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李氏家谱,希望知道家族历史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家谱是按同族同宗血缘关系排的,同一辈分的男性一般名字中带有一个同样的字,字辈是由先人排的,一般排16个字或者20个字,用完之后由当代的族长重新排
字辈,名字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譬如山东日照丁氏,他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日照丁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再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第二代叫贺云贵。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今日洪家关贺氏四大房。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先祖贺大忠,曾祖贺廷宰。廷宰公幼读诗书,颇具文采,但命交华盖,屡试不第。他只得开馆授业,在家乡教起私塾来了。不过廷宰公“丰有财宅”,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全乡闻名。
一般2个可能
1、清朝前的因为各种原因丢失,所以重新建谱,这个在战争年代可能性较大,你说从清朝开始,那如果是这个原因,可能和满族入关有关系,否则就可能下面这点
2、第二个可能就是从清朝开始开的宗。这个一般是分家、迁徙新地方或者原家族被皇帝抄了之类,为了和原家族划清界限,躲到一个地方,重新开宗立谱
具体可以看家谱中说明,有修订好的谱有详细说明家族来历,没有就要从每个人的介绍去挖掘家族来历了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福建漳州 - 汾阳郭氏谱》,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我们(沂水)现传《郭氏家谱》,上承《汾阳郭氏族谱世系表》,分为两段:上段以郭敬之为第1世,修至第16世或17世(郭伯温为第17世);下段以郭伯温第1世,修至今第16世或17世。我们主要修先祖郭伯温支脉,称为《郭伯温家谱》,并以郭敬之为第1世。据载,本家谱已修四次,本次修谱,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创新表现方式,便于对比、查阅;添加人物事迹,增强可读性、借鉴性;吸收已往修谱成果,补充新内容、编入更详资料。也希望借助本次修谱,引导更多人关注家谱、喜爱家谱、编修家谱;通过修谱,探讨记叙家族传承、宣传郭氏家族、发扬郭氏文化、歌颂达官显贵的新途径、新方法。亲属之间的称呼。称其父亲为爷、伯、爹、叔、哥及名字等;称其母新为姆、娘、姨、娴、婶及名字等;称其祖父为公、朝,再上一辈的前面还要再加一个“太”字,即太朝、太公等。兄弟姐妹之间,称兄为哥,称弟一般叫名字或按排行称老大、老二、老三……。其余称呼与外地大同小异。非亲属之间称呼,对教学的称老师、先生。对传授技艺的人称师傅。对男性长辈称呼,在名字后面加个“翁”、“公”字。对女性长辈称呼,有老太、奶奶、外婆、姑娘等。对男性平辈的称师兄、大哥等。对女性平辈的称嫂娘、大嫂、大姐等。当有人在你的面前介绍他的亲属时,称呼又不一样了。对父亲称老子、父亲、爸爸。对母亲称姆、妈妈。对继父、继母称晚晚老子、干老子。晚母、干母等。对儿子称伢儿、细家伙、小鬼,寡妇改嫁带来的儿子称晚子、拖油瓶。对女儿称你、妮仂,或按排行称大妮、二妮等。对妻子称家里、女人、堂客。对丈夫称男人、倌客,家里。对岳父、岳母称丈人佬、丈儿,丈母。对大小姨夫称大小连襟。对妻兄弟称老婆舅。对亲家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亲家母等。自己称呼自己,对不同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的。对父母自称不孝男,不肖儿。以岳父岳母自称愚婿、子婿。对教师自称学生、门生、晚生。对妻子自称拙夫、汝夫。对长辈则自称晚辈,对平辈自称卑人,或自称为愚兄愚弟。女人自称妾,对父母自称不贤女,对公婆自称不孝媳妇,对丈夫自称贱妾、汝妻,寡妇自称未亡人。4个月前
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
■姓氏源流
阎(闫 Yán 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起源》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处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如满洲布雅穆齐氏改姓阎,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改姓阎,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得姓始祖:仲奕。阎姓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子孙后代于是大都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结合前面所述,阎姓的发祥地所能确定的至少应有三处,即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名阎敖,可见阎姓此时已落籍湖北。秦汉时,有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有尚书令阎章居荥阳,其子阎畅长子为阎显,阎显被封为长社(今属河南省)侯,后阎显参予皇室更迭被诛,其子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省),是为阎姓入川之始。阎穆有孙名阎甫,被魏武帝封为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子阎璞,因西晋一统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一带)并定居当地。阎璞有子瓒为汉中太守而定居陕西汉中,瓒有子亨,为辽西太守,亨生子名阎鼎因仕宦而迁居今北京一带,后死于刘聪之难。阎鼎子阎昌逃奔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后其孙阎满一支徙居河南,又从中派生出甘肃天水、敦煌等支派。阎满之孙有阎善,因仕宦云中镇将而徙居云州盛乐(今内蒙自治区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五胡乱华,阎姓被迫大举南迁,再经过隋唐,阎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广,盛唐时,阎姓在太原发展成一大望族。宋元时,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阎姓进一步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明时,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太原阎姓亦有迁今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阎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有阎姓人徙居海外。如今,阎姓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阎姬: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元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
阎立德: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画家、工程家,与其父毗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次平:宋代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承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时名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尔梅: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敬铭:陕西人,清代名臣,曾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阎书勤:农民出身,习“红拳”,精刀术,为“十八魁”之一,后拜赵三多为师,聚众达三千人,反对洋教,攻打教堂,仇杀教士,1900年8月,于犁园屯战役中被俘,在临清被清政府处死。
阎红彦:陕西省安定(今子长)人,红军将领,1927年清涧起义后历担重任,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阎锡山:山西五台(今属定襄)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盘踞山西近四十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长”,1960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7岁。
■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2、堂号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此外,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宗族特点
1、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限。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阎姓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
2、阎姓发源于我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阎姓家乘牒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我家李氏家谱,希望知道家族历史
本文2023-09-22 01:25: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