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的介绍
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语出《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国内牧民多数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各地牧民有其各自的特点。大多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真实的牧民其实家里非常有钱,比我们想象的要富裕多了,很多人心目中牧民往往是非常穷苦的,还是停留在游牧的生活,没有机会享受到城市里面的繁华,也没有机会认识到高科技,并且以为他们知识面很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牧民往往都是养殖户,所以他们养的羊也好,马也好,都是数量规模非常多的,少则几十头,大则几百头,所以说这些资产往往都值几十万到几百万,放在城市里面一点也不穷。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内蒙古草原上依然有不少居民,还是以放牧为主,这些牧民可能很少去城市,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草原上面,他们生活中起码放羊就是生活的全部,可能生活的城市里的人还以为他们非常穷苦,只能靠这个为生,也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些高科技产品,连城市都很少去,所以以为他们生活条件并不好,其实不然真正的牧民反而是条件不错的,至少放到城市里来说条件也不算差,因为光光他们养的羊和养的马数量就非常可观了,价值也是相当高的。
比方说内蒙古锡林郭勒的一位牧民,他们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他们在草原上有着万亩的草场,还养着骆驼,不仅仅有骆驼和几十只羊,他还养了上百多头牛和马,他们的资产可以说相当的丰富,要知道一匹马的话大概有1万左右,而那些好的种马甚至要几万元,所以说他们家光光马就得上百万,足够在二线城市里面买一套房子了。
这还不包括他们养的几十头羊和牛,就算不杀羊,光光靠产羊毛也能生活下去了,所以说大家都低估了牧民的资产,他们放在城市里面绝对比大多数小康家庭都有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牧民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放牧了,他们把赚的钱开始在草原上造了小别墅,也过上了非常悠闲的日子,并且也不像我们住在城市里的人,天天得承受工作的压力,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他们自由自在,也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
蒙古族的牧民大部分都住在蒙古包里,因为这是他们草原上的家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蒙古族每一天基本上过的都是游牧生活。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根据气候,食物等各方面条件进行迁移,蒙古包就显得非常方便了,并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半天的时间就可以组装完毕,而且还便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了蒙古族特有的家。
进蒙古包千万不要踩门槛
在蒙古族牧民的眼中看来,门槛有着十分特殊的含义,代表着一家人的时运兴衰,如果有人从门槛上踩过去,主人会觉得这是对他不尊重的表现。所以我们去蒙古旅游的时候,进蒙古包之前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进入蒙古包座位不要乱座
当我们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吃饭时座位并不是乱做的,往往需要根据长辈以及主人进行决定,而蒙古族也是如此。进入蒙古包后男人要从左边走,而女人要从右边走,然后分别坐在自己对应的边上。如果对方家中有长辈的话,要请长辈坐在中间,这才是最礼貌的做法。
不要拒绝主人的食物
蒙古族牧民非常的热情好客,一般欢迎客人时总会拿出大量的瓜果食物来进行招待,如果客人不喜爱吃这些食物的话,千万不要一口都不尝,要象征性的品尝一下。这是一个非常礼貌的问题,在蒙古包里面客人吃的越多,主人会感到越开心。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大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了解好当地的禁忌,否则会让我们的旅行变得麻烦不已。不知道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讲究呢?
最大的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地帮助牧民们定居,比如投资几十亿元,帮助高寒牧业县的几十万牧民定居,建设了住房、棚圈、贮草棚和人畜饮水等配套工程 ……定居后的生活,对比起原来逐水草而居的飘荡生活,现在的生活又幸福又稳定,怎么样比较都是现在的定居生活好,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人选择游牧了。
高寒地区,每年都有大半时间是处于冻寒状态,没有足够的水草供牧民们养殖放牧,所以每当寒冷到来之后,他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寻找有绿植的地方。而往往这样一寻找,就是大半年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游牧民族的小朋友,就得吃寒冷带来的苦。
所以不少过游牧生活长大的孩子,现在过上定居的生活之后,纷纷坦言:不想再过游牧生活了,再放牧的话我得逃……
另外,国家除了投入资金建设配套生活设施及工程,也引导相关的产业发展,使得牧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小康”水平,不至于因为停止游牧而生活困难,家家户户都从游牧状态,寻找到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如生态畜牧与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藏家乐、乳制品、牛羊肉加工等等……
通过培训、组织管理,这些产业都能够持续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收入……
其实,藏族牧民虽然有游牧的传统,但是这种传统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放牧所需的牧草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他们才需要追逐水草,让放牧得以继续。但是现在能够在不放牧的情况下,获得相同或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又有谁愿意在颠沛流离地生活呢?
所以他们选择定居生活,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般都是自己长期留存的自然乳酸菌发酵,在新疆的牧区,制造酸奶,奶疙瘩,都是会留下酵头的,就是长期留下的乳酸菌,这个很容易留,一小杯子或者一小碗,只要你注意存放,留个多少年都没有问题。酵头一般放在常温的环境里,比较阴凉保持水分即可,半个月只要不干掉,都可以直接用,没有问题,有条件的也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切记不可冷冻,有些酵头没有留住,只要有以前的酸奶疙瘩,泡软也可以拿来用。所以牧区牛奶变酸奶,这个就是经验,别看只是简单制作,可是家家户户各有不同。在牛羊繁殖期,有大量的牛奶产出,这是牧民需要做很多奶制品,酸奶基本上是天天都有的,一般,将鲜奶煮熟,放到温暖,比如火炉边不远,也不可太热,会把酵菌杀死的,将以前留下的酸奶菌放入,然后用纱布蒙住,放置一晚,就可以得到新鲜的酸奶子,大部分食用后,再留下一小部分,作为下一次制作的菌包,重复制作过程,即可源源不断地制作。
就是市区的新疆人,就算很多的新疆汉族,也有夏天食用大量酸奶的习惯,制作也是如此,自己制作大量食用无添加剂的酸奶养胃。只要不断购买鲜奶煮熟自然放置温热,第一次制作时购买一瓶本地质量比较好的酸奶倒入,只要几汤勺的量即可,如果倒入的多,成型较快而已,保持常温较暖的地方,一晚上就可以了,做好后,先将一小部分拿出来放起来,这个就是酵头了,下一次制作,就可以不购了,用自己的的酵头更放心,很多爱喝酸奶的新疆人,一夏天都在用自己的酵头做酸奶,新疆人不管牧区还是市区自己制作,基本上没有放入粉剂的方法。都是这么做。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魏襄王继位。
魏襄王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君王,一说是其实行仁政,一说是其优柔寡断。当然,或许就是硬币的两面,但孟子的一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君王,一点威严都没有)却使他的形象就这样固定在史书中。
孟子见魏王,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魏惠王时期,魏惠王问孟子,远道而来可带来什么利国的方法?结果孟子就说了,不要说利,而要说义。如果国王老在想着怎么利国,士大夫想着怎么利家(此处应该作“私家”理解),老百姓想着怎么利己,那么上下争利,迟早会出事的。
在这里,孟子将利与义对立起来。不过司马光用了另一段对话作为补充,孟子问孔伋。孔伋则是孔子的孙子,而孟子是孔伋的弟子。因此这一段对话也可以作为儒家的自问自答。
孟子问孔伋什么才是牧民之道,孔伋就说,要先有利于民。孟子就反问了,不应该首先教百姓仁义吗?孔伋就说了,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上位者不仁,则下面的人不知所措,上位者不义,则下面的人尔虞我诈。
所以,司马光认为,仁义和利是不相违背的,只是由于讲话的对象不同,所以侧重点不同。
而这次孟子见魏襄王,魏襄王又问了另一个问题: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孟子的回答是,天下统一了就安定了。那么什么人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的回答是不滥杀的人才能统一,因为天下人都盼着统一。(注意,孟子这里说的是不滥杀。)
两段对话,反映的就是儒家的治国理念。当然,今人看来太过笼统,因为怎么才算仁义之君,没有一个施政纲领。所以魏惠王只说了一个善,魏襄王什么都没有说,在历史上魏襄王建树较少,几次联军攻打秦国,魏国也是收兵最快,我们很难说魏襄王就听进去了。不过,有一个君主倒是觉得因为没有听孟子的话而感到惭愧的。那就是趁火打劫的齐宣王。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和中山国借机攻燕国。围绕要不要攻取燕国,如何对待其他诸侯国的围攻,齐宣王和孟子有一段对话。
其一,要不要打?孟子的答复是要,因为燕国的百姓早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们欢迎齐国的军队。
其二,诸侯国来打怎么办?孟子建议齐宣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从这段具体的对话可以看出,孟子并非没有具体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直接指向就是民为贵的仁政,只要百姓高兴,就可以因势利导。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已而燕人叛”。燕国没有并入齐国的版图,反而在日后的岁月里与齐国打得至死方休。
牧民的介绍
本文2023-09-28 08:27: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