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杭氏家谱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谁有杭氏家谱啊?,第1张

历史来源

「杭」源出:

一、杭氏出于抗氏、伉氏。《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后转写为杭氏。

二、 以地为氏。传说大禹治水后,封有余航国,即余杭。其后人即为杭氏。

家族名人

杭徐

东汉丹阳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长,政绩卓著,境内无盗贼。后升为中郎将,攻破泰山守敌,封东乡侯。官至长沙太守。

杭景

汉代人,祖孙都注意修养身心,谨慎行事,爱帮助孤寡贫穷的人。后来杭景的儿子杭华官至睢阳太守,世人都认为是他们善行的报答。

杭世骏

清代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博览群书,擅长诗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举博学鸿词,授编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着有《石经考异》、《史记考异》、《汉书疏证》、《道古堂诗文集》等。

地望分布

浙江省余杭县

安徽省宣城地区

余姓辈份郡望堂号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 家乘谱牒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余、佘

(百家姓典故)

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余”与“佘”,都是汉人的姓氏,两个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如果不仔细分辨,可能有许多人还看不出其间的那点些微差别呢!

关于“余”、“佘”二字之间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古人杨慎的笔记上,看出大概。杨慎是这样说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从这两段记载,“余”与“佘”两个字,以及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便十分的显然了——两个姓氏系出于同一来源,根本就谊属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还可以从他们的繁衍地点,找到有力的证据——

《姓纂》一书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姓苑》上则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见,余、佘二氏,过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而佘姓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江西与安徽既属邻地,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种缘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截,变成了佘氏,自也是极为可能的事。

根据以上的这些资料,余、佘二姓的谊属兄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余氏的始祖,也应该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上的考据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这位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富强基础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应该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则,那个时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会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现了。换言之,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人是同时在不断地繁衍滋长的,而余姓的转为佘姓,则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并没有姓佘的人,后来也是从江南迁移去的。

余、佘二氏,虽然源远流长,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出人头地却迟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锋芒于宋代之时。

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沈万三后人已有21代

据《南京晨报》报道,19日上午11点半,坐了1天2夜的火车,沈万三的11位后裔到达南京,开始了寻根之旅。昨晚7时许,白鹭宾馆,“万派回根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红色横幅下,南京各界人士举行宴会,为他们接风。“我们要让他们带着乡情来,带着亲情走。”活动的总策划人扎西刘说。

沈向东,43岁,作为沈万三第15代子孙,被推举为此次南京寻根团的族长。沈向东很小就从太爷处听说了明朝时期祖先的发迹、没落、逃难的历程。“听说当时是祖先风头太盛,遭遇朝廷小人陷害。”沈向东说,庆幸的是,遇难之时,沈万三的次子得到了沐春将军的庇护,一路逃到贵州,那时的贵州还属于云南。

沈向东说,当时前往贵州逃难的还有张陈郑三家,为了隐蔽,大都躲在山区,沈万三后人如今聚集的贵州山龙屯堡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整个山龙地区沈家后人已达3000多人,发展到了21代。

“其实,我们这些后人有许多如今并不姓沈。”出于避难的目的,沈家开始隐姓埋名,甚至只敢用公相称,陈张李姓氏里,也不乏沈万三的后人。“但是祖祖辈辈都会向下一代告知,我们是南京沈富后人,我们的根在南京。”沈向东说。

一年两次祭拜南京祖先

贵州天龙沈万三后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的鬼节和正月十五,都要烧些纸钱,以告慰祖先。“600年了,年年如此,代代如此。”沈向东说,每逢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他们都会画车画马,连同纸钱一同焚烧,用以祭奠祖先。

一座长22米、宽1米、高17米的聚宝盆,是天龙屯堡的象征,更是后人们缅怀祖先的表达方式。聚宝盆上的一首诗或许代表了世人对沈万三的评价: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人不为富,舍弃红粉入蛮荒。沈向东说,据先祖们传言,诗是张三丰所作。

来过几次,不知南京是家

60多岁的沈先生曾几次到过南京,中山陵、夫子庙、玄武湖都游玩过,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忆往昔,沈先生感慨万千,“南京变化真大啊,想当年,夫子庙一带全是小房子,现在都高楼林立了。”

“来了那么多次,这次才知原来南京是根!”沈先生说,直到1997年,扎西刘才揭开沈家家谱之谜,他才晓得祖先原来是沈万三。“这次来,感觉真的不一样,听说有个亲戚住在许府巷,但时隔多年没联系,也没留电话,具体门牌号也忘了,如果能找到的话,真是太好了!”沈先生道出了他的心愿。

穿起600年前传统装束

“想不到南京这么美,南京人这么客气!”42岁的尚女士是族长的妻子,坐了1天2夜的火车,她依然很有精神。

“小时候,老人常对我们念叨,祖先在南京,姓沈。”尚女士说,那时,她做梦都想来看看,这次是第一次来南京,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为此,他们特意换上重大节日的装束。

“听老人讲,这种装束沿袭了600多年了……”尚女士边展示装束边介绍。只见其头发用玉簪在后面挽起来,两边垂下2缕及耳根,周围再用白布包裹,绿色的长袍及膝,领口上有粉白色镶边,对襟上还绣着花和蝴蝶,黑色围腰上拖着长长的穗,耳朵上挂着对长长的银耳环,“女孩子出嫁后就是这种装扮,打理好要1个多小时,光挽个头发就要半小时;未出嫁的姑娘则是在后面扎个马尾辫,其余是一样的。”

“这双鞋穿了40年了,传了好几代了!”记者看到,这是种常出现在古装片中的鞋子,白色的棉布及脚踝,周围是绣花的黑布,头很尖,“以前,鞋子还是妇女的防身武器,鞋头装有暗器,遇到坏人就会发射,不过现在没有了。”尚女士说。

“男子则穿马褂,蓝色代表平时服装,白色代表祭租,这次来男士就穿了白色的马褂!”尚女士说,他们的方言很像南京话,去旅游的南京人常回惊讶地说:“你们好像南京人!”他们则会很自豪地回答:“我们老家就是南京!”

当地沈万三后人仍最富

沈向东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头衔繁多:天龙宏伟木材厂厂长、旅游发展协会会长、龙狮庆典协会会长……沈向东的言语里透露着自豪:“我们沈家后人,在当地的经济头脑仍然是最先进的。”沈向东说,他们的日子已经奔小康了,现在家里有3幢房子。

沈万三(1330年-1376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边疆,但是他资助南京城墙建设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南京是沈万三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他在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据传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沈万三迁徙京师应天后,居住在马道街一带,《东城志略》记载:“马道街,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沈万三家产被籍没后,均作官署。

余姓源流余姓起源有三: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姓氏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郡望堂号

1、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2、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姓氏家谱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历史名人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当代名人余光中(1928- )

生平简介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0年五月到台湾,九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九月离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 新诗推荐奖。1988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余氏之祖——由余(繇余)

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秦国大夫,其祖先为晋人,后流亡入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由余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他助穆公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王。他的后世子孙遂以其名字中的余为氏,称余氏。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后来他去了西戎,他的事迹,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首先来说他对秦国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在春秋中期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秦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拿来主义”,春秋初期的秦国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文化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礼制,所以秦国在穆公时代,基本上所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还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崇奉的宫室,财货,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殿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感到比较奇怪,说中原华夏国家治理,靠的是诗书礼乐法度,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救世于混乱,戎夷没有这些,要治理好岂不是更加困难?由余说:恰是中原华夏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那么难以治理,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从这方面来看,由余自戎使秦,与穆公的这段对话,反映了秦在春秋时代一方面积极吸收周文化成果来建立制度文化层的同时,还在不断在与戎族的交往斗争中,拿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这一点给后来秦国能够彻底的实行商鞅变法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心态基础,秦穆公认识到由余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在戎,则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让由余归顺了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纳由余的策略,转变进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史称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因为西周亡于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对戎战争虽然没有像齐桓,晋文一样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还是一样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认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左传等史书中,秦国的历史自秦文公开始见于《春秋》,但多不书国君事迹,而自穆公称霸,“秦伯”之号开始频繁出现,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对秦的功绩,最关键的是,穆公向西扩张,给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秦国一个比较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400年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沈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湖北监利沈氏一支字辈:“秉礼遵家训敦伦克象贤金帮生祖德佐国耀忠先”。

  湖北监利沈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启世昌懋绍先烈景微芳自有哲士应朝选常承隆运振洪纲”。

  湖北麻城沈氏字辈:“先哲飞洪庆祥光启世荣”。

  湖北来凤沈氏字辈:“之国大必通文正上世永在朝光祖宗天子万代远吉昌”。

  湖北大悟沈氏字辈:“开国祖德宗功立志光明正大”。

  湖北枣市沈氏字辈:“孟一希宏正大光明朝治家齐永世兴隆道德恒同”。

  湖北十堰沈氏字辈:“昌沈良心永开传守正仕”。

  湖北沈氏一支字辈:“孝友传家宝”。

  湖北沈氏一支字辈:“允朝光显相金玉联芳体仁和义”。

  河南光山沈氏字辈:“培荣正百世立德显长春正大尚开泰光明永继新”。

  河南信阳沈氏字辈:“万友国正(男)俊(女)德”。

  河南罗山沈氏字辈:“继述仁忠本光佰世克少先业大家立志”。

  河南获嘉沈氏字辈:“培金法植熙增锡泳桂”。

  河南商丘沈氏字辈:“德法其祥钦明文思”。

  河南汝南沈氏字辈:

  大房支派:学乃纯人大本儒为”;

  江西支派:泽瑞汝英媛”;

  四房支派:国正天心顺官智民居安”;

  七房支派:建邦桢孝友传世德”;

  八方支派:光宗耀祖振家声日月星”;

  十房支派:元恩德大”;

  统一支派:若应世之宏允朝光显相金玉联芳体仁和义

  河南商丘沈氏字辈:“圣义中……”

  安徽寿县沈氏字辈:“年昌为国瑞鸿运敬家声”。

  安徽六安沈氏字辈:“凤先思孝显怀忠良洪来列祖宰习之广”。

  安徽凤阳沈氏字辈:“志阳继怀德仁道传新善”。

  安徽沈氏一支字辈:“一元尚世士正大启鸿文志学存诚本中和德懋先道高崇继善建业永留传”。

  安徽合肥瑶海沈氏一支字辈:“文思华国德友传家”。

  安徽合肥瑶海沈氏一支字辈:“时逢景运增大光荣”。

  安徽合肥沈氏一支字辈:“先正其心继训克家孝友忠义为国之华”。

  安徽合肥沈氏一支字辈:“国真传家……”

  江苏兴化沈氏字辈:“殿启兆……”

  江苏苏州沈氏字辈:“奉天成立勇纯良奕世昌宏光恒衍庆端佐寿延长”。

  江苏如皋沈氏字辈:“玉逢显达恒际安良”。

  江苏徐州沈氏字辈:“宏光恒衍庆端佐寿延长”。

  江苏吴县沈氏字辈:“卿佩……”

  江苏新沂沈氏字辈:“长怀庆向洪明乐善永昌”。

  江苏准安沈氏字辈:“乃维(为)凤玉”。

  山东荣城沈氏字辈:“锡福延(淑)庆”。

  山东临沂沈氏字辈:“玉卿昌凤……”

  山东新泰沈氏字辈:“玉庆之家曰惟孝友乃敬以和安而可久”。

  山东鄄城沈氏字辈:“传家德圣恩”。

  山东济宁沈氏字辈:“文广培凤家…汝…明”。

  山东临沂沈氏字辈:“杏传立宏……”

  浙江湖州沈氏字辈:“龙启维芳保永善庆世家令德宜尔克昌”。

  浙江慈溪沈氏字辈:“光允亦道品云”。

(百度到的)

谁有杭氏家谱啊?

历史来源「杭」源出: 一、杭氏出于抗氏、伉氏。《元和姓纂》云: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