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山寺的文献考证
左山禅寺历史上可谓高僧辈出。唐朝高僧赵州从谂和尚最初就是从龙兴寺(现左山寺)落发出家。赵州和尚,又称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现菏泽市)郝乡人,后因久居赵州(现石家庄赵县),被称为赵州和尚。从谂禅师曾在池州南泉寺普愿禅师门下参禅,因体悟心法禅机,受到普愿的嫡传,成为南泉普愿禅师的法嗣。他离开南泉后参访各地,直到晚年才到赵州的观音院(现柏林禅寺)居住传法。赵州和尚在赵州一带传法40余年,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圆寂,世寿120岁,后皇帝谥“真际大师”。从谂的禅法为世人所重,《景德传灯录?赵州和尚传》谓:“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
梁普通元年〈520〉由南天竺菩提达摩来华,中国始有禅宗,经慧可、僧璨、道、弘忍至惠能〈638-713〉,约二百年间,于初唐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一派,是实际的禅宗创始人,影响到全国的发展,并形成以後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及杨岐五家七宗。自唐至元、明,一直不衰,发挥了自悟本心的顿悟禅,打破了教下的三祇成佛之说。唐末临济宗创始人,为黄檗的著名弟子义玄禅师,以单刀直入,简明扼要的禅法,接引学人。涅盘经云:“众生皆有佛性。”即有佛性,如何成佛?临济提出“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可谓是精辟深入,开悟超绝之言,诸佛无心,故证无上道,凡夫有心,故堕入在生死。《黄檗断际传法心要》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心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
临济早期故里资料未定,因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祖堂集》二十卷散佚,宋《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于景德元年(1004)入藏,其卷十二载:镇州临济义玄 禅师,曹州南华人。直到1912年日本学者于韩国发现《祖堂集》古本,本书卷十九:”师讳义玄,姓邢,曹南人也。“始知南华与曹南并非一地。据《曹南文献录》、《山东省曹县地名志》、《邢氏家谱》、《临济录抄书集成》、《曹州府县志》、《史记会注考证》等书证实,临济并非曹州南华人,确系曹南(曹县)邢寨村人。于村邻隆兴寺出家,义玄为俗名。临济弘法主要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至宗咸通八年(867)。这十四年中,以临济四喝、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无位真人、一心也无,为接引学人之重要宗旨,嗣法弟子二十馀人,得法弟子不计其数,法布全国,且传至越、韩、日等国。曾获各家好评。《临济录》之各代刊定及其流传分五代、两宋、明清。《临济录》内容,分上堂、示众、勘辨及行录,盖括全文。自美国于1893年召开世界宗教大会后,中日禅宗已受到欧美各国的重视,美、英、 法、德及意等国,普遍兴建禅寺,参研禅理,临济之”无心见性“,更是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与探讨,穷根究底,直探灵源,在无中彰现出本有之妙心,所谓:”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国际是一座庄严无瑕的莲花世界,和平吉祥,清净不染,芸芸众生,于此大海中孕育及临济心灯的传承密印,终成无上正等正觉。偈云:拈花微笑一枝莲,不染清净天自然;碧海波影清凉月,跳得月过牢狱关。其觉悟众生之功,既溥且远矣!
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邢」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公旦第四子受封于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公元前662年,邢国被魏国攻占,公族子弟以原国名为氏。二、以邑名为氏。据《姓考》所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邑(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其后亦有邢氏。
得姓始祖
周公旦。姓姬名旦,一称叔旦,文王第四子,因采邑在周,为公爵,故称周公旦。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武王驾崩,因成王年幼,由他摄政。摄政期间,亲率大军东征,剿灭武庚和管、蔡及东夷部落的联合叛乱。加强对殷商顽民的监督,旋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在封区范围内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成王亲政后,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后成王念其功高劳苦,将其四子封于邢,称邢侯。春秋时,邢灭于卫,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邢姓。尊周公旦为邢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德行堂”等。
迁徙分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邢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东北(主要以闯关东的形式)、粤等地。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辽宁一带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鸦片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邢登云,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登云系浚县城内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万历辛卯科(1591年)举人。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加五级记录二十次。与邢登云当时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清代嘉庆《浚县志》载:邢登云,其父邢三省,乡里称为长着,登云,明神宗19年举人,先后任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当了20余年明朝的官,为官勤政清廉,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和一般的穷人没有什么区别。 清代《凤翔府志》载:邢登云为明代陕西凤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隶浚县人。
有关邢登云的记载和文献不多,远没有邢云路的文献丰富,因为邢登云和邢云路的经历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将邢登云和邢云路误为一人,普遍认为家谱和浚县志有误,将邢云路写成邢登云。1997年父亲邢长存在“邢门祖先墓志铭”中将“邢登云”误认:又名“云路”。这主要是两人同是明代万历年中的举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佥事)。
为了弄清两人的基本情况,本人相继查找了清嘉庆、光绪和现代版《浚县志》等资料,查找了邢云路、邢登云曾经任职的地方县志府志《徐水县志》、《安肃县志》、《临汾县志》、《凤翔府志》、《凤翔县志》等,基本查清了两人的情况。经查阅资料,本人认为两人的经历和仕途区别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派辈字不同。邢云路在家谱上的派辈字是“云路”,同辈有“云溪”;邢登云派辈字是“登云”,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二、中举人的时间不同。邢云路是明万历4年(1576年)中举,邢登云是明万历19年(1591年)中举。中举时间两人相差15年。但是邢云路万历8年又中了进士,而邢登云没有再中进士。
三、任职地点和职务不同。邢云路出任过繁昌、汲、临汾知县,升兵部主事,由员外出为河南佥事,历参议副使,终按察史。而邢登云被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
四、其他不同。据清《安肃县志》(今河北徐水县)和1997年版《徐水县新志》记载,邢云路为邢鏸曾孙,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人。河南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鏸与子邢时旸先后任知县,曾先后在直隶一带任职。由此推断出明代嘉靖年间邢云路随家人迁到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的。清代嘉庆《浚县志》和清代《凤翔府志》均载:邢登云为北直隶浚县人。
左山寺的文献考证
本文2023-09-22 01:26: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