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孩子兄弟表示法,算法设计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孩子兄弟表示法,算法设计题,第1张

对于一般的家谱树(一般的多叉树)来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层次关系,树的层数表示代数(一共多少代人),树的最后一层表示最后一代人,由于多叉链表法表示的不方便,因此被迫无奈采用孩子兄弟表示法(二叉链表法)

假设我的家谱是这样的:

           

转换成孩子兄弟表示法后是这样的:

           

      我们要做的是:这时我们要找有多少代人,以及最后以一代人出来。

     如果根据第一个图来说找代数就是树的高度,最后一代人就是树的最后一层,二叉链表法中却不如第一个图来的直观,但是只要把握二叉链表法的本质还是很清晰的,根据孩子兄弟表示法的特性,(看二叉链表法的图)结点3的左子树保存的是其孩子,结点3的右子树保存的是其堂兄弟(对照第一个图来看)。假设我们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变量用来存储它是第几代的,那么从结点1开始,我们要找结点10是第几代的话,应该这么做:结点1是第一代,然后经过结点5是第二袋,然后看到结点10是第三代。因为第i个结点的左子树是他的孩子,既然是孩子,代数必须+1,而右子树是和第i结点同辈份的(堂兄弟),因此不能加1。本质来说就是往左走代数+1,向右走代数不变。这就是这题目的思路,通过这个方法你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代人了,且每个节点都有保存了代数信息(用变量存起来了),再次遍历树把最后一代的结点输出即可。清晰了吗?清晰了我就开始写程序。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这是怎么啦"这个句子中"怎么"的词性是啥

汉语中为疑问代词。

一个口字旁再加上"缀"又边的那4个"又"是什么字

啜 普通话拼音:chuò 海南话拼音:soiq 啜酒 啜汤 <动> (形声。本义:尝、喝) 同本义 [sip] 啜,尝也。——《说文》 君子啜其羹。——《荀子·非相》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荀子·天论》 搏之不解,一啜而散。——枚乘《七发》 饮于土塯,啜于土形。——《墨子·节用中》 子饭一盂,子啜一觞。——唐·韩愈《送穷文》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啜茗(品茶);啜饮(饮;喝);啜哺(饮食;吃喝);啜息(饮食休息);啜食(犹言吃喝);啜汁(喝汤。比喻乘机邀功或沾光吃闲饭);啜人贼(犹害人精。啜人,谓吸人精血);啜咤(形容吞咽之声);啜英咀华(比喻品赏、体味诗文的精华) 哭泣时抽噎 [sob]。如:啜涕(哭泣);啜血(犹泣血。极其悲痛而无声的哭泣) 哄骗 [cheat;hoax]。如:啜持(哄骗,逗引);啜哄(哄骗);啜醋(虚意道歉)

"平行宇宙"与"量子多世界解释"是什么意思

官方说法都不尽统一,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多重宇宙(multiverse)

量子多世界解释

量子多世界解释(有时也被称作“埃弗莱特主义-Everetti ”)

按照埃弗莱特的看法,波函式从未坍缩,而只是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状态。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本身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叠加,在每一个世界里,电子以一种可能出现。但不幸的是,埃弗莱特用了一个容易误导和引起歧义的词“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宇宙像一个阿米巴变形虫,当电子通过双缝后,这个虫子自我裂变,繁殖成为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形虫。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左而过,另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右而过。

惠勒也许意识到了这个用词的不妥,他在论文的空白里写道:“分裂?最好换个词。”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知道他的意见。也许,惠勒应该搞得戏剧化一点,比如写上“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用词,可惜空白太小,写不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埃弗莱特的理论被人们理解成:当电子通过双缝的时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宇宙,在一个里面电子通过左缝,另一个相反。这样一来,宇宙的历史就像一条岔路,每进行一次观测,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条路对应于一个可能的结果。而每一条岔路又随着继续观察而进一步分裂,直至无穷。但每一条路都是实在的,只不过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沟通而已。

假设我们观测双缝实验,发现电子通过了左缝。其实当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已经不知不觉地“分裂”了,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个。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叫做“左宇宙”,另外还有一个“右宇宙”,在那里我们将发现电子通过了右缝,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一样。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这种问题显然没什么意义,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或许也在问:“为什么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观测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宇宙都会分裂,实际上“所有的结果”都会出现,量子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可能都对应于相应的一个宇宙,只不过在大多数“蛮荒宇宙”中,没有智慧生物来提出问题罢了。

贴子相关:

作者: 我思故我_在 封 2006-8-30 20:5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埃弗莱特的量子多世界理论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开启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教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严格地说,历史和将来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只不过它们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没有任何物理接触。这些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互相平行,没有联络,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奇妙的宇宙对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多世界理论有时也称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论,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实应该算是一种误解,不过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物理学家仍然是这样理解埃弗莱特的!这样一来,这个理论就显得太大惊小怪了,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从左边还是右边通过的问题,我们竟然要兴师动众地牵涉整个宇宙的分裂!许多人对此的评论是“杀鸡用牛刀”。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次说:“我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看了它一眼,一只老鼠就使得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这话他本来是对着哥本哈根派说的,不过的确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用牺牲宇宙的代价来迎合电子的随机选择,未免太不经济廉价,还产生了那么多不可观察的“平行宇宙”的废料。MWI后来最为积极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听说MWI的时候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时所受到的震动。100个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贝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进一步的拷贝,而最后面目全非。这个想法是很难符合常识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症……”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接受“意识”,还要比相信“宇宙分裂”来得容易一些!

不难想象,埃弗莱特的MWI在1957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后,虽然有惠勒的推荐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应冷淡。埃弗莱特曾经在1959年特地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但玻尔根本就不想讨论任何对于量子论新的解释,也不想对此作什么评论,这使他心灰意冷。作为玻尔来说,他当然一生都坚定地维护着哥本哈根理论,对于50年代兴起的一些别的解释,比如玻姆的隐函式理论(我们后面要谈到),他的评论是“这就好比我们希望以后能证明2×2=5一样。”在玻尔临死前的最后的访谈中,他还在批评一些哲学家,声称:“他们不知道它(互补原理)是一种客观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观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莱特逐渐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职于国防部,后来又成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建立人之一和主席,这使他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但他的见解——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隐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发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释并在物理学家中大力宣传,MWI才开始为人所知,并迅速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今,这种解释已经拥有大量支持者,坐稳哥本哈根解释之后的第二把交椅,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此,埃弗莱特本人曾计划复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作者: 我思故我_在 封 2006-8-30 20:5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埃弗莱特的量子多世界理论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菸。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针对人们对MWI普遍存在的误解,近来一些科学家也试图为其正名,澄清这种稀奇古怪的“宇宙分裂”并非MWI和埃弗莱特的本意(如Tegmark1998),我们在这里也不妨稍微讲一讲。当然要准确地描述它需要用到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数学表达,在理论上尽量浅显一点。这里只是和诸位进行一点最肤浅的探讨,用到的数学保证不超过中学水平,希望各位看官也不要望而却步。

首先我们要谈谈所谓“相空间”的概念。每个读过中学数学的人应该都建立过二维的笛卡儿平面:画一条x轴和一条与其垂直的y轴,并加上箭头和刻度。在这样一个平面系统里,每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包含两个变数的座标(x, y)来表示,例如(1, 2),或者(43, 54),这两个数字分别表示该点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当然,并不一定要使用直角座标系统,也可以用极座标或者其他座标系统来描述一个点,但不管怎样,对于2维平面来说,用两个数字就可以唯一地指明一个点了。如果要描述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那么我们的座标里就要有3个数字,比如(1, 2, 3),这3个数字分别代表该点在3个互相垂直的维度方向的投影。

让我们扩充套件一下思维:假如有一个四维空间中的点,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描述它呢?显然我们要使用含有4个变数的座标,比如(1, 2, 3, 4),如果我们用的是直角座标系统,那么这4个数字便代表该点在4个互相垂直的维度方向的投影,推广到n维,情况也是一样。诸位大可不必费神在脑海中努力构想4维或者11维空间是如何在4个乃至11个方向上都互相垂直的,事实上这只是我们在数学上构造的一个假想系统而已。我们所关心的是:n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可以用n个变数来唯一描述,而反过来,n个变数也可以用一个n维空间中的点来涵盖。

现在让我们回到物理世界,我们如何去描述一个普通的粒子呢?在每一个时刻t,它应该具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座标(q1, q2, q3),还具有一个确定的动量p。动量也就是速度乘以质量,是一个向量,在每个维度方向都有分量,所以要描述动量p还得用3个数字:p1,p2和p3,分别表示它在3个方向上的速度。总而言之,要完全描述一个物理质点在t时刻的状态,我们一共要用到6个变数。而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这6个变数可以用6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来概括,所以用6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我们可以描述1个普通物理粒子的经典行为。我们这个存心构造出来的高维空间就是系统的相空间。

假如一个系统由两个粒子组成,那么在每个时刻t这个系统则必须由12个变数来描述了。但同样,我们可以用12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来代替它。对于一些巨集观物体,比如一只猫,它所包含的粒子可就太多了,假设有n个吧,不过这不是一个本质问题,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个6n维相空间中的质点来描述它。这样一来,一只猫在任意一段时期内的活动其实都可以等价为6n空间中一个点的运动(假定组成猫的粒子数目不变)。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吃饱了饭太闲的缘故,而是因为在数学上,描述一个点的运动,哪怕是6n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也要比描述普通空间中的一只猫来得方便。在经典物理中,对于这样一个代表了整个系统的相空间中的点,我们可以用所谓的哈密顿方程去描述,并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

在我们史话的前面已经提到过,无论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还是薛定谔的波动力学,都是从哈密顿的方程改造而来,所以它们后来被证明互相等价也是不足为奇。现在,在量子理论中,我们也可以使用与相空间类似的手法来描述一个系统的状态,只不过把经典的相空间改造成复的希尔伯特向量空间罢了。具体的细节读者们可以不用理会,只要把握其中的精髓:一个复杂系统的状态可以看成某种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向量。比如一只活猫,它就对应于某个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态向量,如果采用狄拉克引入的符号,我们可以把它用一个带尖角的括号来表示,写成:|活猫>。死猫可以类似地写成:|死猫>。

作者: 我思故我_在 封 2006-8-30 20:5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埃弗莱特的量子多世界理论

说了那么多,这和量子论或者MWI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回头来看一个量子过程,比如那个经典的双缝困境吧。正如我们已经反复提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观测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它就应该同时通过两条缝而产生干涉。此时它的波函式是一个线性叠加,且严格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也就是说,|ψ>可以表示为:

a|通过左缝> + b|通过右缝>

我们还记得波函式强度的平方就是概率,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粒子通过左右缝的概率是相等的,而且没有别的可能。如此一来则a^2+b^2=1,得出a和b均为根号2分之1。不过这些只是表明概率的系数而已,我们也不去理会,关键是系统在未经观察时,必须是一个“|左>+|右>”的叠加!

如果我们不去干扰这个系统,则其按薛定谔波动方程严格地发展。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按照彭罗斯的话,把这称为“U过程”,它是一个确定的、严格的、经典的、可逆(时间对称)的过程。但值得一提的是,薛定谔方程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只要|左>和|右>都是可能的解,则a|左>+b|右>也必定满足方程!不管U过程如何发展,系统始终会保持线上性叠加的状态。

只有当我们去观测电子的实际行为时,电子才被迫表现为一个粒子,选择某一条狭缝穿过。拿哥本哈根派的话来说,电子的波函式“坍缩”了,最终我们只剩下|左>或者|右>中的一个态独领 。这个过程像是一个奇迹,它完全按照概率随机地发生,也不再可逆,正如你不能让实际已经发生的事情回到许多概率的不确定叠加中去。还是按照彭罗斯的称呼,我们把这叫做“R过程”,其实就是所谓的坍缩。如何解释R过程的发生,这就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哥本哈根派认为“观测者”引发了这一过程,个别极端的则扯上“意识”,那么,MWI又有何高见呢?

它的说法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坍缩”,R过程实际上从未发生过!从开天辟地以来,在任何时刻,任何孤立系统的波函式都严格地按照薛定谔方程以U过程演化!如果系统处在叠加态,它必定永远按照叠加态演化!

可是,等等,这样说固然意气风发,畅快淋漓,但它没有解答我们的基本困惑啊!如果叠加态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中从未观察到同时穿过双缝的电子,或者又死又活的猫呢?只有当我们不去观测,它们才似乎处于叠加,MWI如何解释我们的观测难题呢?

让我们来小心地看看埃弗莱特的假定:“任何孤立系统都必须严格地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所谓孤立系统指的是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系统,既没有能量也没有物质交流,这是个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很难做到,所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样东西例外——我们的宇宙本身!因为宇宙本身包含了一切,所以也就无所谓“外界”,把宇宙定义为一个孤立系统似乎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宇宙包含了n个粒子,n即便不是无穷,也是非常非常大的,但这不是本质问题,我们仍然可以把整个宇宙的状态用一个态向量来表示,描述宇宙波函式的演化。

MWI的关键在于:虽然宇宙只有一个波函式,但这个极为复杂的波函式却包含了许许多多互不干涉的“子世界”。宇宙的整体态向量实际上是许许多多子向量的叠加和,每一个子向量都是在某个“子世界”中的投影,代表了薛定谔方程一个可能的解,但这些“子世界”却都是互相垂直正交,彼此不能干涉的!

为了各位容易理解,我们假想一种没有维度的“质点人”,它本身是一个小点,而且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做直线运动。这样一来,它所生活的整个“世界”,便是一条特定的直线,对于这个质点人来说,它只能“感觉”到这条直线上的东西,而对别的一无所知。现在我们回到最简单的二维平面。假设有一个向量(1, 2),我们容易看出它在x轴上投影为1,y轴上投影为2。如果有两个“质点人”A和B,A生活在x轴上,B生活在y轴上,那么对于A君来说,他对我们的向量的所有“感觉”就是其在x轴上的那段长度为1的投影,而B君则感觉到其在y轴上的长度为2的投影。因为A和B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所以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事实上,“真实的”向量只有一个,它是A和B所感觉到的“叠加”!

作者: 我思故我_在 封 2006-8-30 20:5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埃弗莱特的量子多世界理论

我们的宇宙也是如此。“真实的,完全的”宇宙态向量存在于一个非常高维的希尔伯特空间中,但这个高维的空间却由许许多多低维的“世界”所构成(正如我们的三维空间可以看成由许多二维平面构成一样),每个“世界”都只能感受到那个“真实”的向量在其中的投影。因此在每个“世界”看来,宇宙都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宇宙波函式是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的叠加态。

但还剩下一个问题:如果说每一种量子态代表一个“世界”,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别的“世界”呢?而相当稀奇的是,未经观测的电子却似乎有特异功能,可以感觉来自“别的世界”的资讯。比如不受观察的电子必定同时感受到了“左缝世界”和“右缝世界”的资讯,不然如何产生干涉呢?这其实还是老问题:为什么我们一“观察”,量子层次上的叠加态就土崩瓦解,绝不会带到巨集观世界中来?

非常妙的解释是:这牵涉到我们所描述“世界”的维数,或者说自由度的数量。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举了A和B分别生活在x轴和y轴上的例子。因为x轴和y轴互相垂直,所以A世界在B世界上根本没有投影,也就是说,B完全无法感觉到A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事实上如果我们在二维平面上随便取两条直线作为“两个世界”,则它们很有可能并不互相垂直。态向量在这两个世界上的投影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彼此“相干”(coherent)的,B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A世界的观测结果,反之亦然(参见附图)。

但是,假如不是2维,而是在很多维的空间中,我们随便画两条直线,其互相垂直的程度就很可能要比2维中的来得大。因为它比2维有着多得多的维数,亦即自由度,直线可以寻求在多个方向上的发展而互不干扰。如果有一个非常高维的空间,比如说1000亿维空间,那么我们随便画两条直线或者平面,它们就几乎必定是基本垂直了。如果各位不相信,不妨自己动手证明一下。

在双缝实验中,假如我们不考虑测量仪器或者我们自己的态向量,不考虑任何环境的影响,单单考虑电子本身的态向量的话,那么所涉及的变数是相对较少的,也就是说,单纯描述电子行为的“世界”是一个较低维的空间。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在双缝实验中,必定存在着两个“世界”:左世界和右世界。宇宙态向量分别在这两个世界上投影为|通过左缝> 和|通过右缝>两个量子态。但因为这两个世界维数较低,所以它们互相并不是完全垂直的,每个世界都还能清晰地“感觉”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投影。这两个世界仍然彼此“相干”著!因此电子能够同时感觉到双缝而自 涉。

请各位密切注意,“左世界”和“右世界”只是单纯地描述了电子的行为,并不包括任何别的东西在内!当我们通过仪器而观测到电子究竟是通过了左还是右之后,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就不再是“左世界”等可以胜任的了。事实上,为了描述“我们发现了电子在左”这个态,我们必须动用一个更大的“世界”,叫做“我们感知到电子在左”世界,或者简称“知左”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了电子、仪器和我们本身在内,对它的描述就要用到比单个电子多得多的变数(光我们本身就有n个粒子组成)。“知左”世界的维度,要比“左”世界高出不知凡几,现在“知左”和“知右”世界,就很难不互相垂直了,这个戏剧性的变化在于拥有巨大变数数目的环境的引入:当电子层次上的量子态叠加被仪器或者任何巨集观事物放大,我们所用于描述该态的“世界”的维数也就迅速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原本相干的两个投影变成基本垂直而互不干涉。这个过程叫做“离析”或者“退相干”(decoherence),量子叠加态在巨集观层面上的瓦解,正是退相干的直接后果。

用前面所引的符号来表示可能会直观一些,在我们尚未进行观测时,唯一的不确定是电子本身,只有它是两个态的叠加。此时宇宙的态可以表示为:

(a|通过左缝> + b|通过右缝>)×|未进行观测的我们>×|宇宙的其他部分>

×号表示“并且”(AND),这里无非是说,宇宙的态由电子态,我们的态和其他部分的态共同构成。在我们尚未进行观测时,只有电子态处在叠加中,而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仅涉及电子时,这两个态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造成投影而互相感觉。可是,一旦我们进行了观测,宇宙态就变成:

(a|通过左缝>|观测到左的我们> + b|通过右缝>|观测到右的我们>)×|宇宙的其他部分>

现在叠加的是两个更大的系统态:“|通过左缝>|观测到左的我们>”和“|通过右缝>|观测到右的我们>”,它们可以简并成|我们发现电子在左>和|我们发现电子在右>,分别存在于“知左”和“知右”世界。观测者的“分裂”,也就在这一刻因为退相干而发生了。因为维数庞大,“知左”和“知右”世界几乎不互相干涉,因此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感觉不到量子态的叠加。

但是,作为宇宙态向量本身来说,它始终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只有一个“宇宙”,但它包含了多个“世界”。所谓的“坍缩”,只不过是投影在的某个世界里的“我们”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产生的幼稚想法罢了。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空间、维度,都是指构造的希尔伯特空间,而非真实时空。事实上,所有的“世界”都发生在同一个时空中(而不是在另一些维度中),只不过因为互相正交而无法彼此交流。

Flash中set("mc"+i+"a", i)这个是什么意思 求高手回答

set 命令宣告一个变数并且给这个变数赋值。使用set 命令宣告的变数可以**中的任何位置使用,但是使用时必须指明这个变数的初始位置路径。

格式: set (要宣告的变数名, 要赋予变数的值);

"啫哩"的"啫"打字的时候怎么用拼音法打出来

""这个字怎么读啊,百度搜索怎么当"68"处理了

kuǎi ㄎㄨㄞˇ

部首:扌 笔划:8

1、搔,轻抓:~痒痒

2、用胳膊挎著:~著篮子

如果帮到你,请记得采纳,O(∩_∩)O谢谢

"纷纷扬扬"和"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纷纷扬扬:

一般只形体比较小的东西,数量较多,在空中飘洒。

瑞雪兆丰年:

在北方,冬天下雪,雪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好处;所以,一般冬天下雪接预兆来年回有好丰收。

请问MA是翻译成"马萨诸塞州"还是"麻省"谢谢

麻省是过去沿用下来的译名,现在在美国华人报纸上还大量在用。但如果要称是州,就要用马萨诸塞州。

哪位美女,帅哥能帮我做个"玲"字和"昊"字的QQ头像阿

就直接打个玲或昊 拷贝到头像上就是了。

卡巴手动防毒里的"清除"和"删除"有什么不同

清除是将染毒档案里的病毒程式码去掉,将档案恢复到未染毒的状态。

删除是将染毒档案整个删除。

如果病毒将原档案破坏的话,清除一般会失败。

分子进化(molecular evolution),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演变现象。主要包括蛋白质分子的演变、核酸分子的演变和遗传密码的演变。

分子进化从组织层次上说是生物组织的基础层次的进化,有两个显著特点:进化速率相对恒定和进化的保守性。 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相对恒定是建立分子系统树的理论前提。

(1)生物进化系统的3条主线,即30多亿年以前,整个生物界就分为原始真核细胞生物、原始真细菌和原始占细菌三大界。

(2)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支持了真核细胞的共生起源说。

(3)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大部分与传统的根据表型比较而建立的系统树相符合,但也有一些与传统的系统进化观点不吻合的结论。

(4)揭示了一些过去表型系统树上模糊不明的或争论未决的系统进化问题。

在理解这一理论之前,我们来介绍一个人

他认为,生物体的复杂设计不可能是偶然的,也不是由物理、化学和天文学的机械定律实现的,而是由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完成的,就像一个用来分辨时间的手表的复杂性是由一个聪明的制表师完成的一样。

创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奇迹! 但上帝不是因为上帝,他是万物的主人和创造者,包括科学的规律和维度,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

“自然系统是基于经过修改的下降。博物学家认为表现出真正亲和力的字符[即同源性]是那些从共同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字符,到目前为止,所有真正的分类都是家谱的;血统社区是博物学家无意识地寻求的共同纽带”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第404页。

物种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喙的大小和形状,喙高度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

我相信,总有一天,尽管我不会活着看到它,届时我们将拥有每个伟大的自然王国的相当真实的家谱树。

(1)物种的不恒定性。

(2)共同血统的分支理论。

(3)逐渐进化。

(4)物种的繁殖

(5)自然选择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孩子兄弟表示法,算法设计题

对于一般的家谱树(一般的多叉树)来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层次关系,树的层数表示代数(一共多少代人),树的最后一层表示最后一代人,由...
点击下载
上一篇:刘氏族谱下一篇:给娃起名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