下杀死。

  侯安都(520-563),南朝陈臣。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家世为乡里豪族,初辟郡主簿。侯景之乱,聚兵三千人,随陈霸先入援建康,梁元帝授通直散骑常侍。敬帝时迁至南徐州刺史。陈武帝卒,定议立文帝,进爵清远郡公,迁司空。自以功安社稷,骄纵不法,多聚文武之士,为文帝所忌,被杀。

  侯君集(-643),唐初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功勋卓著,在拥立李世民称帝时起了重要作用。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贞观十二年至十四年,侯君集负责对吐蕃、高昌的征伐,取得平定高昌的大捷。但他入高昌时,私取宝物;将士也竞相盗窃,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还朝后,被人揭发,下狱,虽得免罪,却没有奖赏,他心怀不满。十七年,有人告发太子承乾策划政变,结果承乾被废黜,党附于承乾的君集也被杀。

  侯希逸(720-781),唐将领。营州(治辽宁朝阳)人。《新唐书》称其“丰下锐上”,“治军务农有状”。天宝末,为州裨将,守保定城。拒绝参加安史叛乱。宝应元年(762),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后入朝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大历末,封淮阳郡王。迁司空,未及拜,卒。

  侯叔献(1023-1076),北宋水利家。字景仁。抚州宜黄(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累官两浙常平使。长于治水。公元1070年权都水监丞,征发民工,在伏秋大汛期间,引用流入汴水的黄河矾山水淤溉田地。经营数年,淤溉田40万顷。汴水曾暴涨,睢阳河堤危急,乃引水入上游数十里的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水量减少,以抢修堤防。此后,还主持引汴入蔡工程,改善南北水运。

  侯蒙,北宋臣。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徙襄邑。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次年十月,罢知毫州,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临江仙》词以答。

  侯显,明宦官、航海家。为司礼少监。永乐元年(1403)被派往乌思藏(今西藏)延聘僧人,四年冬回南京。继又参加郑和的第二和第三次航行。十一年出使八剌(今尼泊尔)、地涌塔两国。十三年和十八年单独出使,到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宣德二年(1427)入藏访问。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

  侯大苟(-1465),明农民起义首领。广西浔州(今桂平)人。瑶族。正统七年(1442)与蓝受贰领导大藤峡瑶、壮各族人民起义。不久,受贰遇害,他继续坚持斗争。曾进攻桂平附近州县,发展至万余人。景泰中,一度攻入高(今广东茂名)、廉(今广西合浦)、雷(今广东海康)等州境内。成化元年(1465),被佥都御史韩雍击败,兵败被执杀。

  侯恂,明臣。河南商丘人,字若谷,号六真。万历进士。曾任御史,官至户部尚书。为温体仁所排斥,下狱论死。李自成围攻开封,明政府因他对大将左良玉有恩,从狱中起为督师。不久朝议中变,,又下狱。李自成入北京,对三品以上明官,仅用他一人,授工政府(一说兵政府)尚书衔。后逃回家乡,十余年而死。

  侯峒曾(1591-1645),明末抗清义军领袖。字豫瞻。苏州嘉定(属上海市)人。天启进士。曾任浙江参政。1645年,清军南下,派张维熙为知县,遭到嘉定人民反抗。他与黄淳耀被推为领袖,高悬“嘉定恢剿义师”旗帜,坚守城垣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城破后,与二子投水未死,被杀。

  侯方域(1618-1654),明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后,于顺治八年(1651)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晦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

  侯芝(约1768-1830),清女文学家。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梅曾亮之母晚年专改弹词。经其改编加序刻印的有《再生缘》(系改陈端生原作)、《玉钏缘》、《再造天》(《再生缘》续集)和《锦上花》(系合并《锦笺缘》、《金冠记》而成)。又编写《再生缘》的洁本,题名《金闺杰》。

  其他侯姓名人有秦方士侯公;东汉文人侯讽,学者侯瑾;北朝陈大臣侯瑱,北周将领侯植;隋滑稽艺术家侯白;唐大臣侯固,诗人侯喜;五代时将领侯益;明大臣侯钺、侯琎;清学者侯康、侯度等。近当代侯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侯镜如,国民党官员侯畅,数学家侯自,化工专家侯德榜,化学工程学家侯祥麟,光学家侯洵,地质学家侯德封,土壤学家侯光炯,生态学家侯学煜,病理学家侯宝璋,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历史学家侯外庐,相声演员侯宝林、侯耀文、侯耀华,**导演侯曜、侯孝贤,剧作家侯枫,京剧演员侯喜瑞,北昆演员侯玉山,河北梆子演员侯俊山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吴老师在不久前推荐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我买了前三本,它是当年明月的作品,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第三部——妖孽宫廷。 本书讲述了明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