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的手抄报素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素材,第1张

 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是关于家风家训的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手抄报1

 家风家训手抄报2

 家风家训手抄报3

  家风的名人名言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宋)王应鳞

 重礼仪,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讲城信,严情操品性,亲穆存心,得意不宜再往,严教子孙。

 莫贪意外之财,勿损人而利已,重道德修养,富贵不忘济贫。

 正人先正已,父母要先化除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已,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百善孝为先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业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

  小学生家风家训手抄报资料:好父母家规新十条:

 1、在家庭里讲民主,家长要处处作则。

 2、家长要尊重孩子,教育孩子以鼓励为主,但绝不纵容孩子。

 3、不要打骂孩子,要跟孩子多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应有的“惩罚”。

 4、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勉励孩子勤奋学习。

 5、不要瞧不起孩子,不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之类瞧不起孩子的话,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6、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玩具等,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7、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增强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

 8、尽量多表扬孩子。孩子有自信心,学习才更有动力。要使孩子经常感觉到自己学习上取得一切教育。

 9、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同时教他完成计划的方法。

 10、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与孩子商量着解决。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收集了家风家规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家风家规手抄报内容

 家规:

 家规就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

 家训就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风:

 家风就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谱: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包含了“记”和“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主要分为书本家谱和非书本家谱;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装订成册的家谱;非书本家谱主要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布谱、神轴图谱、光盘家谱、互联网家谱。

 刀有刀谱,

 枪有枪谱,

 剑有剑谱,

 棍有棍谱,

 琴有琴谱,

 棋有棋谱,

 书有书谱,

 画有画谱,

 家有家谱。

 您的家庭有家谱吗

 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

 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

 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

 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您的家庭属于什么之家

 古人云:

 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家;

 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

 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

 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王侯将相,宁有“谱”乎答案是:有谱!

1、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2、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3、好孩子家规新十条。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上学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说我回来了。离家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去哪里,做什么,几时回。吃饭时要等父母,全家人一起吃,坐姿端正,谦恭有礼。父母回家后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好。记住父母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父母不舒服要勤问候,父母生病时要为父母端水送药。在生活方面不跟条件优越的同学攀比,不向父母提过高的物质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功课,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这个是手抄报的大致版面,你可以从这几张中选取。望采纳

以下是手抄报的内容,加油(つ•̀ᴥ•́)つ:・゚✧

大同民俗

大同风俗之一——婚俗

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结合在一起,其婚姻礼节也是相当繁杂的。正如《大同县志》所述:“媒妁通言两家父母,既许诺,然后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换帖,即古问名,纳彩礼也;迎娶有日,行纳币礼,名曰:下茶;即以请期书附之,名曰:通书,即古纳吉、纳征。请期礼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曰: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女家即以所资妆奁纳于婿家;及期,婿家备肩舆,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亲。女家也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舆至婿门,名曰:送亲;绅士家行亲迎礼,庶人多不亲迎,仅以女眷摄之,婿则俟于门外而已;既迎入于中堂,外设香案行礼,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礼如古制;次日,新夫妇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长族亲,名曰:拜堂,即古庙见舅姑礼也;是日,女家具酒馔送于婿家,即古馈舅姑礼也;婿见妇之父母,有于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后卜吉行者,女也随婿省亲,名曰:回门;至弥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还,名曰:住对月。此则俗礼也。”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大同地区的结婚礼节也比以前简化多了,但为了取结婚吉利,迎亲时,新郎一般要戴红花。傧相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布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名曰:“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名曰:“五方吉庆”。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新郎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名曰:“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交给新郎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新郎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院中悬挂五星红旗。 其结婚典礼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结婚典礼开始;

二、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三、向新郎、新娘献花撒彩;

四、鸣炮、奏乐;

五、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

六、主婚人讲话(家长向来宾致谢);

七、介绍人讲话;

八、来宾讲话;

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 鞠躬礼;

十、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礼;

十一、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十二、临时动议:凡是参加婚礼的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玩笑难题,多属“娶妻生子”之类的玩笑,新郎、新娘无论多么难堪,也不能发脾气;

十三、礼成;

十四、宾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别逐一向来宾恭敬喜酒。 婚联: 张灯结彩办喜事、龙飞凤舞喜盈门 春光练出鸳鸯谱、月夜香斟琥珀杯 诗题红叶同心句、酒饮黄花合卺杯 举案齐眉称乐事、雀屏中目证良缘 喜事喜筵斟喜酒、新成新屋迎新人 新屋喜新居绵延福海、佳期迎佳妇美满姻缘 合卺且行夫妇礼、调琴喜奏凤凰音 出水红莲开并蒂、向阳彩凤喜双飞 横联: 关睢雅化、鸾凤合鸣、百年之好、喜结良缘、福寿鸳鸯、五世其昌、举案齐眉

大同风俗之二——丧俗

古代大同的丧俗,礼仪相当繁琐。一般可以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程序。正如《大同县志》所述:“亲始殁,擗踊哭泣无数,小敛毕,讣于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发,名曰:散头;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齐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敛;殡于中堂,朝夕奠;每饭必祀。是日,亲戚、僚友,悉以楮纸吊慰,名曰:烧纸;是夜,哭讣于城隍庙,名曰:送灯;七日亲友赙奠,名曰:盛函,又曰:开吊;尤必延礼生行家奠;庶民之贫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经年而后葬者,非礼也。惟绅士家及庶民之知礼者,于百日内卜日治葬。葬期之前数日,讣期于亲友之,当会葬者。前三日亲友赙奠,名曰:辞灵;延礼生如开吊,及葬也如之,凡置灵座、设魂帛、立铭旌、绘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迁柩、设遣奠、祀土神皆如制。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于墓,名曰:复三,又回:圆墓。其绅士家亦有间三、五日即哭于墓者。”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丧俗大为简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场后,土葬已逐渐淘汰,一般人员只采用召开追悼会的形式,亲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这种文明简朴的葬礼形式,已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其追悼会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

二、献花圈、献悼词;

三、奏哀乐; 四、默哀(静默三分钟);

五、致悼词; 六、向亡人行三鞠躬礼;

七、焚花圈、焚悼词;

八、礼成。

丧葬挽联 驾鹤西归、音容犹在、寿老归真、德望常昭、勤劳一世、流芳千古、沉痛哀悼、壮志未酬、凋芳落秀 在世克己奉公 终身辛勤劳动 临终瞻念革命 一世淳朴为民 高风传乡里 一世精神归华表 亮节照后人 满堂血泪飞云天 传噩耗悲歌动地 想见音容空有泪 继遗志铁誓震天 欲闻教诲杏无声 寿终德望尚在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身去音容犹存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抱孙昔日恩如海 深恩未报惭为子 承服今朝痛彻心 饮泣难消愧作人 半子情深 大厦悲倾梁大坏 游仙迹香 浓云惊把泰山迷 懿范堪夸 此去九泉空景仰 灵辆在驾 殊深半子痛哀思

大同风俗之三——出生俗

大同地区,在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过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报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日”,一周年还要过生日。

过“满月”、“百日”和生日的时候,父母的亲朋好友都要带来礼品表示庆贺,同时也要设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独生子女为数最多,婴儿过“满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还要大宴宾客,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出生贺词 千里家驹、天赐石麟、丹桂生香、麒麟呈祥、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禧庆弄璋、螽斯衍庆、祥微弄瓦、燕翼贻谋、瓜瓞延祥、喜添含饴

大同风俗之四——名俗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要给起个名字。大同地区给孩子起名字也有个风俗习惯,每位家长或父母都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观点、兴趣爱好、期望景仰……等给孩子起名字,其标准要求是:读起来好听,叫起来响亮,写起来好看,回味起来寓意深远。能够达到这四条标准的要求,则为好名字。凡是好名字,一定都是自己喜欢,家人喜欢,更会博得别人喜欢。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以上的四条标准要求呢?笔者带着这一难题,走访了一些前辈、名流、专家、学者,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规律:

一、按家谱起名: 大同地区远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已有发展,一些名门望族逐步产生,他们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袭相传,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谱。书写家谱中,一般按照辈数记录祖辈的名字、官职、宦绩……等,每辈都可续记。这种续写家谱之风气,到明清时期更加盛行,不但名门望族有,就连一般小康之家也有,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每当孩子一生下来,先查其父属哪一辈?再查与小孩同辈的名字叫啥?小孩挨着兄弟姐妹的名字联系起来应该叫啥?便定为名字了。这种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大同地区也为数不少,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二、按期望起名: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作为、事业等有个期望,有的期望功名利禄,有的期望荣华富贵,有的期望忠孝节义,有的期望仁智礼义信……等等,起名字时,就用这些词汇;对女孩子则是期望她温柔贤惠、如花似玉一般,因此起名时多用花、草、兰、珍、英、玲、枝、梅、娥、凤、钦、琴、霞、菊、桃、仙……等辞汇。

三、按地点起名: 父母的祖籍地、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时间、父母的结婚地点以及值得纪念的时间、地点都可以作为名字。比如某位解放军首长的儿子生在挺进太行山战斗中,为了纪念太行山战斗岁月,表达对太行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他便给孩子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太行;有个孩子出生时间是1960年,正是国困家贫之际,父母为了让他牢记在心,便给起个名字叫陆零;有个孩子父亲籍贯是陕西,母亲籍贯是山西,则给孩子起名叫秦晋;又有个家长生第一个女孩叫玲玲,生第二个孩子时,很希望养个男孩,谁知偏偏生了个女孩,这位家长就希望以后于万别再生女孩了,于是给这个女孩起名“止玲”,为了培养这个女孩有出息,将来放出花一样的芳香,又将禁止的止字上面加个草字头,恰好是个芷字,按字意来讲,是个开着小白花,放出芳香的白芷。这件事情乍听起来觉得有趣好笑,但从另一方面讲,也反映了起名字的一种思路。

四、以巧遇起名: 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做过什么好梦,出门时遇见什么事和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都是起名素材。比如有个孩子的母亲在临产时,梦见一条蛇,则给孩子起名梦龙;有个孩子父亲梦过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则给孩子起名大树;有的父母梦见黄金,则给孩子起名生金;无论梦见的事和物有多么不好,但为了取个吉祥,图个吉利,都把它圆成一个好兆头,并用“凶梦换吉梦”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五、按敬仰景物起名: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观点,敬仰一定的景物,比如动物类有虎、豹、牛、龙、马等;植物类有松、柏、林、花、杨。柳等;山水类有山、海、江、峰、石、水等;矿藏类有金、银、铁、锡、玉等;颜色类有红、黄、蓝、白等;甚至自然现象类的光、亮、明、日、月等。按照这些景物起名字,效果也不错,尤其是近年来,独生于多,起名字可以不必考虑其兄弟姐妹的排列,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观念的逐渐淡泊,更用不着考虑堂叔伯兄弟姐妹名字的排列,孩子的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孩子起个满意的名字。

大同风俗之五——旺俗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这些繁华景象曾经轰动国外,一些港澳侨胞、国际友人也都接踵前来大饱眼福,为此载于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大同旅游区增添了新的色彩……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旧时农历二月初二,清早,各户按当年治水龙钱的数目放置到茶壶内,所谓治水龙钱数目是指农历正月第一个辰日为初几,即是几龙治水;再就是以治水龙钱数来预测年景的好坏。各户提壶去井中汲水,打满水后边走边洒,到家门口停,将剩余的水和钱一起倒入水瓮,这就叫“引龙钱”。中午各家各户吃面条或土豆粉条,称为“挑龙尾”。这日,男女老少,修剪头发,名为“龙抬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像“引龙钱”这一项活动就失去了它的功能。记忆里母亲多在这一日,买一块白豆腐,剥一棵正月栽的间年葱,豆腐一头插葱,一头插枚硬币,把其当做是龙,放置于水瓮或是水池边,引水进家。

现在传统的二月二风俗,还是以推头,修剪头发最火爆,这日理发店多迎客进门,出来个个容光焕发,大有一切从头开始的感觉。不过多是男人推头的多,女人臭美,没几个舍的修剪的。

二月二,总有种年的结束,来年开始的感觉,在心理上总觉过了二月二年就过完了。不过生活步伐的加快,春节的淡薄,传统和民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是那么重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与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与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下面是关于优秀家风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家风手抄报1

 家风手抄报2

 家风手抄报3

  家规: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风作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百善孝为先”,我家亦如此。“孝”字,即为我家的家风,而我家最孝顺的,非我的母亲莫属了。

 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女人,更是一位既是发自肺腑又能付诸行动来孝顺父母与公婆的女儿与儿媳。她自小受家庭熏陶,练就了一身做家务的本领。母亲做的饭菜经常会盘碗见底,母亲打扫的房间一定是一尘不染,我与父亲每天都能穿着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衣服出门,总之,提到家务事,母亲无所不能,而且样样精通。更为可贵的是,在孝顺长辈上面,她一直是“身先士卒”,“率领”我们全家做“孝子”,将我家的家风——“孝”,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日在奶奶家,午饭后,我以最舒服的姿势倚在沙发上看了好一会儿的电视,起身去餐厅开冰箱拿雪糕吃,眸子却无意间瞥见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母亲!

 此时,她正哈腰站在水池旁刷着碗,白色的泡沫飞溅,裹住了她白皙修长的双手,沾满油渍的白瓷碗盘一经她握在手中洗碗布的“洗礼”,瞬时间恢复了莹白的面容。真是好功夫啊!

 耀眼的午后阳光照在母亲身上,将她那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得愈发臃肿的身躯映射出修长的似少女般的剪影,乌发间垂下的几缕银丝遮挡住了眉梢,我第一次意识到,母亲已经不再年轻……

 “红啊,别刷了,歇歇吧!你都忙了一头午了,等会儿你们走了,我来收拾。”奶奶心疼地在一旁不停地念叨着。“不用,妈,马上就好了,您进屋吧!”我恍然,母亲这是为了不让奶奶累着啊!

 “妈妈,你与奶奶都去休息吧!我来干!”说着,我把雪糕放回冰箱,换鞋进了厨房,挽起袖子,夺下母亲手里的碗,开始认真地刷起来。见母亲诧异的瞧着我,就笑着说:“‘百善孝为先’不是我们家的家风嘛!”母亲也笑了,她满意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嗯,我的女儿长大了!”随后就拉着奶奶进了客厅。我知道这“离开”就是对我的信任。

 家风,并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百善孝为先,家与万事兴,家家与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我精心为你整理了家风与家规手抄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家风家规手抄报内容由板报网我整理分享。一个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命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影响一生。所以,从小咱们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

 维护社会秩序的三大力量:法律、道德、文化,延续家兴业旺的三大传统:家规、家训、家风,家谱是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的工具。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家谱为工具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家规: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谱: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包含了“记”和“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主要分为书本家谱和非书本家谱;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装订成册的家谱;非书本家谱主要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布谱、神轴图谱、光盘家谱、互联网家谱。

 导语:家风,是勤俭,是正派,是侠义,是担当,是仁义……家风的含义可谓万千,无所不包,很难说具体是什么,但它表现出来的又是具体的,看得见的。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家风家训的手抄报。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一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二

  家风家训名言

 1、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2、能做到这些,就会家和万事兴。

 3、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4、有缘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本分。成全对方、完善本分。启蒙对方发挥本分。不管束对方的自由权,应给予对方快乐,不应给对方烦恼。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

 5、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6、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7、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8、为人妻,自要先从 “ 三从 ” 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 “ 三从 ” 是指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才是 “ 身从情理 ” ?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儿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难。做后也不生气、不埋怨、不后悔。 “ 心从道理 ” :指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报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导儿女?心存全家的好处,所行之事,自然处处合道。“ 性从天理 ” :以不动秉性为主,还要化除禀性,圆满天性,方能厚德载物。

 9、男人属阳,阳即无私。无私就是表达对一家的爱。

 10、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 “ 儿孙自有儿孙福 ” 。

 11、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12、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三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四

  家风的名人名言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宋)王应鳞

 重礼仪,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讲城信,严情操品性,亲穆存心,得意不宜再往,严教子孙。

 莫贪意外之财,勿损人而利已,重道德修养,富贵不忘济贫。

 正人先正已,父母要先化除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已,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百善孝为先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业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东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

  家史是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也是家庭的历史,你可以“采访”一下你爷爷奶奶,然后再记录下来,就像古代史官一样秉笔直书,家史和国史一样,一定要真实。

  可以写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你家的生活变化,希望能帮助你!

  1 指史家一姓父子先后著述之史书。 《隋书·许善心传》:“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荡。今只有六十卷在,又并缺落失次。” 2 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若 扬雄 《家谍》、 殷敬 《世传》、 孙氏 《谱记》、 陆宗 《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 3 指一个家庭的历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在会上,小猪倌倒着苦水,说起大伙也都知道的他的家史。”中华傅氏族谱历史悠久,文化内函十分丰富,这对于海内外傅氏寻根归宗和弘扬中华傅氏文化,增强傅氏凝聚力、向心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傅氏传人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家族血缘的标志)与族谱(一家一族之史)视为命根,而成为寻根认祖的神圣证物。

  傅姓和其他姓氏一样,有着悠久的修谱传统。最早的傅氏族谱修于何时,因资料湮灭已难于考究。但是,目前上海图书馆已收藏编修时间最早的傅氏族谱是明宣德三年(1428)的湖北沔阳(今仙桃)的《傅氏族谱》(木刻本),至今近600年的历史了。1948年元月,由傅作义、傅瑞华提供赞助,傅汝霖题写书名,印发了全国性质的《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目前,此谱书社会存量稀少。

  近年来,海内外各地编修了不少《傅氏族谱》,其中:傅氏名人支系、区域广泛、望族之地和内容丰富的族谱有:由山西省原平市长梁沟镇傅珍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原总参谋长傅全有支系的《傅氏族谱》于1989年秋印发;由台湾省台北市傅宝琳任总编编修的辽宁省海城市温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支系的《辽南傅氏宗谱》(一卷)于2000年9月印发;由台湾省桃园县杨梅镇傅任垣主编的涉及江西吉安、福建武荣、广东镇平、台湾高雄、美浓、台中、苗栗、桃园、杨梅等地的《傅氏宗谱全本》(精装两卷计1579页)于1997年春印发;由江西省信丰县傅芳远主修涉及两省14个县市(江西省:龙南县、崇义县、信丰县、全南县、大余县、会昌县;广东省:南雄市、始兴县),完成时间最短(仅8个月)、花费最大(2334万元)、谱书页数最多(计5153页)、谱书最重(2584公斤)的《傅氏七修族谱》(16 开本,13大卷)于1998年9月印发;由闽西傅氏族谱编写组傅瑞主编的中华傅氏通谱第一卷《清河郡闽西傅氏族谱》于2004年秋在福建闽西印发;近几年由四川简阳糖厂厂长傅纯佩负责主持主编或参与编修的《傅氏族谱》(7卷)先后在简阳 (全市傅姓人口4万人左右,是四川傅姓人口大市)印发,且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深受族人好评。

  目前,海内外官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傅氏族谱》共193种1550册(其中:上海图书馆100种95册),日本、美国10种102册,若加上民间保存的《傅氏族谱》估计总数可达1000种8000册左右。目前,各地民间个人收藏《傅氏族谱》600多册,其中:四川渠县傅昌志400多册;福建上杭傅恩林100多册;湖南长沙何光岳 30多册。这些族谱已成为研究傅氏起源、迁徙分布、寻根问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傅氏族谱》征集资料和编修方式:

  1、征集资料。⑴傅姓来源:何时(朝代、年号、年份)从何地(省、县、市、区、乡、镇、村、小地名)迁来;始迁祖的名字、号、生卒年月、简历、配偶情况;迁入原因和当时概况;迁入定居地点,先写旧地名,再括注今定居地的简要描述;始迁祖的祖上世系;承传的排行字辈情况。⑵傅姓发展变迁:始迁祖的后代分支、分房情况;在本地的迁移、繁衍情况;向外地以至向港澳台及海外迁移情况;家族的重大事件(如族谱编修、“清明会”、祭祖活动、宗亲联谊等)和重大变化情况。⑶傅姓现状:到目前为止,共繁衍了多少代(最高代和最低代);族人居住分布情况;大约户数,人口数量情况;经济文化状况;其它有必要叙述的情况。⑷傅姓名人情况:内容含姓名、性别、生卒年月、文化程度、民族、出生或居住地点,职务职称、工作生产单位,对家族对社会所作的主要贡献。⑸傅姓庙宇、祠堂、陵墓情况:内容含名称、地点、建于何时、建筑经过、资金来源、规模如何、历次整修情况、是否毁损、现状如何、每年祭祀活动情况;主持人基本情况。⑹傅姓族谱情况:从初修开始,历届修谱情况(时间、地点、组织机构、主持人、主编人、经费来源等):族谱保存情况;新谱续修情况;族谱名称、主要内容、版本格式、页码、发行范围、印刷册数、价位等情况;族谱续修主持人(或主编人)和旧谱保管人员的通讯联络(邮编、地址、姓名、电话号码)情况。

  2、编修方式(只介绍“两统”新编式):

  所谓“两统”,就是统一谱头内容、统一正文格式。

  “统一谱头内容”:所谓“谱头”,就是指家谱的上篇(或上卷、上册)部分,使用统一的傅姓文、图资料。一是内页部分主要有始祖图像、全国(或本地区)傅姓人口分布示意图、傅姓宗亲题词、谱序(自序、客序)、谱例、谱论等;二是正文家族概述部分,主要有傅姓历史来源、傅姓郡望堂号、傅姓播衍迁徙、傅姓历代名人、傅姓家史族谱、傅姓文化遗迹、傅姓宗亲联谊等。

  “统一正文格式”:就是指家谱正文部分统一格式和内容。一是家族源流:主要叙述各个支系的迁徙踪迹、繁衍分布;二是家族世系:主要记录各个支系图、世系谱等;三是家族文化:主要记载字辈派语、家法族规、族谱编修、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四是家族人物:收录人物传记、人物纪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等;五是家族旧谱:历届修谱概述、旧谱影印等。此外,附录部分要有编修家谱的公开信、编委会成员简介、捐资赞助名册、修谱始末、家谱发行名册、家谱赠送名册、族人代表通讯录、家族出生人口情况登记表、家族娶嫁人员情况登记表、家族死亡人口情况登记表等。

  “两统”新编式,可采取以下“四法”进行编修:⑴区域编修法:以行政区域进行编修家谱。如:《重庆市垫江县傅氏族谱》等。 ⑵支系编修法:以族系、房系进行编修。如:《渠县青龙乡傅家沟支系谱》等。⑶名人编修法:以某地、某支系的某个有代表性的傅姓名人进行编修。如:《傅斯年家谱》、《傅雷家世》等。⑷字辈编修法:以同一字辈进行编修。如:《梁平县湖广镇川傅氏家谱》等。⑸堂号编修法:以某个堂号进行编修,同时又即总体大通谱的卷本。如:北京华夏傅氏文化研究所主导编修的《闽西清河堂傅氏家谱》等。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素材

 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有着密不可分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