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延续了七百年香火,经历五个王朝不灭的是哪个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历史上延续了七百年香火,经历五个王朝不灭的是哪个家族?,第1张

公元873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15年头。从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以来,大唐天下混乱,藩镇分离主义者方面,农民起义4起,黄巢,王仙芝不断冲击大唐王朝。

这时,屈服于大唐的边缘小国南诏,看到大唐无法控制西南地区的契机,趁机向近在咫尺的播州进攻。这个播州不是别地,它就是后来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阵地遵义。

经过几次战斗后,南诏国攻占了播州,将播州划分为自己的管辖范围。无暇照顾自己的唐僖宗李儇,听到消息后很愤怒,但已经顾不上了。此时,谋臣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向天下招募良将精兵,对攻打南诏国,并许下承诺,谁要是收复播州失地,就可以永远管理这片土地。

如此招募,让一个人远在山西太原的人心动了。这个人就是杨端。公元876年,杨端与其舅舅谢氏,并率领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等八姓子弟,从四川南部出发,在播州在当地部族武装的帮助下,终于打跑了南诏军队,成功收复播州。

唐僖宗李儇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按照约定,点了杨端“世袭播种地,永镇边疆”。从此,杨氏家族统治播州,成为中国西南部一家世袭军政的土司政权。公元907年,魏晋世界的大唐王朝灭亡。此时中国,政权林立,王朝不断变化。但是杨氏土司政权地位却稳如泰山。

公元960年,经历动荡50多年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位雄主。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上,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中国的统一。

杨氏见状,公元965年杨实献宣布播州忠于宋朝。但是宋朝也在播州设立了军队,但仍然以杨氏为首领。

这样时间到了南宋末年,蒙古人们不断攻击中原腹部。杨氏家族拥有的播州军队成为抗原主力,不断对抗蒙古的攻击。但是随着1279年南宋王王朝的灭亡,铁骨人杨氏家族不得不归顺元朝。因此,元王朝也像大宋王朝一样,在播州设置播州安抚司。此时的杨汉英成了安抚使。甚至,元王朝为了安抚杨氏家族,还给杨汉英赐名,名叫杨赛因不花。

经历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后,元末农民起义不断。这时,聪明的杨氏家庭***杨铿决定明玉珍的这只起义军。1372年,杨铿选择归顺大明王朝。此后,播州杨氏的土司政权被明朝视为苗疆土司,继续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以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统治着。

再加之,他认为明军若不经战,就有了造反之心。如此,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杨应龙起兵造反。明王朝派兵围剿,仅仅一年就平定杨应龙叛乱,杨应龙自觉无望,自尽身亡。至此,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的杨氏土司,历经29代,5大王朝众多政权后,在统治播州724年后,结束了在播州的统治。

播州杨氏因对播州长久地统治被历史称为“播州杨”或“播杨”,而如今杨氏在贵州也是第一大姓。据统计,贵州杨姓人口共有26848万人,占贵州全省总人口的761%,比全国排名第二的王姓多了20万人。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人后裔们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构成。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元、明之际的土族经济,也已由畜牧业为主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手工业状态。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 “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土司先后率部归附于清朝,清承明制,发给其号纸印敕,准其照旧承袭,是为土司。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授予东李土司李化龙之弟李化鳌世袭百户之职,是为小李土司。据清代部分史志记载,清代甘、青土族地区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其中青海土族地区十六家,即: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吉土司、纳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喇土司、汪土司、小李土司(李南哥后代)。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称为勺哇三族。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属杨土司管辖,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汇十那、萨迪、拉叭等七族组成。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权威有所削弱。到了清末,土司已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族地区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这是 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族的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土族已从一个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的民族,发展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的民族。由于河湟一带原有的农业基础较好,加之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族农业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手工业(如酿酒、纺织等)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土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土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甘、青地区马家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除一少部分土族仍归封建土司统治外,大部分土族则由马家军阀所控制。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门源等地相继设县,该地区的土族始归由县府管理。1931年8月,南京国民 下令废除土司制度(互助土族地区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已于1930年废除)。这样,延续300余年的土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1938年,土族各村编组实行保甲制度。当时充任区长、保长、甲长者,仍以旧时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权势的上层分子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由于马家军阀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迫使土族人民或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流落他乡,土族人口因此锐减。此外,自明、清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土族群众笃信佛教,多送子弟入寺为僧,这也影响了土族人口的正常增长。据有关调查显示,1930年以前,青海土族地区各土司所辖人口仅38,000余人。1933年,青海土族仅有30,000余人,其中互助县约1,000余户、近7,000人,民和县约2,000余户、10,000余人,乐都县312户、6,300人,大通县约5,000余人,共和县24户、89人(丘向鲁《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现状》,载《新亚细亚》1933年5卷3期)。到1949年,互助、民和、天祝、大通等地的土族共有4万人左右。

为摆脱马家军阀统治,土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年,一些土族士兵参加了反抗马步芳统治的乐家湾兵变。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 解放西宁市,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马家军阀政权彻底覆灭。

1954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区第一个自治政权——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人民的居住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青海省民和县建制,设立了民和 土族自治县;撤销了青海省大通县建制,设立了大通 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也设立了土族乡。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有着无穷无尽的财富,当然了,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实在是太长远了。当然了,现在科学家为了科普相关的历史知识,也会将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排成纪录片供广大的观众进行学习探讨。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土司遗城海龙屯是有不少的网友在议论纷纷,到底土司遗城海龙屯里面的土司遗城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贵州地区的历史吧!

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摄制组历时四年,在2013年就入驻海龙屯遗址,现场拍摄土司遗址及周边土司大墓群的考古发掘过程。

大型探索发现《土司遗城海龙屯》讲述的是贵州省考古团队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惊人发现,揭开了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贵州神秘杨氏土司一族的往事。影片从考古者的视角切入,随着轻轻挥动的手铲,用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考古探寻,将一座神秘的土司遗城海龙屯展示在世人面前。头冠、碑文、口含玉等,多年来,这些从海龙屯遗址出土的文物不胜枚举,每一件精美的文物背后又隐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久远的土司家族之一,历经725年世袭统治的播州杨氏土司一族如何尘归厚土,也将一并呈现给观众。《土司遗城海龙屯》还创新性引入了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的内容,现代科技将与古代文物碰撞在一起,擦出别样的火花。

“我生而有幸,可以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因为我是一名考古者。”这是考古专家李飞在海龙屯考古日记中的话语。

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考古是一道桥梁,它医治了人类受损的记忆。记忆是人类文化的根,播州杨氏土司的历史不仅是贵州的历史,更是中国的历史。海龙屯正是那段传奇历史的见证。从1979年冬天引起考古学者的注意,到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直至2015年成为唯一一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项目,海龙屯在历史和考古领域的价值不容置疑。

除了宏大的历史观与精细的考古还原,《土司遗城海龙屯》曝出的一组现场拍摄的照片引发热议。精美的明代甲胄道具制作精良,还原度极高。有网友评论该剧最大亮点在于明代的服饰、装备、与旗帜几乎做到了无缝还原。在影视行业崇尚大制作的今天,一部低投入的纪录片如何做到对道具的制作如此考究

近年来,古装题材的影视剧大量充斥荧屏。伴随着近年来古装片热度持续不减,观众对古装道具要求越来越高。为高度还原古战场,《土司遗城海龙屯》在道具的制作上参考大量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著名的历史画卷《平番得胜图》上。

实现道具的高度再现,制作方在制作经费不高的情况下,力图节省日常开销,许多团队成员自愿降低薪水,将经费花在刀刃上。在道具制作上请来优秀古装制作团队严格再现了《平番得胜图》中明代装束,高度还原了平播战役的古战场,队列、阵法、军帐、传令方式、点兵发兵仪式等都能看到《平番得胜图》的影子。在战场武器道具方面,制作方依旧严苛,虎尊炮、迅雷铳等经典古武器在片中得到大量还原,甚至纪录片的后半部分给出了大量武器特写,先期曝出的剧照让人大呼过瘾。依照明代形制复原的罩甲、圆领、补服、飞鱼服、革带、马面裙、旗盔、铁护臂等,较为全面的呈现了一场明代服饰的盛宴。就纪录片来讲,《土司遗城海龙屯》做到了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而该剧的道具也在此后被拍摄地习水土城建馆馆藏。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300年魔咒。中国历朝历代,无论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还是得国不正懦弱不堪的晋朝,亦或是曾威慑天下的大唐,都没能突破300年的历史。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超过300年的大一统王朝,却有一个超越了700年统治历史的国中之国,他就是统治播州超过700年之久的杨氏家族。

播州杨氏所在地

现如今贵州北部的遵义地区,就是唐贞观年间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间,杨端攻取播州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此后,杨氏家族共传27世,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由于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地势险要之地,远离中原,又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杨氏家族就在这样的封闭地理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统治。

再加上杨氏家族在每次新旧王朝更迭时,总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快速臣服于新朝,这让杨氏统治成为了中国土司统治史中的奇迹。不过,既然杨家能够在播州统治700多年之久,一直拥护新朝廷,为何在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杨应龙剧照

首先,杨家末代土司杨应龙,与历代土司相比其个人品行不端,为播州土司制度走向覆灭埋下了巨大隐患。《明实录》记载,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在初任土司之初,就有严重的僭越行为。他平日里奢*无度,甚至效仿中原王朝的皇帝,建宫殿、穿龙袍、睡象牙床,先不讨论杨应龙是否有叛逆之心,他的这些行为完全就是对于皇权的不尊重,已经等同于犯了谋逆大罪。

古播州地图

除了杨应龙的僭越行为以外,杨应龙还借着杨氏家族在播州财富兵强,对播州七姓豪族进行残暴统治,最终激化了播州内部矛盾。杨应龙的这些行为,被播州的“五司七姓”上报朝廷他有谋反之意,明朝廷因此介入播州内乱,杨应龙与朝廷官员军队发生多次冲突,他的这些行为,就被朝廷视为有公然反叛之心。其实,一贯跋扈的杨应龙最初只是因不堪忍受朝廷的审问,从而杀官兵泄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叛乱,但是由于他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激化,他也只能被逼造反,最终带领杨氏家族走向了绝路。

明朝播州位置图

其次,土司制度本就存在致命弊端,随着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土司与中央王朝的矛盾爆发只是迟早问题。土司制度其实有着巨大的缺陷,土司们都管辖着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中原王朝往往鞭长莫及,而且,看似对中央王朝恭顺无比的土司,却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这就让土司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再加上播州在杨氏家族几百年的经营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其他落后的土司地区。威望日益增大,财力、物力充足的杨氏家族,必然会引起明王朝的忌惮。所以,当杨氏家族内部出现嫌隙之时,明王朝自然要借助这个机会,打着平定叛乱的名义,剿灭杨氏土司。

播州海龙屯

最后,明王朝为了加强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也是明朝廷决心剿灭杨氏家族的原因之一。播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起初是因为前代中央王朝对于这块地区鞭长莫及而采取的一种治理方式,这才让这个土司独立王国日益发展壮大。明朝相较于前朝,其人口、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前朝更大的发展,为了消除边疆动乱,不让西南地区与中央王朝背道而驰,加之又有杨应龙趁机造反的这个机会,明朝廷就利用这场“平播之役”,最终让杨氏土司走向了覆灭。

历史上延续了七百年香火,经历五个王朝不灭的是哪个家族?

公元873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15年头。从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以来,大唐天下混乱,藩镇分离主义者方面,农民起义4起,黄巢,王仙芝不断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