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渊源,第1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领导的延安**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大学”的初衷。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事业的***,面对旧中国遗留给**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专业人才。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

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的支部,隶属**局总支,为第8支部。

演员一班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编剧班有37名学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局**学校(简称**学校)。

在当时,专业教师多是来自解放区、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多年艺术家。任课教师先后有:王逸、严恭、谢铁骊、陈怀恺、巴鸿、李露玲、肖龙、石联星、唐远之、耿西、许之乔、王震之、吴天、林艺等。当时在教学方面,开始学习已经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剧作及表演理论,并编写了《演剧教程》等专业课教材。同时聘请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由王震之讲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史东山和蔡楚生讲授《**特性》。此外,夏衍、周扬、冯雪峰、陈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聂甘驾、孙家琇、艾青、老舍、盛家伦等著名文学艺术家,都来校进行专题讲授。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专业教师虽不多,教学计划也比较单一,然而讲授的课程却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阔。这一时期,无专门教学设备,条件简陋,练功就在四合院内砖地上,影片观摩要到**院去买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烧煤球炉子。学生实行供给制,条件虽艰苦,学风却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播音专修科、以陈河声教授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范敬祥教授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学校。至此,**学校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

院系调整后,1952年**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局**学校改名为北京**学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艺术学院,培养**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事业管理局制定的**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列有在北京**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学院的规划。文化部并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为解决建院后的师资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编剧、**摄影、**美术及**工程;组织专人到苏联考察**教育;同时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1955年11月由苏联专家B·伊万诺夫、B·卡赞斯基、A·西蒙诺夫、B·安东年柯主持授课,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制片厂具有相当实践经历的创作和制作部门的在职干部,学制二年。学校同时配备了一部分师资力量协助苏联专家工作并随班学习。

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学校改制为北京**学院,任命**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专业学系设置为**导演系、**演员系、**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三个系的课程设置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在共同课方面又分:政治课、文艺史论课、外语、体育课。教材、剧目、参考书目等方面虽也有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传统的内容,但教学计划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苏联**教育体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学院实验**制片厂。

1959年,增设了**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学院,建立北京**学院**工程系。

1961年,建立**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编剧和**艺术理论,于九月初开学。

1963年,上海**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学院**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中国国内发行上映。

这一时期,教学对象主流是本科系各专业,但仍坚持着为**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在职干部。1959年曾建立过短训部,为各**制片厂培训了“新闻编导”、“新闻摄影”、“录音”、“洗印”四个专业的学员273名;这一年还举办了表演师资进修班,聘请苏联表演艺术家尼·潘可娃来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师资进修班结业,演出了苏联话剧《乐观的悲剧》。摄影系举办了“电视摄影干部短训班”、“科教**摄影短训班”,导演系举办了“科教影片导演进修班”,工程系举办了“放映师范专修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1960年表演系试招收了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六年一贯制的两个教学班。

从1960年开始,学院摄影系先后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派来的学习**摄影的留学生,导演系也接受了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

1959年3月,北京**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

《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秋共发行了63期,由于**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六十年代初期,课程设置加强了史论课的建设,增设了《中国**史》、《外国**史》、《艺术概论》,制定了《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学院被扫地出门。

这一时期,**学校在压力下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学院。

文化部为迅速重建北京**学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 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拨乱反正,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 培养**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视教育的现状。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美学、中国**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教师们先后在《北京**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其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节的特别导演奖等。

北京**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

1984年,**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历史和**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学院国际培训中心,

1991年5月,学院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教育并推进中国**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举行了首届“北京**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1995年,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学院摄影学院;另外北京**学院董事会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学院还将在通州区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新校区,建成后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将比目前的学生培养规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 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袁牧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原文 :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译文 :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新局长到来之前》

  1956年出品

  导 演: 吕班 演 员: 李景波 浦克 苏剑锋 陈光廷

  制作单位: 长春**制片厂

  一个春末早晨,××局的局长办公室。总务科长刘善其提早上班,忙于新局长到来之前的准备工作,他电话通知商行快把替新局长买的一套沙发和钢丝铁床运来。建设科朱玲与庶务员戴威吵着来到办公室。她向刘科长提出:“今儿准下大雨,我们的三百包水泥,再也不能露天搁着了。”刘则推说没有房子,答应上班以后再想办法。他为讨好新局长,让建设科腾出堆放水泥的房子,精心布置成新的局长办公室,原来的局长办公室则改为自己的办公室。钟同志来总务科要求修理屋顶漏雨的职员宿舍,并说已与祥泰建筑公司张老板联系好,一会儿就来修理。工友老李答应等人来了就带他去见刘科长。

  新局长张允通来到局长办公室。老李告诉他这里已经改为总务科科长办公室,一听他姓张,连张“张老板”,还说:“新局长下午就来接事,我们科长正在布置局长办公室,可真忙不过来,哪儿有功夫管得了修房子。”“局长办公室要粉刷,要配窗帘换地板,要买沙发买钢丝床,一下子就支出了四百多块,这个月哪儿还有钱修房子呢!”“张允通随即指出:“既然漏得很厉害,不修怎么行。”决定亲自去职员宿舍了解情况。

  窗外天色更暗,隐隐几声雷响。朱玲和刘善其争论着上场。刘说已给你们油布了,还要怎么样朱则提出收回底下那间房子。眼看着就要下雨了,张允通急上,老李将他介绍给刘科长。刘根本不把“张老板”放在眼里,打着官腔说:“谁要修房子,谁就去找人,还要我这个总务科长干吗”说着就想去休息一下,朱玲急忙拦住他说:“新局长不是下午才到吗你就通融一下,让我们先把水泥搬进去,等躲过这一阵大雨,再给你让出来。”“我现在就找人搬水泥去,要是把办公室弄脏了,新局长不乐意,一切由我负责。”刘善其将钥匙交给老李,吩咐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推开门。张允通在一旁观察并问明情况。下雨了,朱玲急得没有办法,老李挺身而出:“来!钥匙在我手上,我们搬水泥去。”张允通让朱玲通知大家快来抢救水泥,并告诉二人自己就是新来的局长。

  窗外电光闪闪,雨也大了起来。刘善其要戴威打电话,通知建新木器行在半个钟头之内用卡车把沙发运来。这时张允通进来,刘很不耐烦地催他快走,声明不修房子。张则责问宿舍漏得不像话,为什么不马上修理。刘善其大为光火:“怎么你来教训我对你们这些生意人,真不能讲客气。”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竟让戴威将张推出门去。戴威将桌上条子交给刘善其,只见上面写着:“楼下局长办公室,仍拨建设科放置水泥;职员宿舍限两天内将屋顶修好。”刘善其急了,一面让戴威去找修房子的人,一面打电话想退回沙发与钢丝铁床。戴威把“张老板”请了回来,刘善其连忙让座敬烟,希望不要见怪,表示房子定要今天修好,价钱不论,马虎一点也行。他还将条子拿出,说是新局长的意思。接着大言不惭地说:“局长跟我是老朋友了。”“我们一块儿打游击,一块儿搞土改,一块儿……”正在自吹自擂之际,朱玲、老李来找张局长。刘善其如梦初醒,方知眼前的“张老板”就是新来的张局长。朱玲当场批评说:“你就是满脑袋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宿舍漏雨你不关心,水泥淋雨你不在乎。你眼睛里只有上级,为了向上爬,整天忙着替局长配窗帘,买沙发!”张允通也说:“我是个坐惯硬板凳的人,你这不是成心要我害软骨病”这时,钢丝铁床与沙发都运来了,刘善其十分尴尬,只好按照局长意见自己处理。张局长对老李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肯担当一切责任表示感谢,并决定撤消刘善其科长的职务,建议将那间将装修过的房子改作职员宿舍,原来的宿舍修理一下拨给建设科使用。窗外雨过天晴,阳光斜射进来。张局长高兴地说:“所有的窗子打开来,让我们把这里污浊的空气,全都赶掉吧!”大家朝着阳光,愉快地呼吸着鲜鲜空气。

  (原作载《剧本》1955年6月号)

  《新局长到来之前》作者何求,1918年生,广东南海人。50年代开始话剧创作,先后发表独幕剧《新局长到来之前》、《口是心非》、《此路不通》和多幕剧《红棉红》、《百年大计》等十余部。何求对话剧创作,尤其是在讽刺喜剧的艺术探索方面有过重要的贡献。

  独幕剧是一种高度浓缩集中的戏剧样式。它要求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最为精彩的生活片断,构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刻划人物的鲜明性格。讽刺喜剧则要求作者掌握“笑”的艺术,通过读者或观众的笑来嘲讽剧中或舞台上出现的畸形人物和事件,揭露和鞭挞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正是这样。此剧场景相当集中,矛盾亦很尖锐,通过几个富有喜剧色彩的事件,充分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有意识地选择新局长到来之前这一特定情境,让几个上场人物构成戏剧冲突:一方要求抢在雷雨之前迅速安置三百吨堆放在露天的水泥和抓紧修好长期漏雨的职员宿舍,一方则置国家财产与群众生活于不顾,谄上欺下,敷衍塞责。在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中,还有效地采用误会、巧合、夸张等喜剧手法,猛烈地抨击为讨好、奉承上级而不顾国家遭受损失的总务科长,热情地歌颂了向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先进人物。剧作采用独幕讽刺喜剧的形式,严厉批评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腐朽庸俗作风,及时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严肃思考和对话剧艺术的辛勤探索。

  讽刺喜剧中的主人公一般均为反面人物,以达到“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的目的。因此,能否成功地塑造反面人物,对于讽刺喜剧的创作显得至关重要。它要求作者将被讽刺的对象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夸张的描写,让其充分表演,以至丑态毕露,从而使读者或观众从笑声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新局长到来之前》中的总务科长刘善其正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反面人物形象。它既有置国家财产与群众生活于不顾的官僚主义作风,又有旧社会小公务员那种奉承拍马的庸俗思想,因而必然受到周围进步力量的抵制而到处碰壁。他还常以官冕堂皇的言辞掩盖自己卑污的灵魂,使人益发感到这是个可笑可悲的角色。剧作突出地表现他在与新局长产生“误会”过程中的前倨后恭,判若两人,有力地增强了讽刺色彩。正如剧中人物朱玲所说:“你就是满脑袋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宿舍漏雨你不关心,水泥淋雨你不在乎。你眼睛里只有上级,为了向上爬,整天忙着替局长配窗帘,买沙发!”快人快语,一针见血。

  如何塑造好正面人物,对于讽刺喜剧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虽然不要求正面人物非得处于舞台活动的中心,却要让人感到一种“正能压邪”的总体气热和发展趋势。《新局长到来之前》中的张局长、老李、朱玲,均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张局长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精明强干,和蔼可亲,保持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关心的是国家财产和职工生活,而不是自己的办公室、沙发、钢丝床。他对刘善其说:我是坐惯硬板凳的人,你这不是存心要我害软骨病!”即表明他坚持的思想作风,又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意味深长的讽刺。这个人物在剧中一出现,就处于主宰矛盾全局的主导地位,一股浩然正气顿时压倒了歪风邪气。工友老李和科员朱玲,一个老练沉着,一个热情率真,都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也是较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形象。

  《新局长到来之前》为社会主义时代讽刺喜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当代戏剧史上具有开拓之功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袁牧之作为**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史上多个“第一”,堪称一代**大师,成为新中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袁牧之在选择演员上可谓慧眼独具,颇有胆识。他坚持启用在艺华影片公司一直扮演丫环角色的周璇和从未上过银幕的舞台演员赵慧深来扮演影片的主要角色小红和小云。

  袁牧清代诗人。

  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生平: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乾隆八至十年(1743年-1745年),任沭阳知县。乾隆十年,袁枚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嘉庆二年(1797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城中百步坡。

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渊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领导的延安**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