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陈氏家谱字辈,第1张

1、江州义门堂陈氏字辈:“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

2、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3、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

4、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

5、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

6、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7、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

扩展资料

陈氏名人:

1、陈小纭

陈小纭(原名陈昀),1989年出生于吉林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2010年,陈小纭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夺爱》 ,自此开始演艺事业。

2、陈都灵

陈都灵,1993年10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2013年,陈都灵因获得Facejoking“女神排行榜”冠军而获得关注。2015年,其主演的**处女作 《左耳》上映。

-陈姓

   

   

 

辛弃疾的诗词篇一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①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④,山深闻鹧鸪⑤。注释:①郁孤台:《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山峙,故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注释:①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①连营②。八百里③分麾④下炙⑤,五十弦⑥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⑦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⑧君王天下事⑨,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1角:号角2连营:驻地相连的军营。3八百里:指名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①,坐断②东南战未休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1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指士兵。2坐断:占据。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②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鱠⑥,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丑奴儿》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辛弃疾——《粉蝶儿》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粉蝶儿》内容: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辛弃疾——《武陵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武陵春》内容: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赏析:此首咏短别将会,基调欣悦。

 辛弃疾——《祝英台近》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辛弃疾——《醉太平》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醉太平》内容: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注释:颦:蹙眉。赏析这首春晚词着意描绘人物情态。

   

  

辛弃疾的诗词篇二

 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内容: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辛弃疾——《祝英台近》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辛弃疾——《青玉案》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青玉案》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菩萨蛮》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菩萨蛮》内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内容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辛弃疾——《水调歌头(三)》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调歌头(三)》内容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辛弃疾——《水调歌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调歌头》内容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内容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内容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的诗词篇三

 辛弃疾——《千年调》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内容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满江红(三)》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三)》内容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风采妙,凝冰玉。

 辛弃疾——《满江红(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二)》内容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内容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鉴赏: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内容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千年调》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辛弃疾——《沁园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内容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辛弃疾——《沁园春(一)》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一)》内容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内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太常引》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太常引》内容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喜迁莺》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喜迁莺》内容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辛弃疾——《水龙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龙吟》内容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内容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辛弃疾——《踏莎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踏莎行》内容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

 辛弃疾——《感皇恩》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感皇恩》内容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辛弃疾

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孔尚任主要作品:《生查子·旅夜》《秋日登滕王阁》《送牧堂上人游五台》《北固山看大江》《赠樊会公·叉头挑出古云烟》等。字号:字聘之/季重号东塘/东堂/岸堂。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出生时间:1648年11月1日。别称:云亭山人。

关于孔尚任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孔尚任的诗词

《赠樊会公·叉头挑出古云烟》、《送牧堂上人游五台》、《北固山看大江》、《生查子·旅夜》、《红桥·红桥垂柳袅烟村》、《拜明孝陵·宋寝齐陵尽野莎》、《忆昔·忆昔春宵傍父兄》、《秋日登滕王阁》、《送驾至淮上恭赋》、《郑谷口隶书歌》、《凌名柯先生遗骸久暴吴园次知湖州始为卜葬口述其事因纪之》、《丁廉使名名炜》、《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燕女·燕姬生小习原野》。

二、生平

早期阶段

20岁前后,孔尚任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岁考,没有录取。但孔尚任并没有放弃做官的念头,他典卖了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国子生)。31岁,他于县北石门山,读书著述,谈古论今。在少年时代和读书石门山时期,孔尚任已对南明兴亡引起注意。这期间,他曾从亲友处采取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这就是《桃花扇》创作的酝酿时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尚任35岁时,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为康熙帝玄烨第一次南巡祭孔活动作准备。次年康熙亲自到曲阜祭孔。这是清统一全国以后第一次最引人瞩目的尊孔大礼。孔尚任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撰儒家典籍讲义,在康熙面前讲《大学》,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因讲经、导览都能称旨,康熙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意外的恩荣遽然激发了他对清统治者感恩戴德之情,他一面对“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一面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充分反映了这个局限于个人升沉知遇的儒生对新统治者的依附态度。

出仕创作

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孔尚任进京,正式走上仕途。当他还来不及显现其儒学经纶的才能时,七月初,即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协助疏浚下河海口。孔尚任本期望为朝官,意在于“清华要津”,现一旦与渔人为邻,鸥鹭为伍,颇为失望。滞留淮扬四年,孔尚任时有迁客羁宦、浮沉苦海之感。他亲见河政的险峻反复,官吏的挥霍腐败,人民的痛苦悲号,发而为“呻吟疾痛之声”,成诗630余首,编为《湖海集》。这些作品摆脱了早期宫词和应酬、颂圣之作的不良倾向,较深切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认识。

淮扬一带是明清之际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孔尚任驻足于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矶,他特地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后来被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这表明,孔尚任正为《桃花扇》的创作积极进行着实地考察。这时,他还结交萃集在这些地方的明代遗民,其中有与明末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或与清政权持不合作态度的冒襄、黄云、邓汉仪、许承钦、龚贤、石涛,谈古论今,过从密切,有时"所话朝皆换",竟秘而不为“门外人道”。淮扬四年不仅是孔尚任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时期,也是创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的准备时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孔尚任回京,开始了10年京官生涯。康熙三十年(1691),孔尚任购得唐代宫廷著名乐器小忽雷。三十三年(1694),与顾彩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传奇《小忽雷》。作品以梁厚本购小忽雷、郑盈盈弹小忽雷,二人终于结成夫妇的遭遇为线索,表现了一代文人的沉郁不平,歌颂了郑盈盈不慕富贵,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作品着重描写了帝王的昏庸、藩镇的跋扈,权臣、宦官的专横与倾轧,反映了唐代元和至开成之间朝政的腐败情况。在史料的取舍上,剧本充分重视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很多人物、事件"斑斑可考";但在具体的人物(如梁厚本、郑盈盈)关系、情节发展上,又进行着大胆的虚构。这部剧本是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之前的探索性成果。它为《桃花扇》的创作提供了艺术经验。前5年,他仍做国子监博士,三十四年(1695)秋升为户部主事,奉命在宝泉局监铸钱币。三十九年(1700)三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并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同月即罢官。这时期,虽然结束了湖海生活,但始终遭到冷遇,更无法发挥他颇为自许的管晏济时之才。10年中,他写了《岸堂稿》、《长留集》(与刘廷玑合著)等诗文作品,时时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碌碌无成。"弹指十年官尚冷,踏穿门巷是芒鞋",正是他10年宦情的概括。这些苦闷,无疑没有摆脱个人仕途升沉变迁之感,但有些诗却也加深了思想深度,诸如否定君王"造命",揭露官场倾轧,直指"盛世"为"浊世"之类,都表现出对康熙的所谓知遇之恩、险恶的宦海风波、现实的黑暗混浊等方面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而,当他以东鲁狂生自命,"弹铗燕市中,独歌不逐吠"的时候,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激愤。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他需要依附于统治阶级,对康熙皇帝有感激之情,但因为不得志,他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并逐渐对康熙的“知遇”之恩表示怀疑。他希望用世,施展才能,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并且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见解。他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国;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这就是孔尚任从事戏曲创作时的思想状况。

抑郁离世

《桃花扇》脱稿后9个月,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孔尚任以“疑案”罢官。确切原因不详。今人从作者《放歌赠刘雨峰》“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等诗句及友人赠诗推测,罢官可能与《桃花扇》的内容有关。这一推论得到较广泛的承认。但是,因为《桃花扇》历演不衰,也没有禁止刊行,因此也有人怀疑此说,认为疑案与《桃花扇》无关。真实的原因,有待于确凿证据的发现。

康熙四十一年(1702)末,孔尚任带着悲愤的心情回到家乡,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其中,他曾往山西平阳、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作过短期的漫游,做过幕僚,终在抑郁之中逝于曲阜。

三、人物轶事

巧解康熙难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对于建这样一道墙有一个故事: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猪、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摆好,地上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祭祀。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仍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这个充满厚黑态度的哑谜就这样传了下来,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这道矮墙了。

孔梅溪是孔尚任东鲁孔梅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花扇》的作者东鲁孔尚任。孔梅溪是不是孔尚任呢?我们来看一下孔尚任能不能接触到《红楼梦》的稿本。

孔尚任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载沣去淮杨,治理长江入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老冒辟疆等人,在南京等地游览观光,收集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资料,作为创作《桃花扇》的素材。孔尚任可能在此时认识了吴伟业的好友尤侗、严绳孙及曹寅等人,看到了吴伟业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此时吴伟业已逝去,已将《情憎录》改名为《红楼梦》。孔尚任同尤侗、曹寅、严绳孙等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看到稿本之后认为书名改为《风月宝鉴》为好。他还将《红楼梦》第五回的十二首曲子进行了填词。在“终生误”曲子后面甲戌本有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虽然《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才脱稿。此批批在康熙甲戌年(1694)之后,此时孔尚任的填曲才华已被当时社会所公认,有“自创北曲”的声誉,与洪_南曲齐名。明清传奇以南曲为多,《红楼梦》独用北曲,不能不说与孔尚任有关。从此批中可知孔尚任不但题写了书名,还填了曲。孔尚任治水的时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八年(1689),严绳孙增删《红楼梦》定稿的时间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正是严绳孙增删《红楼梦》的时间范围之内。孔尚任还对文本进行了评批。我们只能见到一条批语,第十三回有梅溪批语一条:“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从上述分析孔尚任是孔梅溪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相合,与批语相合。孔尚任又有机会接触到《红楼梦》,故可定孔梅溪为孔尚任化名。

四、成就

当时的清都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盛。孔尚任在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与顾采合作的《小忽雷传奇》在景云部演出,颇得观众赞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脱稿。该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称。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罢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讲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还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表示他对清朝的感激涕零。但仅仅过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的创作。《小说枝谈·桃花扇》引《脞语》说:“孔东塘尚任随孙司空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辄邀映碧共赏。”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样的记载。同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回京以后,又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书,次年因文字祸罢官。二年后,他怀着依恋和激愤的心情离京回乡。“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留别王阮亭先生》);“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便是他当时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几次出游,景况颇为萧条。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家和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小忽雷是唐代宫中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善弹小忽雷的唐宫女郑中丞因忤旨“赐”死,为宰相权德舆的旧吏梁厚本所救结为夫妇的传说。《小忽雷》传奇即以此为蓝本,并牵入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描写了文士和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

网上查了,没有准确信息,不过的确有这个族谱存在,你可加找这个人,他说他有族谱,你问一下他吧QQ:290927907。EMAIL:JL26@sinacom

一、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上文已述,薛姓发祥于今山东薛城,后又迁江苏邳州。有资料表明,战国时薛姓已播迁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如薛公子登的曾孙薛倪曾为楚令尹,薛倪之孙薛鉴,为刘邦献策灭黥布,薛鉴五世孙薛广德为汉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因仕宦淮阳太守而落籍当地。薛愿嫡孙薛汉之八世孙薛兰为曹操所杀,其子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并落籍当地,永之子薛齐在蜀亡后降魏,拜光禄大夫,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世号“蜀薛”。薛齐为河东郡的开基始祖。薛齐的长房长孙恢号“北祖”,长房次孙雕号“南祖”,长房三孙兴号“西祖”。三国时,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皆为太子太傅,谓之吴国三傅,魏国薛夏为天水人,说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肃。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随其岳父陈政率军入闽,从此定居漳州,数传至薛一平,为漳浦东山开基祖。北宋初年,歙县薛彦博迁居宜章南关(今湖南宜章县),是为湘、粤薛姓始祖。其六世孙薛前儒在元时移居广东乐昌九峰,是为乐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地。明清两代,薛姓渡海到台湾者,闽籍较众。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姓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历史名人

薛 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薛 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

薛 雪:字生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医经原旨》6卷等。《湿热论》是他对湿热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见,全书不逾万言,但对于湿热病“感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他的《湿热论》与叶桂的《温热论》,可以说是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薛 岳:中国国民党军军将领。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任粤军连、营长。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1923年,调回粤军,先后任团长、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代理师长。1927年12月,率部参加镇压广州起义,旋任第四军副军长。1930年蒋阎冯大战中,随张发奎支持冯、阎反蒋,失败后避居九龙。1933年后,历任第五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等职。1934年1月,率部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所部自湘尾追长征中的红军至黔、滇、蜀等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率部重创日军。1946年后,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卫总司令等职。1950年,所部在海南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失败后,逃往台湾省。

薛道衡:隋代诗人。字玄卿(540-609),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大鼎: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

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江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

薛居正:北宋史学家。字子平(912-981),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五代后唐进士,后周时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绍彭: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画家,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江苏省苏州)人,万历(1573-1619)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详。姿容艳雅,诗、书、琴、棋、箫俱精妙,而驰马走索、射弹等尤为绝技,以“女侠”自命。为李征蛮所嬖,画像传入蛮峒,倾动蛮中。善书,尝书《黄庭经》小楷,殊工。长于画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华题其所绘《花里观音图》有“慧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兰竹,下笔迅扫,韵复高胜,无不入神。中年长斋绣佛,数嫁皆不终。传世作品有《吹箫仕女图》轴,绢本,水墨,自题:“玉箫堪弄处,人在凤凰楼。薛氏素君戏笔。”钤“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现藏南京博物院;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兰石新篁图》扇页图录于《名家藏扇集》;同年作《兰石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二十九年(1601年)与马守真合写《兰花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有《南游草》诗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年间。

薛允升:清末律学家。字克猷,号云阶,陕西省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过10余年外,其余30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执法如山,不媚权贵,甚至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无辜,为人称颂。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江苏省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唉乃》。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光绪七年(1881年),任全椒观察使,其时薛时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复原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时移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晋时所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等县地。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沛 郡:为汉高帝时设立,其范围约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

高平郡:晋时以山阳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2、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崇礼堂”、“慎德堂”、“三凤堂”、“河东堂”、“新蔡堂”、“沛国堂”、“高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薛姓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姓氏。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乃至薛家媳妇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辽宁锦县薛姓一支字行为:“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又如河南新蔡牛湾薛姓的辈份序列为:“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

薛姓宗祠通用对联

〖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鼎铛重望;

竹邑名公。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字重臣,汾阴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 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吴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

三凤媲美;

五隽齐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汾阴人薛无敬,少年时与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仲虺世泽;

三凤家声。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仲虺为黄帝时奚仲之后,商汤时为左相,奚仲居于薛,子孙以为氏。下联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并称“河东三凤”。

大义首创;

天爵自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薛孝通,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后魏·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

-----------------------------------------------------------------

〖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翔河东之凤;

尊关西之师。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笺传古今。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

悬车宗广德;

讲学绍文清。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楹联多收于《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中。

黑潭千载洁;

玉泉一堆香。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昆明黑龙潭畔明代学者薛尔望祠联。薛尔望不愿称臣于清,率妻儿七人,投黑龙潭而死。

-----------------------------------------------------------------

〖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六代江山纵临洮;

一门鸑鷟起人文。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字慰农,全椒人。知嘉兴,有政绩。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

花笺名碗香千里;

云影波光活一缕。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成都市薛涛井联。薛涛井位于望江楼公园建筑群内,“薛涛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编修周厚辕手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及己作《薛涛井》诗各一首,刻于石牌旁。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积170亩,园内岸柳石栏、 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园内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枕江而立,五云仙馆、泉香榭、枇杷门巷、清婉室、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群,布局精巧,匾联碑刻颇多。薛涛一生爱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种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150余种竹子。人们把这幽深如海、 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

魏宫人神针妙技;

蜀秘书锦笺乐诗。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薛灵芸,下联典指唐·薛涛。

-----------------------------------------------------------------

〖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

龙门良将,仁贵英风。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

论道有灵异,文武双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诗书并美信誉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论道,定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一只脚残废,八岁能文,喜谈军事,后从军三十余年,官至指挥佥事。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书画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以医名。诗书画亦精妙。尝自题云:“我自濡毫写楚词,如何人唤作兰枝。风时雨露君看遍,一笔何尝是画师。”有《医经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时多,正光转绿萍、气催黄鸟;

诗怀何处寄,是人归雁后、思发花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薛氏宗祠联。全联典指隋代诗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少孤,好学。北齐武平年间即有诗名。和卢思道齐名,在隋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余风,有些作品却刚健清新,如边塞诗《从军行》。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的孤独寂寞,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支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全椒县复兴镇薛氏宗祠联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太极拳现主要有:陈氏 杨氏 孙氏 吴氏 武式

太极拳的起源,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太极拳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哟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综观陈王廷留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研究整理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以运动肢体的"导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

陈氏家谱字辈

1、江州义门堂陈氏字辈:“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2、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