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怎样供家谱
逢年过节,家庭主房明间要供奉祖宗的牌位。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尊敬祖先的传统。逢年过节,后代缅怀列祖列宗的功德,让他们在天之灵和满堂儿孙一起度过节日。
在堂屋后墙正中贴上一张纸,纸上写着:X(姓氏)门祖宗之神位。还有:天地各界神灵之位。前面案子上摆上贡品:肉、馒头、水果、五谷等。贡品前摆设香炉,焚香三柱。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都要焚香祷告,请祖先保佑后代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幸福美满。
1、先进行内容搜集;
家谱的内容是包括: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姓氏起源、家训、祠堂、五服图、世系表、家传、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仕宦记、年谱、艺文著述、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资人名等共计二十四项内容。
一般来说,家谱的前半部分要交代家族的一些起源、修谱的原因,传承的情况,姓氏的起源,家族的荣光,家族祖先的图像,家族传承下来的家训、祠堂文化等,然后在进行世系表的编排,这是家谱成书后的顺序。
但家谱内容不一定会搜集全部,所以只需把搜集到的内容进行编撰即可,没有办法搜集到资料的内容,可以不出现在的家谱上,尽力而为即可。
2、确定家谱目录;
一般来说,所修家谱都无法把全部内容都编写在家谱上,这是因为每个阶段的家谱都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这就导致现代家谱比较注重内容,而把目录的作用忽视。
其实,家谱是要根据内容来进行资料搜集,这是大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家族的一些特有内容:家族的风土人情等,当然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最常见的方式是要根据自己家族所搜集的资料,整理之后,再确定家谱目录。
3、分工撰写;
搜集完内容,确定目录之后,就可以进行编排工作了。一般家谱编修委员会职责划分的比较明确,人员配置有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主编、副主编、编辑等。可以先进行谱序、凡例、艺文、名人传、后记的撰写。
谱序是写在家谱最前面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修谱的背景,家族的历史,修谱的过程,一般来说谱序是可以找知名人物代为写序的。
凡例就是编修家谱中所制定的修谱规矩。主要介绍的是家谱编修的指导思想,家谱编修的原则,家谱的体载结构,家谱行文规则,和入谱人员要求等内容。
扩展资料:
家谱编辑注意事项:
校对名字是否正确。调查中经常会同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但对这个人的名字具体是哪个字,往往无人注意。因此,特别注意同音字以及字形相似的字。比如清和青,有和友,主和玉,全和金。
校对内容是否完整。修谱时间往往是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是否存在缺代或者断代的现象。对于上次家谱中登记的人,是否还在世。如果已经去世,就要补完亡者死亡时间和舞地。对于未详及失考的部分,要尽可能的去核实,以免后人更难考证。
核对出生年月。旧谱常常以农历纪年、现在公历农历并用。因此,在相互转换的同时,二是要核对其是否准确。一定要问清到底是衣历还是公历。如果家谱中有干支,可以核对年月表,还有结合生肖核实生年的准确性,一般生肖是不会错的。
“摆谱”的说法主要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据说在19世纪初清朝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地区,后来逐渐开放了政策,许多汉人就携老带小迁移到了东北。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可以说深入人心,汉人可以什么都不带,但唯独不能不带自己的家谱。
入关后这些汉人闲来无事就常常聚在一起,摆出自己家的家谱来互相讨论攀比,谁的家谱大谁家人丁兴旺,自然就会觉得倍感自豪,得意洋洋。摆出家谱的人看到自己家人丁最兴旺,就会油然而生一股优越感,自然就会摆起架子来,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就用“摆谱”来形容人摆架子装阔。如果有人故意摆起架子来,就会有人说他“摆什么谱啊”。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古代皇帝用膳时自然是极其讲究排场,虽然只有皇上一个人吃饭那也得山珍海味摆满一桌子。清朝皇帝用膳时更为讲究,不仅要上一桌子菜,还要把所有菜的菜谱和名片摆在桌子上,详细地介绍这道菜的由来以及做这道菜的厨师、菜的做法等等。
几十道菜的菜谱往桌子上一摆,那壮阔的场面多气派,足以体现出天子的身份和皇室的颜面。后来摆菜谱的方式流传到了民间,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会摆几个菜谱来来充充场面,显显阔气,因此“摆谱”就用来形容摆排场摆架子了。
不得不说,古人确实很讲究颜面和排场,也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和氛围之下,孕育出了“摆谱”这一贴切形象的词汇。
过年怎样供家谱
本文2023-09-28 12:2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