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膳食有哪些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清代皇家膳食有哪些特点?,第1张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各加一顿小吃。

清宫御膳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满族菜是从小吃惯了的民族口味,各种肉类及野味、粘食饽饽、蘸酱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难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后,清宫沿袭了明代宫廷饮食特色,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数次南巡,苏杭菜点受到赏识并在宫中流行起来。

 溥仪回忆,他每次吃饭都是很多桌的菜。虽说没有108道,但六七十道是有的。而慈禧太后,每顿固定是108道菜。

 即便后来满清亡国了,溥仪的菜才减少到三四十道。

 不过,其中的一些菜,是所谓套菜,也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吃饭这些菜都会端上来。

 因为皇上传膳以后,必须很快上菜。同时,御膳房距离皇上吃饭的地方有一定距离,需要端上来。

 显然,现烧六七十道菜,就算有十几个厨师也来不及。况且也不是皇帝1个人要吃饭,还有皇后、皇太后、皇太妃一堆人。

 所以,这六七十道菜里面,有一大半是道具。也就是,这些菜其实长时间在厨房里面炖着,上桌的时候一起摆上去,凑凑样子。

 这些菜,皇帝是不会碰的,厨师也不会擅自处理,因为往往这些菜要用好几天。

 等到好几天后,菜实在不能煮了,就处理掉。

 处理的方法一般是丢掉,当然也有可能被厨师或者太监拿回去自己吃。

 因为这些菜是道具,所以问题不大。

 另外,每次上菜的时候,都有厨师现做的几个菜,有的是厨师自己决定做的,有的则是皇上点的。这些菜就不同了,才是真正的山珍海味。

 这些御厨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谓国家特一级厨师,水平极高。同时皇宫里面,各种珍贵食材也多入牛毛,比如熊掌、象拔、猴脑、鱼翅等等。

 这样的几道或者十几道菜,才是皇帝真正吃的东西。

 这些菜,就有讲究了。

 撤下去的时候,一律需要封存起来销毁掉,任何人不能去碰。

 一来,这是皇上动过的,没人敢吃;二来,没人敢去查看这些菜,也就是查看皇帝喜欢吃什么,这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准备下毒谋害皇帝。

 我们看看溥仪的回忆:

 皇帝唤一声“传膳”,身边的御前小太监就像复读机一样,向守在养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同样说一声“传膳”,然后殿上太监再把话传给立在养心门的太监,而养心门太监再传话给侍奉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总之,皇上说了句“传膳”后,要经过多个大小太监的口,一道门一道门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再派出几十个统一着装的太监,抬着膳桌,捧着食盒,列着队,浩浩荡荡把御膳送进养心殿。御膳房的太监只能到送到明殿为止,然后由皇帝身边的专职小太监接过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阁放桌摆宴。

 皇帝用膳,要放满7张膳桌——各色菜肴占三桌,点心米粥占三桌,外加咸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讲究,平常时节用的是绘有明黄金龙图案、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瓷器,冬天用的则是下面盛有热水的银器。而且,每一样餐具,无论碗碟,里面都有一个银牌子,用途众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里下毒。并且,正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御膳送来之前,确实都要经过一个太监一一尝过,这就是所谓的“尝膳”。

 皇上用膳,那可是件大事儿。以清朝皇帝为例,每顿饭最少得一百多道菜,可以不吃,但不能没有,为的是体现皇帝的无上皇权。皇帝一天吃两顿,上午一顿下午一顿,饭菜都在火上煨着,皇帝一说吃饭,马上就得端上来,晚了就得挨罚,甚至惹上杀身之祸。因此,伺候每顿饭都是诚惶诚恐的。

 那么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偶尔会赏赐大臣们陪吃,但也不是每顿都有这样的情形,大多时候皇帝自己用膳,那么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呢?倒掉吗?显然不会。古代京城好多高档一点的饭馆都会打出皇家御膳的旗号,到处鼓吹饭馆里请到了皇宫里的御厨,所以到我家吃饭就等于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因为这个噱头,生意很是火爆。但哪有那么多御厨沦落民间呢?说白了就是御膳房的剩饭剩菜,被倒卖出宫了。

 特别到明清时期,倒卖皇帝的剩饭剩菜竟然形成一条非常赚钱的产业链,据野史不完全统计,专门靠这条产业链挣钱的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一万人。从太监、宫女,到民间小贩,三教九流都汇聚其中,可见其中利润之庞大。这些剩菜剩饭里品相较全好的,打五折卖给餐馆,然后餐馆随便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义卖给有钱人食用。就算食客们知道是剩菜,也不会计较,毕竟都是好东西啊,又是御厨打理,民间哪有这等美味。

 而品相不好的,就转给宫外的倒卖分子,这些倒卖分子将这些剩菜加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挑到街头零售,最贱的时候能十个大子儿一碗,穷人都买得起,而且还能吃饱,更重要的是,味道竟然还不错。

 虽然说起来是一条灰色产业链,但不得不说的是,也算物尽其用,总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毕竟农民伯伯种粮食不容易啊!

"满汉全席"这个词,只要是在中国的地界儿上生活过就必定知道这个词儿!这个词最初指的是:清朝宫内的最高宴请规格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更迭,现在"满汉全席"一词指代宴会菜色丰富,菜品齐全,味道鲜美。

至于"满汉全席"的意思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席菜品包括满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特色食物,那一定是规格极高,味道极好,耗费奢靡。毕竟清朝皇室请客吃饭,承办宴席代表了皇家的脸面和朝廷的实力。并且这种高规格的宴席往往带着各种政治目的,绝非吃饭那么简单。

一、"席"之大一餐吃不下

"满汉全席"必定包括了满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各种美食,据说菜品共108道,分为南菜54道,北菜54道。

1、什么是满汉全席?

首先关于满汉全席需要知道一点,满汉全席并不是一顿吃完就结束了,而是要吃三天!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分为"六宴"。这"六宴"包括: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和节令宴。这六宴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菜色也不尽相同。

亲藩宴就是宴请皇族亲人,各部藩王的宴席,廷臣宴的主要宾客则是朝廷命官。万寿宴其实是皇帝的生日宴会,而皇帝的生日就叫万寿节。万寿宴时,文武百官,后宫妃嫔,皇室亲族都带着送给皇帝的生日礼物来参加宴会,宴会开头所有与会来宾都举杯道:祝皇上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的吉祥话,其实就是祝皇帝生日快乐。

千叟宴是康熙皇帝首创的,第一次举办是在1713年也就是康熙52年,这一年的康熙60岁整。康熙这一生开疆扩土,收复失地,平定叛乱,扫除前明余孤,捉鳌拜平叛乱确是丰功伟绩。康熙曾御驾亲征率铁骑攻打噶尔丹收复蒙古各部,任用贤臣令福建水师收复台湾。耳顺之年的康熙看着这自己治理的盛世江山而感到心满意足,他想和全天下的老人一起同贺万寿节。于是在畅春园宴请千名老人,开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千叟宴在清朝一共举办了四次。

同样始于康熙年间的还有九白宴,是蒙古各部为表忠心而设的宴席。节令宴则是宫中所有年节时令宴席的总称。

满汉全席跟我们在家吃饭相比,除了菜品丰富,耗费奢靡。更大的不同点在于,满汉全席的每一次举办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或是出于外交,或是出于战争,或是出于展示良好的皇家风貌及朝廷风气等等。

宴席之上宾客们表面把酒言欢,暗地里心思各异,不同立场的政治势力为达目的更是暗中角力,互相较劲生怕一个不小心落于下风。

2、万物可食的万钱珍馐

虽然桌子下的政治角力让人心累,但是桌子上的菜品却是着实丰富。

"满汉全席"108道菜的菜品之丰富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换句话说就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长的,地里埋的,本土的,进贡的,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奇珍异果,各式各样美酒佳肴菜果面点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满汉全席"吃不到。

四喜饺

传统相声《报菜名》里的各种菜名在满汉全席的菜谱中,十之八九都可找到。满汉全席的丰富不仅仅是因为其用料珍贵,花费很大,更在于它本身包含菜的品种繁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菜色丰富体现在常见像大叶芹,刺老芽这样的山间野菜,也作为或主菜或配菜的出现在宴席之上。珍贵的像燕窝,熊掌,鱼翅,猴头,鹿尾,驼峰,鲨鱼皮,河豚肝等价值不菲的食材都很常见。

满汉全席的原材料稀奇从一道叫做"米糟猩唇"的菜就可见一斑。米糟猩唇的主材料并不是猩猩的嘴唇,而是麋鹿脸上的肉。麋鹿又叫四不像,我国现存的麋鹿仅有2000多头,全部被国家记录在案,是极珍贵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而猩唇就是麋鹿脸肉风干做成的肉干儿,珍贵程度位于"八珍"之首。

麋鹿

二、吃菜也是吃文化

满汉全席虽然有108道菜品之多,但是每一道菜都是精心烹制,甚至菜名摆盘都别具一格。108道菜品,各菜各味,百菜百名,千菜千色。

1、诗意菜名

满汉全席是6大宴席的总称,参加宴席不只是吃菜那么简单。宴席本身就包括了很多程序,以亲藩宴为例。亲藩宴大致程序包括:餐前茶水,各色点心,果子,蜜饯等等,茶果之后才是前菜。

前菜之后是金糕等4式饽饽,糖蒜等4种酱菜,佐以美酒和膳汤。美酒在这里可不是把酒倒进酒壶放在桌上,自行饮用那么简单。这个"美酒"需宫廷乐师伴奏演乐,满汉各色美女倒酒,最后这玉露琼浆才能进入宾客的口中。在这种超高级服务之下,估计白开水都能喝出茅台酒的滋味儿来。

在这之后就是按如下顺序上菜:凤尾鱼翅等3道主菜,饽饽2品,芫爆仔鸽等3道御菜,八宝野鸭等主菜三道,再来饽饽2种,主菜3道又3道,之后又是配上2种面食,面食之后是烧烤2种,御菜3品,养胃粥来一碗,结束果盘上一个。最后侍奉美女敬上香茗意为告别茶。

百寿桃

宴上菜程序大致如此,除菜品稍异,个别程序略有不同。如此便可看出,宴会的菜品之丰富,程序之繁杂。

虽然程序繁琐耗时长,但是吃进嘴里的每一道美味单论其菜名都是种享受。并且单听菜名不看菜很难想象出它的原材料是什么。例如:西施乳,甜合锦,鸳鸯卷,大救驾,红梅珠香,祥龙双飞,龙凤柔情,沙舟踏翠,喜鹊登梅,二龙戏珠,水晶梅花包,三鲜龙凤球等等。

再有一些菜直接就将材料名字当作菜名,甚至也是我们家常可以吃到的。但是御制膳食自然是要处处异于常人,首先名字就得高雅。例如:白菜炒鹌鹑蛋家里就能做,我们起名就叫鹌鹑蛋炒白菜,但是,宫里的就叫玉兔白菜。

发菜一种南方人爱吃的藻科植物,宫里也吃,但是要用口蘑配之,成菜还要摆成"年"字,名为年字口蘑发菜。熊掌配桃形鱼茸叫作玉掌献寿。驼掌肉加青菜名为沙舟踏翠。滑熟并分别炒制的鸡肉丝和鱼肉丝就叫龙凤柔情。

至于茶名更是清新高雅,不染俗尘。例如:杨河春绿,君山银针,庐山云雾,茉莉雀舌毫等绝雅好名字!听起来清新隽永,茶未入唇喉,只听名字已是涤荡心扉。

红梅珠香

2、真"秀色可餐"

宴会上御膳房做出的菜品代表的是皇家的颜面,所以不仅要口味绝佳,名字高雅,还要极具观赏性,讲究色香味俱全。

西施乳这道菜不光名字好听,更是好看,口感更是绝妙。西施乳是用河豚肋制成的也就是河豚的精巢。虽然名字只有三个字,但是做法却不简单。

先取河豚肋20个烧开水上锅蒸熟,再下佐料放油爆炒,之后放入高汤多炖一会儿,再用食物中的天然红色,如苋菜的红色将其染成淡红偏粉之色,之后再放芡粉收浓汁,收汁之后放入花椒油方算制作完毕。吃的时候还要配半斤苦屈菜,偏甜芝麻酱特色面酱以增味。

成菜上桌听着西施乳这引人遐想的名字,看着这滑滑嫩嫩富有光泽的鱼肉,淡红偏粉的颜色,加上河豚特有的鲜香之味若有似无的萦纡鼻尖,必定令食客食指大动,想要立马举杯动筷。

同样形味俱佳的还有莲蓬豆腐。莲蓬豆腐这菜必定形如其名,将豆腐泥,猪肉糜加蛋清调料搅拌均匀,后将其用手捏成莲蓬的形状,用青豆做莲子,如此形制中火蒸熟。出锅之后放入大汤碗之中,汤碗内侧放入熟菠菜叶充作荷叶,在倒入鸡蛋汤,如此便成。

莲蓬豆腐

御膳的形色之精美,做工之精细大致都是这样的。

三、"满汉席"还是"满汉全席"

虽然"满汉全席"这个名字流传的十分广泛,但是它的由来却是包含争议。

1、由来之争

有的说"满汉全席"这个词源自相声节目,出自贯口"报菜名"。还有的说"满汉全席"是由清代的官场宴席演变而来。因为清朝时期,官员主要来自满族和汉族,满人吃"满席",汉人吃"汉席"。一般顺序是先满后汉,"满席"完毕再上"汉席"。满厨做满席,汉厨负责汉席,于是两个民族间的大厨开始竞争,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久而久之就有了"满汉全席"一说。

除这两种说法外,更为人们所信服的是第三种说法。清朝并无"满汉全席"一说,只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过"满汉席"的说法。"满汉全席"的出现是在建国后,确切的说是国庆十周年时。当时我国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汇集天下精英厨师,各显神通,拿出绝活以展示泱泱大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经过多人的不断融合与交流,改进与创新,最终有了"满汉全席"!

坐席古画

现在很多中国人很是崇拜西方礼仪,尤其是餐桌礼仪。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很是讲究礼仪。无论男女,无论何时何处,都讲究以礼待人。公子要温润玉如,**要温婉动人。

宴会之上的礼仪更是讲究至极,稍有错失恐贻笑大方。不止礼仪,餐具的使用,材质,形制,颜色,摆放,甚至服侍宫女的衣着等等都要与宴会目的,菜色口味相得益彰。一菜一餐具,一酒一杯盏,是断断马虎不得的。

仅仅一场宴会便包罗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累与传承,每一筷入口的不止是美食,更是传承与文化。

自然不可能全部倒掉的,总共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再将剩下的菜热一热放在离君王较远的地方充数,二是将品相好的菜再加工一下卖给饭馆,三是将品相差的卖给普通老百姓。

01、将君王不爱吃的菜肴热一热再充数

想传古代君王吃饭顿顿都是满汉全席,事实上君王不可能每道菜都品尝一遍,君王每天只会吃自己爱吃的菜肴。那么君王身边的太监们会把君王爱吃的菜肴放在君王的眼前,对于君王不爱吃的菜肴,太监们会放在桌子的末端,显示皇家的威严,但是对于这一类菜肴,直接丢掉又很可惜,于是太监们想了两个办法。

02、将品相好的菜肴倒卖给饭馆

表面上看,这些菜肴都是皇宫里的剩菜,应该没人会买。实际上饭馆对于这类菜肴都会如获珍宝,因为这类菜肴都是君王的御厨做出来的,普通人是很难吃到的。所以有钱人家会为了品尝一口御厨做的膳食而花很多钱去买,一旦饭馆发出“皇家御膳”的名号,就会吸引很多有钱人家。饭馆再将这一类菜肴加工一番,使得这类菜肴色香味俱全。03、将品相差的菜肴倒卖给普通老百姓

普通老百姓大多吃不起“皇家御膳”,所以对于品相差的菜肴,宫里的太监们会再加一些米,做成各式各样的粥卖给普通老百姓,而且价格也很便宜,普通老百姓都吃得起。其实这也算是宫里的太监额外的收入,所以宫里的太监对此乐此不疲,其实涉及菜肴倒卖的下人们人数众多,所以即使君王知道了实情,他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帝吃饭叫作“用膳”,“进膳”,宫中有御膳房专门负责皇帝的膳食。 皇帝吃饭一般没有固定的地点,大多是在皇帝的寝殿、或经常出入的地方。

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在哪,就在哪用膳。

皇帝每日用膳两次,第一次是在上午7:00-9:00,称作早膳,另一次是在午后1:00-3:00称作晚膳。

扩展资料:

皇家用膳

这里以清朝为例。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机构有内务府下属的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其中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长以下370余人及太监数十人。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皇帝每日份例为:盘肉二十二斤。

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

8盘240个各种饽饽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贵妃以下妃嫔、皇子等依等次递减。如无特殊情况,严格按份例供应,不得擅自增减。

宫中正餐为早膳(早6时至7时)和晚膳(午12时至下午2时)。晚上6时另有一次晚点。其他时间可随意加餐。御膳膳单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数日前开出,交由内务府主管大臣审批,而后照单准备。皇帝独自用膳。

用膳时由御前侍卫向御膳房传膳,御膳房将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卫抬送至用膳地点。太监按规定布好菜点,经过验膳(插银板)、尝膳等程序后,皇帝始用。

用膳时,皇帝坐北朝南,面前为一长方形上下两层大膳桌,桌上布满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监报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监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用膳

1、古代御膳房传菜的叫侍卫。御膳房把饭菜准备好之后,要在用膳时刻由侍卫传菜,并且,每道菜要按规定的布局进行摆放。

2、皇帝吃饭前,自然也是怕被人下毒,一般会用银针等验毒,但是这样皇帝仍然不放心,他会找身边的宦官先试吃,确认没有毒之后再吃。

3、皇帝吃不完的酒菜除了被宫人分食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在年节假日及各种喜庆仪式上作为赏赐,赏给宠幸或有过功劳的大臣或者皇亲国戚。在记录北宋皇家及民间风俗生活的笔记体史书《东京梦化录》中就记录过“锡宴”的种种盛景。

4、“锡宴”又名“赐宴”,就是皇帝用来招待文武百官及贵戚的皇家宴会,在宴会上有一道仪式,会由司礼官员向百官报唱出宴席上各种赏赐的名称,其中就有一种是赐菜和赐酒。

清代皇家膳食有哪些特点?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两次正餐之后,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