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杨氏家谱
江西最著名的杨氏就是江西吉水的庐陵杨氏,始祖是唐末的杨辂,
现在的吉水黄桥镇湴塘村是杨氏大本营,有《忠节杨氏总谱》,
南宋的诗人杨万里、民族英雄杨邦乂等名人皆出来这里。
从庐陵杨氏分出的分支更多,如泰和杨氏等。
你可以下载个《弘农杨氏总谱》看看,有没有你的分支:
http://wenkubaiducom/view/cb19acc080eb6294dd886c1ahtml
家谱将平杼公为一世,伯侨公为二十三世,震公为四十九世,辂公为六十九世,时公(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为七十七世,我是时公三子杨通的后裔,为一一四世,绍字派。我支堂号《四知堂》,老字派为:日、仲、朝、堂、志,万、大、正、文、宗,逢、启、翌、天(和)、顺。新字派为:美、绍、晋、向,昭、辅、盛、廷,自、斯、昌、达,克、振、家、声。祖先从弘农(华阴)——庐陵—吉水-福建—梅洲—江西建昌—湖北崇阳白马侨桥—神山庄,迁居到汉阳小林甲蒿洲塘(今湖北省洪湖市燕窝镇蒿洲村)。从宗明公三子逢儒公迁此近230年共十代,现有杨姓60多户,300多人
--------------------弘农杨氏渑池桃村家谱-----------------------
杨慧芳(在外姓名:杨银涛)
2005年11月2日
桃村建于上古社会,渑池县志有记至今有好多家保存有石器和古物,桃村村名来源有二:一是西周桃花女的故乡,桃花女葬于村西北后阴凹南端,坟现还存在;二是陶器兴盛时代,桃村是出售陶器的大镇店,有碑记载(秋成家门口),所以有桃、陶之称,现为陶村(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陶村)。
桃村杨氏家谱明末战乱失传至今已三百多年,众言纷纷,从新整理,因年代久远、勘查费时费力及资金不足等问题无人出头,后来杨生治在堂弟杨生武及家族众人的劝说下,自费到有关各地寻根问祖,历经十余年,在外工作的杨银涛(在村姓名杨慧芳)对家族历史渊源也很在意,参与编写家谱,多方考究。根据洪洞、华阴、沙村、英豪、洪阳家谱和有关碑文记载,杨氏历史及桃村杨氏家谱简写于后,另外,在外没联系的和因情况不明的没写入本册。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灭商伐纣,建立了周朝。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的次子姬虞(周成王弟弟)被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封在唐地做诸侯,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xiè〉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改国名为晋,就改称晋侯。叔虞的次子杼被封于杨地,当时盛行诸侯国主以国为氏,姬杼受封后改姓杨,即杨杼,他便是最早的杨姓受姓始祖。另,西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的小儿子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宫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才被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以国为氏,姓杨。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另,《辞海》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
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的采邑。晋武公(燮的10世孙),晋武公(前679-前677年),封次子伯侨于杨,称为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即杨姓得姓始祖为杨伯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侨的孙子突,被封于羊舌,以邑为姓是为羊舌氏,称为羊舌大夫,下辖铜鞮(今山西沁县南)、杨氏(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即尚父的杨国故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三邑。这些采邑被他的子孙进一步分封。其中一个孙子羊舌肸〈xī〉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是晋国的太傅,食采于杨氏。(羊舌肸,晋之公族,中军尉佐羊舌职次子,羊舌肸,复姓羊舌,名肿,字叔向,一字叔誉,又称叔肸、杨肸肿。春秋时期荀国绛州王守庄人,王守庄俗称羊舌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生卒年不详,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主要活动在晋平公,昭公时期〈前557-前526年〉。食邑在杨,故又称杨肸,亦称杨傅。平公初代士渥浊为太傅,昭公时位上大夫),羊舌肸的儿子伯石,字食我,继承了父亲封地和爵位后,正式以邑名为氏,称为杨氏,名杨食我(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即《姓氏考略》所说:"又氐有杨氏,世居仇池(见《晋书》);又莫胡氏改为杨(见《魏书》);又杨光远沙陀部人,别为一派(见《唐书》)。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有的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此后,“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大史”。杨硕有8 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杨忠的曾孙杨震,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因世居弘农华阴,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大守、司徒、太尉等职。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以清廉著称,并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名言,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此后,杨氏家族便以“四知堂”为堂号。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所以“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杨震之子杨牧,字孟信,任荆州刺史,封富波侯;杨牧的20世孙杨惠悯,任太原郡守;杨惠悯的玄孙就是隋文帝杨坚。此外,杨震的十世孙杨珍,北魏时任上谷太守,其曾孙杨顺,任冀州刺史,徒居河中永乐,顺之子杨岐,任吕州刺史,又徒居原武(今河南原阳),在此发展繁衍,成为杨氏重要的一支;杨牧的11世孙杨孕的后裔,世居扶风(今属陕西),称为扶风杨氏。(以上材料来源于山西洪洞)
杨震任弘农郡主时迁到桃林(今河南灵宝)。“始祖系汉太尉震世居关西,后移居弘农郡立弘农郡祖,能生谦,谦生和,和生元吉、元志,元吉生二子曰松曰善,松籍兵,善籍驷。松生林,林生三子,长曰彩,次曰椿,三曰彬娶许氏无子,其兄彩之子士点……”(陶村上地碑文)。元吉兵乱时迁沙村(英豪附近)。彬又名石庆,任宰相,是我杨氏立祖于英豪,彬无子起兄之子士点,生六子,长子时举,生三子,宣、宾、□(迁新安),宾生三子,政、二、三,明宣德三年(1429年)政同伯父宣迁洪阳,不久政迁桃村(洪阳家谱有记载),生六子,秀、春、干、吒、英、椎。后二代无名,立总祠堂(现有)在老村东路北,从此形成老三门,没有排行,只有前祠堂为一门,后祠堂为一门,当街五父堂为一门,杨英是前祠堂之祖,其它不祥。
洪阳家谱有记载,和陶村是同祖,立祖晚,四世杨宣立祖,洪阳世系加四世和桃村是同辈(洪阳二世与陶村五世同辈〈五世为杨政〉)。
注:
弘农: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柞(zhà)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陶村坟冢说明:
1、总老坟叫荆条坟,位于村东路南(往罗村去路南,离现在村边约100米,已成地)
2、前祠堂由荆条坟迁到东场岭,后分三支,一支少成,迁西秋坡(往坡头去方向),二支司成迁张凹(村西路南),三支礼成迁上地(村西);后祠堂九世立祖(杨吾),荆条坟东300米路南叫柏树坟(往罗村去交界地)。后分二门,一门进良分三支,一支茂和,迁小北山,二支茂从迁桥沟口东(澄清河东北),三支迁宜阳连处(一个村名),二门进喜迁桥沟东北,后因地址不好迁唐岭,后分四支,一支景超,迁南凹,二支景坤迁南凹,三支景亮迁西岭头,四支景奎迁王铁凹(从陶村南往东天池去沟北);当街五福堂由荆条坟迁到桥沟东北,后迁到东南凹(大墓堆)。
注:星子 说 英壕宰相坟有杨彬(杨石庆)碑
沙村也有碑
杨家历史悠久,祖宗是我们晚辈的根,当后代人不断问我们的祖宗是谁时,家谱给了我们答案,从杨家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先祖为生存发展而四处奔波,为幸福安康而辛勤劳作,为成国家栋梁而发愤图强。优秀的品质铸就了历史的悠长,望杨氏后人继承发扬祖辈优秀传统,牢牢记住历史,好好把握现在,努力塑造未来。持家谱者要代代相传,延续永远……
——杨银涛 (在义马市工作)
杨银涛(村里叫杨慧芳)在陶村家谱中为二十世,生于1969年9月5日,农历7月24,一世为杨彬(又名石庆,元朝任宰相,立祖英豪,渑池档案馆显),五世杨政于明宣德三年(1429年)同伯父宣迁渑池洪阳,不久政迁渑池桃村。民国前期,十八世杨文采在军中就职,因社会动荡不安就辞官回乡办私塾,在当地威望极高,现在的老辈人提起杨文采先生无不称赞,不仅能教书,而且还会给人看风水、算卦,其子孙都在外工作,杨汉英(杨开元)、杨中英(杨周元)为其子,杨金良、杨银良、杨军良、杨天良、杨银涛、杨慧斌为其孙子……
2010年10月7日于义马上传,我这里有较详细的家谱,因这里不支持表格,就只传上文本,有要带表格的可与我联系。
同宗同族者可联系 YYTCN@163COM或YZQCN@163COM百度地图
江西杨氏家谱
本文2023-09-28 07:57: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