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氏-姓景的名人-景姓起名字-景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景氏-姓景的名人-景姓起名字-景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景」源出:来源有三:

1、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汉初刘邦将楚国王族迁居中原,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后来明朝初年,山西的景由朱元璋在洪洞大槐树下集合后迁居全国各地。2、是景姓,是战国时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后代,以王父名为姓,相传姓景,现主要分布于山东。三是满族有人改为景姓,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一带。3、出自改姓、冒姓。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陵口的东庄,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屈家村是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423104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0423。邮政编码为71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10 ,车牌号码为陕D。屈家村与寺背后村、木梳湾村、屯杨村、陈家沟村、柏章村、岳家坡村、曹张村、社树村、东街村、王桥村相邻。

2018年7月13日,司法部、民政部表彰屈家村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屈家村附近有中华水利会馆旧址、郑国渠、泾阳崇文塔、安吴青训班纪念馆、原点新城商贸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点,有泾阳茯砖茶、泾阳肉夹馍、泾阳乌鸡、泾阳凉皮、泾阳甑糕等特产。

1,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2,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3,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5,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6,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8,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9,山西五台边家庄支系《五台边氏家谱》,清中叶时,约于1750年间边成谋创修,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

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续修出版。所收录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边家庄的始祖边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多个聚居村的族人。现有该支系族人超过3000人,为山西省边姓人口大户之一。

10,山西省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

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

-边姓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

李崇 (454~525)

   李崇 (公元454年~525年) 字继常,北魏顿丘人。袭爵陈留公。后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李崇多谋才,尤擅军事。高祖初年,齐国犯边,李崇诏为将军、荆州刺史,镇上洛(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李崇不主张用兵……

陈亢 (前508~前430)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

应奉

  应奉,字世叔,应顺的曾孙,约生活于东汉中期,今南顿上头村人。其祖父应叠,父应郴(顺帝时任武陵郡守)。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

应顺

  应顺,字华仲,今南顿上头村人,约生活于东汉中后期。章帝时,被举荐为孝廉①,出任掌管政务文书的尚书郎,后转为“右丞”。 他廉直诚信,办事公道,朝廷选派他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北)刺史(专司监察),很快又迁升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郡守。他为人上不阿下不骄,在其位谋其政,赏罚分……

袁克文 (1889~1931)

袁克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

张伯驹 (1898~1982)

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

张镇芳 (1863~1933)

  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河南项城阎楼人,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

袁保庆 (1825~1873)

  袁保庆(1825-1873),字笃臣,号延之。河南项城人。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学业突出,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后跟随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苏一带,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庆病故于任所,终年48岁。谥“中……

高梅阁 (1783~1860)

  高梅阁(1783—1860年),名芳云,晚年自号“荆布老人”。项城人,清代女诗人。其父高玉麟是贡生,兄颉云是举人,弟崃云是进士。 梅阁自幼好学不倦,与兄弟共砚读书。诸兄弟热衷于功名,她却留心日用伦常之道。二十二岁嫁与监生张东林为妻。张家世代习武不习文,于是她也藏起文墨,做起家务来……

袁保龄 (1841~1889)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曾随其父镇压过捻军。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

袁迪新 (1921~2016)

  袁迪新,出生于1922年,是段祺瑞的三**段式巽的独养女儿。袁迪新(1922-),生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彰德的袁府。她的曾祖父袁世辅是袁世凯的弟弟,排行老五,袁世凯是老四。袁家兄弟共六个大概没分家,都焐在那“豪门深深深几许”、不知是七进还是八进的袁家大院里。袁迪新的祖父袁克庄2……

  普集镇各行政村:

  [三联村]三联村由穆宋、雷家、六姓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112人,223户,耕地8045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大蒜种植占40%,百头以上猪场2个,户均养猪5头,现人均纯收入1500元。

  [义李村]义李村南临渭河,现有852人,203户,496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村集体经济发展迅猛,固定资产总额3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140多人,人均年纯收入1700元。

  [显北村]显北村北临西宝高速公路,现有270人,57户,1264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大蒜。奶牛养殖有一定规模,存栏62头,人均纯收入1600元。

  [义南村]全村共1067人,234户,810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村办企业有纸箱厂,铁钉厂,年收入20万元,街道硬化,村容整洁,1990年通过市小康村验收。人均纯收入1800元。

  [南显村]全村共776人,169户,耕地6517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大蒜占耕地总面积的40%,养殖业已具规模,有2000只以上鸡场2个,百头以上猪场2个,“二牛”存栏38头。街道硬化,低压电网改造完成。人均纯收入1600元。

  [义老村]该村多次被省市评为“文明村”、“小康示范村”,集体经济雄厚,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全村1800人,396户,1050亩耕地。各种机动车辆38辆,外出务工人员多,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街道硬化,村容整洁。人均纯收入1900元。

  [北显村]北显村北临西宝中线,辖显西、显黄、东沟三个自然村。1921人,418户,耕地13625亩,产主小麦、玉米、大蒜,大蒜种植占35%。从事药材、甘蔗、蔬菜种植的农户占三分之一以上,年增收50万元,布尔羊养殖场1个,种羊达200只。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

  [东高寨村]该村现有人口533人,115户,410亩耕地。有三分之一家庭种植花草树木。奶牛场1个,存栏22头,全村“二牛”养殖44头。街道硬化,耕地全部井灌化,人均年纯收入1700元。

  [营上村]营上村位于县城南大门,全村3223人,654户,耕地12384亩,为市级小康村。境内有台湾帝辰彩印公司,中泰锅炉厂,秦洋纸厂等企业。从事饮食服务,运输,经商,建筑等行业人数达1000余人,人均年纯收入达2800元。

  [谭碎堡村]现有415人,96户,耕地4526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大蒜面积占40%。奶牛养殖有一定的规模,存栏32头。村现有2个金属铸造与加工企业,道路已硬化。年人均纯收入1700元。

  [阎家村]该村现有1981人,423户,1098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养殖业规模大,现“二牛”存栏236头,瘦肉型猪1500头,万只以上养鸡场2个。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

  [张家堡村]张堡村位于普集镇东南,现有314人,78户,耕地234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有10户从事金属铸造与加工,年收入120万元。1995年被评为市小康村,人均年纯收入1900元。

  [史老村]全村共1048人,219户,713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养殖业发展快,现奶牛存栏96头,完成了道路硬化和低压电网改造,人均年纯收入1900元。

  [营南村]该村现有2051人,416户,930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大棚菜种植80亩,“二牛”养殖246头,人均年纯收入1850元。

  [营西村]全村现有1300人,296户,810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已完成街道硬化和低压电网改造。村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

  [令新村]该村现有1692人,340户,9393亩耕地,主要产小麦、玉米。金属铸造与加工业有一定规模,从事此项产业达34户,120人,年总产值1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900元。

  [付家堡村]付家堡南临渭河,全村1416人,215户,耕地1020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大蒜面积占40%。20多户从事第三产业,56户从事废品收购,2个生猪定点屠宰场。1990年被评为市小康示范村,农户楼房率达95%。人均纯收入1850元。

  [半个城村]该村现有1121人,192户,603亩耕地。主要产小麦、玉米。村街道硬化,外出务工人员180人。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

  [谭北街村]该村现有512人,116户,耕地4547亩,其中滩地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蒜,大蒜面积占40%。地下水资源丰富,完成街道硬化和电网改造,12户从事金属铸造与加工,18户从事运输、批发。年人均纯收入1600元。

  [史新村]全村共有676人,138户,380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蔬菜。蔬菜面积约50亩,年增收30万元。从事商品零售人员1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

  [良马村]全村680人,137户,耕地面积5296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蒜。村有采砂场2个,奶牛养殖初具规模,存栏44头,外出务工人员31人,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

  [屈家村]屈家村地处县城,共有565人,138户,205亩耕地。村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占地15亩的西关批发市场,临街门面房60间,村年收入100万元,村民水电费全免。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李大村]李大村地处县城,共1555人,364户,耕地367亩。村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农业经营人数少,以蔬菜种植为主。现有武功商城、宾馆、门面房,年租赁收入80万元。村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特色。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

  [田桂村]田桂村紧临县城,全村1556人,331户,耕地1287亩。农业以小麦、玉米、蔬菜种植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运输及第三产业,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以上。

  [洪寨村]该村南临渭河,共3个自然村,人口1583人,340户,1271亩耕地,主要产小麦、玉米。开办沙石场2个,“二牛”存栏38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

  [老南街村]全村共290人,64户,198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二牛”和瘦肉型猪养殖有一定规模,“二牛”存栏32头,猪存栏600头。人均年纯收入1750元。

  [朱家村]南临渭河,全村共1136人,225户,991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开办沙石场2个,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

  [西高寨村]该村人口580人,140户,810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全村有塑料制品企业3个,年收入80万元,“二牛”存栏25头,百头以上猪场2个,生猪存栏717头。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

  [新立村]该村498人,117户,312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外出务工人员105人,人均纯收入1400元。

  [董家村]全村1997人,421户,1219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多种经营门类多。40户从事木材加工,年收入180万元,5户从事面粉加工,百头以上养猪场5个,从事化工与铸造业人数86人。街道硬化,1998年被评为市小康村。人均年纯收入1900元。

景氏-姓景的名人-景姓起名字-景姓的起源与家谱

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