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爸爸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刘备的爸爸是谁?,第1张

刘备字玄德,生于公元161年,涿郡涿县(河北涿县)人,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宗庙祭祀时所献助祭用的礼金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封侯。刘备的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刘备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度日。他家附近有一棵桑树像华盖,在树下和同族孩子玩耍时他曾说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年轻时不喜欢读书,喜爱骑马射箭,弹琴作乐。他身高7尺5寸(汉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都介绍他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猩猩?),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大象?),所以在三国演义里他又多被人骂为“大耳儿”、“大耳贼”,刘备生性少言寡语,待人谦和,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在商人张士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一支队伍,在镇压起义中初露锋芒。但由于力量弱小,一直没有固定地盘,公元196年,陶谦推荐刘备为豫州刺使,驻屯小沛(江苏沛县),陶谦病逝后将徐州(江苏徐州)让给刘备,曹操上表推荐刘备做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后徐州被吕布侵占,刘备依附曹操,在曹操帮助下消灭吕布,公元200年刘备占据徐州,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兵败。刘备逃往青州(山东潍坊北)依附袁绍,曹操攻破袁绍后刘备南下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河南新野),公元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帮助他联吴抗魏,经赤壁一战获得荆州地区(河南与湖北衔接地区以及湖南北部一带)。公元211年进驻益州(四川地区),公元212年至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四川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称益州牧。公元219年5月,刘备占领汉中(陕西汉中),7月自立汉中王。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击江陵(湖北江陵),荆州守将关羽战败被擒,荆州被孙权全部占领。刘备于公元221年7月亲自率兵进攻东吴,孙权派陆逊领兵5万抵抗,公元222年6月,两军在xiao亭(湖北宜都北)对恃,刘备于彝陵(湖北宜昌东南)到xiao亭一带扎营40余座,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退守白帝城(四川奉节)。公元223年4月,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先有长子刘禅,即蜀国第二任皇帝,刘禅为甘夫人在新野时所生,三国演义里提到甘夫人因梦到吞北斗而怀孕,故刘禅小名“阿斗”,刘备另有两子为刘备的妾所生,一子刘永,封为鲁王,一子刘理,封为梁王,刘备曾有义子刘封,本为罗侯姓寇人家的儿子,长沙郡姓刘人家的外甥,刘备初到荆州时因为没有儿子故将其收为义子,后因刘封欺压孟达,不救援关羽惹刘备怨恨,诸葛亮考虑他为人粗犷率直,恐换代之后无人能控制,劝刘备将其除去,于是“赐封死”。刘备的遗诏中所提到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一代至理名言。

陶谦最后是在被曹操击败之后过度忧劳而逝的。188年,朝廷为了平息徐州黄巾而下令将陶谦任命为徐州刺史,而陶谦在抵达徐州之后仅一战便顺利击退黄巾。之后陶谦便开始经营徐州,后于193年被提拔为徐州牧。而这一年,曹操父亲曹嵩正好携带少子曹德从琅琊前去投奔身处兖州的曹操。

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就在曹嵩从琅琊前往泰山郡的路途中,陶谦因记恨曹操出兵攻打徐州而借机派人杀死了曹嵩。曹操对于自己父亲的死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他在这年秋天的时候借“为父报仇”这一理由正式对陶谦出兵。面对曹操大军的进攻,陶谦虽有心阻拦却连番遭遇大败,最后只能舍弃彭城,转而退守至郯城。

在陶谦败走之后,曹操大军先后攻下彭城、傅阳、即墨、开阳等地。而退守至郯城的陶谦虽也曾出兵救援这些被围攻的县城,但是成效并不大。因为情势危急,陶谦只能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而待田楷与刘备一同赶来救援时曹操这方的粮草也正好耗尽,于是曹军开始退兵。然而仅相隔数月,曹操便又再一次率军攻打徐州。曹军的此次进攻依旧称得上是势如破竹,短短时间内便连拔五城。

而后在曹操回军途径郯城时,曹豹与刘备曾对曹操发起进攻,结果反遭战败。陶谦见状便觉得穷途末路,于是便计划回丹阳老家避难。然而这时身为陈留太守的张邈却突然背叛曹操,曹操为此只能退兵,回去平叛。曹操的离开虽然让陶谦暂时脱离了危机,但是此时的徐州已有一大半遭遇曹军的祸害。面对这一处境,本就已过花甲之年的陶谦终是于这一年因忧劳过度而病逝。

在《三国演义》中,陶谦是个“温厚纯笃”、老实巴交、人畜无害的老伯伯,他想讨好曹操却弄巧成拙,不得不替张闿背锅,在面临曹操讨伐时,陶谦宁可“吾当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是爱民如子的仁德之士。最后,为保徐州免受曹操荼毒,陶谦甘愿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真是大公无私。

然而,以上只不过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纯属虚构。如果陶谦真的是这样一个憨厚老实、逆来顺受的人,那他根本不可能在乱世之中割据徐州、称雄一方。虽然《后汉书》《三国志》中关于陶谦的记载非常有限,但只要细心梳理,就不难发现,历史上的陶谦,可以说是一个狡诈、权变的枭雄,也可以说是一个强势、霸道的军阀,但绝对与“温厚纯笃”无关。

一、陶谦出身于民风彪悍的丹阳郡

陶谦是扬州丹阳郡丹阳县(“丹阳”也写作“丹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现代人说到宣州,大概首先会想到宣纸,想到细雨霏霏的江南水乡和温文尔雅的才子佳人。但江南地区的这种文化特质,是在历史上中原士大夫多次大规模南迁后才形成的。在汉末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尚不具有读书识礼的文化风尚,而是民风彪悍、山贼啸聚的蛮荒之地。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在诸葛恪担任丹阳太守时,“丹杨山险,民多果劲”,“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因为丹阳人“好武习战”,东汉政府常到丹阳募兵。“丹阳兵”是当时享誉大江南北的精锐部队。

《三国志·先主传》载,大将军何进曾派都尉毌丘毅和刘备到丹阳募兵。《三国志·曹洪传》载,曹洪亦曾通过扬州刺史陈温的关系,到丹阳募兵。当时何进在洛阳,曹洪在东郡,他们不远千里去到丹阳募兵,看中的不外乎是那里的优质兵源。

《三国志·先主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足以说明“丹阳兵”的地位。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刘备投靠公孙瓒,任平原相(相当于太守),隶属于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曹操东征徐州时,刘备与田楷奉公孙瓒之命援救陶谦,陶谦以配给四千丹阳兵为条件,就换取刘备背弃公孙瓒、田楷而改投陶谦麾下。可见,精锐善战的丹阳兵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香饽饽。

在三国末期,西晋大举进攻东吴,东吴丞相张悌率三万精兵迎战,其中就有丹阳太守沈莹指挥的号称“青巾兵”的“丹阳锐卒”——五千刀盾手。在这支丹阳兵失利后,东吴就再也没有可与晋军一决雌雄的王牌部队,只能坐等灭亡了。

陶谦出身于民风彪悍、尚武好战的丹阳县,大概率也是个凶悍好斗之徒。

二、陶谦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史书记载了陶谦年轻时的几件轶事,表明陶谦正是一个典型的(东汉时期的)丹阳人。

《三国志·陶谦传》载,陶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陶谦曾为“诸生”,又曾举茂才、举孝廉,应是出自士大夫家庭,但因其父母早亡,陶谦形成了自卑与自大交织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三国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载,陶谦任舒县县令时,上司庐江太守张磐是陶谦同乡的前辈,也是陶谦父亲的朋友。张磐对陶谦“意殊亲之”,但陶谦不知为何却看不起这位同乡前辈,以在其手下任职为耻。有一次,张磐在宴会上为陶谦起舞,陶谦却不回舞,后来在众人劝说下勉强起身,却不转身。张磐问:“你咋不转身呢?”陶谦回答:“不可转,转则胜人。”

这一段轶事,涉及两汉魏晋时期的一项社交风俗。据《三国志集解》引赵一清、梁章钜等人的注释,当时饮酒宴客的风俗,是宾主双方中的一方向对方起舞,对方也起舞回敬,以示相互尊重、宾主欢洽,类似于现代酒宴上的敬酒与回敬。而且,起舞一定要有转身的动作,才显得尽兴,如果起舞而不转身,就相当于敬酒却不喝完,是不礼貌的表现。

《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徙朔方,赦还,太守王智饯之,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衔之。”陶谦不回舞张磐,性质与蔡邕不回舞王智相同,必然导致张磐的不满与记恨。

陶谦说的“不可转,转则胜人”,亦另有深意。“除”“授”“拜”“擢”“迁”“转”等,都是古代职官制度用语,“转”多用于不同地方、不同系统之间的官职晋升。例如《三国志·袁绍传》载,“天子以(袁)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太尉为“三公”之一,大将军是位在三公之上的“上公”,袁绍由太尉升任大将军,称为“转”。陶谦说“不可转,转则胜人”,是一语双关,意思是说“我再升官,就比你官还大了”。陶谦面对顶头上司而如此出言不逊,极为傲慢无礼。也难怪双方“由是不乐,卒以构隙”。

《吴书》还记载,司空张温征讨边章、韩遂时,陶谦为参军,张温对陶谦“接遇甚厚”,但陶谦却“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在一次“百僚高会”的场合,陶谦又因敬酒的问题当众羞辱张温,这次连一向低调宽和的张温也忍不住当场发飙,将陶谦徙往边地。但张温毕竟是厚道人,很快就觉得处置过重,又将陶谦追还。陶谦回来后见到张温,没有任何道歉、感谢的意思,反而仰着头对张温说:“谦自谢朝廷,岂为公邪?”意思是说,我感谢的是朝廷,不是你!

陶谦运气不错,遇到的张磐、张温都是宽厚长者,没有和他计较,要是遇到别的一些小心眼的领导,完全可以把他整得灰头土脸,死无葬身之地。

陶谦的行事风格,有点像《延禧攻略》的魏璎珞,天生脾气暴,不好惹。这种人往好的方面说,是耿直,有个性,往不好的方面说,是以自我为中心,情商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爽文爽剧可以允许主人公任着性子胡闹,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更何况,陶谦的头上并没有主人公光环。因此,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陶谦很快就被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所淘汰,在忧惧、惶恐中死去。

《三国志》留给陶谦的,除了匆匆带过的生平描述之外,只有一句略带嘲讽的评语:“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意思是说,陶谦这个人呐,和张杨一样,虽然坐拥州郡,但结局竟然连一个普通老百姓也不如,没什么好评论的。

陈寿给陶谦的评语,竟然是“没什么好评论的”。从这句话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陈寿一脸鄙视的表情。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感动之余,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曲,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知道夏侯兰明于法律,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

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张大可《三国史》:长阪之战,刘备丢失全部辎重和本部兵马,两个女儿被曹纯活捉。刘备的甘夫人及子刘禅,在赵云的奋力保护下才得脱险。)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道这消息之后,认为赵云为人严肃、稳重,一定能加以整顿,因此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黎东方《细说三国》:赵云也不仅是牙门将军,他一度当了桂阳郡太守。刘备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之时,把他调回公安城,当“留营司马”,对孙夫人及她的男女卫队监视。孙夫人回江东企图把阿斗抱走,他会同张飞,用武力强迫孙夫人留下了阿斗。)

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势力,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 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柳春藩《三国史话》: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后分兵三路,一路由张飞统领,经由垫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阆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赵云统领,沿江西下,直取江阳(今四川泸州),再下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北),出成都之东南;一路由诸葛亮自己统领,由中路西下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直取成都。)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张大可《三国史》:益州安定以后,许多人主张把成都城内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给诸将。赵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国贼祸乱汉室,切不可追求安乐,等到天下安定,诸将各回本土,安家立业。现在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采纳了,把土地房屋归还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汉政权的建设。 )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次年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先运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便领军出击,当时赵云属下的士兵也随着黄忠一起出击。 但是黄忠的军队过了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担心的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 结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便一次又一次地突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蜀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又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驰马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蜀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 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蜀军偃旗息鼓。 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于是设宴欢庆直到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吕思勉《三国史话》:先主既得汉中之后,还治成都,要拔擢出一个人来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要用张飞,张飞也以此自许,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关羽、张飞是先主手下资格最老的两员猛将,当时敌国的人也都称他们为万人敌。先主从起兵以来,不分兵则已,要分兵,关羽总是独当一面的。此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要再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论,自然是张飞了。再次之则是赵云,随先主亦颇久。争汉中之时,赵云亦颇有战功,先主称他“一身都是胆”的。然而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擢用了魏延。)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毙命,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魏国,反而先打吴国。而且与吴国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柳春藩《三国史话》:对于刘备的东征,在蜀汉内部,有些人是持异议的。如赵云就曾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掉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篡汉,应当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车来迎接王师。因此,不应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和孙吴争战。战争一旦起来,一时解决不了,将造成不良的后果。”赵云这一先进兵讨伐头号敌人曹魏的意见,是可取的。但刘备听不进去,他夺回荆州的决心下定了。)

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猇亭,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进军至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次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亦被贬为镇军将军。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马植杰《三国史》:赵云、邓芝的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退军时,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

建兴七年,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于景耀四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后主下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由于蜀汉初期少给谥号,刘备在位时只有法正有谥号,刘禅时也仅有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位宰相、宠臣陈祗以及由魏国投诚的夏侯霸等人有谥号,后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和赵云都被追谥,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初战就获胜,崭露头脚。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张飞庙“新家”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打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张飞守下邳,自己则将兵在盱眙、淮阴抵抗袁术,双方僵持了月余,互有胜负。下邳相曹豹是陶谦的旧部,与张飞不和,为张飞所杀,于是城中人人自危,颇为混乱。时袁术给吕布写信,劝其乘机袭下邳,答应事成后,援助吕布粮草。吕布很高兴,率军而至。刘备中郎将许耽开门投降,张飞败走。吕布俘刘备妻小和诸将家属。由于形势所迫,刘备、张飞只好暂时依附吕布,驻军小沛。吕布还刘备妻小。 刘备驻小沛,发展较快,不久便聚众万余人,吕布不安,又率来攻,刘备只得携张飞等投奔曹操,并与曹操联合,打败吕布。

197年6月,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出精骑兵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州四郡,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立马勒铭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于次年(214年)五月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张飞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十二月,关羽被孙权所杀。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蜀汉怀帝刘禅于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张飞为桓侯。

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其他的去这里搜吧

http://baikebaiducom/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东汉末年在东汉东部一度形成了两个军事联盟,袁绍、曹操和刘表是一个;袁术、公孙瓒、陶谦是一个,这一点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也就是说,公孙瓒和陶谦是属于一个盟友的关系,两个人一起对付曹操和袁绍,至于刘表就只能交给袁术了,隔得太远鞭长莫及。不过盟友的关系也有差别,有的是平等的盟友,比如后期的刘备和孙权;还有是不平等的,有一定的统属关系的,这种联盟关系在汉末三国时期是非常常见的。早期的曹操和袁绍,甚至是刘备和孙权都有很大可能是这种关系。公孙瓒与陶谦也有可能有这样的关系,陶谦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公孙瓒。

关于陶谦与公孙瓒关系的史料

公孙瓒和陶谦是盟友关系,这个大概是板上钉钉了。毕竟两个人有一起对付袁绍和曹操的事情。这个战役发生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大约在冬季。在汉末三国时期的知名度有些低,至少小编没有找到它的名字。为了方便阅读,小编姑且称之为“青州、兖州之战”,因为它的主战场的明确记载是发生在青州平原国和兖州东郡。公孙瓒对陶谦的统属关系的相关记载,就是在这次战役中。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青州、兖州之战”的史料原文:“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其中的“使”字就带有二人之间统属关系的体现,比如袁术命令孙坚进攻董卓,就用了“使”这样的字眼。刘备投靠了公孙瓒,属于公孙瓒的部下;单经是公孙瓒所置的兖州刺史,也是公孙瓒的部下。陶谦在史料记载中与刘备、单经并列,跟公孙瓒似乎也有依附的关系。

当然这个记载还不算特别明确,就像“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这样的含糊不清的记载一样,搞不清楚怎么断句(可能是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也有可能是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公孙瓒、刘备、单经陶谦的关系同理),那么还有一处记载也可以作为公孙瓒指挥陶谦的佐证。在“青州、兖州之战”中,刘备、单经等人都布置在平原国,而陶谦却布置在兖州东郡的发干县。这个位置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比较值得玩味。

不是,陶谦是东汉末年的诸侯绝对不是影视剧中亲切和蔼的老人形象,至于“三让徐州”更是后人虚构的故事,并没有发生过。陶谦在影视剧中,是一个贤明的人。他因曹嵩之死,得罪了曹操,由此给徐州带来了祸端。之后刘备带军来救,他为了感激刘备的援助,于是三次让徐州。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实际上,陶谦“三让徐州”只是后人所创作的故事,与陶谦无关。历史上的陶谦也绝非是一个老好人。在东汉末年能起事的人,绝非善类。

1崛起的诸侯。

年轻的陶谦,是正儿八经的官员出身。他是从一个小官一步步成为朝廷中央的官员,还凭借着攻打黄巾军有功,成为了徐州刺史,从此便成为了地方势力。陶谦还积极参与朝堂之事,他还是很想在中央拥有话语权的。

2陶谦与曹嵩之死。

原本一切安好,直到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遭劫死亡。而对于曹嵩之死,史料的争论是有很多的。比如影视剧中的一种,就是陶谦为了讨好曹操,派人去迎接曹嵩。而他手下的将军看到曹嵩身上携带的财宝,动了贪念杀人抢劫;而另一种说法,却是曹嵩之死很可能是陶谦所为的,是陶谦自己起了贪念,才去抢劫杀人。

这两种说法差别很大。如果是陶谦主使的,那陶谦这个人就绝非是一个老好人,而是打着自己算盘的小人;即便不是陶谦所为,他的手下见钱眼开,就能看出来陶谦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手下竟然在自己地界做出杀人劫财的事情。而陶谦如果真的是为了讨好曹操,才惹下的祸端,那说明他眼界低,怪不得别人看不起他,不愿意援助他。(完美诠释了拍马屁拍到马蹄上)

3“三让徐州”纯属虚构。

另外,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其实是后人所创作的。当时的陶谦被曹军打得措手不及,徐州一大半的土地都处于战争中。陶谦的军队是比不上曹军的。而刘备和田楷带着兵马来救,双方进行了几次交战。后来曹操的大本营被吕布侵占了,他才停战回到了兖州,徐州才有了休息的机会。

在此期间,陶谦是以刘备主公的身份对待刘备的,将他安排到了小沛居住,并且安排他阻止曹军的进攻。刘备到底受不受陶谦重用也很难说,因为陶谦在曹军退兵的那一年也去世了。当时的曹军威势那么大,曹操为了给父亲报仇,军队是毫不留手要铲平徐州的。这时的陶谦每天发愁着如何对抗曹军,不可能想到让徐州这样荒唐的做法。

即便陶谦担忧徐州被攻破,也不可能让徐州给刘备这个不熟悉的将领的。而且如果他让了徐州,确实能将曹军的大祸让出去,可徐州是他的大本营,陶谦一让徐州,他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他没有那么傻。

总的来说,陶谦不是一个老好人,“三让徐州”也不存在,他能在东汉末年驻守徐州说明陶谦绝对有自己的谋划和打算。

陶谦在历史上的形象多是一种仁厚的无辜遭兵的形象,一方面是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形象,比如说将徐州让给了外人刘备,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塑造。提到陶谦,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曹操屠徐州,以及让徐州的事情,其实陶谦这个人物还算是很鲜明的,也有很多可以书写的事情,不过被这两件事掩盖住了。陶谦在乱世中成为一方州牧,积极参与中原混战,和曹操掰过手腕(虽然被完虐),也算是一个人物。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陶谦的发展史。

陶谦的仕宦经历

陶谦是丹阳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馀姚县的县长,不过死得早。可以说陶谦的家中或许给他积攒了一些资源,但是极其有限。陶谦入仕的途径是先扬名、成为郡吏州吏、经过察举到中央、再进行留内或者出外的人事调动。这也是当时资源不是非常丰厚的又不想走武途的士人的入仕方式。

陶谦就是这样,他“以不羁闻於县中”,经过故苍梧太守甘公的青睐,有了名声;成为州郡的佐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被察举到中央,先后做过尚书郎、县令、幽州刺史、议郎。在朝中的时候,陶谦也有过一些军事上的经历。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那一年,凉州也爆发了叛乱。在次年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收拾掉黄巾军主力之后,朝廷又派皇甫嵩平复凉州,陶谦以扬武都尉的身份随军出征;皇甫嵩被中常侍张让、赵忠构陷,朝廷用张温代替皇甫嵩的位置,陶谦又成为张温的参军。虽然史料上有“与嵩征羌,大破之”这样的记载,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凉州军阀依然活跃,皇甫嵩、张温以及陶谦等人并没有取得战略目标上的胜利。

虽然“黄巾起义”在当年就被平定,但仅仅是几个主力部分。在各个州郡仍然存在黄巾军的残余和重新滋生的土壤。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青州、徐州黄巾军死灰复燃,这支黄巾军就是后来曹操麾下的“青州兵”的兵源,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为了遏制徐州黄巾的发展势头,保证徐州的安定,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陶谦上任之后,用怀柔的政策吸收泰山豪帅臧霸等人,击败了黄巾军。不过这也只能说是驱逐、击退,而不是消灭。后来汉灵帝去世,何进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火并,董卓、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趁势进入关中把控朝政。陶谦坚持与中央通使,保持臣子的姿态,被任命为徐州牧,得到名义上把控徐州军政大权的权利。

陶谦与曹操之间的结怨

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初期阶段,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术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拥有很丰厚的资源和人脉,实力很强,但又彼此对立。为了压制、削弱、消灭对方,袁绍和袁术各自找了盟友,所以当时出现两个比较强大的军事联盟。一方是袁绍、刘表、曹操;一方是袁术、陶谦、公孙瓒。双方也频繁的刀兵相见。所以说曹操和陶谦是属于不同的对立的阵营的,从立场上就存在矛盾。而激化这个矛盾的人却是陶谦。

乱世当中汉王朝的权威崩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足,因此出现了各种称王称帝者。在下邳有一个叫做阙宣的人,怕是听信“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阙”可以对应“当涂高”),合众数千自称“天子”。陶谦没有直接镇压阙宣,而是用智取的手段,或许也有利用的目的。陶谦假装支持阙宣,与阙宣联合起来攻取北方泰山郡的华县、费县,又向西入侵任城国。曹操是兖州牧,是被侵犯的一方。于是二者的矛盾就被激化了。曹操率军进攻徐州,由于是带有报复性的目的,所以用了非常激烈的手段,连下十余城,对徐州进行了屠戮。

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曹操的父亲曹嵩还在琅琊居住,曹操想接曹嵩回兖州,这个时候曹嵩又被陶谦所杀。关于这件事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不同的史料记载冲突非常大,《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世语》说陶谦主观意愿上杀死曹嵩,《后汉书·陶谦传》、《吴书》说陶谦本来派张闿护送曹操,张闿自己贪财杀人越货。《三国演义》为了塑造曹操蛮横霸道的形象,采用《吴书》的说法,实际上还有待商榷。曹嵩被杀,曹操又一次对徐州进行报复,又一次进行屠杀。直到吕布袭取了兖州,曹操才放过徐州。即便如此,曹操的两次用兵对徐州的破坏非常大,陶谦也因此病死,将徐州托付给本来以公孙瓒部将的名义来助拳,却被陶谦挖了墙角的刘备。

如何看待陶谦这个人物

首先来说陶谦从性格上并不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物,在没有出仕的时候,他放浪不羁,十四岁仍然乘竹马而戏;在出仕以后仍然保持一种狂傲的性格,作舒县县令的时候,与庐江太守张磐不合;作张温参军的时候,又与张温闹矛盾,而且无论是与张磐还是张温闹矛盾,究其原因都是在陶谦身上,张磐和张温一开始都是有意与陶谦交好的。至于曹操和陶谦之间的矛盾,固然不能以个人的喜恶来判断,但是矛盾的激化也是因为陶谦,可见陶谦并不是一个安分守成的人。

从陶谦的能力上来说,政治上陶谦“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在史书上的评价并不是太好;武功上陶谦显然更是有所欠缺。陶谦参与讨伐凉州诸军阀的行动,一不是主将,二来没有成功;面对泰山豪帅臧霸等人,陶谦是以一种妥协的态度,虽然避免交战,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助力,但代价却是武功上的疲敝和徐州很多资源的放弃,无法完全整合徐州整个州的力量;阙宣自称天子的时候,陶谦也没有选择直接镇压,而是先妥协后吞并。整体上来说,陶谦虽然在军事上有一些表现,善于拉拢其他的力量为己所用(臧霸、刘备、阙宣),但没有一种堂堂正正的正兵的气象。所以面对汹汹而来的曹操的时候,陶谦既没有整个徐州的资源,又没有一支强大的受过战争磨砺的军队,表现得非常差劲。

至于品性方面,陶谦作为徐州牧,在东汉末年那样的乱世中,基本上州牧和裂土封王没有太大区别,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去世后都是后代世袭州牧的位置,陶谦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让刘备来做徐州牧的位置,保护徐州安定。可见陶谦并没有其他军阀那种野心,还是将自己视为汉臣而非“群雄”的。综合陶谦的能力和品性而言,他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是“昏乱而忧死”,但也得到后世的一些人的同情之心了。

“陶谦三让徐州”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它讲述了陶谦三次试图将徐州转让给刘备的历史故事。

陶谦曾是徐州的刺史,但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他想把徐州转让给他人。陶谦三让徐州讲述了陶谦三次试图将徐州拱手让给刘备的故事,因为他相信只有刘备才能让徐州稳定下来,管理好徐州。陶谦曾三次把徐州让给刘备,具体如下:

陶谦第一次想把徐州让给刘备的原因是刘备的祖先是汉朝的宗族,应该为汉朝的国家做贡献,但刘备以浅薄无能为由婉言拒绝了。

第二次陶谦想把徐州让给刘备,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但刘备还是拒绝了;

当陶谦准备第三次把徐州让给刘备时,公元194年,陶谦63岁,身患重病。他以邀请刘备一起商量事情为由,想把徐州交给刘备管理,和关羽、张飞一起。然而,刘备认为陶谦可以把徐州交给他的两个儿子管理。陶谦感叹他的两个儿子都不称职,刘备仍然想拒绝。但这次关羽和张飞一起说服了他们,刘备才勉强同意在陶谦之后掌管徐州。这一次,陶谦顺利地把徐州交给了刘备。不久后,陶谦因病去世。

根据上述陶谦三让徐州的史料记载,陶谦准备第三次把徐州让给刘备时,已经63岁了。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经常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陶谦。其实,说白了,陶谦就是想巴结曹操,一举成名。曹操不是谁都想巴结的。陶谦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优势,那就是他拥有徐州。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来说,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怎么样呢?

这时,有必要提一下陶谦的手下。当时,陶谦的一个名叫张凯的人在派他护送曹操到陶谦时杀了他的父亲,因为他在董卓混乱时逃离时迷恋他的钱。这件事的起因是钱,目的却是曹操找到了占领徐州的借口。陶谦后悔了。

后来,曹操责怪陶谦,让陶谦承担杀父之罪。曹操说,陶谦是杀父之仇。我必须自己报仇。让曹钱打开徐州的城门,否则徐州的人民将被屠杀。于是陶谦想到了刘备,希望刘备能帮助徐州人。刘备是仁义之王,当然同意。后来曹操因为吕布的介入,暂时放弃了徐州。

事实上,陶谦很难拒绝杀死曹操的父亲。陶谦太老了,不能管理国家事务,所以他想把徐州给刘备。一开始刘备不接受,后来也推脱不了,说暂时管管。这就是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陶谦,原本是一个仁慈的国王,绝不会做任何事情来杀死曹操的父亲,所以这里仍然有许多含糊之处。

安东陶谦将军属于什么东西?

陶谦在这三个国家中很有名,很多人都对这个人物感兴趣。陶谦长期占领徐州,之后局势动荡,不得不把第三个徐州让给刘备。那么陶谦属于什么呢?很多人不知道陶谦的具体年龄。

来自网络。

实际上,陶谦这个人物应该是一只猴子,因为根据强有力的史料记载,陶谦出生于公元132年,所以如果计算的话,它是一只猴子。陶谦的动作,当然是从小就锻炼出来的。一开始,陶谦的能力就很突出。当初是幽州刺史。此后,他与黄一起与作战。可以说,陶谦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此后,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并长期占领徐州。但是,当我们谈到陶谦这个人物时,我们不得不提到曹操,他是三国的死敌。这两个人的纠葛也不清楚。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一个团队,而陶谦和公孙瓒是一个团队。双方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在那之后,陶谦也会看出曹操是一个想交朋友的人才。此后,当曹操和他的父亲经过徐州时,陶谦给予了热情的款待。之后,他命令手下张凯护送曹操的父亲离开。没想到,张凯看到了钱,杀了曹操的父亲。此后,曹操得知陶谦和曹操的关系更加恶化。

之后张凯投靠了袁绍,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攻打徐州是曹操一直想做的事情,然后以杀父之名攻打徐州。陶谦曾努力守住徐州,最后在六十三岁时去世。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你有没有发现陶谦属什么的?

刘备的爸爸是谁?

刘备字玄德,生于公元161年,涿郡涿县(河北涿县)人,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