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拜祭先人的传统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你是如何看待拜祭先人的传统的?,第1张

上坟祭祖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对逝去亲人的一种追思和怀念,我们应该继承,对先人的祭奠也是一种感恩,我们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不能忘本,不管时代如何 发展,对先人的祭奠都不应该忘记和省略。在我们老家在春节、清明是需要上坟祭奠的。春节最为隆重,一家老小穿戴整齐,切上刚煮的腊肉,用汤烫过的鸡,水果、糖、酒、香烛、钱纸、鞭炮,从辈分最高的坟走起,摆好各种祭品。点燃香烛钱纸,每人磕头作揖,点三下白酒,最后放响鞭炮。清明节就要简单一些,就是带上香烛、钱纸到坟前燃烧。

外国人(主要指欧美等西方国家)不祭拜祖先,他们的家族观念是不如我们中国人的,他们信奉的是上帝,因此他们不会祭拜,只会祈祷。

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1]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扩展资料: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2]  岭南一带重视传统习俗,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祖

在纪念网上进行的悼念、祭奠活动具有以下优点:

1、便捷性: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满足“日思夜念”愿望。

2、永久性: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网络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3、环保、安全、节约: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传承文明: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促进和谐: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喜怒哀乐,本为人之常情,但相比之下怒哀属无奈,喜乐却是人之最朴素和本能的追求。即使一生穷困清苦,也总有几件乐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结婚、丧亲,民间叫红白喜事,再加上岁时节令便也喜事不少,单从人生仪礼来讲便有满月、周岁、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满月与周岁,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旧时老辈人要给孩子做些虎帽、狮子帽、相公帽、莲花帽、红兜肚、围嘴、斗蓬、披肩、虎头鞋等,表达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亲朋们馈赠各种小衣服,恭贺贵子临门,子嗣兴旺。诸如“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福寿安康”、“蟾宫折桂”等是礼品上常见的图案。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为着好养活,还取贱字做名,如狗儿、蛮儿等,缝制狗狗帽、猪猪帽等。

婚礼是人生大典,民间俗称“小登科”。在男女新人的服装、生活用品、迎娶工具上都要精针细绣吉祥喜庆图案,以造成隆重热烈的气氛。图案内容突出地宣扬传统的多事生殖意识。表现手法采取借喻的含蓄表达方式,借自然物象的谐音及生态特点来展示,可算是‘种不言自明的性教育。如石榴蝙蝠为多子多福,葫芦桂花为多子富贵,老鼠吃白菜、老鼠闹葡萄也喻多子等。象征男女性爱的有鱼戏莲、鱼钻莲、孔雀戏牡丹、蝶恋花、游龙戏凤、鸳鸯戏水等。其它表示喜庆祝福的还有喜上梅梢、双喜临门、吉庆有余、富贵长生、平安和顺等等。

寿礼上小辈们都要馈赠衣物祝贺。刺绣图案多庄重大方,富丽堂皇。,如“鹿鹤同春”。“松鹤延年”、“麻姑献寿”、“云龙捧寿”、“五女拜寿”等,且根据各地生活习惯又有不同。

活着,希望活得有滋有味,充满幸福;死后,人们要战胜死亡的恐怖,安排好灵魂的归宿。于是,把这种理想寄托和体现在对天地万物,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并把这种祭祀活动作为寻求精神保护、忏悔灵魂、思念尽孝的一种方式。随着这种民俗活动和思想观念,便自然地产生了祭祀风俗中的民间刺绣表现的相应内容。

山西北有云岗、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南有永乐宫等道家名观。民众思想意识深受宗教观念影响,因此祭祀图案中多以福禄寿三星、八仙、八宝、坐佛、菩萨、金童玉女、龙鹤等,加之一些装饰纹样如云纹、万字不断头以及佛手莲花、卷帘、芝兰之类构成。这些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是亲人仙逝,超渡亡灵的仪式,对死者寿枕、寿褥、寿衣刺绣都很讲究,棺罩帷子也都绣有一定程式的纹样。

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神灵中用的家谱世表、灶君神位、天地诸神神龛、帷幔、供桌帘等,都有精美的刺绣,但大多是程式手法和内容,缺乏民间日用刺绣的自由洒脱,质朴天真之气。

河北、山西、内蒙、东北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祭祀祖先时用,将其称为yun,我理解应为:“殒”,也有人解释为“云”,上面写着“昔故本音 × 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类似于昭穆表,或世系表的一张纸。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节,但各地风俗差别很大。洪洞人把扫墓叫“上坟”,也叫“说坟”,意思是清明期间家家都要到自家的坟茔祭奠,所以叫“上坟”;到了坟地,长者要给晚辈孩子们讲说地下的先祖,所以叫“说坟”。上坟的时间则有不同。洪洞南部,一般是集中在清明的前三天,第一天上新坟,第二天上旧坟,第三天则是被家族“出户”的人家上坟的日子。而洪洞北部则是过了春分,就上新坟,此后至清明前一天(即寒食节)之前上旧坟,清明前一天是被家族“出户”的人家上坟的日子。

 被家族“出户”是旧社会的族规。那时,一些艺人社会地位很低,被划为下九流。如果那个家族出了“戏子”、“吹鼓手”,那是极不光彩,败坏门风的事,族长就会把他们逐出家族,不允许他们入家谱,不允许他们参加家族的祭祀,上坟也不跟他们同时上,所以就规定了一个供被“出户”者上坟的日子。解放后,民间艺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成了民间艺术家,那些陈规陋习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是以家祭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按当地的风俗习惯,要准备香纸供品,祭祀自家的列祖列宗。如果有当年去世的,祭祀就更隆重。一般的做法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之前,准备好香烛、纸钱,纸制衣服、被褥,供品主要是水果、酒菜、石头饼(过去没有冷藏设备,石头饼可以存放多日不发馊),十五日大早,在自家列祖列宗的神主(或遗像)前供奉祭奠,一般要烧三插香,然后,于日落之前将纸钱、衣物烧掉。正由于此,当地人把七月十五的祭祀叫做“烧十五”。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也是一个祭祀节日,当地人俗称“十月一”,是专门祭奠去世不久,尚未进行过“十月一”祭奠的亲人的节日。

 “十月一”的祭祀形式与七月十五有所不同。如果没有近期去世的亲人,可以不做仪式;如有,就一定要做。要提前准备的物品除了香烛、纸钱、水果、酒菜外,必备的东西是纸制的棉衣。因为即将进入冬季,所以要为亲人送御寒的衣物。因此,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说法。祭祀的地点一般在坟头,焚香明烛,布上供品,匍匐叩拜之后,将寒衣等纸品烧掉即可。所以,当地人也把“十月一”的祭奠叫做“烧十月一”。

你是如何看待拜祭先人的传统的?

上坟祭祖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对逝去亲人的一种追思和怀念,我们应该继承,对先人的祭奠也是一种感恩,我们不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