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什么?修缮起来有哪些要注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家谱是什么?修缮起来有哪些要注意的?,第1张

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家族从产生和发展,家族的迁徙等情况,以家族取的成就。目前我国的家谱多产生于唐代之后。唐代的黄巢之乱之后五代之乱,原来的掌控国家大权的门阀大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原来由朝廷掌控的各门阀贵族的谱谍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自宋代以后,科举考试不再根据依据门阀,而且政府不在由官方出面为那些门阀世族来定品修谱。从宋代开始,修家谱完全成了民间的行为。这时中国的家谱大量出现,主要有欧式(欧阳修)和苏式(苏轼)两种。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门阀世族的消失以及谱谍的散佚,那些新出的家谱完全不象唐和唐以前政府修谱那样严肃和严谨。出现了胡乱攀附名人的现象。而家谱造假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是无谱不假。但是,如果剔除其虚假的成份,家谱仍还是有相当大价值的。他在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要写家谱,一般来说,先写叙文,把自己家族的情况先交代一下。然后从自己的第一辈先祖开始记起,把他的后代每个人的事迹记录清楚。最后如有可能,还要绘制自己的谱系,即西方人所说的家族树。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单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参考!

分布地区

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历史来源

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

「单」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于周襄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二、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阿单氏、纥单氏,皆改为汉姓单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干人,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西等。当代单姓的人口大约有6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七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单姓人口增加率与全国的平均值一致。目前单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在苏沪、鲁皖浙大部、黑吉辽、内蒙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广东珠江口地区,单姓在当地人群中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居住了大约61.5%的单姓人群。在粤桂湘赣鄂大部、皖浙西南、福四川北段和南部、云南大部、豫陕、甘肃南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西部,单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5%一o.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6%,居住了大约29%的单姓人群。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家族名人

单雄信:(?—621)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单思恭:(约公元一六一九年前后在世)字惠仍,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工诗,宗竟陵体。著有《甜雪斋集》二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家谱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以后,官方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民间可见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族谱造假的行为,自欺欺人,颠倒基本事实,即是对先人的极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于家风的传承。为了提高家谱的“产量”,“谱匠”创造的家谱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谱匠”习惯于用华美的诗词歌功颂德,也喜欢把家谱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也是他们认知中最古老的时期。

现存的古老家谱大多数属于明清时期纂修。如果从科学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结果可能让人很失望。根据专家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家谱中,先祖内容大多都是虚构,谱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会历史名人。在古代战乱频繁情况下,想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谱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近几代的家谱世系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一个家族,割据中国西南700多年,传承29世不衰,直至朝廷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32万,费事数年,方才灰飞烟灭。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一段久远的故事。

播州,于唐朝贞观十三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又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建制而成。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

此后,由于唐朝不断衰落,播州曾几度易手南诏。唐僖宗干符三年,开创杨氏辉煌基业的杨端,隆重登场,(原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朝廷下诏封杨端为播州侯,成为统治播州的土皇帝,也开启了杨氏历29代725年统治播州的时代。

关于杨端家族的渊源,据他们的《杨氏家传》称,先祖为太原曲阳县人,甚至自杨端后七世杨贵迁时代,还和大名鼎鼎的忠臣世家“杨家将”扯上了关系:

“先祖杨信,高祖杨业 ,曾祖杨延昭 ,祖父杨宗,父亲杨充广 。杨充广南征

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嗣,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

而宋代官方则记载杨氏为“播州夷人”,后世不少人也认为杨端一系,是唐末从泸州(今泸州市)、叙州(今宜宾市)一带,迁到播州的少数民族,其后裔慢慢汉化,为了让自家家族看上去更风光,就攀附中原忠臣名将杨业一族,并写进了家谱。

不管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播州历720年之久,均在杨氏治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杨氏一族,所以历久不衰,和他们灵敏的政治嗅觉,以及战力强大的播州军,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

唐朝亡,宋代之,太祖乾德三年,播州杨氏当时的话事人杨实,机警的归附宋朝,宋朝知道山高路险的播州之地,对于他们的实质统治意味着什么。朝廷知道要要面子就可以了,播州还是杨家的天下。

及至宋末元初,播州军一度是抗元主力,战力超群,能打能杀,彪悍的元军都颇为忌惮。后来,元军不想硬打,杨氏也不想硬撑。至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下诏招抚播州。元十四年,杨氏首领杨邦宪降元,和杨氏降宋一样,元朝廷还是就地设置播州安抚司,仍然让杨邦宪做安抚使。

铁打的杨家,流水的朝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后来杨氏又采用同样的套路,归附了明朝,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庆六年,杨氏政权首领杨应龙继承宣慰司。正是在杨应龙手中,杨氏历经4个朝代,绵延700多年的基业,正式灰飞烟灭。

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已将播州经营的既富又强。尤其在偏僻穷苦的西南地区,云贵很多地方还要朝廷年年拨款救济的时候,杨家的播州已经年年为国库捐税捐物了。再加上播州军英勇善战,没少跟朝廷东征西杀,屡立战功。杨应龙还被朝廷封为骠骑将军。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飘起来的。而且杨应龙本身就乖张狂傲,不光经常藐视朝廷,对其治下的其他部族也多不友善,经常惹得天怒人怨。

万历十八年,贵州巡抚弹劾杨应龙为非作歹,要求朝廷治罪。但此时四川巡抚李化龙正要借助播州兵应敌,于是求情朝廷允许杨应龙将功赎罪。

到万历二十年,杨应龙又接受朝廷堪问,并认定他按律当斩。杨应龙愿以两万金赎罪。加上此时又恰逢大明抗倭援朝,杨应龙愿率5000千播州兵入朝抗倭。朝廷斟酌后准许了。但抗倭局势变化迅速,杨应龙还未入朝,倭军已败退朝鲜。没了可以折罪的军功,杨应龙继续被追责。杨应龙在返回播州过程中,竟然“杀害押回官军,以还巢”。至此,杨应龙和朝廷的矛盾日趋台面化和白热化。后加上杨应龙留在重庆的次子突然病逝,不仅死因蹊跷,当地官府还要求杨应龙付重金才能拿回尸首。这事彻底激怒了他,杨应龙正式走上了明刀明枪对抗朝廷的道路。

万历二十一年,朝廷大军兵分三路挺近播州,行至娄山关,杨应龙诈降,令来攻的朝廷军队,猝不及防之间,几近覆灭。此后几年,杨应龙又是诈降,又是硬战,和朝廷周旋,比没让官方捡到半点便宜。

直至万历二十七年,朝廷派李化龙前去讨伐,在固若金汤的播州城,在受尽苦头后,想到背后奇袭的计策,才打败杨应龙。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祭拜列祖列宗后,上吊自缢。

至此统治播州700多年的杨氏一族,正式土崩瓦解,成为历史中的一段往事前尘。作为“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大征伐,播州之战,也让朝廷死伤数万,国库进一步亏空,影响深远。

家谱是什么?修缮起来有哪些要注意的?

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记录了一个家族从产生和发展,家族的迁徙等情况,以家族取的成就。目前我国的家谱多产生于唐代之后。唐代的黄巢之乱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