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故郡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山西故郡,第1张

现在不叫故郡了,改为芝郡了属于忻州

芝郡

芝郡(又名故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城东25公里。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北邻南肖村,东邻段庄,南邻曹村,西邻六家庄。主街旗杆街为横向主轴线,与其垂直后建的南北大街交错并行。村南紧临牧马河。

历史由来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在北岳恒山以南的滹沱河、牧马河流域设置肆州的同时,析九原为肆卢、秀容和平寇三县。这平寇县便是现在离忻州城25公里的芝郡村(又名故郡)。《隋志》说:“后齐(指文宣帝高洋所建立的北齐)曾置平寇县,并筑有城池,称平寇故郡,隋开皇十年废。”到明末时演变为芝郡。直至建国时期芝郡仍有土堡遗址(见《忻州志古迹和堡寨》)。

北朝时期东魏设平寇县于此,北齐移平寇于今定襄境后,此地遂称“故郡(城)”,一说后来因为当地产名贵药草灵芝而改称“芝郡”,迄今当地人仍多习称“故郡”。另一说为明末闯王李自成率义军经过忻州,忻州人民举行欢庆仪式,闯王在观看时与跟前一位村民交谈起来,谈及此人村名时,此人结结巴巴不欲回答,原来此人正是平寇故郡村民,名叫李芝,李自成听后,说你叫李芝,芝兰万喜荣,你们村就叫芝郡吧。据传这就是芝郡村的来历。《忻州志·村名》中云:“平寇到明朝末年演变为芝郡”与上说法是一致的。

芝郡概况

当地居民近千户,3000余人,董姓为大姓,李姓次之。董氏于明代由马邑(今朔州)迁来,迄今有20余代,并存有系统完整的家谱。产业兼具农、商二重优势:一是地居忻定盆地中央腹地,滹沱河支流牧马河由村南横贯,犹有牧马河灌渠垂直南北,地势平阔,河渠纵横,土地肥沃,是晋北盛产小麦和大葱的地区。二是地居忻州近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工艺擅剪纸,长编织,凡麦秸、柳枝、玉米皮、高粱秆,或为器物,或为工艺,精致玲珑,美观耐用。流行戏曲首推晋剧,次为说书。忻州为海内“摔跤之乡”,芝郡为忻州摔跤两大派(同蒲)路东派中心。民风善理财而诚信,崇孝道,讲仁义,互助互济,扶危救困蔚然成风。

芝郡现况

人口情况

总户数1005户,总人口3044人,劳动力1248人,第一产业劳动力数 250人,第二产业劳动力数108人,第三产业劳动力数

824人,常年外出劳动力数66人。

土地情况

村庄总面积 6400亩,耕地(水浇地)4980亩,无旱地,无水田,无机械化耕地,无经济林地。

经济情况

全村总产值1620万元,工业总产值 520万元,农业总产值300万元,其他总产值800万元,全村总收入2608万元,人均收入2901元。

建有卫生所,图书站,拥有芝郡小学,占地10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教职工8名。

1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

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由于史进、李忠的竭力劝阻才暂时按下心头怒火。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激他与自己斗打。

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郓城县人,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财主家门馆教授。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上山寨后为掌管机密二军师之一。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郓城县宋家村人,表字公明,排行第三,面黑身矮,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精通刀笔,纯熟吏道,曾任郓城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寨主。梁山泊总兵二都头之一。

天伤星行者武 松 清河县人,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抚拳成人。景阳岗打虎后任阳谷县都头,后因斗杀西门庆、潘金莲刺配孟州,又因血溅都监府逃至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张青之妻,人唤母夜叉,学得父亲本事,在十字坡与丈夫经营黑店。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流亡他乡,在江州做小牢子。大闹江州后救出宋江、戴宗上梁山入伙,为山寨步军十头领之一。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高唐州人,流落蓟州,做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吃了官司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四头领之一。

第001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002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003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004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005回 九纹龙剪迳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006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007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008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009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010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011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012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013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014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015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016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017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018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聚义

第019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020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021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022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023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024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妇药鸩武大郎

第025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

第026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五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027回 武松威镇平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028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029回 施恩三进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030回 张都兼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031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第032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第033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第034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第035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036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第037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038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言

第039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040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041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042回 假李逵剪迳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043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第044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第045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店

第046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047回 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第048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第049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050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第051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第052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第053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第054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第055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第056回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第057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058回 吴用赚金铃吊挂 宋江闹西岳华山

第059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第060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第061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第062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第063回 呼延灼夜月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064回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跳水上报冤

第065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

第066回 宋江赏马步三军 关胜降水火二将

第067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第068回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 宋公明义释双枪将

第069回 没羽箭飞石打英雄 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第070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

第071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宋公明慷慨话宿愿

第072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073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第074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075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第076回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公八卦阵

第077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两嬴童贯

第078回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第079回 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二败高太尉

第080回 张顺凿漏海鳅船 宋江三败高太尉

第081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赚萧让

第082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第083回 宋公明奉招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第084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第085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关 吴学究智取文安县

第086回 宋公明大战独鹿山 卢俊义兵陷青石峪

第087回 宋公明大战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将

第088回 颜统军阵列混天像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第089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

第090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敌

第091回 宋公明兵渡黄河 卢俊义赚城黑夜

第092回 振军威小李广神箭 打盖郡智多星密筹

第093回 李逵梦闹天池 宋江兵分两路

第094回 关胜义降三将 李逵莽陷众人

第095回 宋公明忠感后土 乔道清术败宋兵

第096回 幻魔君术窘五龙山 入云龙兵围百谷岭

第097回 陈观谏官升安抚 琼英处女做先锋

第098回 张清缘配琼英 吴用计鸩邬梨

第099回 花和尚解脱缘缠井 混江龙水灌太原城

第100回 张清琼英双建功 陈观宋江同奏捷

第101回 谋坟地阴险产逆 踏春阳妖艳生奸

第102回 王庆因奸吃官司 龚端被打军师犯

第103回 张管营因妾弟丧身 范节级为表兄医脸

第104回 段家庄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双并旧强人

第105回 宋公明避暑疗军兵 乔道清回风烧贼寇

第106回 书生谈笑却强敌 水军汩没破坚城

第107回 宋江大胜纪山军 朱武打破六花阵

第108回 乔道清兴雾取城 小旋风藏炮击贼

第109回 王庆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110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

第111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第112回 卢俊义兵分宣州道 宋公明大战毗陵郡

第113回 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第114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第115回 张顺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宁海军

第116回 卢俊义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战乌龙镇

第117回 睦州城箭射邓元觉 乌龙镇神助宋公明

第118回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119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第120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天富星 扑天雕-李 应

天满星 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 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 行 者-武 松���

天立星 双枪将-董平

天捷星 没羽箭-张 清���

天暗星 青面兽-杨 志

天佑星 金枪手-徐宁

天空星 急先锋-索 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戴 宗��

天异星 赤发鬼-刘唐

天杀星 黑旋风-李 逵���

天微星 九纹龙-史 进

天究星 没遮拦-穆弘

天退星 插翅虎-雷 横

天寿星 混江龙-李 俊���

天剑星 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 船火儿-张 横���

天罪星 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 浪里白跳-张顺

天败星 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 病关索-杨 雄���

天慧星 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 两头蛇-解 珍���

天哭星 双尾蝎-解 宝

天巧星 浪 子-燕青

地魁星 神机军师-朱 武

地煞星 镇三山-黄 信���

地勇星 病尉迟-孙立

地杰星 丑郡马-宣 赞���

地雄星 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 百胜将-韩滔

地英星 天目将-彭 玘���

地奇星 圣水将-单廷珪���

地猛星 神火将-魏定国

地文星 圣手书生-萧 让��

地正星 铁面孔目-裴 宣��

地阔星 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 火眼狻猊-邓 飞��

地强星 锦毛虎-燕 顺��

地暗星 锦豹子-杨林

地轴星 轰天雷-凌 振��

地会星 神算子-蒋 敬���

地佑星 小温侯-吕方

地佑星 赛仁贵-郭 盛���

地灵星 神 医-安道全���

地兽星 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 矮脚虎-王 英���

地慧星 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 丧门神-鲍旭

地然星 混世魔王-樊 瑞��

地猖星 毛头星-孔 明���

地狂星 独火星-孔亮

地飞星 八臂那吒-项 充��

地走星 飞天大圣-李 衮��

地巧星 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 铁笛仙-马 麟���

地进星 出洞蛟-童 威���

地退星 翻江蜃-童猛

地满星 玉幡竿-孟 康��

地遂星 通臂猿-侯 健���

地周星 跳涧虎-陈达

地隐星 白花蛇-杨 春

地异星 白面郎君-郑 天��

地理星 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 铁扇子-宋 清��

地乐星 铁叫子-乐 和

地捷星 花项虎-龚旺

地速星 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 小遮拦-穆 春���

地稽星 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 云里金刚-宋 万��

地妖星 摸着天-杜 迁

地幽星 病大虫-薛永

地伏星 金眼彪-施 恩

地空星 小霸王-周 通���

地僻星 打虎将-李忠

地全星 鬼脸儿-杜 兴���

地孤星 金钱豹子-汤 隆

地角星 独角龙-邹润

地短星 出林龙-邹 渊

地藏星 笑面虎-朱 富���

地囚星 旱地忽律-朱贵

地平星 铁臂膊-蔡 福���

地损星 一枝花-蔡 庆

地奴星 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 青眼虎-李 云

地恶星 没面目-焦 挺���

地丑星 石将军-石勇

地数星 小尉迟-孙 新���

地阴星 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 菜园子-张青

地壮星 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 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 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 白日鼠-白 胜���

地贼星 鼓上蚤-时 迁

地狗星 金毛犬-段景住

 初,刘从一、姜公辅等材下不逮贽远甚,徒以单言暂谋偶有合,由下位建台宰。而贽孤立一意,为左右权幸沮短,又言事无所回讳,阴失帝意,久之不得宰相。还京,但为中书舍人。母韦犹在江东,帝遣中人迎还京师。俄以丧解官,客东都。诸方赗遗一不取,惟韦皋以布衣交,先以闻,故所致辄称诏受之。又诏中人护父柩至自吴会,葬洛阳。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入谢,伏地鲠泣,帝为兴,改容慰抚。眷遇弥渥,天下属以为相,而窦参素不平,忌之。贽亦数言参罪失。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侍郎知贡举。明年,参黜,乃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始任杨炎、卢杞,引树私党,排忠良,天下怨疾。贞元后,惩艾其失,虽置宰相,至除用庶官,反覆参诘乃得下。及贽秉政,始请台阁长官得自荐其属,有不职,坐举者。帝初许之,或言诸司所引皆亲党,招赂遗,无实才,帝复诏宰相自择。贽奏言:"齐桓公问管仲害霸,对曰:'得贤不能任,害霸也;任贤不能固,害霸也;固始而不终,害霸也;与贤人谋事,而小人议之,害霸也。'所谓小人者,非悉怀险诐以覆邦家也,盖趋向狭促,以沮议为出众,自异为不群,趣小利,昧远图,效小信,伤大道尔。所谓台省长官,仆射、尚书、丞、郎、御史大夫、中丞是也。陛下择辅相多出其中,行实不能顿殊也。今乃谓不能进一二属吏,岂后位宰相则可择天下材乎夫求才者贵广,考课者贵精。往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岂不易哉然而课责严,进退速,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陛下赏鉴独任,难于公举,有登延之路,无练核之方。武后以易得人,陛下以精失士。今择宰相以重于庶品,选长官以愈于下流。及宰相献言,长吏荐士,则又纳横议,废始谋,是任以重者轻其言,待以轻者重其事也。"帝虽嘉之,然卒停荐士诏。旧制,吏部选以岁集。乾元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奸,废置无纲,至十年不被调者,缺员或累岁不补。贽乃请以内外员三分之,每岁计阙集人,检柅吏奸,天下便之。

 当是时,贾耽、卢迈、赵憬同辅政,凡有司关白,三人者更相顾不肯判。贽又请如故事,旬一人秉笔,所咨辄判。

 又以西北边岁调河南、江淮兵,谓之"防秋",士不素练,战数败,将统制不一,亡以应敌。乃上陈其弊曰:

 自禄山构乱,肃宗始撤边备,以靖中邦,借外威,宁内难,于是吐蕃乘衅,回纥矜功,中国不振,四十余年。率伤耗之民,竭力以事,西输贿缯,北偿马资,尚不足满其意。于是调敛四方,以屯疆陲,又不能遏其侵。故小入则驱略,深入则戒严。于时议安边者,皆务所难,忽所易,勉所短,略所长,行之而要不精,图之而功靡就。

 夫势有难易,事有先后。力大而敌脆,则先所难,是谓夺人之心也;力寡而敌坚,则先所易,是谓观衅而动也。今财匮于中,人劳未瘳,而欲发师徒以犯猎寇境,复其侵疆,攻其坚城,前有胜负未必之虞,后有馈运不继之患。万一桡败,适所以启戎心,挫国威也。以此安边,可谓不量势而务所难矣。天之授有分,地之产有宜,是以五方之俗,长短各殊。勉所短而敌长者殆,用所长而乘短者强。且以水草为居,讨猎为生,便于驰突,不耻败亡,此戎狄所长,中国之短也。而欲益兵搜乘,争驱角力,交锋原野之上,决命寻常之间,以此御寇,可谓勉所短而校其长矣。务所难,勉所短,劳费百倍,终无成功,虽果成之,不挫则废。诚以越天授,违地产,亏时势,以反物宜者也。胡不守所易,用所长乎

 若乃择将吏,脩纪律,训齐师徒;耀德以佐威,能迩以示遐;禁侵暴以彰吾信,抑攻取以昭吾仁;彼求和则善之而勿与盟,彼为寇则备之而不报复。此当今所易也。贱力贵智,好生恶杀;轻利重人,忍小全大;安其居而动,俟其时后行。脩封疆,守要害,蹊堑隧,列屯营,谨禁防,明斥候,务农足食,非万全不谋,非百克不斗;寇小至则遏其入,寇大至则邀其归,据险以乘之,多方以误之,使其勇无所加,众无所用,掠则靡获,攻则不能,进有腹背支敌之虞,退有首尾不相救之患。是谓乘其弊,不战而屈人兵。此中国之长也。我之所长,戎狄之短也;我之所易,戎狄之难也。以长制短,则用力寡而见功多;以易敌难,则财不匮而事速成。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今皆务之矣,尚且守封未固,寇戎未惩者何邪病在谋无定用,众无适从;任者不必才,才者不必任;闻不必实,实不必闻;所信不必诚,所诚不必信;行不必当,当不必行。

 又有六失焉。夫兵有攻讨,有镇守。权以纾难,暂以应机,事有便宜,谋有奇诡,不恤常制,不徇众情,死生进退,唯将所命,攻讨之兵也。人情者,利焉则劝,习焉则安,保亲戚而后乐生,顾家业而后忘死,可以治术驭,不可以法制驱,镇守之兵也。王者欲备封疆,御戎狄,则选镇守之兵以置之。古之善选置者,必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好恶。用其力,不违其性;齐其俗,不易其宜;引其善,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不处其所不欲。类其部伍,安其家室,然后能使之乐其居,定其志。以惠则感而不骄,以威则肃而不怨。靡督课而自用,驰禁防而不携。故守则固,战则强。其术无它,便于人而已。今远调屯士,以戍边陲,邀所不能,强所不欲,广其数不考于用,责其力不察其情,斯可为羽卫之仪,而无益备御之实也。何者穷边之地,千里萧条,寒风裂肤,豺狼为邻,昼则荷戈以耕,夜则倚烽以觇,有剽害之虑,无休暇之娱,非生其域、习其风,幼而视焉,长而安焉,则不能宁居而狎其敌也。关东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闻绝塞荒陬,则辛酸动容;聆强蕃劲虏,则慑骇褫情。又使去亲族,舍园庐,甘所辛酸,抗所慑骇,将冀为用,不亦疏乎又有休代之期,无统制之善,资奉姑息,譬如骄子,进不邀以成功,退不处以严宪,屈指计归,张颐待饲,师一挫伤,则乘其危桡,布路东溃。平居殚资储以奉浮冗,临难弃城镇以摇疆场。其弊岂特无益哉谪徙之人,本以增户实边,立功自赎。既无良之人,而思乱幸灾又甚于戍卒,适有防卫之烦,而无立功之益。虽前代行之,固非可遵者也。帅臣身不临边,而以偏师戍守。大抵士之犀锐,悉选以自奉,委疲羸者以守要冲,寇至而不支,则劫执芟蹂,恣所欲得,比都府闻之,虏已旋返。治兵若此,斯可谓措置乖方。一失也。

 赏以存劝,罚以示惩,以懋有庸,以威不恪。故赏罚之于驭众,譬輗軏所以行车,衔勒所以服马也。今将之号令不能行之军,国之典刑不能施之将,上下遵养,以苟岁时。欲褒一有功,虑无功者怨,嫌疑而不赏;欲责一有罪,畏同恶者竦,隐忍而不诛。故忘身效节者抵噪于众,偾军缓救者畜奸不畏,褒贬称毁,纷然相乱。公者直己不求诸人,则罹困厄;奸者行私苟媚于众,则取优崇。此义士勇夫所以痛心解体也。又如遇敌而守不固,陈谋而功不成。责将帅,将帅曰资粮不足;责有司,有司曰须给无乏;更相为解,而朝廷含糊,未尝究诘。故抱直者吞声,罔上者不惭。驭众若此,可谓课责亏度。二失也。

 以课责之亏,措置之乖,将不得竭其才,卒不得尽其力,屯集虽众,无施战阵,虏常横行,以谓境无人焉。吏习其常,惟曰兵少不敌,朝廷莫之省,则又调发益师,无裨于备御,而有弊于供亿。闾井日耗,敛求日繁,倾家析产,榷盐税酒,无虑所入半以事边。制用若此,可谓财匮于兵众矣。三失也。

 今四夷最强盛者,莫如吐蕃。举吐蕃众,未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内虞外备与中国不殊,所以能寇边者无几。又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动则中国慹其众不敢抗,静则惮其强不敢侵,何哉良以我之节制多,而彼之统帅一也。且节制多,则人心不一;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斯乃勇废为尫,众失为弱。开元、天宝时,制西北二蕃,则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而已,尚虑权分,或诏兼领之。中兴未遑外讨,则侨四镇隶安定,以陇右附扶风,所当二蕃,则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而已,以关东戍卒属之。虽任未得人,而措置之法存焉。自贼泚乱以诱泾原,怀光反以污朔方,则分朔方为三节度,其镇军且四十,皆特诏任之,各有中人监军,咸得相抗。既无军法临下,莫能禀属,边书告急,方使关白用兵,是谓从容拯溺,揖让救焚矣。兵以气若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析则弱。今之边戍,势弱气消。建军若此,可谓力分于将多矣。四失也。

 治戎之要,在均齐而已。故军法无贵贱之差、多少之异,所以同其志、尽其力也。被边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角所能则习,度所处则危,考服役则劳,察临敌则勇,然衣禀止于当身,又为家室所分,居常冻馁。而关东戍士,岁月更代,怯于应敌,懈于服劳,然衣禀优厚,继以茶药,资以蔬酱。丰寡相县,势则远甚。又有以边军诡为奏请遥隶神策者,禀赐之饶,有三倍之益。此士类所以忿恨,经费所以褊匮。夫事业未异,给养顿殊,人情所不甘也。不为戎首,已可嘉者,况使协力同心,以攘寇难,臣知有所不能焉。养士若此,可谓怨生于不均矣。五失也。

 凡任将帅,必先考察行能,然后指所授之方、所委之要,令自揣可否,以见要领。须某甲兵,藉某参属,用若干步骑,计若干资粮,何所列屯,何时成功,观其言,校其实。若曰不足取,当艰之于初,不宜诒悔于后也;若曰可任,则当要之于终,不宜掣肘于内也。故疑者不使,使者不疑。劳神于拔选,端拱于委任,然后核否臧,信赏罚,受赏者不为滥,当罚者不敢辞,付授专则苟且之心息矣。是以古之遣将者,君推毂而命之,又赐鈇钺,故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机宜不以远决,号令不以两从。今陛下命帅,先求易制者,多其部使力分,轻其任使心弱。由是分阃责成之义废,死绥任咎之志衰。一则听命,二则听命,止取承顺可矣,若有意乎靖难则不可。两疆相接,两军相持,事机所急,罅不留息,况千里之远,九重之深,陈述之难明,听览之不专,欲事无遗策,虽圣亦有所不能焉。守戍者以寡不敢抗,分镇者以无诏不敢救,逗留之顷,寇已奔逼。牧马屯牛,鞠椎剽矣;啬夫樵妇,罄俘囚矣。假令诏至发兵,更相顾望,莫敢遮碍,败者减百为一,获者衍百为千。帅守以总制在朝,不恤于罪;陛下以权出己,不究厥情。用帅若此,可谓机失于遥制矣。六失也。

 臣愚谓宜罢四方之防秋者,以其数析而三之:其一,责本道节度,募壮士愿屯边者徙焉;其一,则第以本道衣禀,责关内、河东募用蕃、夏子弟愿傅军者给焉;其一,以所输资粮给应募者,以安其业。诏度支市牛,召工就诸屯缮完器具。至者家给牛一,耕耨水火之器毕具,一岁给二口粮,赐种子,劝之播莳。须一年,则使自给,有余粟者,县官倍价以售。既息调发之烦,又无幸免之弊,出则人自为战,处则家自为耕。与夫暂屯遽罢,岂同日论哉!然后建文武大臣一人为陇右元帅,自泾、陇、凤翔薄长武城,尽山南西道,凡节度府之兵皆属焉。又诏一人为朔方元帅,由鄜坊、邠宁揵灵夏,凡节度府之兵属焉。又诏一人为河东元帅,举河东,极振武,节度府之兵属焉。各以临边要州为治所,所部州若府,遴柬良吏为刺史,外奉军兴,内课农桑,慎守中国所长,谨行当今所易,则八利可致,六失可去矣。

 帝爱重其言,不从也。

 班宏判度支,卒官,贽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贽本畏慎,未尝通宾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后稍思之,会薛延为刺史,谕旨慰劳。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

 始,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天子常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然小心精洁,未尝有过,由是帝亲倚,至解衣衣之,同类莫敢望。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昔成汤罪己以兴,楚昭王出奔,以一言善复国。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后李抱真入朝,为帝言:"陛下在奉天、山南时,赦令至山东,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议者谓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贽有助焉。狩山南也,道险涩,与从官相失,夜召贽不得,帝惊且泣,诏军中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上谒,帝喜见颜间,自太子以下皆贺。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所言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既放荒远,常阖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地苦瘴疠,只为《今古集验方》五十篇示乡人云。

 赞曰:德宗之不亡,顾不幸哉!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世言贽白罢翰林,以为与吴通玄兄弟争宠,窦参之死,贽漏其言,非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观贽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帝所用才十一。唐祚不竞,惜哉!

 拓展

 细说《旧唐书》和《新唐书》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记载唐代历史的著作,按两书完成的先后,分别称为《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官修史书,当时叫《李氏书》。到宋朝,因欧阳修、宋祁等人编修了《唐书》,才有了新、旧之别,称前者为《旧唐书》,后者为《新唐书》。《旧唐书》由纪、传、志三部分组成,共有200卷。早在后梁、后唐两代,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编撰唐史的准备工作。《旧唐书》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做主持工作,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做了大量工作。以后担任宰相的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参加具体编写的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等9人。在全书最后完成时,正好是刘昫任监修,由他领衔奏上,所以《旧唐书》题为刘昫等撰。

 《旧唐书》的显著特点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旧唐书》编修的时代离唐朝灭亡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但由于当时正是割据混战的时代,《旧唐书》在短期内仓促修成,所以对唐代史官的著述照抄照录多而加工少,缺乏必要的剪裁、整理和概括。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唐代后期的史料则较少,只有《武宗实录》1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史》主要是抄录唐代史料成书,所以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繁杂,《历志》、《经籍志》的记述仅至玄宗时代,列传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很多。此外还有一人两传,同一篇文字重复出现等现象。《旧唐书》比较粗糙是>

 尽管《旧唐书》存在着上述的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

 《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由于《旧唐书》的这些优点,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补充,特别是志、表以及唐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是《新唐书》意在克服《旧唐书》记事繁杂的缺点,所以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新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不能取代《旧唐书》的。《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

 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当时的编修目的,一是为了吸取唐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一是为了通过修史,进行忠奸善恶的褒贬,因为《旧唐书》“褒贬或从于新意”,以五代时期的思想认识来看待藩镇、忠义、叛逆等问题,这是宋代儒家所不能接受的。《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编撰的。全书由纪、志、表、传四部分组成,共225卷。庆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诏开局修《唐书》,至嘉祐五年(1060年)最后完成。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

 《新唐书》所依据的史料,除了《旧唐书》外,还有一些当时重新搜集到的文献以及碑刻文字。宋祁为唐朝后期人物立传,就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细。《新唐书》史料来源比《旧唐书》多,这是它的主要成就之一。另外,它的诸《志》内容也比《旧唐书》丰富得多,不少记载补正了旧书的缺误。

 与《旧唐书》相比,由于时代不同,《新唐书》在编撰体例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新唐书》还恢复了立表的传统,《史记》创造了表这一形式后,只有班固《汉书》有表。《新唐书》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弥补了纪、传的不足,对以后史书的编修也有很大影响。《新唐书》写法上的一大特点是仿照《春秋》的笔法,通过用不同的字句来进行褒贬,这种做法对忠实地记载历史是不利的。

 总的说来,《旧唐书》与《新唐书》互有优缺点,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两部书就互有褒贬,就史料价值看,这两部书都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张三禄――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张三禄――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  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 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扩展资料

相声辈分历史:

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只记录到了第七代,《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比较详尽,记录到了第八代,然而,十年过去了,相声演员的队伍仍在壮大,已经出现了第九代、第十代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弟子刘俊杰是第七代演员,他也有了徒弟叫丁东,而据说丁东也有了徒弟,只不过还没有正式拜师进入谱系,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马三立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如果这样说东方朔也是相声的创始人,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

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还有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等。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堵」源出

堵(Dǔ)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洩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被称为“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一带),所以又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堵”为姓,称堵姓。

得姓始祖

洩寇(堵叔)。堵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的公族,始祖堵叔是圣君周文王的后裔。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堵姓出自姬姓,堵原是一个地名,是郑国大夫洩伯的采邑,他的后代以邑为氏,世称堵氏,望族出于河南。据《左传》上记载郑国有堵叔。而《古今姓氏书辩证》上指出春秋时期郑国有堵叔。实际上楚国堵敖的后代亦有堵氏。当时的郑国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带,采邑的“堵”在方城县一带,这里是全国堵姓家族的发源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故堵氏后人奉堵叔为堵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郑国有位大夫叫作洩寇的,被封在堵这个地方(进河南省方城县)位王,有加封了伯爵,世称为洩伯、洩堵寇、堵叔。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堵氏,世代相传,就称此为堵姓的起源。

堂号

知兵堂:明朝时堵允锡以户部郎中出任长沙太守,率乡兵剿灭山贼。后来授湖北巡抚,贼人李锦有30多万众,被允锡打得投降。从此军威大振,人们都夸他知兵。

堵姓宗祠通用对联

〖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族繁郑国;德被宜都。——佚名撰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郑国大夫堵叔(洩寇),为堵氏的得姓始祖,其族繁衍,堵姓之人遍布郑国。下联典指明·堵琇为宜都令,广施惠政,民怀其德。

〖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忠节见推于江浙;氏族首笔于春秋。——佚名撰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元代金坛人堵简,字无傲,能诗善画。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平章庆童率兵平松江时,他任参谋,兵败为贼所擒,不屈被杀。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洩伯,食采于堵邑,世称堵叔,其后人以堵为氏,称堵姓。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节[节,读音作jié(ㄐㄧㄝ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中国民间传说,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

伏羲之后,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节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燧人氏,皆袭谥庖牺氏(即伏羲)之号。

其尊节氏之后有节氏后裔,是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据史籍《汉书·律历志》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羊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

史籍《国语·鲁语上》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而在史籍《礼记·祭法》中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后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后为节茎,节茎不愿为帝。节茎有三子,为节氏、戏氏、克氏。节氏和戏氏也不愿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

轩辕即黄帝,姬姓有熊氏,从此帝系转入姬姓。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

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

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灵契氏,灵契生氐氏。

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氏、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了吕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龙氏等。

节茎的后裔节氏,就是今节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省潍坊、博山、烟台地区。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潍坊市安丘县,河北省的故城县,河北任县大宋村等地,均有节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八历史名人:

节振国:(公元1910~1940年),山东武城柳塘村人(今河北故城)。著名抗日英烈。

节振国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家乡闹灾荒,民不聊生,节振国随父亲逃到河北唐山赵各庄。长大后,他十四岁起在开滦煤矿赵各庄煤矿当了井下工人。

节振国在井下干了十年。他和其他矿工,受尽英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井下不断发生事故,工人的生命没有保障。当时英资本家规定,井下工作死一条骡子赔偿六十元,而死一个工人只给二十元。

工人们无法忍受非人的待遇,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 运动,节振国也参加了 运动,由于他精通武术,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日寇侵占了开滦煤矿,井下工人夏连凤被捕叛变,密告日寇节振国与 有来往。日寇宪兵和伪警察直奔赵各庄来抓节振国。

1938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德等工人领袖。当节振国闻讯赶回家时,他家大门外有许多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节振国怒火上窜。一个日寇宪兵刚要阻拦他进院子,节振国拍拍胸膛大喊一声:“我就是节振国!”

日寇宪兵一愣,节振国已大步冲了进去。

房内的日寇宪兵、警察看见突然闯进来一个身材不高却很壮实的年轻人,有些迷惑。日寇宪兵队长恶狠狠的对节振国说:“你的什么的干活? 的,大日本皇军要你死了死了的!”

旁边两个日寇拿起绳子就要过来绑节振国,节振国看见屋里被折腾得乱七八糟,哥哥被绑着。他不由怒从心起,一步跨过去打开橱门,抄起一把菜刀,对准日寇宪兵队长的头一刀劈下,这家伙连哼哼一声都没来得及就丧了命。旁边的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还没反应过来,节振国已抄起日寇宪兵队长的军刀,砍杀起来,很快就砍倒三个日寇。他又用刀挑断绑哥哥的绳子,对大哥节振德说:“哥,快跑!”

节振国冲出后门,翻过一丈多高的石墙,脱险跑远了。节振德没能跳过高墙,被日寇打死在后门内,英勇牺牲。

节振国刀劈日寇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 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 亲口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矿工们更是奔走相告:“节振国是好样的!”

节振国逃出赵各庄后,他在韩家梢、榛子镇一带,组织了一支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抗日游击队,共有一百多人,节振国任队长。不久,节振国率队投奔冀东抗日联军,在双鹤岭找到了 员李运昌,遂将游击队改编为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仍任大队长。

不到一年,工人特务大队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多次袭击日伪敌人,节振国威震冀东。

有一次,节振国听说赵各庄伪警察所运来许多枪支弹药,决定去攻打伪警察所。他率领部分队员赶到赵各庄警察所,一枪打倒了岗警,就冲进了院子里,他用双枪指着十几个手足无措的伪军,威严地命令:“缴枪!我是节振国!”

伪警察乖乖地缴了枪,队员们从屋里押出一个姓耿的巡官。之后工人特务大队迅速运走了这批枪枝弹药。

节振国向 起来的伪警升胃话:“你们当汉奸帮助日本鬼子欺压老百姓,按理都该杀头!今天先饶你们不死。你们以后如果再敢为非作歹,可要小心你们的脑袋。”

他又指着浑身发抖的耿巡官对伪警们说:“他是鬼子的一条忠实走狗,不但欺压咱赵各庄的老百姓,而且还帮助鬼子做特务工作,死罪难饶。现在我代表抗日 宣判这个汉奸的死刑!”说罢“当!当”两枪击毙了耿巡官。

还有一次,节振国得知赵各庄商会会长遵从日寇旨意,准备筹建一支汉奸部队,便在一天晚上带了十几个队员冲进赵各庄,架走了商会会长。节振国严厉地盯着商会会长说:“你跟日本鬼子勾结在一起,要组织伪军是不是?”

商会会长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

“我们正式警告你,你要再敢跟鬼子勾结,甘心当汉奸,我们随时都能杀掉你!”

“是!不敢了,不敢了。”

“听说你们为了筹建伪军,正向老百姓摊款是吗?”

商会会长点了点头。

“不许你这样做!从今往后,你悔悟了就没事,仍当你的商会会长,我们不管;要是还跟着鬼子干坏事,我们决不饶你!”

商会会长放回去了,鬼子的计划泡汤了。他们十分气恼,派汉奸特务到赵各庄侦察节振国的活动。汉奸特务们找不到节振国的踪迹,就胡乱抓一些工人拷打审问,还四处勒索。

一天夜里,几个汉奸特务正在赵各庄的一家戏院里看戏,忽然节振国和战士们出现在他们面前,几个汉奸特务吓呆了,只能束手就擒。

节振国跳上戏台,对台下观众大声说:“老乡们!请安静!

山西故郡

现在不叫故郡了,改为芝郡了属于忻州芝郡芝郡(又名故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城东25公里。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北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