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将领有那几位
1李善长(1314-1390年),明代凤阳定远(一说歙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滁阳参加朱元璋起义,担任幕府掌书记,主管饷粮,参与机要,深得朱元璋信任,历任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凡军国要务之议决,无不参与其中。朱元璋征战于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转调兵饷之事鲜有乏,将吏帖服,居民安家乐业。朱元璋常将其比作萧何。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拜其为右相国。他革除旧弊,订立盐、茶、铁诸法,益饶国用而又不致困乏其民。吴元年封宣国公,后改左相国。曾受命与刘基裁订律令,颁布《大明律》。太祖即皇帝位之后,李善长被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之职。他与诸儒臣制订礼制、官制,奉命监修《太史》、编《祖训录》、《大明集札》诸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虽无攻城陷地之军功,“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被封为韩国公,并获赐免死铁牌。当时被封公者仅有6人,而李善长位居六公之首。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嫁与其子,李家荣耀为世人惊羡。左丞相胡惟庸为李善长同乡,受其举荐,二人交往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被牵连者甚众,惟独李善长免遭劫难。然而,据明史记载,李善长屡遭他人弹劾,后又有恶奴卢仲谦等作证,指其与胡惟庸有染。于是,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全部被诛。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李胡相私通乃欲加之罪,当时并未查实,系朱元璋兔死狗烹之举。 2蓝玉(-1393),安徽定远人,大将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立军功甚多。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及对西北、云南的征战中立有大功,如逼降辽东纳哈出,对蒙元捕鱼儿海之役,随沐英、冯胜等征平云南等,被封为凉国公,后为太子太傅。蓝玉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洪武二十六年,被锦衣卫指挥蒋谳所告,以谋反罪被杀。明太祖乃藉此兴蓝党大狱,死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人。经胡惟庸、蓝玉二案,明之开国勋臣,几尽为太祖所诛杀。 3冯胜(?~1395)明朝将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雄勇多智略,与其兄冯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冯胜与其兄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巡视到定远妙山,冯胜与兄率部投奔。兄弟二人从朱元璋攻克滁(今安徽滁县)、和(今安徽和县),南下渡江战三叉河、板门寨、鸡笼山,皆有功,积功为元帅。朱元璋对冯氏兄弟十分信任,委任冯国用统率亲兵。后冯国用卒于军,朱元璋十分悲恸。洪武三年(1370)迫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遂命冯胜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出援军解安丰围,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以功迁右都督。洪武初,从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擒元平章蔡琳,论功列第二。中原平定,封宋国公。洪武五年任征西大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大败元军,元将上都驴迎降。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据松花河(今松花江)北,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20万平定辽东地区,降元将纳哈出部20万人。洪武二十五年,偕傅友德于山西、河南屯田练兵,置卫防边,诸公、侯皆听节制。当时,诏列勋臣德高望重者八人,冯胜位居第三。太祖晚年多猜忌,冯胜功最多,渐失帝意。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发,召冯胜回京,洪武二十八年赐死。 4傅友德(~1394)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县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归明玉珍,后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友德率所部降,以才被用为将,从常遇春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进军武昌,率数百人一举夺下高冠山(蛇口),以功授雄武卫指挥使。随后转战于江淮,屡建战功,晋江淮行省参加政事。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取莱阳、会昌。洪武元年 (1368)攻占山东诸地后,又连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德州、沧州等地,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入大都。遂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攻取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定州(今河北定县),又攻山四,平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继而进军蜀地,攻取汉中。论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府事,封颍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统军l0万伐蜀,平略蜀地。五年与冯胜征西凉大胜。十四年充征南将军,率兵骑30万入滇,灭元梁王军主力,平定云南。十七年,晋封颖国公。以后数征西北,练兵山、陕,屯田大同,所至有功,加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因请怀远田于亩,触怒朱元璋,于次年召还。二十七年赐死。 5徐达(1332~1385) 明朝开国大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军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果显著,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部。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冲锋陷阵,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四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亡25万,灭亡东吴政权。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迫元顺帝北走,灭亡元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注重战守,大力兴修长城。徐达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规制关城城周6.54米,高 14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屑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经一月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 800余人。将士8.6万余人。论功升中书右丞相参理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势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明临塞诸地不得安宁。五年,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王为先锋,击败元兵于上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数万人,被迫退入边墙。六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长城山海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凭借山势走向,建周长24米,设有东、北、南三个关门的关城,使其成为保卫京都的重要屏障。十四年,督修山海关关城,先后建成翼城、罗城、瓮城和烽火台等,加大了防御纵深,从而构成一套坚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十八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6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回族。相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元至正十二年 (1352),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集庆(今江苏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二十年,在池州(治今安徽贵池)之战中,设伏大败陈友谅军,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取婺州后,转为同佥枢密院事,坚守婺州。二十二年,参加鄱阳湖之战,他救出被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率军封锁湖门,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人。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同年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讨元,转战山东、河南;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与大将军徐达统兵进攻太原,率精骑夜袭扩廓帖木儿,俘获甲士4万人,扩廓帖木儿逃往大同。后常遇春又率军北取大同,与冯胜合军,西攻凤翔。二年奉太祖命自凤翔回师北平率步骑9万北征,攻克大兴州,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迫元帝北逃,常遇春追赶数百里,擒获元宗王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年仅 40岁,被赠中书右丞相。常遇春沉勇果敢,治军有方,善抚士卒,勇敢善战,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率领10万大军,横行天下无敌手,所以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最近很多人对明朝的开国六王很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明朝的开国六王到底是谁呢?而且这个开国六王之首又是谁呢?话说这六王又是怎么排名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了,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还有人物简单介绍,期待你的加入哦。
明朝开国六王之首是这个徐达,徐达相对于其他几位而言,各个方面都是更胜一筹的,特别是贡献方面,徐达的军功是大于这个蓝玉的,所以其他人更加没徐达厉害。而且在作为这个大臣方面来说,这个徐达也是优于其他人的,徐达非常的尊重朱元璋的。
为人处事方面徐达也是优于其他人的,徐达沉默寡言、治军也非常严谨、为人低调、也不居功自傲,相对于其他人好很多。在口碑方面也是不错的,文物双全来赞美这个徐达也点毛病也没有哦。所以徐达算是明朝开国六王之首了。
1、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郭子兴的部下,后来来到了朱元璋的部下,徐达非常的厉害,徐达转战南北,打爆元人、力克张士诚、打败陈友谅,主要还是徐达这个人非常的厉害,用兵非常的严谨,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攻高也不骄傲,朱元璋说他是万里长城。病死,但是有人说被朱元璋害死。
2、郑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
常茂是继承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衣钵,为了就是报答常遇春给大明做的贡献,但是常茂的贡献就远远不如他父亲了。
3、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也是一位这个非常厉害的人,喜爱读书,作战也非常的骁勇,治军也非常的严明,长江两岸都有他的身影。战功显赫,两次北伐,追杀元朝后裔,斩获多多。最后病死。
4、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年纪轻轻就非常的足智多谋,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他的观点都能被采纳,把朱元璋的后勤工作都做得好好的,定官制、礼仪等等,还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等,大小事李善长都有做。朱元璋也对他十分信任,最后因为胡惟庸案件,李善长全家被处死。
5、卫国公-邓愈
邓愈这个人也是年幼就聪明好学,少年的时候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向。跟谁朱元璋也是做了很多很多贡献,打元军、平陈友谅张士诚、江淮地区的平定,还有西征吐蕃,明朝的疆土扩展几千里都有他的功劳。但是41岁英年早逝。
6、宋国公-冯胜
冯胜也非常的喜欢读书,也通晓兵法,跟随朱元璋后,北征漠北七战七捷,俘获张士诚,率领大军出塞扩张,辽东也是他打下的。但是最后因为蓝玉案件被朱元璋处死,家人也受到牵连。
洪武年间中书省时期
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戊申
(1368年) 滕毅
盛原辅
张明善 杨思义
杭琪 钱用壬
崔亮 陈亮 周祯
钱唐 单安仁 汤和
邓愈 洪武二年己酉
(1369年) 张明善 杨思义
杭琪
朱昭
樊思民 崔亮 陈亮
单安仁
安统
王居仁
刘诚 钱唐
刘希鲁
世家宝
周祯 单安仁
孙克义
张允文
李迁桂 汤和
邓愈 洪武三年庚戌
(1370年) 张明善
王兴福
郎本中
商暠 杭琪
李延桂
滕德懋
陈昱
蒋思德
宋冕 崔亮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王居仁
滕德懋 郎本中
程徐
周浈
刘大昕
班用吉 安然
安庆 汤和
邓愈 洪武四年辛亥
(1371年) 郎本中
李仁
陈修
李守道
詹同 李廷桂
蒋思德
秦文绎
杨训文
宋冕
徐本
海渊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吴琳 李有谅
刘惟谦
班用吉
端以善 安然
安庆
朱守仁 无 洪武五年壬子
(1372年) 詹同
吕本
周时中
朱斌
李信 杨训文
蒋思德
徐本
海渊
秦文绎 陶凯 吴琳 李有谅
李质
吴云
端以善 安然
朱守仁
黄肃 无 洪武六年癸丑
(1373年) 李信
吴琳
詹同
吕本
吕熙
赵孠坚 颜希哲
吕熙
俞浦
李俨 陶凯
牛谅
刘绍先 吴琳
乐韶凤
孙克义
刘仁 吴云
孙克义
孙尧
李俨
冯冕
高万杰
刘惟谦
李敬
陈璿
唐铎 黄肃
李敏
赵翥 陈宁 洪武七年甲寅
(1374年) 吴琳
詹同
吕熙
盛原辅 颜希哲
俞浦
马贵 牛谅
刘绍先
赵翥
吕本 孙克义
刘仁 李俨
冯冕
刘惟谦
徐本
唐铎 李敏
赵翥
严达 汪广洋
陈宁 洪武八年乙卯
(1375年) 吕熙
盛原辅
赵好德 俞浦
马贵
赵好德
宋冕
李泰
周肃
何士弘 吕本
章善 单安仁 刘惟谦 李敏
薛祥 汪广洋
陈宁 洪武九年丙辰
(1376年) 赵好德
王敏 李泰
王博
偰斯
周斌 张筹 单安仁
李允 徐本
冯冕
商暠
韩士原
唐俊 薛祥
王虎
李敏 汪广洋
陈宁 洪武十年丁巳
(1377年) 王敏 周斌
偰斯
沈立本 张筹
李允
吕本 单安仁
李允
陈铭
李澄 唐俊
冯冕
商暠
周斌
秦中
刑懋
尹性 李敏
王虎
赵翥 汪广洋
陈宁
丁玉 洪武十一年戊午
(1378年) 王敏
李焕文
陈铭
陈煜 费震
沈立本 朱梦炎 李澄
李焕文 沈立本
冯谅 王虎
赵翥
朱瑛 陈宁
丁玉 洪武十二年己未
(1379年) 陈煜
张度 费震
顾礼
任彬 朱梦炎
张筹 李澄
赵本
董俊 沈立本
顾礼
吕宗艺
赵翥
冯谅 朱瑛
余文升
赵翥
王虎 陈宁
丁玉
安然 废除中书省后
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年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都御史 洪武十三年庚申
(1380年) 偰斯
洪彝
刘崧署
阮畯 徐铎
范敏署 郑九成
偰斯
李冕 赵本 吕宗艺 薛祥 安然
李善长署 洪武十四年辛酉
(1381年) 阮畯 范敏
徐辉 李叔正
高信 李澄
唐铎 胡桢 薛祥 无 洪武十五年壬戌
(1382年) 阮畯
李信 郭允道
曾泰 高信
刘仲质
任昂 唐铎
赵仁 开济 赵俊 无 洪武十六年癸亥
(1383年) 李信
陈敬 王时 任昂 赵仁 开济 赵俊 无 洪武十七年甲子
(1384年) 余熂 栗恕
郭桓 任昂
赵瑁 俞纶 刘逵
王惠迪 麦至德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十八年乙丑
(1385年) 余熂
赵瑁 郭桓
徐铎
茹太素 赵瑁 温祥卿 王惠迪
唐铎 麦至德
徐本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十九年丙寅
(1386年) 无 无 无 无 唐铎 徐本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年丁卯
(1387年) 无 无 李原名 无 唐铎 无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
(1388年) 无 无 李原名 唐铎 唐铎 无 詹徽左都御史
汤友恭右都御史
凌汉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二年己巳
(1389年) 无 杨靖 李原名 唐铎
沈溍 赵勉 秦逵 詹徽左都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390年) 詹徽 杨靖
赵勉 李原名 沈溍
秦逵
茹瑺 赵勉
安童
杨靖 秦逵
沈溍 詹徽左都御史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
(1391年) 詹徽 赵勉 无 沈溍
茹瑺 杨靖 秦逵 詹徽左都御史
袁泰右都御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
(1392年) 詹徽 赵勉 无 茹瑺 杨靖 秦逵 詹徽左都御史
袁泰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
(1393年) 詹徽
梁焕署
翟善署 郁新 无 茹瑺 杨靖 严震直 无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1394年) 翟善署 郁新 任亨泰 茹瑺 无 王儁 曹铭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
(1395年) 翟善 郁新 任亨泰 茹瑺 无 王儁 曹铭右都御史
吴斌左都御史
王平右都御史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
(1396年) 杜泽 郁新 任亨泰
门克新 茹瑺 夏恕署 孙显署 来恭
邓文铿署 洪武三十年丁丑
(1397年) 杜泽 郁新 郑沂 茹瑺 夏恕 孙显
严震直 严震直右都御史
杨靖左都御史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
(1398年) 茹瑺
张紞 郁新
王钝 郑沂
陈迪 茹瑺
齐泰 夏恕
暴昭 严震直
郑赐 暴昭
邓愈:是个出色的忠诚的职场中坚!是个杰出的联合创始人,开国元勋,创业元老!是个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情商高人缘好的有为青年!更加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因公殉职的劳动模范!
元朝末年,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各家各户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反抗当时的元朝统治。这种乡村里自发的组织呢,就叫做团练。团练的带头人呢,就叫练总。有个叫做邓顺心的人,非常的重气节,讲信义,因此呢,就被安徽泗县大路口乡的人,共同推举练总。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有两个儿子,老二叫邓友德,老大叫做邓友隆。邓愈就是他的二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非常的好学,稍微大了一点,以平定天下,为胸怀大志。很不幸的是,在一次的战斗中,邓顺兴在与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好兄长邓友隆在接掌父亲兵权之后,没过多久,生了一场重病,病故了。这个时候,邓愈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遗志,毅然决然地撑起了重担。他作战勇敢,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元军对他带领的部队,退避三舍,闻风而逃。很快在泗州、灵壁、盱眙以等地的民众纷纷慕名的归附于他,求其保护,一致推举骁勇异常的邓愈为起义军首领。
审时度势投明主,英雄惜惜相惜惜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实主要就是两大派,一派是非红巾军体系的张士诚;一派是红巾军体系的徐寿辉和朱元璋。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不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区起义军的首领不断的更换更迭。真正能够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英雄,都是在不断的战斗中,大浪淘沙出来的。而在这过程之中,邓友德明白,当当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部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不成建制的地方小武装,而作为势力呈上升趋势的朱元璋,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之星。
1355年,27岁的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死后的大权,踌躇满志、独当一面。在一个夏夜的池塘边,月朗星稀,他遇见了一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英姿飒爽的帅小伙:邓友德,原来是邓友德带了一万余人,投奔了他。
帅哥朱元璋见到了帅弟邓友德,不仅大喜过望,鉴于邓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朱元璋英雄惜英雄,立即授予这位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的青年才俊其为管军总管,最为重要的是,赐了他一个单名:愈!——愈者,治愈天下苍生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北伐平定中原:徐达、常遇春率主力部队从山东出发,邓愈自湖北出河南,作为偏师进行大迂回配合响应。很快,大军平定中原。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取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了大明版图。
对于邓愈的早逝,朱元璋痛哭流涕,辍朝三日,亲自迎接这个他亲赐名字的好兄弟的灵柩,从18岁相识起,到41岁累得病死,整整23年了,多么好的创业好伙伴,多么忠诚的好兄弟,深得领导的赏识,深得同事的赞扬,深得下属的夸奖!命史家将其优秀事迹撰写至《洪武功臣录》以永垂不朽,画像上亲自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明朝的开国将领有那几位
本文2023-09-28 07:41: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