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诗词是什么意思
含义
上联歌颂了满腔热血报效祖国而英勇捐躯的七十二烈士。“春云”指起义战斗的时间。下联写四万万同胞对他们的深切悼念。“愁看秋雨湿黄花”,指反动的黑暗势力对进步正义行为的摧残。联语对仗工整,辞真意切。尤其是把季节写于联中,更赋于了深刻的寓义,其悲壮苍凉的情调,极为感人至深。
原文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鉴赏
1911年3月,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反清起义,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事后,广州革命志士设法收殓死难烈士遗体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城外东北郊的黄花岗。
此联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于南京召开七十二烈士殉难一周年纪念大会上,黄兴为挽黄花岗烈士所题写的挽联。
扩展资料:
上联赞美了烈士为国献身的可贵精神,下联概括了全国人民悼念烈士的深切之情。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喻培伦等36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2年,有关部门为了纪念先烈的英名,发扬先烈的战斗精神,在安葬七十二烈士的黄花岗,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黄花即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秋共赏。英雄虽去,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彪炳千秋,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参考资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1孙中山,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西方教育,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并感到国家面临危机,开始认识到依靠清政府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艰苦的寻求救国真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进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功绩和地位也逐渐为革命者所公认,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众望所归的领袖。
2章炳麟,原名绛,好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所发起的革命活动。它撰写了《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合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赴日留学,到东京后立即投入爱国革命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他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并且宣传了爱国思想炙热激进,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武器。
5女革命家秋瑾,她批判封建旧礼教,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她强调,妇女接到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欲自立,非参加革命不可。他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6黄兴,少年时代受过封建主义的教育,后来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收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活动。归国后,成立华兴会,任为会长 。黄兴,湖南长沙人。是辛亥革命使其与孙中山并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史有“孙黄”之称!
7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学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与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去日本学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中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勤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表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
8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年曾到汉口进新制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兄姊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陆军。翌年加入拒俄义勇队,愤清廷庸懦误国,立志实行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与其兄声涛、姊君瑛及两嫂均先后加盟。次年因清廷禁止自费留学生习陆军,转入千叶医学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1911年(宣统三年)3月受命从日本密运军火抵穗,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扑攻两广督署,后转攻督练公所,至双门底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墓碑上刻的是章太炎先生写的挽词:南纪维衡,上摩玄苍;厥生巨灵,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命畴大荒;行师龙变,阖开不常;
广宣汉威,莫我抗行;小叶之虏,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神奸犹狂;之功中圮,何天之盲;
中兴肖肖,宠赂犹章;頩怒歕血,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以承炎黄。 蔡锷
以勇健开国,更守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沪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方期公挽我,不期我挽公,国事回思惟一哭;
未以病为忧,竟以忧成病,大勇哪知世险夷。梁任公
道不同,初未相谋。降此百凶,岂料造车终合辙。
天下溺,援之以手。殁而犹视,应怜并世几愚公。
章太炎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孙中山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黎元洪
成功却爱身萧散,
大勇那知世险夷。
唐少川
奇气满东南,吾道不孤,应为苍生争一息。
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终教青史慰重泉。
谭组庵
当世失斯人,几疑天欲亡中国。
遗书犹在箧,此行吾愧负先生。
于右任
谤满天下,泪满天下;
创造共和,再造共和。
平生风谊兼师友,
天下英雄惟使君。
杨度
居恒抵掌论英雄,成功不喜,事败勿忧,横览九州,公真健者;
乡国惊心数人物,湘绮先亡,松坡后死,抗怀千古,各有生平。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范石生
千秋功业承黄帝,
六辔澄清愧范滂。
李根源
非流芳百世,即遗臭万年,前途方遥,成败英雄公自论;
未围项三重,而止纣七步,大武远震,艰难吾道此身孤。
汪兰皋
念此再造共和国家,如奕拱,如累卵,如蜩螳沸羹,如转石拔山,碧血丹心生不渫;
数公百战艰难辙迹,若百越,若五羊,若鹦鹉黄鹄,若龙蟠虎踞,云车风马死犹来。
张謇
中年遽折雄姿,呕血不挠翁叔节;
大勇无如悔过,本心犹见秣陵书。
单聿荪
陈涉起开革命先,此则其续;
慰亭死为天下笑,公使人哀。
程颂万
见君于湖堂讲学时,百折雄心,竟能开国;
正命在帝制取消后,九泉瞑目,足了平生。
孟心史代梁卓如
道不同初未相谋,逢此百忧,岂料造车终合辙;
天下溺援之以手,殁而犹视,应怜并世几愚公。
马叙伦
勋庸在国,妇女也争传姓氏;
豪杰为神,英灵犹自镇山河。
赤手造新邦,千载勋名书册府;
银涛归客柩,万家鸡黍哭先生。
张季直
中年遽折雄姿,呕血不挠翁叔节;
大勇无如悔过,本心犹见秣陵书。
程潜
公真不*不移不屈大丈夫,春申噩耗遥传,把剑几回伤往事;
我痛立德立功立言乡先辈,华夏共和再造,执殳两次愧前驱。
1、孙中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
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2、黄兴
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
到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更是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但黄兴本人对功名并不热心,当时,黄兴去应考秀才前,他的亲友要置酒预贺,黄兴当即表示,读书是要求真学问的,而应试仅仅是因为母命不可违。
这一时期的黄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对科举制度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3、邹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省首次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在成都举办考试。邹容要求前往应考。邹子璠感到无法使儿子流连在科举的道路上,于是允诺他去一试,其目的在于让他留学回来获得朝廷赐予举人、进士的功名,仍旧跻入官场。
因为,清朝业已下诏“变法”,盛传已有授予留学生功名官职的措施。是年六月,邹容冒着盛暑从重庆步行到成都参加考试。试后获录取,由主持此次考试的候补知府李立元领着晋见四川总督奎俊。
奎俊“勉励数语,旋命归渝治行装,于八月中旬同往日本”。可是,就在临行之前,邹容被某些顽固分子诬为“聪颖而不端谨”,予以除名。但邹容毫不气馁,怀着渴望摆脱传统桎梏,探索新知的心情,在父亲面前犯颜力争,要求自费留日。
当年深秋,他从亲戚处借得路费,乘船发自重庆,穿过三峡,顺流东下,到达上海。不久,进入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广方言馆补习日语。邹子璠旋经亲戚劝说,答应支付留日费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 到日本之后,邹容刻苦读书,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著作,曾“自比法国卢梭”,同时他还广泛的参加留日学生的各种活动,每到集会必参加演讲。
在日本,邹容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己见,其辞犀利悲壮,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当时清政府派驻日本的留日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道德败坏,勾引留日学生监督钱某的小老婆。邹容等几个留学生拿着剪刀闯进姚文甫的住所,一见面先打了他几个耳光,邹容又把他的辫子剪了。事后,姚文甫向清政府驻日公使蔡钧控告邹容。邹容的狂放悖逆行为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怒,在清廷和日本方面的双重压力下,邹容被迫离日回国。
4、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
刘少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奋起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0年,他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党员,成为我们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刘少奇同志就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5、李大钊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
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 黄兴的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他以策动和领导武装起义著称于世。众所周知,黄兴青少年时代并未上过专门的军事学校。赴日留学,他就读于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拟“学成回国后充任学堂的师资”。然而,黄兴没有终身从事教育,而是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华兴会预谋在长沙发难,他自任总指挥;武昌起义爆发,他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他做了陆军总长;及至临时政府取消,还担任过南京留守。这自然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然。黄兴在担任上述职务过程中,打过不少仗,如何看待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如何认识他打过的败仗,则是正确评价黄兴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战役虽然失败了,但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打击了敌人,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和瓦解。萍浏醴起义爆发,曾引起清廷朝野上下的极大震惊,清政府集中湘、鄂、赣、苏四省兵力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后,他们仍担心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伏匪”“蠢动”,“再起风潮”,“北京官员仍为之战栗不已。” 防城起义发生,两广总督张人骏上奏清廷说:革命军“攻陷防城,戕官焚署,凶焰日张,剿办愈难措手。” 云南河口起义发生,云贵总督锡良惊呼:“匪之来,防不胜防,匪之过,剿无可剿,势成束手,祸已噬脐。” 这一次又一次起义使统治者如坐针毡,穷于应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挽刘道一,黄兴《挽道一弟作》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据文献记载,刘道一天资聪慧,风流倜傥,精通日语、英语。作为湖南同乡,黄兴对他格外器重,期以“将来外交绝好人物”。待噩耗传至日本,黄兴与其胞兄刘揆一相抱痛哭,乃挥毫泼墨,诗以志哀。此篇直与孙中山的同题挽诗争辉,堪为近代革命诗史上的双璧 。
“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太息家国不幸,呼唤救国雄才。这首绝句作于宣统元年(1909年)初夏,三年后书于绢幅,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的遗孀王颖。“云中守”指西汉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守、抗击匈奴的名将魏尚。末句犹言“驱除鞑虏”。
《回湘感怀》:“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民国元年(1912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6月辞职,10月25日从上海乘舰返回湖南,适逢三十九岁(虚岁)生日,大江夜航,感而有赋。其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虽是袁氏当权,但共和体制毕竟已经建立,黄兴遂有功成身退、归隐家山之志。抵长沙后,受到家乡数万人欢迎。学生集体高歌:“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二次革命失败,孙、黄再度流亡日本。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而黄兴因意见不合,离开日本转往美国,途中作《太平洋舟中诗》:“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人生的苍凉感和对国运的忧患感跃然纸上。其前两句系袭用《清稗类钞》所录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题壁诗,大抵是借他人卮酒,浇自家块垒。原诗为:“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峡水,脚踏万方云。” 孙中山与黄兴为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常常以“孙黄”并称。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黄兴回到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1916年10月31日,黄兴积劳成疾而逝世。孙中山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 众所周知,以黄兴为首的两湖志士一直是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的。是黄兴,在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上首先提议“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也是黄兴,在章太炎、陶成章等人迭次掀起倒孙风潮的危难时刻,“弛函劝顾大局”,拒绝受任同盟会总理;还是黄兴,在武昌起义后,谢绝革命党人的推举,迟迟不肯赴南京就任,翘首以待孙中山,使孙回国后顺利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又是黄兴,在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时,不少人劝他另外组党,并拥戴他为领袖,但他毅然决然地加以拒绝。黄兴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捍卫孙中山领袖地位的。当然,在孙、黄之间也有过三次较大的争论,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如果不是黄兴克制自己,作出让步,竭尽全力地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关于筹组中华革命党之争,实质上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发展党务的不同方法之争。黄兴不同意孙中山另组中华革命党,更不同意党员“服从党魁一人”、“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区分等级的搞法。当时支持黄兴这种想法的“不肯附和”者,所在多有,张继、邓泽如、李烈钧、谭人凤、柏文蔚、胡汉民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过反对。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尽管黄兴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但并没有使孙中山改变态度,他无可奈何,只得接受孙中山劝他“静养两年”、“此后彼此可不谈公事”的意见,被迫远适欧美,继续从事反袁斗争。后来,陈其美“大肆攻击”黄兴,但他除进行必要的解释之外,采取十分忍让的态度,“听其所为”。黄兴的离日,曾在革命党人内部引起过强烈的反响,日本朋友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等人还专为发起“召还黄兴运动”, 表达了他们对这位革命者无比崇敬的感情。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蔡锷不是国民党员,而且在几次都没有帮助国民党;而黄兴是国民党员,是其重要的先驱,自然是要重点宣传的对象。
蔡锷和黄兴是老乡,也是好友,但政见不一样,蔡锷不喜欢政党政治,只是推崇国家强大;而黄兴是同盟会元老,国民党核心,自然不可能离开这里。
1、蔡锷的几次拥袁
在一般人眼里,蔡锷是反袁的。其实除了袁世凯称帝之外,蔡锷对袁世凯的行为整体都是支持的。因为蔡锷推崇强大中央,推崇国家强大。
(蔡锷)
在辛亥革命后,蔡锷做了云南督军,和各省不一样的是,蔡锷一方面裁撤军队,一方面不要中央协饷,且照旧交中央款项。在定都问题上,支持定都北京,这和同盟会要求定都南京就不一致。
在政党政治方面,蔡锷在云南限制同盟会,且为了防止一家独大,蔡锷鼓励其他发展,诸如他老师梁启超的党派。同时严禁军人介入党派。在二次革命中,蔡锷拥护袁世凯,并积极出谋划策,且西南四督联合通电反对“二次革命”。在各地督军心怀鬼胎,蔡锷依然进京。
(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中,梁启超的进步党和蔡锷的关系很近,国民党基本和其没往来。
2、国民党核心人物黄兴黄兴是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南京国府时期,构建的十次反清大起义,黄兴参加了一多半,自然是重要宣传对象。
(黄兴)
在辛亥革命中,黄兴在武昌担任战时总司令,先后在汉口、阳夏作战,虽败犹荣。
(武昌攻防战)
在攻取南京后,黄兴担任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在孙文回国后,积极拥护孙文。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担任陆军总长。
(讨袁军行动)
在二次革命中,在南京组织军队北伐作战。黄兴是国民党早期的军事核心人物,虽然屡战屡败,但其行事光明磊落,对理想追求的纯粹自然是之后宣传的首选之人。黄兴和蔡锷虽然都是民初的重要人物,但区别就是他俩压根不是一个系统。
民国双雄:黄兴与蔡锷——屡败屡战与一战成名
论名气,黄兴要比蔡锷大得多,他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有一段时间,他的个人声望几乎要与孙中山平起平坐,有“孙黄”之称,只是黄兴颇有自知之明,一直甘居孙中山之下,才没有在同盟会里闹出分裂矛盾。不过呢,黄兴这人虽然人品很好,但作为一名早期的革命家,其军事指挥的水准就实在不怎么地,可以这么说,他一生指挥的战役无数,但竟然没有一次胜仗!武昌首义之前,他在两广地区策划指挥过很多次的武装暴动,全都失败了。
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打得是惊天地而泣鬼神,72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黄兴自己的左手也被打断两根指头,结果还是失败了;后来武昌革命一举成功,黄兴受孙中山之命回国主持大局,到武汉出任战时总司令,结果,几仗下来,又被人家北洋军打败,直接导致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再后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举兵造反,二次革命,军事上仍以黄兴为负责人,结果照样被人家北洋军打得落花流水,最后,黄兴不得不流亡美国。可以这么说,黄兴一生身经百战,可就是没打过胜仗。
而蔡锷则跟黄兴大不相同,他虽然只比黄兴小8岁,但他却从来就不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早年的蔡锷虽然也参加过一次小规模的反清起义,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从这次失败之中,蔡锷认识到了军事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后来,在袁世凯的资助下,蔡锷东渡日本,在日本的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学成之后,返回云南,训练新军,在滇军中素有威名。后来,武昌首义成功,蔡锷率领云南新军响应革命,被推举为云南都督。但蔡锷却不是那种利欲熏心之辈,他是当时最先认识到军人干政之弊端的督军之一,革命成功后不久,就主动放弃军权,进京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军事参议,被袁世凯软禁在京城。于是,就有了那段“蔡锷与小凤仙”的风流韵事。
当然,没打过一次胜仗黄兴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那为推翻满清王朝而奋斗不止的精神、那种屡败屡战的勇气,都足以使他名彪青史。黄兴死后,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一幅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很形象地说明了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有趣的是:蔡锷与黄兴两人还在军事上有过一次交流,那还是袁世凯刚刚称帝的时候,孙中山和黄兴正在策划反袁的二次革命,但蔡锷却认为:此时军事上反袁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宜立刻举兵,所以,他托人带话给黄兴,要黄冷静看待形势,不要轻举妄动。可惜啊!常败将军黄兴没有听取蔡锷的忠告,仍旧一意孤行,铸成了他一生最后一次大败。黄兴所未竟的反袁大业最后还是由蔡锷一举完成。
完成反袁大业后的当年,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逝于上海,八天后的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民国双雄,一代天骄,就此陨落。1917年的4月中旬,两位民国元勋都国葬于名城长沙的名山岳麓山之上。按照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屡败屡战的黄兴还是要比一战成名的蔡锷高出一筹的。所以,位于岳麓山山顶的黄兴墓也比位于山腰的蔡锷墓略高一筹。
黄兴与蔡锷的革命经历。
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黄兴黄兴真是奋斗一辈子,就没成功过一次,在孙中山的英明领导下,黄兴先后组织了几十次革命,一次败的比一次惨。
由于孙中山是广东人,十分钦佩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因此思想上受到洪秀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轨迹想必大家都了解的,那就是从广西金田起义,然后一路北伐,仅仅两年就打到了南京,孙中山也希望能够进行一次北伐,一次由南到北的统一之战。因此,孙中山将起义的地点都定在了两广地区,先后让黄兴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时间地点方式都不相同,只有失败是相同的。
直到武昌起义成功,这种失败才停止。
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完成的,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当时参与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虽然想邀请黄兴来领导,黄兴却没有来得及赶到湖北,湖北新军提前发动了起义,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就尴尬了。
等黄兴赶到湖北参与指挥的时候,与清军打了一阵,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黄兴就被北洋新军打跑了。黄兴的厉害之处在于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并且越挫越勇!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黄兴也积极活跃,毕竟为了这张入场券,黄兴前前后后卖命这么长时间,光鲜亮丽的端起酒杯喝碗红酒怎么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后来孙中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黄兴也只能是靠边站了。
后来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黄兴再次打头阵,结果失败,流亡日本,为了中华革命党的事还和孙中山闹掰了,1916年因病去世,年仅42岁,可谓是壮志未酬啊。对于黄兴的评价,章太炎的评价最高“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两战成名,昙花一现的蔡锷历史对蔡锷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你要是光看头衔,可能感觉孙中山都不够资格,蔡锷却都名副其实,这个就厉害了。
蔡锷虽然和黄兴都是死在1916年,但却比黄兴晚生了8年,蔡锷死的时候年仅34岁,比黄兴的壮志未酬只能是英年早逝了。
蔡锷的一生十分短暂,在革命活动中的经历更是短暂,只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期间领导了云南的辛亥革命,另一件是第一个反对袁世凯称帝,掀起了护国战争。
然而就这两件事,前后相差四年,却奠定了蔡锷在历史上的地位。在投机的民初政坛上,蔡锷始终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但是历史对蔡锷是不公平的,在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绩后,却在34岁时因病去世,实在是可惜。
1917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纵横对蔡锷的评价是两战成名,昙花一现。在浩瀚的历史上,能够留下名声的人并不多,黄兴和蔡锷都是好样的!
你说的这些人都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啊!怎么能算抗日英雄?!
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英雄。在他去世近百年后,才发生的抗日战争。
邓世昌,1894年牺牲于甲午海战,虽然是在"抗日"中牺牲,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
孙中山、黄兴都是民主革命家,都是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去世的。
1、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著名大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将领,代表人物之一。
3、贺龙:原名贺文长,字云卿,湖南桑植人,十大元帅之一,革命家、军事家。
4、罗荣桓: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十大元帅之一,革命家、军事家。
5、黄兴:原名“轸”,后改名“兴”,湖南长沙善化县人,出生于1874年10月25日。中国近代民主的创建者之一,与孙中山先生齐名,号称“孙黄”。
6、英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辩证道理,其本旨离不开国民两字。《载敬堂集民说》:国之兴,盗贼随英雄立功;国之败,官吏同无赖轻法。文旨关涉着这种精神。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诗词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09-28 05:0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