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裔,靠先祖留下的10句诗重聚,他们藏在哪里了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时间推移,朝代更迭,英雄迭代,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来,多次上演。而一代的兴旺则伴随着一代的衰落!在这些兴衰交替中,有喜怒哀乐,颠沛流离。我们不能说朝代的消失和出现是偶然,是一人所因。元朝从1360年灭亡至今已有600余年,他曾经盛极一时。而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铁木真也已经消逝于沧海桑田之中。而他的后人却在这历史的大潮之中延续至今。这实属于难得的现象。
一代天骄
说起元朝,让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暗含元朝兴衰之因。蒙古人居住于塞北草原,民风彪悍,善战。而成吉思汗带领着麾下铁骑横扫整个亚欧大陆,足迹遍布各个区域。因为善战,所以成就了元朝。
但是战争可以创造一个国家,但是并不能让一个国家繁荣长久。而发展农业,富国强民才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之道。因此元朝虽然拥有辽阔的疆域,但是并没有使之成为元朝发展的基石和财富。真所谓天骄却也只能射雕,而不能驭雕。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历史所趋。
“九子十进士”,说的是成吉思汗的重孙铁木健。古代的王孙贵族本就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他们不必为了生活而奔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可以花费在个人提升上,而铁木健也是如此。他膝下有九男一女。而且九个儿子非常争气,就身中进士,而唯一的女婿,也是进士及第。所以有“九子十进士”之说。
他一家满门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关键官位。自然如此风光自是会引得别人的嫉妒猜忌。而时下,元顺帝在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甚至导致了红巾军起义。而朝中便有奸人便上书弹劾铁木健背后扶持红巾军,想要谋朝篡位。元顺帝本就昏庸,便听信谗言。而铁木健知道此事后,终于明了,昏君奸臣,朝代危矣!便决定一家逃出元都,如此辽阔的元朝就此走向衰亡。
弃富贵,话桑麻
他们逃出元都,因为家族人数众多,容易被发现。当他们逃至泸州时便分散逃入川内各地,并且相约改姓氏为余。取“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之意。分散之后,四处颠沛流离,寻找安家之地。多数人流落到现今的重庆、泸州、青神、荣县、富顺、纳溪、乐山等地。
据记载,当时他们兄妹在泸州分离之时,为之后可以相认,便每人作诗一句。便是这十句诗“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却不曾想就此一别便是数代都不曾相见!分离的痛苦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了下来!
他们抛去了过去的生活,开始过着寻常人的生活。本是王族之后,却为了生存隐去身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逐渐汉化,甚至在身份证上都是汉族登记。除去性格中可见的一些豪迈之气隐隐有蒙古族人的特性之外,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都已经汉化。
如今已在川内生活了600余年。当然这并不能消磨他们内心渴望认祖归宗以及寻找分散族人的心。他们可能没有了尊贵,没有了辉煌,但那又怎样。而在这些分支中有一支就是生活在乐山余家湾的小村庄里。
幸得归族
在他们每一代的传承中,为了生存,不敢认回祖籍。而在余家湾居住的共有19户人家他们大多数都姓余。他们14世纪中期开始,居住于余家湾。而他们所收藏的《余氏家谱》中就记载了先祖逃亡四川,改为余氏的经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迫于局势没有说出这一历史,而成立之后,已经没有隐瞒的必要了。于是他们向有关部门作出申请,到此才知道,原来成吉思汗的后裔现仍有一支生活在四川一代。
而近年来,他们族人也在进行修正族谱的工作中,根据先祖当年所留诗句,陆续找到流落各地的铁木健后裔。亲情的牵绊从来没有让他们停止找寻的步伐。在漫长的找寻之后,他们才再次相聚到了一起。这百年分离的亲情,终于在时间的阻隔之下再次相见。
而现如今他们家中都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去瞻仰这个祖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缅怀祖辈的亲情。百年的相聚,穿越时代的相聚,又如何不是一场家族的辉煌。
铁木健在元朝末年,权力衰微,民心所失之时,举家逃亡四川。为了生存,改姓氏为余。隐姓埋名多年,如今600多年已然过去。他们生活在普通的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内心却世代守护且相传着这个秘密,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祖辈的流传的血液真正的站在阳光之下。
那种埋在骨子的情怀并没有随着普通的生活消失,他们也在寻求着那些失落的族人。可能中间的血脉已经分离的不知多远,但是十句相认的诗句,内在相传的亲情,并没有使他们放弃相认!而如今他们的相聚正是无数代努力的结果。
人生在世,改变的可以是语言、外貌、生活习惯等等。但是骨子里的血脉却不是能轻易被时间所凐灭的。人这一生到底有多少牵挂呢?你不妨放下手机,看看你陪伴左右的妻儿,看看已年迈的父母,看看许久不曾嬉戏的兄弟姐妹,看看变化繁多的故乡,看看一日千里的国家。
那丝丝沉淀在血液里的情怀和血脉相连,他其实还在!但是更多的需要你去用时间和感情去经营。不要因为他在身边,在眼前就可以忽视,因为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不会给你准备,趁着他还在,他们还在,请珍惜!
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探访鹤峰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家族。
阅读提示: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成立于2002年12月24日,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全村人口892人,其中蒙古族544人,占总人口的61%。据考证,三家台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一部珍贵的家谱弄清了部氏家族的来历 :
今年56岁的部先瑞老人珍藏着一部宝贵的家谱。因为这本家谱,他们村几百名部氏族人最终被专家认定为蒙古族。三家台蒙古族村得以成立,亦主要以这本家谱为佐证。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农民军四处追杀元军,他们的祖先最开始逃到湖北松滋,后来辗转来到湖南澧县,最后来到鹤峰三家台一带躲藏并定居,时间大概在公元1370年。”鹤峰县民宗局经济股股长田国华对记者说。
在三家台村,部先瑞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被族人奉为至宝的家谱让记者看,这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家谱,但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开篇写道:“旧有记云,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史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则始于公,故奉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称部家大坟者是。”(记者注:原文为竖排,多为繁体字,没有标点,标点为记者依句所断。)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还葬有他们的祖先,遗憾的是,部氏族人从没有到过松滋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
这本家谱中还记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十五年州主登诠手书曰,博儿济吉特氏,哈拉部者,从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绎汉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云。”当地部氏族人也据此认为,他们的祖先应该是草原中一支骁勇善战的部落,后从汉姓,以部自称。
“遗憾的是在当地生活日久,我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建立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我们多次向县民宗局提出希望能够回到祖籍地学习和考察,在州民宗委、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这次内蒙古之行。”说起去内蒙古的经历,部先瑞一脸兴奋。
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三家台村海拔较高,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记者下车后转乘一辆电麻木,蜿蜒行走了约半个小时,才来到部先瑞老人的家里。老人的家在半山腰上,一栋百年老屋,院坝里堆放着新收的花生和辣椒,农家小院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屋正中家神上供奉着成吉思汗画像。
三家台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山上林木成荫,清泉流淌。稻田很少,但旱地较多,地里的玉米、烟叶已经成熟,虽然前不久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收成仍然喜人。部先瑞告诉记者,当地的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烟叶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生活习性已经被当地人同化,现又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可当地部氏族人却从没去过大漠,看过草原,寻根的愿望像秋日的蝉声一样,寂寥而悠远,纠缠在他们的心间。
之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因为“博尔济吉特”是成吉思汗女婿的部落的姓氏,此次前往内蒙古,除了参观、学习和考察之外,部先瑞与部玉池两位老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家族究竟是谁的后裔。
据了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世孙王云青通过考证,在《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后裔》一书中写道,湖北省现有蒙古族人10887人,恩施州有 3333人,但他却未对这些蒙古族人是谁的后裔作进一步说明。
8月21日,在鹤峰县民宗局副局长朱孝亚的带领下,部先瑞一行到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物委员会副巡视员敖日其楞和有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蒙古族的一些情况,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当地的建设状况。当部先瑞拿出家谱要求验证身世后,为慎重起见,自治区民委的同志特意邀请了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主编布林特吉斯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满昌教授前往考证。
当见到部先瑞出示的家谱后,两位教授惊呆了,连呼:“难得,难得,太难得了!”并嘱咐部先瑞要好好保管。在翻看了谱书之后,两位教授肯定了他们是镇南王之后,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并对当地民委的同志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们又找到了一支失落的成吉思汗家族。”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被称为“四曲律”(“曲律”是对卓越的人才、骏马的称呼),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四大支柱,他的5个女儿也分别许配给各个部落的王子,这种联姻关系扩大了黄金家族的势力范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中原汉地的统治,说服蒙古勋臣把京城从蒙古和林迁至北京。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理,他分封诸子藩镇要地,把全国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给第九子脱欢。脱欢封地在武昌,后又移镇扬州,王号为镇南王,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铁改余是虚构的,可能是元朝四川部分余姓因避祸其他姓改的。历史上传说的铁木健后代九子十进士是假的,查遍元朝所有进士目录,也没找到。到时宋朝时期的青阳氏氏大户人家,有九子十进士之说,黄庭坚,陆游都去井研拜访访过。元抄初期期,提刑官青阳梦炎惹帝怒,为了避免满门抄斩,隐名改姓。大姓人家青阳氏突然消失,民间传说青邓余的故事也验证了,余姓可从这里找答案。
青阳楷,潼川人,宋朝景祐元年进士。
青阳泰,井研人,宋朝熙宁年间进士,知归州。
青阳回,简州人,宋朝元符三年进士。
青阳充,仁寿人,宋朝政和二年进士。
青阳仲博,井研人,宋朝乾道年间进士。
青阳师鲁,仁寿人,宋朝淳熙年间进士。
青阳燮,仁寿人,宋朝绍熙四年进士
另外,举人也有青阳氏人士,如:
青阳亮,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仲广,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兴宋,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旭,井研人,宋朝举人。
另外《黄山谷集》有青阳简,字希古,井研人。元朝有青阳梦炎,字梓卿,成都人,寓居于镇江。长子青阳奎,次子青阳璧。
成吉思汗后裔,靠先祖留下的10句诗重聚,他们藏在哪里了呢?
本文2023-09-28 12:13: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