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第1张

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

1、四川达县桂氏字辈

2、四川泸州桂氏字辈

3、四川宣汉桂氏字辈

4、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辈

5、湖北武穴桂氏字辈

6、湖北竹溪桂氏字辈

7、山东桂氏一支字辈

8、山东曲阜桂氏字辈

9、山东平邑、江西贵溪桂氏字辈

10、江西九江桂氏字辈

11、江西九江、陕西丹凤桂氏字辈

12、江西临川、湖南益阳桂氏字辈

13、安徽池州桂氏字辈

14、安徽桂氏一支字辈

15、安徽芜湖桂氏字辈

扩展资料:

桂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8位。

多数出自汉族姬姓,周王胄的后裔,得姓始祖为姬奕(桂奕),因避祸改姓。

少数出自满族桂姓,是从满姓,桂车特简化来的,清末民初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全国驱逐鞑虏,很多满人就改姓了,其中桂车特就改姓成了桂。

参考资料:

-桂姓

徐士林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孺,号雨峰。文登徐家村人。清朝江苏巡抚,卒祀京都贤良伺。出身寒微,秉性质直,勤政爱民,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贫寒农家,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机关要职),后升礼部员外郎(中央部级官吏);雍正五年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文登县志》记载,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谒。其任京师,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蕃臬交,未尝一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徐士林还特别精于断案,史书上称他"治狱如神"。在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改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县图书馆内还藏有他在任时审理案件的手书记录七十二则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徐士林断案执法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病逝后,乾隆皇帝极为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鞠躬尽瘁,遂致沉疴。临终无一语及私,劝联以忧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依使,乃今溘世,联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也!"(《清史稿》三十五卷)他下诏书,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于京师"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并赐金井玉葬。一个封建官史,即能为皇帝识器重,又能察民情,顺民意,确实难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

送礼赠言

徐士林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经常进京向乾隆皇帝面奏。按当时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进京或逢年过节和皇亲国戚的喜庆吉日,都要献上异珍奇宝以忠孝。徐士林在江苏这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为官,更该多多贡奉珍贵礼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数年没给皇宫进过一次贡。不但皇亲国戚王后妃嫔指责徐士林不世故,连乾隆本人,也觉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礼了。天长日久,风也刮到了徐士林耳朵里,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备了一份礼物,派人星夜进京城,献给乾隆皇帝。

腊月三十日,乾隆携带三宫六院、文武百官在保和殿观赏各地送来的贺年礼品。普天下的奇珍异宝集中陈列于一室,整个大殿珠光宝气。乾隆对这些礼品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只是特别注意察看每件礼盒上的送礼人的姓名。他仔细看一了遍,又浏览了一次,最后怏怏不快地坐在御椅上,叫来负责收礼品的总管太监问道:"江苏徐士林送来何物?"

太监一听,大惊失色,以后皇上知道徐士林送来了什么礼物,要怪他个匿藏不报之罪,便战战兢地结巴起来:"他……没,没……

"送的什么?"乾隆急不可耐的追问道。

"送的……"这太监为何如些惊慌?原来他当年做过乾隆的侍读,同乾隆一起跟徐士林念过书,深知徐士林为人,也知道乾隆的脾气。今天早晨,他接到徐士林派专人送来的年礼,打开一看,竟是重新装裱的几本旧书。心想,这样的年礼送给皇上,不是挖苦圣上吗?皇上能不怪罪?所以他没有拿去陈列,放到了后宫。没想到皇上竟追问起此事,他能不害怕吗?

乾隆见太监吞吞吐吐的样子,厉声说:"拿来!"

"是,奴婢去取。"太监转身,急忙到后宫把那几本旧书拿来,双手擎着,跪在皇上面前。那些王公侯妃一见,个个挤眉弄眼,嗤之以鼻,等待皇上对徐士林问罪。

乾隆见只是几本旧书,倒没发作,只是急于看看内中究竟,便揭天宗卷,取出徐士林的贺年奏疏,一字一句地看起来。

徐士林写道: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擢升,……恭逢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贡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愿皇上象唐尧虞舜一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万世无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诚之心进言。臣自幼学《尚书》,谨择典谟要义,写成数卷心得体会,具裱缮册,适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赏脸御览,对治国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胜荣幸之至……"

乾隆看罢奏疏,脸上的怒气早已消散。接着又翻着那本精心装裱的旧书,不住地点头赞许。那些王公大臣好生奇怪:皇上对稀世珍宝不感兴趣,对这几本旧书倒爱不释卷了。

看着看着,乾隆叫道:"好!拿笔来!"

太监取来文房四宝,乾隆挥笔写了"赠人以的,不如赠人以言也"朱批回赠了徐士林。

乾隆皇帝给徐士林的赠言题词不少,徐士林唯独对这条特别珍爱,随身携带。因为这条御批对他有特别的用处,那些擅长阿谀献媚之徒给他送礼,他就出示皇上的御批驳回。

据传,这道御批徐士林传给了他做过知县的儿子徐朝亮。儿子也用它来拒绝礼品。

三挡皇驾

乾隆皇帝最爱游山玩水,在皇宫里住腻味了,就想下去转悠转悠。其实,皇帝出访,也不都是为了游玩,巡视吏治,体察民情,招贤纳士,寻求治国安邦大计者也是有的。只是绝大多数皇帝老子出访,常常不但不能为黎民解决什么问题,还会给百姓送去很多麻烦,结果是劳民伤,误国害民。所以,各地老百姓和那些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地方官,都不希望皇帝到他们那里去。

徐士林教乾隆读书的时候,讲过孔夫子故乡齐鲁之地,说过他的老家,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海边疆。自然是把这些地方描绘得山水秀美,地灵人杰。所以乾隆做了皇帝以后,就想到他老师徐士林的家乡一游。

皇帝老子是金口玉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是,"清史"里查不到乾隆下登州的记载,几次南巡都是越路而过。原来全被徐士林了驾。

徐士林做安庆知府的那年春天,乾隆皇帝下河南到安庆府,徐士林深知为接皇驾对老百姓的骚扰,修卸街,建行宫,备珍味,积奇宝,要忙乱数月半年,还怕皇上见怪。国库的花销更不必说了,还要惊扰沿途百姓,夹道迎驾送驾,乾隆游过安庆,游兴正浓,又叫徐士林陪同他到他的山东老家巡视。徐士林一听,就想到家乡贫究困苦的父老乡亲,怎么也不能让皇帝再去作践他们。便对乾隆说:"登州景色最好看的时候是秋天……"说着,便把胶东的秋景绘声绘色的地给乾隆叙说了一番,乾隆准奏,说秋天一定前往。

到了秋天,徐士林进就述职,乾隆又想起游登州的事。这事徐士林并没有忘记,早有准备,便启奏皇上说:"为皇上驾监,我最近回了老家一趟,没想到那里水旱虫风,四灾为患,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流离失所,路毁桥断,车辇难行,圣上请看,"说着,从怀里拿出特意准备的一个猪尾巴大的小萝卜,双手呈在乾隆面前,说:"这是我在老家爬山下拔的一个最大的萝卜,可见那里的灾情是何等严重!望圣上暂缓东巡登州为宜。"

乾隆听了,自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了,当即准奏;同时下了诏书,救济登州灾民。其实,那年登州地方是个好年景,徐士林变着法儿挡皇驾,护着家乡父老。

徐士林做江苏巡抚的时候,乾隆三次下江南,在江宁府,又对徐士林说:"我漫游了不少举国闻名的名山大川,就是没有到过老师家乡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迹的成山,深为遗憾。"徐士林听了,知道乾隆又要提出东巡登州的事了,便深思了一会儿,非常惋惜地说:"原来皇上想东巡臣下故里,是想到爬山一游,那真是皇恩浩荡。可异家乡黎民无福受授,那爬山万岁是万万去不得的。"

乾隆皇帝没有察觉徐士林是在变着法儿哄他,便问:"你那爬山为何我就去不得?"

徐士林说:"山道崎岖,车辇无法通过。"

乾隆说:"那我就步行而上。"

徐士林说:"圣驾难保,谁敢伴驾前往?"

乾隆听罢,心里不悦,生气地说:"文武百官,满朝皆是,还愁没人保驾?再说,到你故里一游,难道你也不陪?"

徐士林知道圣怒难犯,但心里并不发慌,平心静气地对答道:"陪伴圣驾,臣不怕赴汤蹈火,可是那爬山不仅难上,那时间,也怕圣上耽误不起呀。"

乾隆说:"上个爬山,难道还要三年五载?"

徐士林说:"三年五载不行,圣上请听当地一首民谣。"

乾隆侧了耳朵,徐士林念道:"爬山爬山,一爬九年,俯首摸地,仰首摩天,要是踏蹭脚,就掉进了金粉湾。"念过民谣,徐士林又解释说:"那金粉湾是爬山下的一个无底深渊,假苦掉了下去,神仙也没法救了。"

乾隆皇帝听了,吓了一身冷汗。不过他还是倒驴不倒架,硬充好汉说:"不去了,我倒不是怕掉进金粉湾,就是九年的功夫耽误不起。"

鸡姓([jī]xìng)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鸡姓姓氏起源

①、春官之属有鸡人之官,掌供鸡牲,办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警起百官。其后以为氏。(《姓氏考略》)、西夏时吐蕃族姓。青唐羌有首领名鸡罗明。

、壮族姓。(《邕宁县志》)

④、白族姓。

鸡姓姓氏名人

鸡鸣时,明时迁安人,正统中任陕西苑马寺监正。

鸡姓姓氏分布

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布尔察,云南大理,山西大宁、河津,河北林县、平乡,上海,广西钦州、防城、崇左,台 北、高雄、新竹,广东佛山、三水、四会,海南琼山,河南林州、郏县,湖南汨罗、麻阳等地均有。

现在佛山全市仅发现有两姐妹保留此姓。一叫鸡二妹,已过古稀之年;一叫鸡美英,年近花甲。原来,1978年,鸡氏姐妹俩作为归国华侨,随着父母举家从越南“逃难”来到广西防城。国家安置归国华侨时,鸡氏姐妹中,姐姐被安置在佛山市三水区迳口原华侨农场,妹妹则被安置到了海南屯昌。1996年,随着子女成家立业,姐姐随儿子住到了禅城区;也是在那一年,妹妹鸡美英也从海南回来住进了迳口华侨经济区。粗略一算,姐姐在佛山住了有近26年之久,妹妹也呆了9年多时间。

鸡姓有关信息

鸡姓由来很传奇

东兴市的鸡姓人家主要分布在江平镇的那漏村、横隘村、思勒村及东兴镇。但这众多的鸡姓人对自己姓氏来源却有着众多的说法,有人认为“鸡”姓人其实姓“奚”,有人认为姓“奚鸟”,还有的则认为应该是“奚隹”才对。仔细寻味,记者发现其中流传着不少传奇故事。

家住江平镇横隘村的鸡贤积66岁了,他从伯父口里听来的说法是,老祖宗原本姓“奚”,广东人氏,凭借一身好武艺背井离乡来广西讨生活。到东兴后,老祖宗非常中意这里“背山面海”的环境,打算在此开始全新的生活,最终索性连姓也改为“奚隹”,子孙就沿袭下来了。东兴镇的鸡廷文老人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又是另一种说法,鸡姓老祖宗是山东人氏,古时候逃避战乱才跑到东兴一带,为了不让战争时结下的仇家找到,便在“奚”的右边加个“鸟”字变成“奚鸟”。推行简体字以后,不管是“奚隹”还是“奚鸟”,都简化成“鸡”字了。与许多鸡姓人一样,记者也很想揭开鸡姓由来的“神秘面纱”。在鸡姓老者的推荐下,记者找到对鸡姓最有研究的“鸡姓族长”鸡旭昭。鸡旭昭从东兴卫生部门退休后自己开了个小诊所,他曾考察过不少族内各村坡的古墓碑文,还到南宁市博物馆查找历史资料。

据鸡旭昭研究东兴鸡姓的“根据地”可以追溯到南宁苏圩。2004年,他还到苏圩参加过当地的祭祖活动。他介绍说,鸡姓者最初其实姓奚,高始祖叫奚廷拱,原籍山东。明朝永乐年间,为抵御日本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袭,朝廷在各省征集名将,奚廷拱以武举出身应征从军。后来随 战到广西,奉命任南宁总戌。再后来的时候,因为朝廷政权更迭,退出官场的奚廷拱带着子嗣到了迁龙寨定计庄(现邕宁苏圩一带)扎根谋生。

到底鸡姓由来是怎么样的,还没有权威考据。但大多数的鸡姓人都认同鸡姓是由“奚”姓演化而来的,“奚”姓才是老祖宗的姓氏。

共祖坟同祭奠

东兴的鸡姓人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大多是壮族,名字大多是3个字……就连祖坟,也是所有鸡姓人共同的。

鸡姓祖坟在那漏村附近一个叫“圆蹄牛”的山上,占地0.3亩。从祖坟的修建,也可以看出鸡姓人的宗族意识很强。据说坟墓里埋了3个鸡姓的老祖宗,几十年前被盗墓者损坏过,墓碑也在文革期间不知去向了,后来是鸡姓后人凑钱将坟墓修好,由于最原始的族谱在1960年的一场洪水中失传了,老祖宗究竟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从考据,鸡姓人就立了一块碑,上书“鸡帝元”,帝元的意思就是始祖。虽然坟里先人究竟名叫什么,生平有何事迹等“基本情况”早已无人知晓,但祖先安息的“圆蹄牛”山依然是鸡姓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鸡姓人不仅共祖坟,就连扫墓的时间也是一样的。记者了解到,鸡姓人扫墓的日子是农历三月三,而不是清明节,这也是鸡姓人与当地其他姓氏者的风俗不同之处。到了农历三月三,大家不约而同去扫墓,除了祭拜自家的亲人,“圆蹄牛”山的祖坟也是一定要拜一拜的。

通常,鸡姓人家都是四五百人一起出动,先将“圆蹄牛”一带的杂草乱枝整理好,再铺开祭品拜过老祖宗,在祭奠活动中,老人们要把鸡姓的历史说一遍,把成功的鸡姓人的事迹说一遍鼓励后人。祭奠完后,几百人在祖坟前的一块平地上摆好桌子椅子,像是吃酒席似的,将各家带来的祭品吃完,其场面十分热闹。

心态淡泊

鸡姓人还以善良淳朴而闻名。在东兴采访时,只要提起鸡姓人,东兴人都认为他们是与世无争、善良淳朴一族。族长鸡旭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笑着说:“就连我这个族长的,也是平凡人一个,只是有点文化和组织能力,大家才推选我做族长。”据悉,鸡姓人现在大多还住在东兴的山区地带,祖祖辈辈十几代人都在这里过着平静的日子。鸡姓人几乎没有几个做生意的,读书厉害和当官的也十分少。

在东兴鸡姓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鸡十公了,因为他是助人为乐的“典型”。鸡十公早已不在人世,为了探寻他的故事,记者沿着山间泥路,走进了他生前居住的地方——几乎家家都姓鸡的那漏村鸡屋生产组。

一路上,无论是河边洗衣服的大嫂,还是骑在牛背上的孩童,或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鸡屋村人对记者一行都报以友好微笑,眼里透出的都是好客的真诚。记者来到鸡十公第7个儿子鸡齐昭的家,他告诉记者,父亲其实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只是一辈子都很乐意帮助别人,谁家有困难,父亲都会想办法尽点力。此外,鸡十公对家里孩子的教育也很严格,要求子女们为人要善良本分。

在那漏村的电河生产组,记者遇到几户鸡姓“养鸡专业户”,说是“专业户”,但其实也只是养了一二百只鸡而已,记者问及为什么不扩大规模,他们的回答也很相似,“够生活就行可以了”。也许是因为淡泊的心态,鸡姓人比较长寿,老人活到八九十岁一点也不奇怪。

记者在那漏村见到了一位98岁的鸡姓老人。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位老人是现今鸡姓人中年纪最大的。该老人耳朵很背,说话要凑在他耳朵大声“吼叫”才能听到,但身体却很硬朗,只要家人不阻止,老人一个晚上可以喝大半斤米酒。

姓氏独特

由于姓氏独特,在鸡姓一族中,不少关于姓氏的忌讳十分有趣。在东兴当地,人们喜欢把上了年纪生育有子女的妇女称为“婆”,叫起来就用该妇女的姓氏加上一个“婆”字,例如张婆、黄婆等。但鸡姓人可不吃这一套。

横隘村的鸡贤积告诉记者,他称呼自己的爱人为“鸡妈”,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叫妈妈。东兴人还喜欢把年轻小姑娘叫为“妹”,但是如果把姓鸡的姑娘叫为“鸡妹”,可是极大的不尊重。与此相对应的,鸡姓的男子也不喜欢别人叫自己为“鸡公”、“鸡头”等。

鸡姓人取名字大多是根据家谱上的排辈“流水簿”来取名字。因此鸡姓人的名字中雷同者不少,区别也不大。记者得知,鸡姓人为了“流水簿”中的一个字,还专门召开过全族大会。原来,“流水簿”里排了一个“绝”字,大家都十分反感,认为“鸡都绝种了,族人还姓什么?”在全族大会上,他们一致决定把“绝”字从“流水簿”里除名。

改姓

采访中,记者发现鸡姓人改为“奚”姓的很多。据说这是独特的姓氏给鸡姓人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不便。比如鸡姓女青年到外地打工,往往因为独特的姓氏而被人取笑。小孩子在学校里也常常被同学拿姓来取“绰号”。为此,有不少人家出现了“父姓‘鸡’、子女姓‘奚’”的情况,横隘村的鸡雄超的两个儿子就不同姓,一个儿子去当兵的时候改姓奚,留在家里务农的儿子姓鸡。另一个村民鸡贤林的儿子也是因为外出读书了才改为奚姓。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鸡姓人对自己姓氏来源的了解,他们也很想改回老祖宗的姓。近年来,那漏村、横隘村、思勒村这几个鸡姓集中的村子,要求改回奚姓的人越来越多。横隘村的村支书何权德告诉记者,由于改名字手续繁琐,鸡姓人为改姓采取了“从娃娃抓起”的办法,鸡姓人家新生的孩子,几乎都不再姓鸡而是改为“奚”。何权德颇为惋惜的感叹道,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很有可能再过几十年,东兴鸡姓人家就没有了。

  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注:汶从?)。到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繁体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

  “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一、可庆鼎盛日,声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训,世祚自隆昌。(二修 奉直大夫讳相次梅甫定,20派)

  二、忠厚原来远,发祥兆平阳,绪衍河南谱,西江祖泽长。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大宋迁莼邑,兰桂并腾芳。传家惟清白,华国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经绍书香。(二修 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兼理提督七省漕务讳若蒙檀城甫编次,60派)

  三、运会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时多达士,佐治纪循良。(六修续定派语 十九世优增生钟洪敬坪谨订,20派)

湖北京山鲁氏字辈:“智方德修志”。

湖北荆门鲁氏字辈:“大进兴芳德修志尔”。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本之方德修志耳四海名扬”。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声可振”。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榜镇韩榜村鲁河、鲁塆分支辈分:“紫登宁,绍宗兴隆。秀贵兆文胜,受国伯泗时。应正生在作,大启克全昌。重有敦常教,天道协万邦。”(1世~40世)

湖北56塘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圣教,天道协万邦。功高垂勋久,义发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1989年续新谱100代

山东文登鲁氏字辈:“芝风文昌占登云明显龙国富吉祥庆永禄士世康”。

山东滕州鲁氏字辈:“景显在开大宜佳(家)维(伟)念君”。

山东济宁鲁氏字辈:“卓景守先延绪广”。

山东冠县鲁氏字辈:“冠之以公秀孔孟”。

山东泰山鲁氏字辈:“秉曰成德传继永兆绩昌兴隆庆贤祥福贵禄泰长”。

河南息县鲁氏字辈:“文玉景长中林”

河南濮阳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河南罗山鲁氏字辈:“道钟世金玉传家正宝珠”。

河南正阳鲁氏字辈:“富正学义,祥云德第,春华民吉,子健财利,靓广丰伟,功泰崇齐”。

河南商丘鲁氏三异堂字辈:“善大世崇茂,守礼家万昭,文明运开昌,诗书传尽光,英豪忠天子”。

河南确山县鲁氏字辈:明贯帮秉宗,臣章盼中华,堂中传家训,庭上本元公,祖武振周鼎,万世裕德同,承伯显英君,佑文方冠斌,贤士建功勋,继业普天恩

河南省荣阳、郑州、开封、新乡原阳、延津鲁氏字辈:“士丕百好天,彦兴玉广传,照显庆多泽,蕴宏绍详延,龙凤呈彩瑞,麒麟献吉昌,廉洁德操尚,清和永相芳”

重庆璧山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永世荣华富贵兴”。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廷世泽诗礼振家声”。

四川鲁氏一支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安徽鲁氏福支字辈:“殷宏国定文正宗传家齐本立盛学永昌”。注: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后裔字辈。

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明法道富邦,国得兰継讳,维时可大成,宗廷世盛,诗礼传家,文章光上,永庆英华

鲁氏一支字辈:“孝崇正学忠信昭睦”。

扩展资料:

源于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鲁氏

六月四日,在小满暮时抽了个空,到时堰镇塘坝村画家赵蓝天的故乡探古了一番。说探古倒不如说是四下里闲逛散散心,心头暗自生长情趣的一次悄然释放。塘坝离时堰镇不远,从街上往南去大约六里路的光景。小时候没事总喜欢窜和巷子里的伙伴一块儿到镇子周边村落玩耍,也许是他们总有亲戚分散其中的缘故,遛弯有目的感又安全。比如紧靠镇子的嵇家楼、陶思,远一点的红庄、有一座斗拱飞檐老戏台的莫家庄,甚至有时从小镇最北面的茶庵码头,跳上来回送时堰大队队员过渡小船,歪歪斜斜摇着橹穿越漭漭泰东大河,到兴化罗磨堍去了。罗磨堍也有个戏台,只不过是土垒成的,但一点儿也不影响看戏的兴致,重要的是戏完后有大爷大妈的好客招待,热星天里新摘下的玉米悉水瓜西红柿,正月隆冬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米茶以及塞满大小口袋的花生果子葵瓜子。

塘坝虽然不远,但也因为缺亲少故的原因,所以去的也不多,印象也不是太深,记得村子是在一团黑瓦重檐间,有一条鱼脊般细砖铺成又似乎走不完的小街,两边隔三差五的开着些杂货店,行人很少,心头秋风瑟瑟还须提防恶狗欺生追咬。其实堤西小村一直是都是房屋密集却路人稀少,如同成年后走过若干静寥的城市,也许是内心毫无理由地设防兀自形成的视觉屏障,只是凭自己愿望去体验一些缥缈快乐。

客车在610省道与村子交叉处靠边下人,和印象中不是同一条路线,我按照微信位置摸索,一路向东,经过一些新砌的农居、一座闸桥、一座荒芜了的学校、一块村组公示牌。我仔细看了下栏目上张贴的本年度农村补助清册,名单虽列得密密麻麻,但一眼还是能辩出赵姓为村子大姓。再往里走一段路便有条南北走向的水泥大路,路边候车站点上面标着塘坝村三个大字。心中揣摩这条路应该是小时候走过来的羊肠老路,只不过现在平整阔了许多。从村口继续里走,又走上一闸桥,桥年久失修,两边护栏残缺不全。但站在桥顶,四处张望,一条绿幽大河至西向北南绺裂,弯弯曲曲环抱过左岸高低层叠的坝上人家,与天低处金黄麦田交错融合。旷古之情顿生,似乎周团燥热无边的风也陶醉于这画面,瞬间涌出无数陈年麦香淡淡光影,一切变得平静清凉美好。其实这种烂熟于灵魂的景色于人生是一次童稚重返之旅,于心灵是一处参天密林或一汪清澈泉水,如梦中被父母屡屡唤醒的乳名、奔跑喘息之间喜爱的侧影。

沿着水泥条板铺成狭窄的村道左拐进村,两边是农家小院,没有半点鸡鸭嘈鸣。阵阵花香中,村道在一家挂着鲜红招牌的化肥店前分开了,一条路向南,一条路向北,也看不到头。我扎实犹豫了一会儿,因为两条分开的路面也都是用灰暗的水泥条板铺就,这和印象中只有一条鱼脊肠道的场景完全不同,何况路边的房屋大多翻建,以一面面坚硬整洁水泥白墙取代颓垣败壁明清旧迹,没有了往昔门扉扃牖之下犬吠起伏,烈日下只有自己的影子胡乱地晃动。望望由门、台阶、墙、电线杆组成两条逼仄细长巷道,我沮丧满脑子从前高大树影的丢失,但现在必须选择其一继续下去,我偏信此行的意义要比探究乡村建设中农居植被减少更有价值。有关赵蓝天,最早是翻阅94版《东台市志》知悉,寥寥数言:时堰是清代水利科学家冯道立、现代教育家邰爽秋、画家赵蓝天的故乡。可惜书中毫无其一丝后续,若干年后我从百科中了解到赵蓝天是时堰塘坝人,从拍卖网页上知道一些他有别于儿童画领域的作品,通过中华书局庆典纪念和一些豆丁资料知道先生是民国时期数量很少专职装帧设计师,这让我尤为敬佩,但这样的一个近现代儿童教育大家被时代雪藏,个人比较纳闷。在赵蓝天诞生120周年时(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一套《名家手绘老画新涂:创意涂鸦》填色绘本作为纪念,433页的民国儿童涂鸦设计引起我的兴趣,激发我在旧书网上寻找到先生更多的作品,无论是封面、插图,还是全彩绘每一张都散发着鲜明时代气息,也代表了我国早期儿童画发展轨迹与特点。但有关先生文字介绍极少,无非是说其绘画如何,或与百科大致一样的人物生平。这好比一棵远在荒原的大树,山谷里的行僧,与我们世俗灵魂的亲近还相距很大一段距离。带着诸多疑问,知晓一个人的历史、细节,有必要从他的故乡开始。

寂静的村庄并不是死气沉沉,不时有一二辆电瓶车从身边飞过,不知道这么着急瞎忙些什么,也许是开割之前的兴奋与骚动吧。成熟了的麦子在村外沟渠边地垄上成群结队低头并肩亲昵着盼望着,她们眼里都闪烁着太多微笑的星星,我隐约嗅到村中丰收庆典的醺香。

按卫星图上标着的塘坝路向南缓慢独行,我觉得离心中答案快要接近,步伐越显轻盈。在左右贴着村九、十组墙牌的十字路口处停立,用手机大肆取景的时候,有一大姐好奇这异样行为,走出家门询问我找谁,我说打听你们这儿画画的赵蓝天,解放前的人。大姐说,古档先的事要找村子年纪大的人问,她姓王不是本地人,是结婚嫁过来的。她说你往南走,肉店那儿老年人多,或许能问着。谢别好意,南去不到一箭之遥,在丁字口处有一肉铺,几捆焦黄油菜杆紧挨店门,因为时近晌午,卖肉师傅早已收摊,硕厚油亮的肉案后面坐着二三老人闲聊。上前说明来意,众人一脸迷茫,答非所问,看来赵蓝天不为乡人乐道久矣。踟躇间有一五六十模样的人自里转出文绉绉地说:蓝天是我们塘坝名人,镇上文化馆画栏有介绍。至于来龙去脉,我们也不怎清楚,我给你指点个人,老校长赵五华今年九十多岁,应该知道些你想要的情况。老人家就在粮库背后,你左走,门前有一棵三百年的黄芽树,院庭当中有一太湖石。闻此言语,真三揖三让谢其意不为过也。因为早上来之前,我拢在母亲那儿,说要去趟塘坝,有赵蓝天这么一个人云云。母亲说塘坝倒是有个赵五华,听过他两回课,一次是六十年代到夏龙小学听过他讲课,那时人三四十岁左右,做校长,个子高壮实,说话轻言细语,为人和蔼。一次是七十年代从时小去塘坝听的课。至于你说的这么个人没听说过。所以情形之下连忙追问其名,笑答免贵姓赵。说这塘坝现有南街、北街两条街,另有一段石头街就在这东面。解放前也是一市镇,人物众多,有赵镇铅、赵蓝天等等,赵镇铅的墓就新修在村子南面。这南街肉店北角原为赵氏宗祠大庙,祠前有双牌坊,六十年代皆毁,家谱尽失,这里头的关系,你问我也问不出个道道。又径直走到丁字街当中,手指东方:“你就一直里走”。

赵镇(钲?)铅(1903-1941)为抗日开明人士,《东台市志》人物烈士篇有专门记载。至于与赵蓝天之间何种族中关系只有待村中长者说明,我对家谱、村志的存在毫无想法,经过时代冲击,历史变迁,这类依靠封建族亲而产生记人记事文化大多消失殆尽,除非有好事者再潜心编修,然而热心赵姓指路者寥寥几句已一语成谶。当下按照所指方向一路转弯抹角找赵五华老先生去了,大概这段位置处在村子中央,老房子渐多,大多坍圮荒废,山墙与屋顶挂满枯藤野草,早已人去楼空,但从青砖黛瓦间大致看得出过去也是殷实人家。望着越过院墙无所畏惧的粗枝肥叶,不免滋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临凭古光阴似水之感。倘若大门还半虚掩,心中倒会是另一番情趣:“会心一笑,梳子寂寞老”,很多时候我希望是后种情形,有家才有归来,在期待眷念当中体会出人间美好。无尽的等候于人生是种残酷,即使油尽灯枯,但至少在它闪亮的每一瞬间,心怀温暖。桃花灼灼莫负人间四月天,总有那么一些“斜柯伫立”“墙花影动”的韶华情怀让我们感动,虽未执手白首,你若安好,便是天晴。

向东磨转了一圈也没看到什么三百年前的黄芽,倒是在一偏僻处发现一青砖长墙,附着绿苔的高墙每隔几步就有一凸出墙垛,结实有年代感,脚下路也呈细砖鱼脊状,大概这就是指路人所讲的粮库吧。向东去转过弯,一溜窗墙中央有座门楼高耸,傲然独立,路对面是一宽阔破旧的码头。那门楼最上面半圆弧形,水刷石敷底,中间凸出一巨大五角星,简约美观大气,典型的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大门洞开,走进去,当中是片空旷水泥晒场,南北各屹立一排50米开外白墙仓廒,占地颇大罕见,若从高空卫星视角来诡探,亦显得突兀而气魄,除门楼北临街办公房部分屋顶坍塌,整个建筑外观另无太多损坏。我粗算了一下两列廒间约1500平米左右,这样仓储规模远非一般村落可媲美,即使与国家同期标准苏式仓相比,亦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当时塘坝廪食之富足,水运之发达,位置之重要。最是繁华处最寂寞,如今颓废竞成世俗一景,望着阒无声息的晒场,门楼上依旧熠熠生辉的五角星,回想起小时候端午之际农村夏征统购中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心最荒凉,真是光阴轮流,当年那些提倡庙产充公办学的乡贤要是还活着,倒又会是怎一种说法。绕着粮库周边小道一路找寻,有收荒匠电动板车直面而来,挥起手中喇叭高喊:铜钱铜板旧书旧画收啊,坏手机坏空调坏冰箱收。局促避躲之间,板车已绝尘而去,留下一连串抑扬顿挫的呐喊余音在空荡无人的巷道久久回响。心里暗想,这收破烂的什时变成跨行铲地皮捡漏的,走街串巷也学会了看菜下饭,知道这庄子的底细。但总觉得这叫喊声哪里别扭,没有:“收长发短头发,收旧书旧报纸”般耳能熟详,听得安逸。胡思乱想奔突中,有一穿蓝白条衬衫乡人喊停笑曰:赵五华老校长家不就在你身后?好诧异,咫尺往来难道全没有秘密,或是个人怪异行为惹人注目。总之是不顺,扣门问老校长在家吗,有一中年妇女从厨房端着个碗走了出来,听完来意说:爷爷早几天被嬢嬢带到苏南,要待好长时间,你来得不巧。无奈告辞,然心有不甘,举手机拍那庭院中用几块湖石叠成的假山作留念,犹未见黄芽,待欲问这事,须臾女子已退至里屋,这坝上寻长者不遇与黄芽树倒又成一对遗憾事儿。

思绪萦纡于白墙黛瓦间,说实话,这乡村巷道与我所在城市边缘改造之前很是相似,甚至要整洁得多,如若撇除去空气中一些长年累月草垛秸秆带来的气味。或许正是这种经过时间洗礼酝酿出的气息,蕴藏了一些与生命逆行的事物、一些忘却的时光与快乐,在某个心弦触动的时刻从凝固的纹理中跳跃出来,表现如一首熟悉的音乐,原乡的风景,是夏夜萤火虫,是心灵抖动出的光辉;如襁褓中婴儿微笑,是你曾用尽力气对父母的呼喊,是火焰,是黝黝黑暗裹不住的麦穗婆娑之夜。这对于无限奔走的欲望似乎是一份久候的恬静,恰逢其时的慰藉,刹那间似乎明白纵尽一生所追求的活法往往抵不上被自己鄙夷的视而不见平凡生活。怀揣着来时目的,在一番磕磕绊绊的碰壁之后,倒显得不那么紧迫重要了,看着眼前密密匝匝的房屋,头顶上天线纵横伸展的黯淡天空,心里突然惦念起指路人所讲的石头街和北街了。别看这坝上虽小,但要在井闾陌巷间找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捷径也非易事,因为重重回旋之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好奇支开你原来想走的道路,比如一块苔藓幽幽斫满刀痕的磐石竟自立在路口;一扇大门敞开的人家,天井里堆满了花花草草却不见主人身影;一栋八十年代特色的两层平顶小楼,粗砺破旧的水泥栏杆,深红色与米**相间外墙日趋斑驳铅华尽褪;还有这屋脊斜背后矮矮的照壁,上面用水磨石玻璃条镶画成一面打开的折扇和一团蜘蛛网样的八卦图案,照壁看似与小楼是同种年代风格,只是当中隔着条村路反觉得鲜亮许多。门庭檐砖上刻个团扇、荷花、渔鼓等寓意吉祥的暗八仙倒是早年常见,而这照壁迎面直开之“扇”是指“与人为善”之谐意?还是祛妖邪于万里之力道?再加上个光芒四射扭转乾坤的八卦或为化解路冲之说?总之猜测不透。看着凋敝小楼临巷封闭了的窗户,想着照壁后面高高竖立的人家,一喜一悲,一善一恶,这其中玄机真不如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或丢块山石让彼此省心而皆大欢喜。闲情于坝上寻常百姓家,透过扰扰世事,捕光捉影间获得的不止是缕缕风景。

绕过照壁人家,应该是到北街吧,眼前出现的这条东西向路竟笔直明亮起来,原来这街与巷子看似是一样水泥板路、两边差不多住家,但仔细看还是有些区别,古人云:直为街,曲为巷。这里弯弯曲曲的细巷子还果真应了这个道理,怪不得刚才东来西去总是摸不到出路,问题也不全在于自己的心神不定。二者,这街除了直一些外还有点宽,脚下的地是用两块水泥长条板纵向并列铺就,不似巷道一条板居中。明白了这一事理儿,再在坝上门脸儿不多地方闲逛也不至于街巷不分。以水泥板取代青砖既经济又实用,道路平坦,排水疏浚维修起来也方便,依稀还保留了一份青砖厚重列序的美感,这美感似乎是其他村庄刚性路面建设中所无法比拟的。青砖不可复,退而求其次,自成一格矣。往西去,一大段鱼鳞细瓦白粉墙退尽漆色的门窗,阳光下格外安谧随性,像这类当街一明两暗三开间清末民国时期的房舍,门脸坎墙与两侧小窗呈眉高眼低状,现在大都拆毁无馀。但在这坝上,且不算街背后拥挤人家有否,单这块路两旁毗邻对称的约莫就有十来家之多。想不到偏僻一方的塘坝村竟还暗藏这么一片原汁原味的廛里麇集去处,这纯属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人烟处。然而小街也不甘于这么平庸冷清,再里走,终于到了坝上商业中心,老式店铺缀连,其间掺杂着一二家挑楼门面,极像一张珂罗版旧画,阳光从两边门楹伸展过来的雨棚溢出,四处弥漫着月季花香般慵懒气息。低矮屋顶上空似乎有浅栗色的风在电线间不停地翻滚雀跃,向下扑簌摇落,撩闲起那门闼上方方正正的大红标语。时间竟如书画一样巧妙,将激情过后淡忘了的疼痛收拾在这人间悄静的旮旯。一路走来,有神马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卫生所、男女浴室、一家货品俱全的海五商店、历史感极强的供销社门市部和几爿门面矮小的日杂小铺,走到尽头便是分叉口那家挂着鲜红招牌的化肥店,一旁墙角长满了半人高的花丛。

初看到农村淘宝四字,一头雾水,想问个明白,然店家门板紧闭,打开手机百度,原来是阿里巴巴集团与政府合作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便于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利己利民项目。这下乡又涨见识了,自己心里嘀咕着。农村淘宝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设立,是阿里根据评估在几个村子中选择一个较大的人员往来聚集的地点作为网店所在地,进行资金投入。这坝上情况我来之前在行政网页、地方编纂资料上作了一些查阅:塘坝村现有户籍人口2460人,808户,15个村民小组,辖区占地845平方公里,耕地3600亩,水面1000亩。水路南官河在村南自东向西过境穿流,河流众多。通过区域内对比,这塘坝村人口、耕地面积在全市368个村算排前,可以说是一个大村,自然具备阿里建立村级服务站所需条件。关于村子来历,85年《东台县地名录》讲:明末,洪水暴发,群众在此开塘取土筑坝,故名塘坝。对于流经该村的南官河走向书中介绍:东起安丰接串场河,向西经时堰公社陶思庄入泰东河,流经梁垛、安丰、先烈、时堰、溱东公社。全长19公里。有趣的是《东台市志》边界河道一节中说:“南官河亦称运盐河,又名大尖河、六十里河全河东起安丰镇境内接串场河,西至溱东镇青蒲角入泰东河,全长30公里,该河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兴挑。1972年在开挖安时河同时,溱东镇兴办南官河西段改道工程,将原由汪河入泰东河,改由白米河、知青河入泰东河”。这里有个歧义:南官河西入泰东河的走向。我在翻阅83年增编的《东台县志》看到有关记载:从安丰场串场河大尖的李家港向六十里出青蒲并入运盐河故名六十里河,是富安、安丰运盐到泰州的通道,又称南运盐河或南官河。嘉庆二十年(1815)因雨停浚而非兴挑。此河开凿历史无考,《县志》中最早提及此河是“雍正二十三年(1758)自青蒲角、大尖河至安丰场,增修纤堤60里”。可知六十里河(大尖河)走向早其前已贯通,大致为安丰经后港孙家庄西至青蒲角入泰东河,但后来由于淤塞未能疏浚,最终从杨家垛改道塘坝村向西北经陶思庄入泰东河,而非村情介绍所说只是从村南自东向西过境,这也符合了85年《地名录》所记载。通过《地名录》、《市志》所附地图河流图例比例,甚至最新卫星图实情,该河河宽明显大于1972年新挑知青河,所担负低洼区的引江、排涝作用可想而知。至于《市志》所讲汪河很大一部分已淤塞荡平,无迹可寻湮灭于时光长河。当然事不躬行,具体事实数据要有询水利单位。这么一些自圆其说,我只是希望还以从东折北合抱塘坝如玉般绺裂的那条大河,滋养着我西乡祖祖辈辈的大河,我灵魂里那清澈的恢恢南来波光潋滟的西夹河之襟带有份美好所属。就像某个兢兢业业收拢的名字,如风如飓,黑夜按捺不住的出现,顷刻间驱散重重羽翼之下藏掖的嗫嚅与阴影,天空群星璀璨,白银色四肢在头顶缓缓涡旋摆渡,在激荡无比的胸怀无限流转,无限幻想。我有种想法,东台县建置时全境内北到南应有四条运盐主支河道,分别是由何垛场、梁垛场、安丰场、富安场出发的泰东河、十八里河、大尖河以及经仇湖的墩北大河。南官河称呼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河流,随着西部低洼积於,临海盐场兴废,逐步形成今天由陶思庄入泰东河的走势,它的最早路线或为富安、仇湖、南芗(姚簖)、孙家庄、鲍庄七里横河至罗村青蒲角入泰东河。

沉湎于自我世界,文字只不过是思绪恣肆的结果,俯仰拾取之间姿态的寂寞改变。就像我陡然站在这村供销社门市部台阶前,仰望门头檐墙上那行遒劲水泥大字:“时埝供销社塘坝门市部”时的恍惚,估且不去思量这“埝”与“堰”在西乡音义中的混淆,彼此错用的历史,单纯一个敲击灵魂的字便会释放出无数人生感慨:小小身影踽踽独行于故乡湿漉漉石板路,那些遗忘在票券、胶靴、桐油伞、火柴、煤油灯花里的故事又暗自长成娇艳茂盛的花朵。几乎是一夜之间,公社、派出所、供销社大门口悬挂的白底红黑字条牌抬头皆改名为时堰乡某某。这堰字可是个从来没有碰到的字,好奇于这变化,走在高高的圩堤上眺望天空南来的风云,生命开始有了某种忧郁与憧憬。年少的我自然不会去留意街坊邻居口中流传的变动原委,只是无聊时更纠结这“埝”与“堰”宋体衬线的顿挫,笔画的繁简,甚至是字形的亲和与生疏,以致到今天偶然翻出高中毕业合照,注视相片顶部那句:“东台县时埝中学某某届某某班毕业留念”时,倍感亲切与心跳,或许更多因为那行大字下曾经相濡以沫的微笑面孔。拍这张照片时,已是实行“政社分设”很多年后的事,这尘世中许多温柔往往来自平日无意的坚守。我突然想起那清癯谢顶的年长照相师傅,顶着烈日从十八里外溱东风尘仆仆骑车赶来,有同学悄悄说这人是那个长得白胖课堂上总喜欢讲“拓扑学”年轻教师的父亲,而非惯例由学校通知本镇林家照相馆来拍照的。依依惜别,一团风华正茂合影后,散伙饭上一贯严厉的班主任动情赠言又惹得男女同学眼睛发红唏嘘不已。逝者如斯,倏忽之间联想起老家门墙上曾有一块隐隐若见笔法工整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白底红字口号,想起每年秋天这墙上屋顶必须清除的瓦菲,想起踩着这屋顶摘下又大又长的番瓜,想起某天父亲回来,找人在这屋檐下钉上电线瓷瓶穿墙引线用上照明。想起后来离开这屋子母亲有天谈起,父亲在耕读办期间,因“县对敌斗争指挥部”内部派系斗争被莫名牵连,传至家乡遭受种种肉体鞭笞,复职后仍旧废精耗力工作的种种往事。想起若干年后有报社约稿退休人员写难忘岁月回忆,父亲只是写早年做教师时冬夜备课一群人将糙米放在热水瓶里焖熟充饥的生活乐趣,从未涉及一字半星个人遭遇。恍然明白,以莲花包藏微尘的世界一直存在于平凡生活,所谓一叶一菩提,明心见性,有趣包容地活着,才是最好的修行。这么一个“埝”字是通往光阴深处的一把钥匙,也印证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古朴情怀。

然而当踏进店内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沉溺于时光的好笑。宽敞平房齐当中隔成两半,两边的玻璃柜台排架上堆满了食品日杂五金农资,黯淡而凌乱,与印象中供销门市的琳琅满目迥然不同,也许是少了那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幅标语;熙熙攘攘、喜气洋洋的年画;明码标价,老少无欺的排队购物氛围。年老的店主在破木椅上打着瞌睡,弥漫其间的只有没落与衰败,所幸的这种潦倒,不再有来自对体制“缺陷与落后”的指责,报纸上也鲜有人物站出来吱声,大家变得瘾君子(junkie)一样安静。但愿这门市斜对过挑楼玻璃门上色彩亮新的“益农信息社”写得真切,能够踏踏实实地给坝上农民带来实惠。纷纷扰扰,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山墙、电线杆黄黑相间底部贴满的花花绿绿小广告,比如有各类优惠好消息、防水保修、集中批发、某某银行驻村经理、草地贪蛾识别与应急防治技术措施、处处可见的村规民约,当然更少不了那些屡禁不止的:军医苗药专治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妇科男性各类疑难杂病广告。真是有趣,很少有兴致慢慢厌厌看这种与我生活毫无关联的东西,细想之下,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违反职业伦理,只是以治病救人的角色维护着不幸者的尊严,而非以道德捍卫者自居。《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说:食色,性也。《论语》中也云: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可见男女康乐之事是天性如食物一样为生理所必须。但过于贪念荒于嬉而不幸中标,实乃冥冥之中的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患者病急乱投,其中自有考量,而千百年来游方郎中行医于江湖,凭验方、秘方讨生计之外对社会亦有趋善积德之用。对于其四处张贴,你爱也好,恨也罢,事实上它如神一般存在于这世界,或以牛皮癣揄揶,但无论如何社会还需有所包容。怎样包容几十年来我们文艺及舆论尚好在露点与露底之间躲闪挣扎,欧美人士却早已一脱到底,这不UC新闻报道:近期英国又有男女网友光天化日之下约炮于露天广场而被学生家长痛揍。我实为痛揍两字振臂高呼。约炮、野战是自古就有的事,孔子本人出生来世也得益于野外交合,时父叔梁纥66岁,母颜徵15岁。故夫子强调:君子好色而不*。丰子恺在《旧上海》中写过,他洁身自好,不曾嫖过妓,但走过四马路西藏路口也不免心猿意马想见识见识。我在查找赵蓝天在装帧方面有关贡献时,接触到若干民国书籍,有意思的是战前文学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旗纛下尚能有序健康发展,41年上海全面沦陷后,不确定、表浅、玩世不恭甚至色情混乱等特质则为海派新星们所热衷,即使是女性作家也不能免于时代语言上的粗糙与挑逗,如苏青的:“饮食男,女性之大欲也”,张爱玲的:“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以致有后来被追捧的“男女间叉叉与胃”的奇言怪论,更不屑谈两姝为同一男人怨恨终老,彼此在心灵细枝末节里逡巡斜睨,或著以刹那间才开始便告结束;倒挂着的蝙蝠,泊泊一线黄泉被啜饮等等性隐晦来争风对峙。君子佳人尚且如此,何况区区平头小百姓乎?所以根治不清的东西可能包含了亘古不变的基因,就像坝上这电线杆上密密麻麻杂七杂八的广告,亦是某种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

                                     

                                    刘晓东 2019816稿1

揭开两座朱升墓之谜

——谜团重重的朱升父子身后事(之四)

朱升是在洪武二年(1368)请老归山回石门,因患肺病,二年后(1370)死于石门家中。

但他的坟墓却落在江苏省盐城市,这是朱氏后裔集资建的朱升墓。墓碑记载“洪武二年,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退隐。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筑室于南龙港。次年病逝,葬于盐城南龙港文曲沟,享年72岁。”

从朱升的《枫林集》和朱同的《覆瓿集》,梳理出朱升逝世前后的生活轨迹,可以确认,朱升的最后岁月是在石门度过的,盐城的记载是有误的。

至少,现在有根据的只是朱升的七世孙朱从馨墓落在盐城,他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十二月(有出土文物为据)。

从朱升去世的1370年到七世孙朱从馨去世的1504年,相隔134年,(平均一代19年,符合徽州世系特征)。

朱升死后为什么先葬汊口后改葬詹田

朱升墓到底在哪里?

古代徽州人有个风俗,过了六十,就得准备自己的棺木和坟地了。朱升早就为自己准备了墓地,那就是詹田。

《朱枫林集》里的有首朱升写的五律《得詹田佳城》:

朱升的墓址肯定是请风水先生(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勘察选定的,这首诗没有注明时间,但从“海内风尘息”可知,当时朱元璋已控制大局,国内形势趋于稳定。从诗中“亲朋何用哭,含笑入黄泉”,可以看出,朱升对人的生老病死规律淡然面对。

但是,朱升死后没有立即入土詹田,据弘治《徽州府志》是葬“在汊口,后改葬詹田”。

仔细看《安徽省地图册(2011年版)》,发现休宁县有个汊口乡,距石门有20公里左右;而石门附近也有个汊口,是个自然村。距石门仅2公里左右。

显然,朱升墓先是葬在离石门附近的汊口村,而不会葬在离石门40里左右的休宁汊口乡。

我查了从明嘉靖到民国歙县区划,在民国《歙县志》中,石门、汊口、占田均属二十五都,占田即詹田,据《康熙字典》,詹“又通作瞻”“又与占通”。

当时为什么没有归葬朱升选定的风水宝地詹田而先葬汊口?从朱同的文章中可解开此谜。朱同在《卒哭祭先考文》中说:

呜呼哀哉!流光迅速,节序变迁,卒哭在临,重増崩溃。按礼三月而葬,今不能遵者,泥乎葬书隂阳拘忌之说,此固先考平生之所留心者,不能破其惑也。

古代汉族的丧礼仪式是很讲究的:孝子自父母去世至出殡,哭不绝声;殡后思及父母即哭,不择时间,称“无时之哭”。”卒“即终止,”卒哭“祭为终止“无时之哭”的祭礼,自此改为朝夕各一次哭奠,称“有时之哭”。

按周代礼制,士三月而葬(大殓后须停柩待葬,为时三月),自葬日开始接连举行三次虞祭,”卒哭祭“举行在第三次虞祭后的一个刚日(天干纪日法,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此时距始死约百日。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卒哭”礼。

朱同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卒哭“祭马上要到了,按古礼,应大殓后须停柩待葬,为时三月,但现在不能遵守这一规定,因为葬书上有隂阳拘忌的禁忌,必须回避这个日子(朱升是十二月去世)。而阴阳之说是朱升平时研究最深的学问之一,因此只有按照朱升所信奉的学说,提前”急葬“(急葬谓家贫或以他故不得待三月,死后即葬者)。

既然是急葬,就没有更多的准备时间,所以临时葬在汊口,以后选定吉日,重新安葬在风水宝地詹田。

这应当是朱升先葬汊口后改葬詹田的原因。

詹田在哪里?

詹田地处休歙交界处,现在地图上没有詹田,只有旃田。詹与旃、占读音均为zhān,是同音字。

从詹田到旃田有个地名变迁的过程,嘉靖《徽州府志》记载歙县二十五都有6图8村,其中有就旃田、石门、黄墩等。

到了清顺治《歙县都图全载》中,二十五都一图有石门、詹田等,旃田变成了詹田;

到了清乾隆,二十五都6图19村仍有石门村,没有了詹田村(可能合并了),新增了汊口村。

到了清道光,二十五都6图44村,又增加了占田村,詹田又变成了占田;

到了民国,二十五都6图40村,有石门、占田、南溪南、篁墩等,又增加了石坦、乔亭、呈田、汊口等村。

到了2005年,王村镇有旃田村,石门乡有石门村,解放前二十五都的旃田、石门两村分属两个乡镇,一直维持到现在。而汊口村并到其它村了,但地图上还有。

由此可知,詹田、旃田、占田、汊口、石门都是明朝二十五都的范围内,和志书上记载朱升的墓葬地有关。

盐城为什么有朱升墓?

问题说到现在,已经基本弄清楚了,朱升墓就是先在汊口后迁到詹田,也就是现在的歙县王村镇旃田村。

朱升去世后,朱同到京都任职,洪武十八年(1385),受户部侍郎郭桓案牵连,冤死狱中,这一年,他才46岁。

我原来认为,朱同死后,他的子女会离开石门逃避他乡,有可能逃到盐城。但后来读了范涞的文章,感到问题不是如此。

范涞(1538-1617)即范晞阳,休宁人,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转福建左布政使。

万历四十四年(1616),距离朱升去世246年,七十九岁的范涞“过榆村,乃偕程氏姻友,由深麓逶迤三十里,抵石门”,见到了朱的裔孙朱时新、朱时登、朱庆登(有版本名字不同),“因获展拜先生遗象像,阅所藏谱画图籍,挹芳撷华,师资自幸,而龙飞首顾,扁(匾)御书‘梅花初月’大字,千载如新。”

这份资料太珍贵了。按年代算,朱时新等人大约是朱升的十三世孙了,仍在石门生活,虔诚地坚守着祖茔,保存着朱升的遗像遗物,甚至朱元璋题写的“梅花初月”的匾额仍保存如新。

而据盐城挖掘的出土文物,早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朱升的七世孙朱从馨已葬在盐城。这说明,朱升的后代有部分早已离开石门外出谋生。

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一、朱同18岁娶妻,朱升在世时,已有孙子。朱同冤案是受贪污案牵连,不是谋反案,不至于像李善长那样祸及九族,殃及子孙。所以,朱同的子孙仍然在石门平安生活。

二、朱升尽管去世多年,但光辉永存,历代都有来石门祭拜的官员和文人,《朱枫林集》里有不少这样的祭文。如洪武四年(1371),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王克恭来新安“旌旗朝麾,夕驻石门”,致祭于故翰林大学士朱公之灵;洪武四年,门生黄枢偕弟权等、正德十三年(1518),翰林修撰唐皋(歙县岩镇人,正德间状元)也先后前来祭奠,留下祭文。一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距离朱升去世246年,致仕的福建左布政使范涞仍来石门凭吊。说明,人们对朱升的追思之情从未间断。而朱升的后代仍有人坚守祖茔和老屋供人凭吊。

三、随着时光流逝,朱同的子孙繁衍,那点薄田茶山难以养活众多的人丁,有部分朱氏子孙离开大山,或读书入仕,或经商求生。

我看了一些徽商史料,从成化、弘治开始,已有一些徽州人远走他乡谋生,这是徽商的先行者,这些人最早介入盐业。研究徽州一些家谱得知,安徽歙县詹田上坦的程氏,就有人在成化年间始迁外地,后裔后来辗转又到福建经商。

朱升的七世孙朱从馨是葬在盐城。而盐城从西汉建立盐渎县(渎是运盐之河),当时这里遍地是煮盐亭。“环城皆盐场”,这里是东南沿海重要盐业中心。

朱从馨的的先祖也许也在成化年间外出谋生,落脚在盐城经商,成了第一批徽州盐商。 “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筑室于南龙港”,这段家谱的记载应当是朱从馨先祖的活动轨迹,但绝对不是朱升。因为,年老多病的朱升夫妇两老经不起这样折腾,也不会抛开家乡的祖茔和子孙而顾自己躲命。 朱从馨的祖上离开石门时,也许带走了朱升的部分遗物,如衣帽等,作为纪念。到了异乡,他们将这些衣冠埋葬,作为朱升的衣冠冢,以示纪念。以便在清明等节日,后辈进行祭奠。

衣冠冢,是古代一个常见而重要的纪念方式,始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上(汉武帝)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就有衣冠冢的记载。

杨贵妃衣冠冢在长安,史可法衣冠墓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杨敬、袁崇焕、孙中山等许多名有都有衣冠冢。祁门古英

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

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1、四川达县桂氏字辈2、四川泸州桂氏字辈3、四川宣汉桂氏字辈4、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辈5、湖北武穴桂氏字辈6、湖北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