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的个人生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潘基文的个人生活,第1张

潘基文祖籍存在争议,一说祖籍在福建莆田市,一说潘基文祖籍在河南荥阳。 潘基文祖籍在福建莆田 。因为,整个韩国潘氏的祖先是从莆田迁过去的。

由宋代大理学家 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 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 福建莆田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 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建 闽侯 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2010年有后代10万余人。

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 根据《笋江炉内潘氏族谱》记载:潘佑字廷佐,南唐时任翰林学士、太师,生四子,分别为文焕、文振、文节、文壮。潘佑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高丽国为官,为高丽潘姓开基祖。潘基文为巨济潘氏后裔,南韩巨济潘氏之源在福建,福建莆田潘氏与韩国巨济潘氏家族最亲。 从以上史料记载里显示,入闽潘氏始祖在莆田,韩国潘氏先祖也属于入闽潘氏始祖。所以,潘基文祖籍在莆田!

莆田说:莆田潘氏宗亲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籍在莆田。因为,整个韩国潘氏的祖先是从莆田迁过去的。为此,笔者特地查了史料,并同“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组团的韩国参访团共赴韩国潘基文家乡了解,得出的结论是:韩国潘氏和福建潘氏的祖先同属河南荥阳郡,而且韩国潘氏先祖是从莆田潘氏的祖先分迁出去的。

泉州说:泉州潘氏后裔潘文忠之弟潘文国表示,宋元之际,泉州商人频繁到越南和朝鲜半岛经商贸易,其中不少人留在当地居住。韩国潘氏族正是那一时期迁移过去的。

荥阳说:经潘氏后人几年的考究和挖掘,已确认潘基文所在的韩国潘姓与中原潘姓系同宗同祖。潘基文的祖先来自河南荥阳。2007年4月18日,潘基秀代表韩国潘氏宗亲,来到荥阳潘窑村季孙公墓前祭拜,并把拍摄的照片寄给了潘基文。 潘姓后人说,潘窑村内原有潘氏祠堂三间,坐北朝南。祠堂依山洞而建,洞外部分双架飞椽,灰色筒瓦盖顶,檐下三踩斗拱,朱红名柱四根,门上石匾额阴刻“潘氏宗祠”。祠前有一株柏树,祠左侧山顶为文昌阁,右边沟口有一观音庙,人称“一柏担三庙”,新中国成立初期坍塌无存。世界各地潘氏宗亲来荥阳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除大陆各省和香港、台湾宗亲会以外,还有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海外潘姓后人。因为季孙公墓,潘窑村已闻名世界。

越南说:2015/06潘基文自身与他太太没有保镖跟随独自去拜望潘辉注祠堂,并且在祠堂烧完香后就与潘辉家族合影,同时也留下了笔记。 潘基文1970年获国立首尔大学国际关系学士学位。

1985年,获哈佛大 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2010年10月31日获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高中毕业后,潘基文考入韩国最高学府国立首尔大学(曾译为汉城大学),并如愿以偿地进入外交学专业学习。

1970年,潘基文从首尔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外交通商部高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外交部后,潘基文曾先后担任韩国驻印度使馆副领事、驻美国使馆总领事等职务。

1985年,潘基文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行政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他被推荐到总理府工作,使他的仕途发展走上快车道。

1985年,潘基文被推荐前往总理秘书室负责礼宾事务,开始受到瞩目。

1996-1998年,他出任金泳三总统的外交安保首席秘书,负责外交和安全事务。

2003-2004年,他担任卢武铉总统的外交辅佐官,成为卢武铉的“左膀右臂”。

2004年,潘基文被卢武铉任命为外交通商部长官。出色受赏识。

2007年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南极,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亲临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外貌温文尔雅,待人亲切诚恳。同僚对潘基文的评价是:勤奋、沉稳,具有出色的口才和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同时,他头脑敏捷,观察细致,总是能敏锐地抓住细节,摆脱媒体和对手为他设置的陷阱。

担任外交官以后,由于为人诚实细致,潘基文一直受到各级上司的赏识。他在外交通商部有个“主事”的绰号。主事是古代新罗时期的官职。潘基文得到这一绰号,是因为不管把多么琐碎的业务交给他,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妥当。

潘基文多次在国家和国际上获奖,被授予各种奖章和荣誉。鉴于他对祖国所作贡献,1975年、1986年和2006年获颁大韩民国最高勤政勋章。 潘基文在担任高官以后,一直没有改变亲切和蔼的作风,西方媒体称他为“和蔼可亲的外交官”。

潘基文在工作上一丝不苟,下属向他汇报工作时,如果有含糊其辞或者错误的地方,他都会立即指出,但绝不严辞呵责,而是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建议。因此,虽然潘基文对工作要求很高,但与他相处的官员都没有怨言,潘基文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公认“美国通”。从20世纪80年代起,潘基文先后在韩国驻美国大使馆、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担任要职,加上在美国的留学,他前后在美国的时间超过10年。他在国内也长期负责美国事务,熟悉美国情况,在美国拥有广泛的人脉,被公认为是韩国外交界的“美国通”。

潘基文在担任驻美使馆公使兼总领事期间,正好赶上第一次朝核危机,他在处理朝核问题的过程中结识了美国各界高官,并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潘基文同联合国的关系一直可以追溯到1975年他在外交部联合国处任职之时。此后,他从派任纽约大韩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秘、外交部首尔总部联合国处处长、到驻维也纳大使。在大使任内,他曾于1999年担任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主席。

2001年至2002年期间,大韩民国担任大会主席,他作为办公室主任促成大会通过此届会议第一项决议,对911恐怖袭击予以谴责,还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大会工作的主动行动,从而帮助以危机和混乱开始这一届会议成为通过了若干重要改革的会议。 潘基文在出任外长后,韩国政府最重要的外交课题之一,就是解决2002年爆发的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作为外长,潘基文为六方会谈展开了积极斡旋,在有关国家之间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成为韩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调停作用的关键人物。潘基文在这一过程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

当然,潘基文就任外长后并非一帆风顺。就任后不久,发生韩国公民金善日于2004年6月在伊拉克被绑架并被斩首的事件。由于事件中出现韩国外交通商部官员玩忽职守的行为,韩国国内民众对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潘基文在这一事件中显示了出色的危机处理能力,并由此与韩国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韩国民众也对这位态度诚恳、言辞真挚的外交官产生好感。 潘基文于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6日表示,目前正在和朝鲜方面商讨访朝一事,期待尽快确认出访朝的具体日程。

您好:

       我是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潘寨村人,我们的老祖先有哥四个:潘增、潘盛、潘吉、潘利,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廊坊安次区(明为直隶顺天府东安县)迁到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潘寨村。

1928年版山东乐陵潘家寨村潘氏族谱

      据1928年家谱记载,我们四支人中有一户迁往泰安市南,不知道流落何方。您如果有谱书或者老地契、房契这些上了年头的东西,我们可以沟通一下,或许,您就是我们千方百计寻找的潘氏族人。我的电话是15965932111

       留言时间:2019年8月14日

       留言人:潘学文

据《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潘氏迁来此地立村,称潘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孙姓迁在潘家庄东03公里处建村,称孙家庄。今两村通称潘家。

「潘」源出 ;

一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

二 :出自「芈」,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三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 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

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

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 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

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

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大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大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 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宋代,潘姓的知名人物相当不少,而以潘大临、潘异、潘中等人最享盛名--潘大临,就是与苏轼、黄庭坚交好,以一句"秋来景物件件是全句"而传名后世的大诗人,潘翼,是贯穿诸子百家之书,凡礼乐、制度、传注、杂说,乃至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的学生王十朋曾时时感叹不能竟其学的大学者;潘中,则是当徽、钦二帝被执,曾经拜诏泣涕,有过许多可歌可泣事迹的著名忠义之士。

明清多学人名士 明清以后,潘氏也是名士辈出,譬如,明代曾教民行朱子家礼,躬行郊野劳疾问苦,为此后的"父母官"塑立良好典型的名臣潘府;清代曾奉诏纂修明史,学问淹贯,既工诗文,又长于史学,并又旁及历法、算术的大学者潘来;乃至以金石收藏著名,光绪年间曾官至工部 尚书,勤政爱民,所至有声的潘祖荫等,都是为潘家子弟创造光辉的先人。 中国南方福建的潘姓,据传是从河南光州(今潢川县)来的,最初是在漳州诏安五都繁衍,只是开于他们的迁移年代和经过,却缺少确实的资料可查,这对于福建和台湾的众多潘姓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遗憾。 不过,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十分的完备,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他们来得很早,也来得很多,怪不得台湾的潘姓人士,处处可见。

台湾处处有潘姓 省文献会所提供的潘姓入台资料是这样的:永厝廿八年,有一位潘涉曾在旗后盖寮捕鱼;康熙廿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有潘冬随淡水通事赖科,入崇文(今花莲县)说番输赋;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 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嘉庆七年,有潘肾文入垦今宜兰县罗东镇;道光廿年,有潼州人潘定民倡建今台北县士林镇的惠济宫;咸丰初年,又有安溪人潘海恙等十一人,入垦今台北县坪林乡渔光村。 现在,以人数上来说,潘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一个大姓,而且大多聚居在北部的台北县一带,跟当初他扪的移民路线比较起来,就显而易见这种情形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于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 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又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

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大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大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宋代,潘姓的知名人物相当不少,而以潘大临、潘异、潘中等人最享盛名--潘大临,就是与苏轼、黄庭坚交好,以一句"秋来景物件件是全句"而传名后世的大诗人,潘翼,是贯穿诸子百家之书,凡礼乐、制度、传注、杂说,乃至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的学生王十朋曾时时感叹不能竟其学的大学者;潘中,则是当徽、钦二帝被执,曾经拜诏泣涕,有过许多可歌可泣事迹的著名忠义之士。

明清多学人名士 明清以后,潘氏也是名士辈出,譬如,明代曾教民行朱子家礼,躬行郊野劳疾问苦,为此后的"父母官"塑立良好典型的名臣潘府;清代曾奉诏纂修明史,学问淹贯,既工诗文,又长于史学,并又旁及历法、算术的大学者潘来;乃至以金石收藏著名,光绪年间曾官至工部尚书,勤政爱民,所至有声的潘祖荫等,都是为潘家子弟创造光辉的先人。 中国南方福建的潘姓,据传是从河南光州(今潢川县)来的,最初是在漳州诏安五都繁衍,只是开于他们的迁移年代和经过,却缺少确实的资料可查,这对于福建和台湾的众多潘姓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遗憾。

不过,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十分的完备,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他们来得很早,也来得很多,怪不得台湾的潘姓人士,处处可见。 台湾处处有潘姓 省文献会所提供的潘姓入台资料是这样的:永厝廿八年,有一位潘涉曾在旗后盖寮捕鱼;康熙廿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有潘冬随淡水通事赖科,入崇文(今花莲县)说番输赋;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嘉庆七年,有潘肾文入垦今宜兰县罗东镇;道光廿年,有潼州人潘定民倡建今台北县士林镇的惠济宫;咸丰初年,又有安溪人潘海恙等十一人,入垦今台北县坪林乡渔光村。 现在,以人数上来说,潘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一个大姓,而且大多聚居在北部的台北县一带,跟当初他扪的移民路线比较起来,就显而易见这种情形不是偶然的。

潘基文的个人生活

潘基文祖籍存在争议,一说祖籍在福建莆田市,一说潘基文祖籍在河南荥阳。 潘基文祖籍在福建莆田 。因为,整个韩国潘氏的祖先是从莆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