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为何笔名是鲁迅,他和山东有渊源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周树人为何笔名是鲁迅,他和山东有渊源吗?,第1张

一百多年后,史学家研究松陵女子潘小璜,不无惊讶的发现,有关这名女子的历史资料,除了她的年龄没有错之外,其它的资料都靠不住。

松陵女子潘小璜闯入人们的记忆中那一年,她确实只有十七岁。

只不过,这名美貌的女才子是个男人,并非是女性。

这个男人姓柳,名柳慰高,字安如。

16岁那一年,柳慰高因为读法国大思想家卢棱的书读得如醉如痴,从此祟尚人权,干脆改名叫柳人权,字亚卢。

次年,柳人权嫌自己的新名字跟朋友陈去病的名字不配套,第三次改名,叫柳弃疾。从此柳弃疾,陈去病二人驰名文坛,知之者众。

此后柳弃疾专心写作,以期唤醒民众,每次署名为亚卢。但因为这个卢的繁体字“卢”笔划太多,写起来太耽误时间,于是他就干脆署名为“亚子”。

从此以后,大家都称他为柳亚子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与柳亚子和过一首浣溪沙: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于是柳亚子的大名,终于每个中国人都非常耳熟,却没有人想到,这位诗人少年时代,每天收到的男人情书都接近千封。

松陵女子潘小璜,是柳亚子在1904年时使用过的一个笔名。

之所以使用女性的笔名,是因为年轻貌美的少女远比任何一个大思想家更有号招力……总之,当时中国的男人睡得比较死,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东北的枪炮声都吵不动他们,只能换个年轻貌美的少女来试一试。

说到唤醒民众,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周豫才其人,他在中国甲午之战惨败之后,毅然决然的奔赴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承于藤野先生,当时俄国人出动军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沙皇尼古拉二世声称,要在中国的东北建立“黄俄罗斯帝国”,并进一步向清廷提出了领土要求,此事发生之后,在日本的留学生于东京召开了全体大会,决定成立拒俄义勇军,许多留学生纷纷签名,参入拒俄义勇军,要奔赴前线与俄国人殊死一战。

周豫才的好友许寿裳报名参加了拒俄义勇军,曾被编入乙区二分队,于是周豫才慷慨赠诗,为朋友壮行,诗曰: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了进一步鼓舞中国的青年学子们“掷笔而起”,周豫才拿起笔来,意译并改写了一部《斯巴达之魂》,文中说:

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泽耳士大举侵略希腊。斯巴达王黎河尼佗将市民三百,同盟军数千,扼温泉门(德尔摩比勒)。敌由间道至,斯巴达将士殊死战,全军歼焉。兵气森森,鬼雄昼啸,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

总之,周豫才的目的,与松棱女子柳亚子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

意译并创改这部《斯巴达之魂》的时候,周豫才嫌自己的名字不够大气,遂改名为树人,此年周树人刚刚二十一岁,到了他使用鲁迅这个笔名的时候,他隐然已成一代宗师了。

以下是 整理的《鲁迅祖父周福清为何谎报年龄》,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祖父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同治丁卯(1867)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1871)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周福清的翰林院庶吉士头衔,俗称“半个翰林”。按当时制度,庶吉士是要散馆考试的,能留下的授职为编修、检讨,才是真正的翰林官。不能留馆的,称为“散坏馆”,分配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周福清就是散馆后改任外地知县的。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头衔曾给周家带来荣光,绍兴鲁迅纪念馆还藏有周福清的一块翰林匾。周福清生平没有做过什么阔官,晚年遭遇也很不好,最为人所知的是曾因科场贿赂案系狱多年。这次家变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高阳先生写过一篇《鲁迅心头的烙痕》,即描述这次家难对鲁迅的影响。学界对鲁迅祖父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场贿赂案上,而对于其早年生平,有些问题尚待考证说明。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就是一例。

周福清的官年与生年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介孚公于甲辰年夏天去世,年六十八岁”,由此推论,周福清生年应是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最早发现周福清生年存在误差问题的,是美国的房兆楹先生。他在《关于周福清的史料》(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12期)一文中举出《同治辛未会试年齿录》,这种齿录是会试同年编梓印行的,所以里面的履历可能是周福清自己填写的,齿录中云:“(周福清)谱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行八又行一。道光甲辰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方略馆誊录。”道光甲辰为1844年,按此可知比周作人所述生年,整整小了七岁。房兆楹指出了周福清年龄中的官年问题,即按当时官场习惯,读书人通籍多报年龄是为了多保持几年官位。

我当时读到这段材料,觉着房氏还有考察未尽的地方。例如,关于周福清的生年,除了周作人一书和会试年齿录,还有其他档案如乡试朱卷和家谱可以查。我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网站上,发现该馆藏有周福清乡试朱卷。周福清中式浙江乡试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第八十六名举人,按照清代科举习俗,新中式的举人和进士,需要把自己的试卷刻印分赠给亲朋好友,称之为朱卷。这份《浙江乡试朱卷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载:“(周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一字介福,号梅仙,行八,道光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时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学附生,民籍。”道光辛丑年为1841年,周福清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与上述两种生年资料所记年龄均异。如果按周作人所述的生年,那么周福清考举人时年龄少报了四岁,考进士时少报了七岁。

周福清乡试朱卷

对于这一问题,在《越城周氏支谱》中可以找到答案(《清代民国名人年谱选刊》,第25册)。《越城周氏支谱》由周以均(系周福清族伯)撰,周锡嘉编订,据谱前序云,此书在乾隆癸丑始有草谱,“厥后历经族之耆旧考订修明”,在道光己亥庚子间曾经族人“详加纂辑”。直到同治丁卯(1867)才由周以均与其弟以增“积三年之久,粗成大略”,而未及刻印,周以均就作古了。光绪三年才由其子周锡嘉编竣刻印。

此书修于鲁迅出生之前,故谱中仅及鲁迅之父周凤仪。其中“周福清”谱下为:“福清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行八,同治丁卯并补甲子科举人,辛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荣昌县、江西金溪县知县,钦加同知升衔,光绪丙子科江西同考官,生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家谱修订于周福清去世之前,谱中周福清生年和周作人所云生年相同,均是丁酉年。此书由周福清族人修订,里面的生年没必要造假,资料可信,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周福清的生年为道光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越城周氏支谱“周福清”条

瞒报年龄,自然在日后的履历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周福清中进士后当了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原选四川荣昌县知县,据孔祥吉先生《鲁迅祖父周福清出任金溪知县考》(《光明日报》2009年3月31日)考证,周福清以“亲老”为由不去上任,改选江西金溪县县令。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八日有这样一条档案:“臣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进士,年三十一,由庶吉士散馆即用知县,原四川荣昌县知县。亲老题明,改选近省,分签掣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1874年三十一岁,其生年正好是会试填报的1844年。

周福清会试填报的生年一直延续到其内阁中书时期,据秦国经《内阁中书周福清——新发现的关于鲁迅祖父的档案材料》(《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月)一文,周福清在光绪十四年(1888)应戊子科乡试考试试差人员时,上报材料为:“未经考过试差同知衔内阁中书周福清,现年四十五岁。”秦氏所举出的其他档案材料,亦可推出周福清所报为会试生年。

生日未造假带来的误解

有意思的是,周福清虽然虚报年龄,但是生日没有造假,均填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本的村田俊裕先生在《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回绕着所谓科场贿赂事件(上)》一文中(《野草》杂志第24号,1979年10月1日),闹了个误会,认为周福清年龄造假,月日也是假的,原因是周福清会试填报生日与其异年及第的同乡李慈铭竟然是一样的。其实考察下李慈铭的乡会试朱卷可以发现,李慈铭和周福清生日相同只是巧合而已。

按《清代朱卷集成》载李慈铭浙江乡试同治庚午科朱卷:“(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乙未年(1835)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257册)其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云:“(李慈铭)字爱伯,号越缦,又号霞川,小字莼客,行一,道光己丑年(1829)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8册)而在《越缦堂日记》第一册前附有李慈铭亲撰《大事记》,类似简略年谱:“宣宗成皇帝九年(1829),岁在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辰时,余生。”可见李慈铭真实出生年龄是道光己丑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其乡试少报年龄六岁,会试没瞒报年龄。其生辰和周福清月日相同纯属巧合,并不是村田所云年龄造假。

为何要瞒报年龄

类似周福清这种“官年”现象由来已久,与科举选拔考试制度有关,可以远溯至汉魏,宋代亦复常见,于科举定型之明清为极盛。如康熙年间王士祯《池北偶谈》云:“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可见,在清初科场瞒报年龄已经是士人普遍行为。近来学者对《清代朱卷集成》进行分析,发现清代初中晚三期士子朱卷履历中均存在着大量年龄造假行为。

总的来说,延长为官和追求“早达”的虚荣心理是改动年龄的两个重要因素。科举时代士人登籍年龄较晚,例如前述的李慈铭“七次乡试落第,四次会试落第”。反复落第,内心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改小年龄在考试荐卷和选拔官员中都有优势,故成科场陋习。如《清朝文献通考》所云,“自唐以后务浮华而少本实,魏晋专重阀阅故家,弊俗相沿,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世族,是以登科录中亦复习于作伪。”

“贵少贱老,轻寒门而重士族”可谓士人改动年龄的心理原因,例如周福清,幼年家贫好学却无力延师,鲁迅堂叔观鱼(周冠五)《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一文云,周福清幼年经常去门族家塾里旁听塾师讲课,他天分高,易于领会,所得最多,族人誉之为“收晾晒”(趁便得利的意思)。就是这样苦学,周福清三十岁才中举。

周福清参加的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是一个两科合并的乡试。同治甲子(1864)浙江刚从太平军手里夺回来,处于军事时期,故此乡试延期三年,和丁卯科合并在杭州举行。两科的人才挤一块了,所以中式难度增加。如果乡试落解,“秋风又报三年息”。周福清年龄少报四年,故为此计。周福清中举之后没有联捷,在方略馆当了三年誊录才于同治辛未年(1871)考中进士。通观周福清科举生涯,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周福清乡会试改动生年,主要还是借此延长官场生涯,有更多的仕途机会。

科场陋习:乡试会试均有人造假

周福清的乡试同年朱彭年、陶方琦,会试同年瞿鸿禨朱卷上也有类似的“官年”问题。朱彭年是浙江乡试同治丁卯科补行甲子科的解元,他的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为:“(朱彭年)字莘潜,行二,道光己亥年(1839)三月二十三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3册)而其手订的《春渚草堂居士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3册),述及生年时却云:“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三月二十三日居士生。”年谱为朱氏手订,生年自不会记错,可知其参加乡试瞒报了两岁。

周福清另一位乡试同年陶方琦,乡试会试均存在年龄造假。陶氏乡试朱卷自述履历云:“(陶方琦)字仲珣,号子珍,行六,道光丁未年(1847)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254册)其中式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会试朱卷自述履历:“(陶方琦)字汉肯,号子缜。行六,道光己酉(1849)年十月二十八日吉时生。”(《清代朱卷集成》,第40册)陶氏死后,好友谭献(也是陶方琦、周福清乡榜同年)为之作传(谭献《陶编修家传》,见缪荃孙编《续碑传集》卷81),云:“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卒于京邸,年甫四十。”谭献为陶方琦至交,对陶氏生年不太可能弄错,可以推出陶方琦的真实生年为1844年,可知其乡试少填报三岁,会试少填报了五岁。

此外,周福清会试同年瞿鸿禨,日后位至军机大臣,是清季政坛赫赫有名的“止庵相国”(瞿鸿禨号止庵),而其会试朱卷也存在造假问题。其会试朱卷云:“(瞿鸿禨)字子玖,行三大行九,年十九岁,癸丑六月十五日生。”(《清代朱卷集成》,第35册),可推算所填生年为1853年。而其手订的《止庵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则云:“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岁,六月十五日丑时生于长沙东城吉庆街寓宅。”道光三十年为1850年,可见其会试年龄瞒报了三岁。瞿鸿禨二十二岁中进士,不可不谓早达,之所以虚报年龄,只能说是“薄俗”移人,科举风习如此。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周福清的乡试、会试同榜均存在年龄造假,可见瞒报年龄问题在晚清科举考试中之常见。士人存在官年生年现象,这对于我们考证古人生卒年有指导作用。现在不少资料对古人的年龄记载不一,其实多是搞混了古人的官年和生年。通过对家谱、年谱、碑传、乡试会试朱卷及履历档案等资料的核对考证,可以补正古人生平事略,推算出其真实生卒年,周福清的生年问题即是一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

鲁迅的笔名及来历

金上进 整理

鲁迅(1881925 — 19361019),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阿张、周樟寿、豫山,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出生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遇张之洞来访,于是祖父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遂请祖父改名,后更名“豫亭”,再易“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就读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7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从此,“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载入史册。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达了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至于“鲁迅”的含义,鲁迅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神飞’、‘唐俟’、‘雪之’、‘风声’、‘自树’、‘索土’、‘会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之意,既然“鲁迅”这一笔名是承“迅行”而来,那么其含义也就显而易见。

许寿裳曾对“鲁迅”这一笔名的理解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一生用了170多个笔名:

一字:

干、凡、飞、迅、直、庚、树、俟、独、洛、敖、隼、旁、斡、预、L

二字:

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尤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飞斐、冬华、乐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动轩、仲度、华圉、自树、许遐、许霞、迅行、苇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豫才、燕客、霍冲、孺牛、述者、常庚、曼雪、崇巽、符灵、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独立、姜珂、洛文、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晓角、翁隼、唐俟、旅隼、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康郁、隋文、朔尔、家干、家斡、宴敖、冥昭、焉于、黄棘、梦文、雪之、越丁、越山、越侨、越客、不堂

三字:

小孩子、丰之余、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华约瑟、齐物论、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

四字:

ELEF、旅沪记者、宴之敖者、楮冠病叟

五字:

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朝花社同人

六字:

上海三闲书屋

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宗同族,而且还是远房亲戚。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

周恩来和鲁迅有着什么关系?周恩来、鲁迅和苏州又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料到,我市吴江竟出乎意料地成了两位周氏伟人的寻根问祖的索隐要地。最近从吴江爆出了有关周氏家族的新闻,于是,我们在吴江盛泽镇有关领导和盛泽镇工业公司沈莹宝副经理的协助下,找到了周氏家族关系的研究者周德华先生。

  周德华先生研究周氏家族历史约有10年时间。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周恩来、鲁迅同是迁居吴江的周敦颐九世孙周澳的后裔,周澳的两个儿子周德、周完一系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是鲁迅与周恩来的各自祖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在中国历史上,朝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了泱泱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三大砥柱,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形式,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言及他和鲁迅(周树人)先生同宗,按照辈份,鲁迅是他的族叔,所以尊称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婶母。周恩来、鲁迅两位伟人是否真正的同宗?他们家族的迁徙发展史怎样?他们的相对祖籍在哪里?于是,考证这两位20世纪中国的伟人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

   周恩来的亲属周秉宜、周尔辉,鲁迅之子周海婴对这一问题也十分关注。江苏淮安、吴江,浙江绍兴、上虞等地的研究专家及业余考证者周德华、周柏泉等更是对此矢志不移,终于使这两位伟人的同宗之谜得以水落石出。

   以前,众多研究鲁迅、周恩来族史的专家依据现存的《绍兴县志姓氏篇》等资料,推断两位伟人是同宗。如《绍兴县志姓氏篇》中鱼化桥周氏载:“先世(鲁迅家称谓祖先)与后马(周恩来族系)同为澳长子名德之后。此族支派有……保佑桥系、覆盆桥等处。此称鱼化桥者就其宗祠所在地而言。”专家们考证了周氏先祖、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出生地道县楼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谱》及鲁迅出生地绍兴后认定,鲁迅属鱼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保佑桥分支,整个鱼化桥支与后马支都是周敦颐十世孙、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因此,鲁迅与周恩来应是本家。此外,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浙江乡试石朱卷)中所写的履历中说:“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

   后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专家进一步考证,据明万历九年(1581)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云:“(诸暨)丰江、新州、梅山、湖西、杨柳堰、五指山、清平岭、吴家桥”和“山阴之周桥、姑苏之吴江、萧山之来苏”俱为南门族之后裔,该谱尊称周澳为“山阴周氏始祖”。

   吴江周德华等有关专家学者们获知浙江上虞档案馆发现的《山阴天乐周氏宗谱》中有“烂溪族姑苏吴江”一支的记载后,查阅了现存的各种史料,终于欣喜地发现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江《烂溪周氏宗谱》,以及可以作为印证的明弘治《吴江志》、崇祯《吴江县志》(稿本)、清乾隆《吴江县志》、《盛湖志》、《平望志》等史料中的记载,都与《山阴天乐周氏宗谱》相吻合。吴江、上虞的专家们还实地考察了吴江烂溪,界定出烂溪族的生息地域大致在胜天、荷花、南霄、溪东4村到烂溪西岸的一个狭长的地带。绍兴鲁迅纪念馆专家认定鲁迅一支肯定是从吴江迁徙过去的,据目前记载鲁迅宗系的最近的族史资料反映,从鲁迅上溯到吴江始迁绍兴的先祖周逸斋,已达14代。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研究、分析、考证,以及实地考察,专家学者们认为:周澳(1263-1323)是周敦颐的九世孙,行兴七,字希衡,号褚斋。元至元中(?)由贡举中选补行省令使。娶金氏,迁吴江,因藩令史以注误,谪白洋巡司(现属绍兴安昌镇,古时为绍兴重要港口,设巡检司)。娶胡氏,生一子:德。元贞(1295———1297)年间,入赘温渎俞氏,俞氏为山阴梅市乡温渎村一诚公女。遂家温渎睦桥,后人呼为周桥,今名周家桥。周澳殁后葬诸暨桃花岭,俞氏则葬温渎涂头。俞氏生三子:完一、完二、完三。

   由上记载可知,周澳曾来过吴江,但具体在何时,居于吴江何处,均不得而知。周澳发妻金氏及继室胡氏的有关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然而,关于周澳的婚配及子嗣却是非常明确的,也与绍兴、吴江诸谱的记载相符。

   周澳之子周德,行寿一,字俊德,生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山阴谱》记载他“常贸苏”,也就是说,周德经常来往于苏州一带经商。周德之经常来往于苏州一带经商,可以说与其父在吴江居住过而熟悉当地情况不无关系。周德后因“母亡父谪”境遇不佳,“乃赘吴江车溪村(现为盛泽镇南霄村)张院判之女,因居焉。”周德到张家做了女婿,从此在吴江定居下来。周德一支开始在烂溪两岸繁衍生息。《吴江烂溪家谱·谱序》载曰:“自寿一(德)而下昭然明白,敢尊为吴江周氏之始祖。”《越城周氏支谱》中《周氏寿一公世系表》记载:“德,赘吴江张氏,开族烂溪。六传吏部尚书用,谥恭肃。十六传(原文误,应为十传)御史宗建,谥忠毅,裔最盛,先世相传,逸斋公盖出其后云。”烂溪周氏家族自德之七世孙用,中了进士,当上工部、吏部尚书(俗称天官)以后,家道显赫,吴江周氏家族遂为东南望族。志书还记载说,平望同心村旧地原名烂溪村,因周用出仕而声名大振,改称周家溪。

吴江烂溪族是为绍兴鲁迅一支的直系祖先。周用后裔逸斋再从吴江迁返绍兴成为鲁迅家系的始祖。鲁迅二弟周作人曾说,其时间大约在明正德年间。鲁迅家系对烂溪族中出了名臣周用和忠臣周宗建(周曾孙,御史,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感到荣耀。

   综上所述,周澳是周恩来和鲁迅家系的共同祖先,两家在周澳的下一代分支,他们两支各自的先祖周德与周完一是同父异母兄弟。绍兴老人朱仲华生前曾说,绍兴周家桥有一穴大坟头,旧时绍兴鱼化桥周氏(鲁迅家族)与宝佑桥周氏(周恩来家庭)均曾前往祭扫,足见周澳确为两家的共同祖先。

   在吴江平望同心村周用的墓地,我们看到广袤的江南田野中,一丘黄土高高垄起,苗儿青青,树枝摇曳,唯有一块残缺不全的大青石是当年墓地的遗存。据当地老人介绍,墓地原占地面积约5亩,树林茂盛,有神道、一对石翁仲和数对石兽,还有三间坟堂屋。“文革”中,墓地坑穴内的两具棺椁俱被撬开,其中男尸身穿红袍,腰围玉带,棺内仅有一面铜镜。从棺内所衬的长方形红布上,人们依稀看见有“大明朝”、“太子太保”等字样。周用一生清廉,正如徐阶所撰《明周恭肃公墓志铭》曰:“公性孝友,而薄于嗜欲,历官四十余年,恒不以家自随。人馈之物,即果蔬,见之辄不怿,故而卒也,至无以市棺。”此与天官坟开棺所见的男尸的情况相符,故墓主当为周用无疑。

   周用才情横溢,他还是“江南才子”、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的学生。他的父亲周昂、祖父周王宣均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光禄大夫,周用上两代夫妻合葬墓都在西亢圩。《明故周处士妻韩色硕人墓志铭》中记载:“硕人讳真,姓韩氏,……年二十而适吴江周处士宗瑞……墓在澄源乡西亢之原,合宗瑞府君。”所幸的是,该墓志铭已被周德华先生发现,尽管碑缘有些破损,铭文字迹漫漶,但还能辨认出与谱上的记载相一致。

   概括考证成果,周恩来的祖先和鲁迅的祖先同出于湖南省道县周敦颐之后,又都入赘吴江,在吴江出了名臣以后,又传了数代,再归宗复迁。专家学者们还进一步认为,周恩来和鲁迅同是周澳之后,他们各自的祖先周德、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分别是周敦颐(濂溪先生)的第32世、33世孙。

周树人为何笔名是鲁迅,他和山东有渊源吗?

一百多年后,史学家研究松陵女子潘小璜,不无惊讶的发现,有关这名女子的历史资料,除了她的年龄没有错之外,其它的资料都靠不住。松陵女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