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庄氏的福建庄锐派下谱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福建庄氏的福建庄锐派下谱系,第1张

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随后朱温、李克用又连年征战,中原战乱频繁。河南有个屠夫王绪,他聚众起兵,攻占固始。时蔡州秦宗权为了镇压黄巢起义,广招兵马,以王绪为光州刺史。固始县佐史王潮出身农家,智勇双全。王绪闻知王潮兄弟智勇,召置军中,任命王潮为军校。当时,秦宗权令王绪率军会击黄巢,王绪迟留不进,宗权因此问罪。王绪怕被秦宗权并吞,遂与王潮引兵南下,经江西进入福建,占据了临汀、漳浦等地。

王绪不善用人,对于有才能的将校,怕他们反对自己,常常借故杀害。唐光启元年(885)军队进入南安时,王潮对其前锋将军说:“我弃坟墓、妻子,变成像强盗一样的人,这是王绪所胁逼造成的,并不是我的本意啊!现在王绪猜疑心极重,很多有才能的将校都被杀害,我也朝不保夕,还能图什么大事呀!”前锋将军听后大悟,与王潮相扶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埋伏在篁竹间,等王绪到来,跃出擒之,囚于军中。王绪被禁闭了一阵,便羞愤自杀。前锋将军等军士,共推王潮为主将。

王潮带兵纪律严明,不但深得军心,也受到福建人民的拥护。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州人民为此受苦深重。当地群众便请求王潮前去讨伐。光启二年(886),王潮攻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上奏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减轻赋役,整军经武,形成了一支新的地方势力。

景福元年(892)陈岩病逝,范晖做了福建留后,暴虐无道。王潮乘机进攻福州,泉州人民自愿捐献粮食,补助军费。第二年,王潮的弟弟王审知率兵攻破福州。唐昭宗皇帝即任命王潮为为武军节度使,兼福建观察使,以王审知为副使。唐干宁四年(897)王潮去世,其弟王审知接替了他的官职。直至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于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成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

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闽国的,还有河南光州固始人庄锐、庄森兄弟。关于庄锐、庄森与王潮、王审知的关系有二说。庄快成主编的《华上沙庄氏族谱》,引庄翘俊(上沙庄氏第十八代孙)《修宗谱叙》云:“唐末黄巢作乱,森公与王审知同官,情感结为兄弟,率兵南移,至闽奉王审知为主帅,森为将军,分镇桐城(泉州),卜建巨业于永春。后世子孙,庄、王两姓,荷祖先大义,永不联婚。”庄翘俊的谱叙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广东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的《澄海百家姓》则云:“至唐末五代初,王潮率军入闽,中原的庄氏更大量涌入这个地方,使得福建的庄氏家族日渐繁盛。据《春阳庄氏族谱》记载: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源里美政乡,地名蓬莱……”考证他们的年龄,王潮约生于唐大中九年(855),于唐光启元年(885)入闽,时年30岁左右;二弟王审郚随他入闽协助治军;三弟王审知出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入闽时24岁。庄森生于唐会昌三年(843),于唐咸通六年(865)中进士,后任广东都督刺史,随王潮、王审郚、王审知三兄弟入闽时已经42岁。庄锐于唐广明元年(880)任提刑使(提点刑狱),他是庄森之兄,年龄肯定比庄森大。庄锐、庄森的官职、年龄都比王潮三兄弟大得多,为什么会随他们入闽呢?说是他们的外甥,倒有可能。庄锐、庄森的年龄大,但辈份小,母舅的召唤不能不听。总之,庄锐、庄森与王潮三兄弟的关系非同一般。笔者将二说并存,不作定论,旨在祈请庄氏贤人加以考证。

庄锐偕弟庄森随同王潮、王审郚、王审知入闽,协助王潮兄弟建立闽国,为开发福建作出很大贡献。庄锐后来定居五融(即福清)海口龙江桥头。传生三子:长子应祥,仍居河南光州固始;次子宝文、三子惟孝,其后代子孙分布福清、兴化、福州、连江、三明、闽北等地。庄森定居泉州永春(桃源县)湖洋,森公后裔家族鼎盛,后裔聚居皆为泉州要地,如泉州政府所在地庄府巷、泉港区政府山腰、晋江城关青阳,惠安城关螺城、漳州南靖县城等,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共计四状元二榜眼,更是闽南、台湾、广东、海南及南洋各地的庄姓祖籍地, 福清县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在闽侯县南滨海处,南有海坛峡,隔海对面是海坛岛。古代属长乐县地。唐代系闽县,后置万安县。五代闽国为福清县。元代改为福清州。明、清朝复改为县,皆属福州府辖。

庄锐系庄国器之子,唐代光启元年(885)由河南固始偕弟庄森,随王潮、王审郚、王审知入闽。占据福州闽岭,辅助王潮兄弟征服全闽,有才能,有战功。后梁开平三年(909)太祖朱温封王审之为闽王。后来庄锐被授官宰辅(宰相)之职。庄锐以德辅佐治理抚缓七郡,政绩卓著,受民爱戴。

王审知在闽国统治二十八年,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去世。王氏兄弟崛起于起义军的中间,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自己的生活较为俭朴。他们注意选拔官员,减轻赋役,发展商业,设立学校,与民休息。王氏兄弟出身低微,王潮、王审知两人在位三十多年中,施政比较清明,使当时福建境内始终保持着安定的局面。王审知去世后,他的后嗣一反先人之道,荒*暴虐,自相残杀,国内一片混乱。庄锐面对这种情况,毅然携家眷夫人金氏,同次子宝文、三子惟孝,隐居五融(福清)海口龙江桥头。庄锐在这块滨海之地隐居,后来成为庄氏发详地之一,子孙繁衍,门祚炽昌。

福清庄氏世系表(1—10世)

第一世:

庄锐,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僖宗广明元年(880),任提刑使(提点刑狱)。于光启元年(885)随王潮兄弟入闽,后定居五融(福清)。系福清庄氏开基始祖。享寿98岁。娶金氏,生三子:应祥、宝文、惟孝。

第二世:

庄应祥,仍居河南光州固始。

庄宝文,生五子:允颂、允秀、允宠、允应、允照。

庄惟孝,生二子:允文、允德。

第三世:

庄允文,生四子:富、长、寿、贵。

庄允德,生五子:克仁、克议、克礼、克智、克信。

第四世:

庄克礼,生二子:恭、敬。

庄克信,生一子:惟敬。

第五世:

庄敬,迁移犀塘蚭兜另创基业,开枝散叶。生二子:景成、景就。

庄惟敬,生一子:景成(庄敬、庄惟敬兄弟二人儿子都命名景成,其中一人名字有误)。

第六世:

庄景成,生二子:四、元秀。

第七世:

庄四,生二子:五、茂。

第八世:

庄五,生一子:正定。

庄茂,生一子:明宗。

第九世:

庄正定,生一子:福。

庄明宗,迁居福州连江县塔头,被连江庄氏奉为开基祖。生二子:朝、显。

第十世:

庄福,元代初年,由福清县江阴里犀塘迁居三明岩前镇忠山村,被奉为忠山庄氏始祖。生二子:天吉、达钦。

庄朝,复迁福清县江阴镇沙圹村,自行立谱。

庄显,生二子:文、章。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在闽侯县北、闽闽江口北岸,隔海对面是马祖列岛,为闽江口要地。唐代初置温麻县,后改名为连江,清代属福州府。

居住这里的庄氏,奉庄锐的云孙(第九代)庄明宗为开基始祖。

其世系为:

第一世:

庄明宗,字则诚,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为避战乱,从尤溪迁居连江利安肇基。他性喜简淡,不事奢华,惟林泉什么乐。娶郑,郭两氏,生二子:朝,显。

第二世:

庄朝,复迁福清县江阴镇沙圹村另创基业。

庄显,生二子:文,章。

第三世:

庄文,迁居福建太宁(泰宁)。

庄章,生三子:太异,太野,太兴。

第四世:

庄太异,迁居连江县黄岐镇。

庄太野,迁居连江县上山下村。

庄太兴,生四,子:志,惠,慈,忠。

第五世:

庄慈,生四子:鉴,镝,录,铅。

庄忠,生一子:柔。

第六世:

庄鉴,生四子:敷,致,敬,澈。

庄镝,生三子:徽,永钦,肃徽。

庄录,生一子:徼。

庄铅,生三子:微,政,效。

庄柔,生二子:镇,银。

第七世:

庄敷,生二子:洪,淳。

庄致,生二子:沂,淑,濡。

庄敬,生二子:汉,浦。

庄澈,生一子:津。

庄徽,生五,子:演,泽,汶,澄,清。

庄永钦,生三子:伯源,伯潮,伯瀛。

庄肃徽,生二子:伯深,伯温。

庄徼,生一子:祭。

庄微,生一子:滔。

庄政,生一子:添。

庄效,生二子:治,泗。

庄镇,生一子:俨。

庄明宗之后代嫡孙,乔迁各地的有:

庄智(第八代)长子庄无举,迁居王波。

庄继显(第十一代)长子庄有春,迁居泉州城,系第五世庄忠后裔。

庄至(第十一代)第三子庄有家,迁居祖州镇禾斯洋墩,系第八世庄泽后裔。

庄有春(第十二代)长子庄柳官,由泉州城回迁连江县坑园乡,为坑园庄氏始祖。

庄士扬、字明杨扬(第十六代),由福清县海口蓝田迁居福建霞浦县下浒镇赤岐村。

庄士连、字志连(第十六代),由福清县瑶山村迁居本县下洋黄竹巷村。

庄成泉(第十七代)迁移浙江省温州瑞安县酒督乡。

庄成振(第十七代)迁居连江县丹阳。

庄增广(第十八代)长子庄朝开,迁居福建尤溪县。

据连江县塔头庄氏宗亲会1998年不完全统计,入连始祖庄明宗的世裔约有3000多户,2万多人。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境内有白石峰,海拔1853米,陇西山1871米,紫云洞山1629米,罗钹顶1537米;有金溪、龙溪、沙溪分布其间。西部与江西接壤。铁路、公路、水路,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是庄锐第十代孙庄福的后裔居住地。庄福于元初由福清县江阴里犀塘村迁居忠山村,被奉为忠山庄氏始祖,开基以来至今已传21代以上。其上传世系为:锐—惟孝—允德—克信—惟敬—景成—四—五—正定—福。

现将其一至五世谱系简述如下:

第一世:

庄福,字仁海,进土,曾任陕西监道(元朝道的监察官)。生二子:天吉、达钦。

第二世:

庄天吉,生一子:美。

庄达钦,生三子:得嗣、得续、得名。

第三世:

庄美,下传失考。

庄得嗣,生一子:良。

庄得续,生一子:寿榕。

庄得名,生二子:佛童,文星。

第四世:

庄良,下传失考。

庄寿榕,生二子:道应、文真。

庄佛童,生六子:安定、子亮、京回、子钧、子归、子玉。

庄文星,生二子:宗贵、宗富。

第五世:

庄道应,生二子:仙儿、仙寿。

庄文真,生二子:兴、庆。

庄安定,生二子:考、赐。

庄京回,生三子:喜、兴、旺。

庄子钧,生三子,宗茂、宗盛、宗易。 福州市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在连江县西南。城中多榕树,故别称榕城。汉代为闽越王都,后来设置冶县。东汉时改名侯官。隋代改为闽县。唐代又别置侯官县,同城而治。五代闽国王审知据此称王。南宋端宗(赵衐)亦即位于此。清代以闽县与侯官县并为福建省会及福州府所在地。民国时废府,改并二县为闽侯县。县城在闽江下游,依山临水,形势雄胜,有商埠在城南闽江中的南台岛。

居住在闽侯县南屿五都的庄氏,奉庄宣锡为开基祖。庄宣锡约生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约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迁入南屿五都肇基。现有资料缺少其上传世系,其祖源属庄锐派下。现将其下传世系概述如下:

第一世:

庄宣锡,约于清顺治九年(1652) 迁入闽侯县南屿五都肇基,被南屿庄氏奉为一世祖。生一子:尔盖。

第二世:

庄尔盖,生三子:我重、我明、我信。

第三世:

庄我重,生一子:淑彩。

庄我信,生一子:淑□。

第四世:

庄淑彩,生二子:茂来、茂相。

庄淑□,生一子:民□。

第五世:

庄茂来,生四子:盛烈、盛文、盛明、盛腾。

庄茂相,生一子:盛雨。

庄民□,生一子:盛端。

第六世:

庄盛烈,生三子:建福、贞敏、贞捷。

庄盛文,娶杨氏,生二子:健宗、健连。

庄盛明,生四子:健金、健宁、健立、贞章。

庄盛腾,娶黄氏,生四子:贞新、贞顺、贞淩、贞材。

庄盛雨,生二子:贞理、贞道。

庄盛端,娶黄氏,生一子:贞衡。

自庄宣锡于清顺治年间在闽侯县南屿五都开基以来,已历350多年。历代子孙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耕读兼顾,安家立业,子孙繁盛。

人物生平

黄峭,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

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 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乾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绝食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

黄峭娶有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他已年高8秩,便均分所积资财给儿子。除留下三妻的各自长子,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家谱一帙,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广顺三年(953),黄峭无疾而终,葬于本村附近黄家林,享年82岁。平生著述仅见建宁卢田《黄氏族谱》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4首。

黄氏后裔繁衍,现散居闽、赣、苏、湘、川、桂、粤、台诸省及海外。

义旅安民

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州,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昭宗却听信谗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元年(904),朱温伪称 、岐兵迫京畿,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唐亡。

隐德不仕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赤日远衔葵影,熏风浓滞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升东。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教子有方

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时间长的不过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政局如此动荡,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 长子以奉侍父母 ,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诸子齐声说:“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娱老’。父亲已到八十高龄,我们正在忧虑不能日日奉侍左右,反叫我们远处他乡,培育这么多子女有什么用?”

峭公慨然长叹说:“谁说散不如聚,而共同留恋这小小的地方!你们没有听说,‘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我的忧虑恐惧,就是为此。”

当时众烟亲也向前劝说:“‘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当前海内多变,我们觉得亲翁考虑此问题,既全面又有深远意义,为何要仿效吃乳的婴儿,向母亲怀中索食呢!”

峭公接着说:“聪明辖达之人的见识,大致相同。择木而栖,就在于食禽。”于是将所积贮的资财均分,并新修家谱,各授一册,且郑重地说:“此谱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道我们的远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勘头,都是我们一脉之亲所居住的地方。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使上不堕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之世泽,所以不应该将分与聚当为两种不同的效果看待。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你们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遂口占一诗以授之。

遣子诗:

骏马堂堂出驿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峭公三郡君,各自吟诗一首,后世子孙尊称为三妈太诗。

上官氏 夫人诗云: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三七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吴氏 夫人诗云:

吾年八九难期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尚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郑氏 夫人诗云:

祷造苍天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嘱媳诗:

上官氏诗云:

骏马行行出异乡,元旦日食素一餐。

吴氏诗云:

骏马悠悠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郑氏诗云:

骏马匆匆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以上几首为认祖诗,其中“三七男儿当自强”为家训。

后裔迁徙

黄和,峭山长子,字维栋,名肇基。生於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后徙迁龙归为始祖,卒于天圣丁卯年十月初三日亥时,葬水口象形。夫人张氏生于乾礻右 年庚戍五月初十日已时,卒时间未考,葬南庄。生子一,震(大衍),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文茂、文彬、文锦,广东河婆,福建平和新修黄氏宗谱记载: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七;显达(恩贡生)志玄,宏基(刑部官),有恭、三友(县丞)、奇方、思明。

黄梅,峭山次子,字维相,生於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诚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

黄荀,峭山三子,字维桥,生於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七月初三日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县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於光化三年庚申四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

黄盖,峭山四子,字维林,名祺,又名金标。生於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壬戊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府县,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妣白氏,生卒未详,葬中村大屋背。继妣胡氏,葬白云庵印匣山。副妣熊氏与胡氏同葬。严氏,生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共生子九: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居中标)、仁祖、厚祖、德祖(居横坑),河婆谱记述:再妣张氏生子:凤林、祥林。

黄楚,峭山五子,字维松,生於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己已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四子: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

黄龟,峭山六子,字维材,生於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庚一,河婆谱载:继妣邹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

黄洋,峭山七子,字维坊,生於后梁太祖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排行第十三,居沙溪黄洋严前。妣刘氏,生于贞明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六日已时,共生子三,千一(昭)、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倪氏、卓氏,生子:千二(与)、千三(敏)、千五(肇明)。

黄政,峭山八子,字维柱,名有恒,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粟下,宋太平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十一名,官司空。妣张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於宋雍熙四年,与夫同葬大鼠岗枫树下,妣张氏,生子一:何泰,何泰生三子:宵、丰、和贵。河婆谱载:继娶邹氏、罗氏、余氏、范氏,共生廿子,系岳、尚训、名世、朝元、中鼎、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清元、孕先(恩贡)。

黄化,峭山九子,字维杭,生於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官至广州刺史,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三子,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礻右 华,万六郎(名逵,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

黄衢,峭山十子,字维梓,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乙亥三月廿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子时,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三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朝凯。

黄卢,峭山十一子,官维枢,名伟绩,生於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九日酉时,继妣宁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廷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

黄福,峭山十二子,字维柯,生於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辛巳八月十五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寅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如皋、文卿。

黄林,峭山十三子,字维枝,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末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堡高公桥,后迁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记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三:广行、廷彩、应蛟。

黄塘,峭山十四子,字维祯,名旭升,生於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戊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谱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二(定省)、万三(复福)。

黄发,峭山十五子,字维梁,号发祥,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排行第四,居禾坪坎头,官湖南县尉,妣上官氏,生于天礻右 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岗。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

黄潭,峭山十六子,字维权,生於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癸亥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排行六。居将乐县黄潭乡潭头,后迁江西吉安府永水县。官兵部尚书,夫人韩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二月初二日子时,生四子:佑、倬、叔、俊。河婆谱载:继妣刘氏、张氏,生子四:雅宁、师训、如王、圣烈。

黄城,峭山十七子,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七郎,生於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己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於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已卯月,葬三都,妣朱氏,生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末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共生六子:克祖、绍祖、朝桂、念祖、兴祖、敏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另有魏氏生子震,后裔分居广东河源及广西贺州)

黄延,峭山十八子,字维根,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九月十一日戍时,排行十四,居延平津口。妣王氏,生於后唐庄宗元年(公元923年)癸末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子四:玉汝、玉标、三鲲公、四蛟公,河婆谱载:继妣陈氏,生子四,青宵、东瑜、城荫、金祥。

黄允,峭山十九子,字维柏,生於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吴氏,生子五,元勋衮全、德辉、安雅、宾兴。

黄井,峭山二十子,讳国臣,字维杨,又字君宠,号子城。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刑部尚书,钦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载氏、朱氏、丁氏,生子八:历尧、万舜、贲毓、职权、成刚、奎聚、成廉、成恕。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峦上)。

黄层,峭山二十一子,字维杉,生於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倪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宪矩。

其它信息

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秋,诸子各择其址,先后回乡省亲。峭公欣慰良多。三年(953)仲冬十一月初十日巳时,没有感觉病痛而逝世,享寿八十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有碑为记。横文:唐朝工部侍郎。正面直文: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二十一股子孙敬立。此墓于1986年由邵武市嗣孙组织助款重修,碑文为乾隆四十四年原建镌刻。列为邵武市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文曰:黄峭墓,经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立。

以子贵,北宋时,太宗、仁宗累有进封钦赐工部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并立碑具文如“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

赞曰:

平生智勇皆兼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已,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卿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双美瑞盈焉。

夫人上官氏,字妙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四月二十三日未时,享寿七十六,葬黎舍觉辉寺后天池塘,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字妙香,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葬大鼠纲立有碑。生子七:政、化、衢、卢、福、林、塘。

郑氏夫人字妙季,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七月初五日丑时,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葬官济庵牛栏窠,立有碑。生子七:发、潭、城、延、允、井、层。

以妻房大小兄弟二十一人排行顺序是: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卢福林塘。

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以峭山出生及其子出生年月日时来看,公二十一岁生和公,六十岁生层公。

按出生年、月、日、时,二十一次次第名录是:

和梅荀发盖潭城,楚政化龟衢洋延。卢福允林塘井层,排行第几则了然。

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时期党项族唐兀部首领剁罗台,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唐兀·剁罗台,亦称唐兀·朵罗台,其祖父叫唐兀·小丑,以制作弓箭著称,成吉思汗特别喜爱其精湛的技艺。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国时,对于党项族制弓箭的好手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史籍《元史·朵罗台传》中记载:“太祖既定西夏,括诸色人匠,小丑(唐兀人朵罗台的祖父)以业弓进,赐名怯延兀兰,命为怯怜口行营弓匠百户,徙居和林,卒。”

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击败西夏国的军事主力后,俘虏了党项族的唐兀部,其族人随唐兀·小丑被徙居于漠北腹地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呼根汗山),后来皆融合于蒙古族。当时除了唐兀·小丑,他的孙子唐兀·剁罗台、唐兀·阔阔出等也从事弓箭制造业,并常把他们所造的弓箭主动献给蒙古大汗,受到称赞,并封赐唐兀·剁罗台为辽阳行省蒙古部的郡国国王。到了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唐兀·剁罗台国王起兵造反,自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闪电河畔)领兵一直攻至古北口,并屡败元军,威逼大都(今北京)。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急征各地大军,与唐兀·剁罗台大战于古北口一带,唐兀·剁罗台最终兵败被杀。

在唐兀·剁罗台的后裔族人以及部众中,有取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剁氏、朵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成吉思汗次子孛儿只斤·朶罗,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在大蒙古汗国末期,孛儿只斤·拖雷系的孛儿只斤·朵罗时为公王,朶罗亦称朵罗、剁罗,其长子即著名的孛儿只斤·蒙哥,后来即位为蒙古汗国王位,史称蒙哥汗。蒙哥汗的弟弟即著名的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大蒙古国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建元“中统”,史称元朝开端。孛儿只斤·忽必烈继蒙哥为蒙古汗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以汉人大儒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农历5月,孛儿只斤·窝阔台系的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今蒙古国杭爱山麓鄂尔浑河东岸的小沙漠地区呼根汗山下)。孛儿只斤·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在与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的汉族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机叛乱,被孛儿只斤·忽必烈迅速予以镇压。李璮的叛乱引起孛儿只斤·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他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加强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8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的大元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南宋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确定以大都为都城(今北京)。

在孛儿只斤·忽必烈正式创建了大元帝国后,兵征四方,降诸国土,疆界丰广。后赐封成吉思汗次子孛儿只斤·朶罗一支族人为汉姓“朵”,亦称朶氏、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鲁密国人朵思麻,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文献《北京牛街志书·冈志》中的记载:回族中的朵氏取自先祖名字首音的汉字谐音。

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鲁密国(今土耳其共和国)使者朵思麻进入中国,向明宣宗朱瞻基进贡狻猊(狮子),之后便留居在京师(今北京)。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又有一位鲁密国使者,也叫朵思麻,他以火器专家的身份被聘入中国,他将火器制造技术传授给大明王朝的中书舍人赵士祯(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使赵士祯后来也成为明朝时期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祯在朵思麻的启发下,博采中外火铳之长,造成“掣电铳”、“迅雷铳”等四种火铳,并呈送朝廷,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嘉奖。后来,赵士祯又将能连发五弹的“迅雷铳”改造成连发十八弹的“战酣连发”,并创制了“鹰扬炮”。赵士祯制造火器,最注意发射速率和命中率,对子弹运动的基本要点有一定的研究。后来赵士祯著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备边屯田车铳议》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图式二十四种。朵思麻、赵士祯共同研制的火器,使大明王朝扬威一时。这两位明朝时期的朵思麻之后裔子孙多留居中国,皆取先祖名字首音的汉字谐音“朵”为姓氏,称朵氏。

清朝时期,北京的著名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朵思麻的后裔。不过他到底是那两位朵思麻中哪一位朵思麻的后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7年前在西安寻访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谱的我区西夏学泰斗李范文,日前又在昆明寻访到了西夏国相斡道冲后裔及斡氏家谱,西夏这段神秘历史的一些细节由此清晰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李范文便听人提及云南昆明市有西夏国相斡道冲的后裔和家谱。今年10月,李范文教授赴昆明参加第34届国际汉藏语学会时,与斡道冲的第十九世后裔、原云南省保密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朵舜年取得联系。28日李范文来到朵家,查阅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咸丰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两种翰氏族谱。据朵舜年介绍,斡道冲生于西夏“国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汉两种文字,曾将汉文《论语法》译为西夏文,著有《论语小议》20卷和《周易卜筮断》等书,被任命为“番汉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为师“。斡氏家谱记载斡道冲为相10年,为政清廉,弘扬中原文化,倡导儒学,去时”家无私蓄,仅有书籍数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国人将其遗像画于郡县学宫,尊为楷模,世代与孔子从祀。后元朝赐斡氏家族为朵姓。斡道冲曾孙朵儿赤曾宦游于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斡氏后裔据朵舜年所知有数千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的昆明、禄劝、武定、大理、丽江、昭通、东川、云溪、个旧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后多改为汉族、有的改为蒙古族。昨天李范文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寻访到斡道冲后裔及翰氏家谱,对研究一代西夏名相斡道冲的生平政绩,研究西夏遗民如何与其他民族融合大有裨益,说明了中国历史虽战争不断,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大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朵英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永靖县扶河村人 源于汉族。河南濮阳市范县有个叫朵庄的村子,1000多人,全部姓朵,汉族,村子位于黄河西岸,朵庄和隔河相望的两个赵姓村子(赵营村和赵海村)共续一本族谱,传说在明初,赵氏三兄弟被官兵追杀,赵一和赵二逃到河对岸 分别聚族而居,形成两个赵姓村子,而赵三留在河西岸,改姓朵,繁衍为今天的朵庄,传说只是传说,已无从考证,不过从时代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村子的人极有可能是明初遗留在中原的蒙古族遗民,取祖姓首音为姓,是为朵。

这个村子尚无名人。如果勉强可以算的话,国务院中纪委监察六处处长朵延聚就是这个村子出来的。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剁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剁史,为东汉时期都吏的下属官员。都吏,就是“督邮”的别称。而督邮,就是在《三国演义》中被张飞用柳条鞭笞的那位官吏,诸多后世史家皆不知其原始的官位称呼。督邮,是汉朝时期中央政府于各郡设置的官位,为郡守的重要辅佐,负责宣达教令、司狱、诏捕、稽查等事务。视各郡行政辖区的大小,分别设有两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设一名督邮。督邮以下,设置有宣、狱、剁、捕、察五名属员,其中的剁史主要负责地方赋税征收过程的监督与稽查,但不参与赋税的具体征收工作。到唐朝以后,督邮的职责被监察司及其属吏所取代,督邮之称即被废黜,同时宣、狱、剁、捕、察这五个属称亦被废止。

在剁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剁氏、督氏,后简笔为朵氏。

福建庄氏的福建庄锐派下谱系

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随后朱温、李克用又连年征战,中原战乱频繁。河南有个屠夫王绪,他聚众起兵,攻占固始。时蔡州秦宗权为了镇压黄巢起...
点击下载
上一篇:曹姓族谱下一篇:满族佟性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