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点评的新闻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节目开播于1994年10月1日,每周一至周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频率早七点首播,晚七点十分重播,节目长度20分钟,是一档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的深度报道节目,也是中国广播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节目风格犀利、客观、前卫。1995年、1997年连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十大名专栏》称号,1999年、2001年、2003年蝉联第一、二、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并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其收听率名列全国广播界前茅,听众以亿计。十年来《新闻纵横》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和背景分析;对社会经济领域的事件做调查性报道,进行正面引导、舆论监督。他们近期制作播出的《假药流进北京城》、《调查东方大学城黑洞》,以及早期制作的《江苏打假暗访实录》、《霸州枪击案》、《寻找小良》、《对黄淑荣的精神病调查》等节目,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新闻纵横》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首播中央电台一套7:00—7:20, 重播中央电台一套19:10—19:30
《环球视线》
基本信息
《环球视线》片头节目汉语名称:环球视线 节目英语名称:Global Watch 节目类型:新闻评论类 主持人:水均益、劳春燕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 播出方式:直播、重播 播出时间:(直播)周一至周五22:30-22:55,(重播)次日3:00-3:25、5:15-5:40
[编辑本段]节目简介
《环球视线》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中唯一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环球视线》以一个或两个选题为主要分析评论对象,主持人为资深国际新闻记者水均益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劳春燕。水均益以多年的战地报道、国际新闻采访经历以及《高端访问》栏目近400期采访高端人物的经验积累,着力将《环球视线》打造成中国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类节目第一品牌。节目还将深度挖掘目前国内外知名、具有极高研究水平的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不断充实已有的权威评论专家团队,为广大观众带来多角度、更客观的评论分析。此外,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的全力加盟,将使得节目更具有时效性、国际性和多视角性,连线驻外记者、发动全球记者联盟的强大支撑将与演播室阵容形成呼应,为选题的谈话提供更加立体的支撑。栏目在运用电视化多元手段的同时,还将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浪网等主流网络媒体的平台,力邀观众和网友的参与,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国际问题、国际时事的看法和观点。
文理科专业选择:
文科专业千差万别,有的人追逐金融、国贸等热门专业,有的人则怀着博学宏志之心向往“国学”魅力而选择了中文、历史等学科。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专业只是个模糊的名词。文科专业是不是“华而不实”,文科专业是不是比较难找工作,文科专业的冷热差别是不是真的很大,专业在这个学校好不好,学这个专业出来做什么,专业是否适合我……都是困扰同学们的“专业”问题。
事实上,专业不是躺在目录上冰冷的名词,专业让人具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专业让人与众不同,专业让人踏入行业天地,专业让人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引入一种全新的指导思想,回到专业的本身,从思维方式、独特性、归属感、发展方向等因素全新体现专业的本质,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澄清专业四大误解
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择文科专业要有个比较明确的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兴趣是关键,未来发展方向是目的。至于道听途说的一些条条框框,应该一笑了之。
专业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正好比参加婚礼,明面上大家都夸新娘子漂亮,背后却议论纷纷,众口不一,但是如果新人很有夫妻相,那就是幸福美满。选择一个不熟悉的“好”专业,不如自己做点功课,选择一个熟悉的专业,管他别人说什么。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就会产生兴趣,激发动力,不断前行,做出成绩。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自己眼中的亲与不亲。做个有准备的专业追逐者,一切将变得轻松愉快,斗志昂扬。
误解一:学了什么专业以后就做什么工作
辨析:专业不等于行业、职业
某同学以高分被一“985”重点高校录取,选择专业时坚定地选择了“工商管理”,问其缘由,答曰:学工商管理以后可以从事快速消费品行业和进咨询公司。事实上,快速消费品公司和咨询公司是最没有专业特性的公司,招收管理培训生的时候明确表示不限制专业,甚至特别强调员工专业背景的多元化。2007年欧莱雅公司做大学生市场大赛时,其主要负责人毕业于金融系,却从事市场策划工作;宝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上海地区宣讲会上主管品牌推广的人员自我介绍,毕业于社会学、化学、电子工程专业;笔者参加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面试,经理自我介绍本科是国际关系,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更是专业背景复杂多样的地方,会计的专业性要求毋庸置疑,但是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收应届毕业生非常注意学科背景多元化:会计是技术,可在工作中学习,而接触不同类型的公司,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基础知识,这个是后天难以培养的。从许多方面来看,专业并不等于职业或者行业,专业背景想要与某些行业、职业接轨,中间还需要很多“软实力”作支撑。不是专业背景挑选了未来职业,而是用人单位挑选适合的专业人才。把金融学和银行挂钩,把法学和律师挂钩,这种简单机械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误解二:专业的名称绝对重要
辨析:专业不能顾名思义,专业名称下的发展方向也大不相同
专业名称只是个符号,专业内容和性质千差万别,需要深入体会才能有所收获。有同学说自己不想学经济学、金融学,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都是数学家,学数学太头疼,而转读管理。其实大学里,管理学的数学要求比经济学类要高一个等级,更难!有人把会计和财务管理归为一类。会计学讲究缜密细致,步步要求有凭有据,注重微观;财务管理主要研究财务报表,在繁琐的报表中找到细节反映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脉络。有人认为学会计和财管就是和数字玩游戏,其实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法律法规、税法、经济法、会计从业规范等等。侦查学要学习许多跟踪调查的方法,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很喜欢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博物馆学的主要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布展和陈列的知识,许多同学后来则从事会展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文化遗产管理,其实是与古典建筑打交道,与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密不可分……专业名称下的专业真面目,有枯燥的基础知识,也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趣闻,不能片面按照自己的理解而武断下定义。
误解三:热门专业比冷门专业好
辨析:专业没有绝对的冷与热,绝对中存在相对,相对中存在微观比较
如果是按照录取分数和报考人数来看,确实存在专业的冷热之分。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似乎冷热程度就没那么明显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总是抱怨英语系的同学抢了饭碗;英语系的同学则苦于自己没有专业特点,最对口的职业是老师、翻译。热门专业招收人数多,同类毕业生多,竞争压力大,而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大多数都有比较对口的接收单位,或者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人才需求。
笔者认识的一位以高分考入国际贸易专业的女同学在大学里发现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以3篇高质量的论文打动了教授取得保送资格,后来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而同年其所在毕业班的就业率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只达到了去年的一半。其实各个专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可转换性:中文系也有同学参加了英语高级口译,做双语翻译或者同声传译;历史系的同学通过了司法考试,从事律师或者考公务员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冷门和热门的转换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不管什么专业,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因此学好本专业,热爱本专业,都将大有可为。另外,国家对偏冷门的基础专业提供相当数量的奖学金,鼓励本科学生修读,有的还保送到海外名校,基础专业的前景同样广阔。
误解四:只要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哪个学校都一样
辨析:专业特色要把握,不同学校开设的相同专业方向、特色不相同
中国民航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侧重物流会计,在物流管理和经济调查跟踪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在通信产业贸易研究方面有优势,毕业生很多都进入移动、联通等公司的商务部门;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强调交通产业特色,开设了多门关于铁路物流、轨道交通管理的课程;上海海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海上豪华邮轮管理方面有特色,学生实习可以体验一把五星级邮轮的奢华……不同的学校开设相同名称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偏好,发展方向可能非常不同。这一点,如果是《求学》的老读者应该会注意到,“专业指南针”小栏目专门是解决此问题的。
基础性较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学校学术传统和培养计划,往往就是因为学校之间细微的差别而为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哲学为例,复旦大学在西方哲学方面,南开大学在中国哲学方面,同济大学在德国古典哲学方面,人民大学在马列哲学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由此,复旦大学的哲学系美国出国人数比较多,同济大学主要去往德国;南开大学哲学系同学深造很大一部分都会向中文、历史等“国学”靠拢,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同学分布在党政机关的很多。很多学生在考研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母校比较强势专业作为报考方向: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延安大学的近现代史、延边大学的朝鲜语、黑龙江大学的俄语……这些学校的强势专业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对同学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加分。
专业让你与众不同
专业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掌握各种不同门类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正好比熟练地把玩各类乐器,学以致用,才能让身心得到抚慰,体会人类智慧之美。就算枯燥的专业学习,就算看上去不那么实用的专业,就算看似“冷门”难懂的专业,就算“艰苦”的专业,我们再了解其真正特质后,也能结合自身,真正地想去了解它,学习它,应用好它,最终就能发挥专业的最大价值。
价值一:专业锻造独特思维
有人说历史系的人格外理性,读史让人对历史的脉络非常清晰,总喜欢总结和提升某些概念性的东西,但也有人特别善于挖掘历史中的偶然性,体会奇闻异事的乐趣。二月河的清廷系列历史小说、网络热捧的《明朝那些事儿》似乎都充满了感性魅力。一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历史学毕业生感言:“学历史带给我的踏实和执著,非常符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要求。”
有人说中文系的人特别感性,习惯于陶醉在文学幻想中,不过也有人从传记文学中体察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微妙,在诸子百家中体会人生哲理和管理哲学。不要想到文学专业,就觉得只是诗歌、散文等纯文学样式。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不仅会享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而且在对人物、局势的把握和掌控可以多角度地考虑,犹如小说叙述方式中的多元空间和全景呈现,从纷繁的事物中将最重要的抽离出来。这种优势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中都会有施展的空间。这是学中文专业最有价值的地方。
专业是一种启蒙式的思维方式,确立思考角度,当专业与人生的经历相结合时,才对人产生影响。专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也养成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思想特点。水均益的沉稳干练,与其哲学系专业素养不无关系;杨澜拥有睿智的语言天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的熏陶为其助力。也许一个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最后既没有从事金融也没有从事商业,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和进行决策时候肯定会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思想指导:注重机会成本,作出选择的时候总要衡量放弃另外一个选择所耗费的代价;讲究效率至上,追求边际效果最大化;善于作比较和竞争性分析,利用博弈的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管理学的人都喜欢谈论组织结构,新闻学的人重视宣传的力量、口号的力量,社会学的人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社会人概念,也许我们并不会把自己的专业挂在嘴边,但是却会再脑海中深刻地打下相关烙印。
价值二:专业秀出人格魅力
记得听一位教育学名师的公开课,这位老师开堂时候的第一句话就介绍自己其实是中文系出身,然后开始给我们在黑板上写出“师”、“学”、“教”等字的繁体、篆书、甲骨文。我们对这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的开头,却带来了不同寻常的个人魅力传递效果。
看看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训诂学、方言学、家谱学、汉语史、古籍文献学等课程让人很容易看一眼就头疼。许多学校把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汉语言放在同一个学系下面,三者相比,汉语言的基础最扎实,本科阶段所接触的专业知识也最精深。正是那些艰深晦涩的课程让汉语言专业成为三者中的职场黑马:许多出版社(尤其是古籍类)、各大图书馆、档案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每年都会来学校要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
现代社会讲究人际沟通,如何与陌生人接触吸引对方注意,如何在公共环境中既保持协调又能凸显自己的魅力,专业背景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求同存异”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所重视的原则,如果不能亮出自己,很难展现锋芒。许多成功人士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某某专业的毕业生,而该专业可能与现在所从事的行当并无必然联系,而这种差异感正好增加了个人魅力和引发周围人的谈话欲。试想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最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掌门人,将留下多少话题。
专业不仅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面亮明自己标签的旗帜。许多学校开设了第二专业,经济、法律、会计、计算机是选修人数最多的,但近几年来,中文、历史、国际交流等专业渐渐升温,许多同学表示,能够让自己学到有特色的知识,能够让自己与众不同,才是未来发展的秘密武器。
也许一开始并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许只是被调剂而进入某个专业,但每个专业所蕴含的丰富养分也许会让人“上瘾”。据复旦大学转专业的相关调查,递交转专业申请的同学最终只有为数不多最终离开了本专业,而放弃转专业的同学80%以上都是因为学了一年渐渐对现在的专业产生了好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价值三:专业撬动职场大门
专业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进入某个行业或者从事某个职业的保证,但是却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某个职业目标的大门。
首先,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会为下面的新人带来成长的榜样效应。许多学校都会请已经毕业并且学有所成、业有所成的往届毕业生作报告,分享经验;同专业的校友会把师弟师妹推荐到相关公司做实习,提前进入某个行业体验实践工作;在某个行业,某个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会对用人单位起到比较正面的影响和引导效果。
其次,相关专业知识为进入某个行业打下基础。除了会计、财务管理,证券行业最喜欢招收哪个文科专业的学生?答案是心理学!基本上各大证券公司招收管理层的研究人员时候所列的专业都与数学相关,唯独心理学是个例外。许多行业的入门专业并不都是同学们脑海中的模糊印象,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其实很广泛。如果没有其他光环,专业对口确实对初出茅庐的新人进入职场起到比较好的推动效果。
第三,合理规划,可以让专业背景更加吸引人。学经管的同学从事新闻传播,专门报道财经类消息,做财经评论,进入“第一财经”或者专业类经济媒体;学中文的同学进入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创作和产品包装,每天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出配合画面的漂亮广告词;学社会学的同学从事市场调查;学教育学的同学从事人力资源……其实专业打开的门并不仅仅是一扇,选择哪个方向,还得靠自己去慢慢摸索。
价值四:专业打造美好未来
专业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美丽,专业性的人生,也许就在不同专业的排列组合间进行。笔者的一位同学,本科读的是哲学,硕士读的是管理哲学,后来考了管理学的博士,现在在某公司担任研究部的主管。从纯文科,跳转到管理学,他原本的发展目标是做一名学者,而现在则投身商界,成为知名企业的管理成员。
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会面临专业去向的选择,一位学英语的女生总是为选择哪个方向继续深造而苦恼——自己并不想继续从事文学研究。后来她凭借优秀的英语成绩,申请到了美国某大学教育学硕士,在美国期间,又凭借良好的语言优势考取了美国律师资格。若干年前还在为“英语只是工具”而苦恼的她,现在已经成为华尔街某知名律所的律师。
专业选择,贵在坚持,专业的冷热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的演进。上海浦东新区年薪十万公开招聘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应征者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语过关,有相关工作经验,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毕业生都因为改行而觉得很惋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很多都进入烟草等大型垄断企业,待遇和发展都不错。立足本专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成功。
香港英皇金融集团证券部某高管的专业是历史学,学历史的人对信息的变动格外敏感,尤其是体会细微的信息敏感性,谁都不会想到一个缺乏坚实数学基础的人竟然可以再证券行业做的风生水起。学什么,不一定要做什么,但却可以从前一个步骤中汲取营养。经济学家林毅夫本科读的是农业工程,后来考取的是企业管理硕士,其工科背景和管理学思想对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带来极大的益处。专业没有最终定数,终身选择一个专业的人并不多,但前一个专业却可以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悠扬动听的乐曲来自标准的乐器和灵动的手、智慧的眼,手眼配合才能演奏出完美乐音。文科专业包罗万象,文科专业的发展天地广阔。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此推出相关选题,请大家继续关注。打有准备之仗,选择专业前先要充分熟悉专业;选熟悉而喜欢的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愿大家都能圆你的专业大梦想。
没有那个,只有今日说法的,不知你要不,其实变一变,就成了焦点访谈了。
看《今日说法》有感
今天看了《今日说法》对翼城县县长、县委书记武保安卖官案的报道,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武保安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卖官,上任仅8个月疯狂聚敛财富数百万。对于影响如此恶劣,情节如此严重的贪官仅仅判处有期徒刑15年(部分来历不明家产退还,可能期间还会因为“表现良好”减短刑期),似乎太温柔。相对矿井工人不一定能兑现的一二十万的死亡赔偿,可以看出人命还是有贵贱之分。
我不禁想起“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老话。看来当官的利润比做什么生意来的都大,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县官都这么不得了呢?站在法庭上的武保安及其妻子王临风有很多“心得体会”。王临风说:“当书记与当县长就是不一样”。3年县长任期,武保安受贿不过十数万,而当了县委书记后,8个月即敛财500多万元。我们不难看出,在某些地方,一把手权力集中到了何等地步,按权分赃的潜规则已何等分明。“我和武收钱收得都有点害怕,可是没办法”。武保安的老婆王临风退休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打麻将,二是到银行存款。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她频繁进出附近的储蓄所,有时两天存一次,有时一天存两三笔,次数之多、数额之大,都令人咋舌。让人无比郁闷的是,社会呼声甚高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哪里?像武保安这样的官场富豪不断涌现,已直戳官员财产监督软肋,建立完善官员财产监控体系却一直是空谈。
最后,让我们重温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任意横行甚至无视绞首的危险。”卖官是无本生意,其利润何止300%?卖官者岂能不疯狂?不过,疯狂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文科专业千差万别,有的人追逐金融、国贸等热门专业,有的人则怀着博学宏志之心向往“国学”魅力而选择了中文、历史等学科。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专业只是个模糊的名词。文科专业是不是“华而不实”,文科专业是不是比较难找工作,文科专业的冷热差别是不是真的很大,专业在这个学校好不好,学这个专业出来做什么,专业是否适合我……都是困扰同学们的“专业”问题。
事实上,专业不是躺在目录上冰冷的名词,专业让人具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专业让人与众不同,专业让人踏入行业天地,专业让人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引入一种全新的指导思想,回到专业的本身,从思维方式、独特性、归属感、发展方向等因素全新体现专业的本质,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澄清专业四大误解
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择文科专业要有个比较明确的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兴趣是关键,未来发展方向是目的。至于道听途说的一些条条框框,应该一笑了之。
专业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正好比参加婚礼,明面上大家都夸新娘子漂亮,背后却议论纷纷,众口不一,但是如果新人很有夫妻相,那就是幸福美满。选择一个不熟悉的“好”专业,不如自己做点功课,选择一个熟悉的专业,管他别人说什么。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就会产生兴趣,激发动力,不断前行,做出成绩。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自己眼中的亲与不亲。做个有准备的专业追逐者,一切将变得轻松愉快,斗志昂扬。
误解一:学了什么专业以后就做什么工作
辨析:专业不等于行业、职业
某同学以高分被一“985”重点高校录取,选择专业时坚定地选择了“工商管理”,问其缘由,答曰:学工商管理以后可以从事快速消费品行业和进咨询公司。事实上,快速消费品公司和咨询公司是最没有专业特性的公司,招收管理培训生的时候明确表示不限制专业,甚至特别强调员工专业背景的多元化。2007年欧莱雅公司做大学生市场大赛时,其主要负
责人毕业于金融系,却从事市场策划工作;宝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上海地区宣讲会上主管品牌推广的人员自我介绍,毕业于社会学、化学、电子工程专业;笔者参加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面试,经理自我介绍本科是国际关系,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更是专业背景复杂多样的地方,会计的专业性要求毋庸置疑,但是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收应届毕业生非常注意学科背景多元化:会计是技术,可在工作中学习,而接触不同类型的公司,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基础知识,这个是后天难以培养的。从许多方面来看,专业并不等于职业或者行业,专业背景想要与某些行业、职业接轨,中间还需要很多“软实力”作支撑。不是专业背景挑选了未来职业,而是用人单位挑选适合的专业人才。把金融学和银行挂钩,把法学和律师挂钩,这种简单机械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误解二:专业的名称绝对重要
辨析:专业不能顾名思义,专业名称下的发展方向也大不相同
专业名称只是个符号,专业内容和性质千差万别,需要深入体会才能有所收获。有同学说自己不想学经济学、金融学,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都是数学家,学数学太头疼,而转读管理。其实大学里,管理学的数学要求比经济学类要高一个等级,更难!有人把会计和财务管理归为一类。会计学讲究缜密细致,步步要求有凭有据,注重微观;财务管理主要研究财务报表,在繁琐的报表中找到细节反映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脉络。有人认为学会计和财管就是和数字玩游戏,其实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法律法规、税法、经济法、会计从业规范等等。侦查学要学习许多跟踪调查的方法,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很喜欢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博物馆学的主要课程中,有很多关于布展和陈列的知识,许多同学后来则从事会展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文化遗产管理,其实是与古典建筑打交道,与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密不可分……专业名称下的专业真面目,有枯燥的基础知识,也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趣闻,不能片面按照自己的理解而武断下定义。
误解三:热门专业比冷门专业好
辨析:专业没有绝对的冷与热,绝对中存在相对,相对中存在微观比较
如果是按照录取分数和报考人数来看,确实存在专业的冷热之分。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似乎冷热程度就没那么明显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总是抱怨英语系的同学抢了饭碗;英语系的同学则苦于自己没有专业特点,最对口的职业是老师、翻译。热门专业招收人数多,同类毕业生多,竞争压力大,而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大多数都有比较对口的接收单位,或者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人才需求。
笔者认识的一位以高分考入国际贸易专业的女同学在大学里发现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以3篇高质量的论文打动了教授取得保送资格,后来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而同年其所在毕业班的就业率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只达到了去年的一半。其实各个专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可转换性:中文系也有同学参加了英语高级口译,做双语翻译或者同声传译;历史系的同学通过了司法考试,从
事律师或者考公务员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冷门和热门的转换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不管什么专业,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因此学好本专业,热爱本专业,都将大有可为。另外,国家对偏冷门的基础专业提供相当数量的奖学金,鼓励本科学生修读,有的还保送到海外名校,基础专业的前景同样广阔。
误解四:只要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哪个学校都一样
辨析:专业特色要把握,不同学校开设的相同专业方向、特色不相同
中国民航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侧重物流会计,在物流管理和经济调查跟踪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在通信产业贸易研究方面有优势,毕业生很多都进入移动、联通等公司的商务部门;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强调交通产业特色,开设了多门关于铁路物流、轨道交通管理的课程;上海海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海上豪华邮轮管理方面有特色,学生实习可以体验一把五星级邮轮的奢华……不同的学校开设相同名称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偏好,发展方向可能非常不同。这一点,如果是《求学》的老读者应该会注意到,“专业指南针”小栏目专门是解决此问题的。
基础性较强的专业更要注重学校学术传统和培养计划,往往就是因为学校之间细微的差别而为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哲学为例,复旦大学在西方哲学方面,南开大学在中国哲学方面,同济大学在德国古典哲学方面,人民大学在马列哲学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由此,复旦大学的哲学系美国出国人数比较多,同济大学主要去往德国;南开大学哲学系同学深造很大一部分都会向中文、历史等“国学”靠拢,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同学分布在党政机关的很多。很多学生在考研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母校比较强势专业作为报考方向: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延安大学的近现代史、延边大学的朝鲜语、黑龙江大学的俄语……这些学校的强势专业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对同学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加分。
专业让你与众不同
专业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掌握各种不同门类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正好比熟练地把玩各类乐器,学以致用,才能让身心得到抚慰,体会人类智慧之美。就算枯燥的专业学习,就算看上去不那么实用的专业,就算看似“冷门”难懂的专业,就算“艰苦”的专业,我们再了解其真正特质后,也能结合自身,真正地想去了解它,学习它,应用好它,最终就能发挥专业的最大价值。
价值一:专业锻造独特思维
有人说历史系的人格外理性,读史让人对历史的脉络非常清晰,总喜欢总结和提升某些概念性的东西,但也有人特别善于挖掘历史中的偶然性,体会奇闻异事的乐趣。二月河的清廷系列历史小说、网络热捧的《明朝那些事儿》似乎都充满了感性魅力。一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历史学毕业生感言:“学历史带给我的踏实和执著,非常符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要求。”
有人说中文系的人特别感性,习惯于陶醉在文学幻想中,不过也有人从传记文学中体察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微妙,在诸子百家中体会人生哲理和管理哲学。不要想到文学专业,就觉得只是诗歌、散文等纯文学样式。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不仅会享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而且在对人物、局势的把握和掌控可以多角度地考虑,犹如小说叙述方式中的多元空间和全景呈现,从纷繁的事物中将最重要的抽离出来。这种优势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中都会有施展的空间。这是学中文专业最有价值的地方。
专业是一种启蒙式的思维方式,确立思考角度,当专业与人生的经历相结合时,才对人产生影响。专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也养成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思想特点。水均益的沉稳干练,与其哲学系专业素养不无关系;杨澜拥有睿智的语言天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的熏陶为其助力。也许一个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最后既没有从事金融也没有从事商业,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和进行决策时候肯定会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思想指导:注重机会成本,作出选择的时候总要衡量放弃另外一个选择所耗费的代价;讲究效率至上,追求边际效果最大化;善于作比较和竞争性分析,利用博弈的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管理学的人都喜欢谈论组织结构,新闻学的人重视宣传的力量、口号的力量,社会学的人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社会人概念,也许我们并不会把自己的专业挂在嘴边,但是却会再脑海中深刻地打下相关烙印。
价值二:专业秀出人格魅力
记得听一位教育学名师的公开课,这位老师开堂时候的第一句话就介绍自己其实是中文系出身,然后开始给我们在黑板上写出“师”、“学”、“教”等字的繁体、篆书、甲骨文。我们对这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单的开头,却带来了不同寻常的个人魅力传递效果。
看看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训诂学、方言学、家谱学、汉语史、古籍文献学等课程让人很容易看一眼就头疼。许多学校把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汉语言放在同一个学系下面,三者相比,汉语言的基础最扎实,本科阶段所接触的专业知识也最精深。正是那些艰深晦涩的课程让汉语言专业成为三者中的职场黑马:许多出版社(尤其是古籍类)、各大图书馆、档案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每年都会来学校要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
现代社会讲究人际沟通,如何与陌生人接触吸引对方注意,如何在公共环境中既保持协调又能凸显自己的魅力,专业背景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求同存异”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所重视的原则,如果不能亮出自己,很难展现锋芒。许多成功人士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某某专业的毕业生,而该专业可能与现在所从事的行当并无必然联系,而这种差异感正好增加了个人魅力和引发周围人的谈话欲。试想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最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掌门人,将留下多少话题。
专业不仅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面亮明自己标签的旗帜。许多学校开设了第二专业,经济、法律、会计、计算机是选修人数最多的,但近几年来,中文、历史、国际交流等专业渐渐升温,许多同学表示,能够让自己学到有特色的知识,能够让自己与众不同,才是未来发展的秘密武器。
也许一开始并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许只是被调剂而进入某个专业,但每个专业所蕴含的丰富养分也许会让人“上瘾”。据复旦大学转专业的相关调查,递交转专业申请的同学最终只有为数不多最终离开了本专业,而放弃转专业的同学80%以上都是因为学了一年渐渐对现在的专业产生了好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价值三:专业撬动职场大门
专业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进入某个行业或者从事某个职业的保证,但是却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某个职业目标的大门。
首先,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会为下面的新人带来成长的榜样效应。许多学校都会请已经毕业并且学有所成、业有所成的往届毕业生作报告,分享经验;同专业的校友会把师弟师妹推荐到相关公司做实习,提前进入某个行业体验实践工作;在某个行业,某个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也会对用人单位起到比较正面的影响和引导效果。
其次,相关专业知识为进入某个行业打下基础。除了会计、财务管理,证券行业最喜欢招收哪个文科专业的学生?答案是心理学!基本上各大证券公司招收管理层的研究人员时候所列的专业都与数学相关,唯独心理学是个例外。许多行业的入门专业并不都是同学们脑海中的模糊印象,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其实很广泛。如果没有其他光环,专业对口确实对初出茅庐的新人进入职场起到比较好的推动效果。
第三,合理规划,可以让专业背景更加吸引人。学经管的同学从事新闻传播,专门报道财经类消息,做财经评论,进入“第一财经”或者专业类经济媒体;学中文的同学进入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创作和产品包装,每天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出配合画面的漂亮广告词;学社会学的同学从事市场调查;学教育学的同学从事人力资源……其实专业打开的门并不仅仅是一扇,选择哪个方向,还得靠自己去慢慢摸索。
价值四:专业打造美好未来
专业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美丽,专业性的人生,也许就在不同专业的排列组合间进行。笔者的一位同学,本科读的是哲学,硕士读的是管理哲学,后来考了管理学的博士,现在在某公司担任研究部的主管。从纯文科,跳转到管理学,他原本的发展目标是做一名学者,而现在则投身商界,成为知名企业的管理成员。
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会面临专业去向的选择,一位学英语的女生总是为选择哪个方向继续深造而苦恼——自己并不想继续从事文学研究。后来她凭借优秀的英语成绩,申请到了美国某大学教育学硕士,在美国期间,又凭借良好的语言优势考取了美国律师资格。若干年前还在为“英语只是工具”而苦恼的她,现在已经成为华尔街某知名律所的律师。
专业选择,贵在坚持,专业的冷热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的演进。上海浦东新区年薪十万公开招聘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应征者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语过关,有相关工作经验,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毕业生都因为改行而觉得很惋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很多都进入烟草等大型垄断企业,待遇和发展都不错。立足本专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成功。
香港英皇金融集团证券部某高管的专业是历史学,学历史的人对信息的变动格外敏感,尤其是体会细微的信息敏感性,谁都不会想到一个缺乏坚实数学基础的人竟然可以再证券行业做的风生水起。学什么,不一定要做什么,但却可以从前一个步骤中汲取营养。经济学家林毅夫本科读的是农业工程,后来考取的是企业管理硕士,其工科背景和管理学思想对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带来极大的益处。专业没有最终定数,终身选择一个专业的人并不多,但前一个专业却可以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悠扬动听的乐曲来自标准的乐器和灵动的手、智慧的眼,手眼配合才能演奏出完美乐音。文科专业包罗万象,文科专业的发展天地广阔。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此推出相关选题,请大家继续关注。打有准备之仗,选择专业前先要充分熟悉专业;选熟悉而喜欢的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愿大家都能圆你的专业大梦想。
适合点评的新闻
本文2023-09-28 06:03: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