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家族
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姜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颂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我族自闯关东迁民以前,无可追稽。今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太祖姜启盛 邵氏 原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姜家坡村,后迁于大连市甘井子区上沟村(华南)。太祖抚育四子 ,文义 文新 文成 文全。随国之昌盛,家族兴旺,太祖后人血肉亲族达百人。今因亲族联系蒂落瓜离,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此单立文义族谱,后辈饮水思源,念先祖之德!
祖上 姜文义 于兰花(1919年一一1990年冬月三十晚18点)共抚育四儿三女 。
长子:姜洪来(1944年正月十六出生)
次子: 姜洪宝(1946年9月13日一一1984年12月14日)
三子: 姜洪柱(1950年冬月初五)
四子:姜洪富(1956年2月26日正月十五一一2017年8月15日晚18点)
长女:姜露珍(1942年5月27日)
次女:姜玉香(1948年11月12日出生)
三女:姜玉荣(1954年5月15日农历4月13日出生)
姜洪来 隋莲凤 :抚育两女 姜玲 姜丽
姜洪宝 于翠娥: 抚育两子 姜龙 姜魁
姜洪柱 窦秀云 (离异):抚育一女 姜超
孙淑芳 : 抚育一子 姜明
姜洪富 金淑荣 : 抚育一子 姜猛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已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世同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朝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期,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朝时期,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16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朝初期,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19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明朝时期,邵文端带领四子:邵邦举,邵邦进,邵计成,邵奉举,从河北枣强县迁徙到沾化县,建立大邵村,此后,其子孙又建立北邵村,此二村合成邵家,计成,奉举迁居利津县,建立邵家草场。目前邵文端一系已超万人,2008年9月,在山东沾化大邵举行了立碑祭祖仪式,数千人参加了缅怀先人,共创未来的大型祭祖仪式,并续邵氏家谱。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5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明清时云南定边有土把事汉姓为邵;清代满洲八旗有乌雅氏汉姓为邵姓者;此外,瑶、彝、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民族也有邵姓。
右图册为蒐集到的一些地方仍以邵氏为主聚居的村落。
文景祯元会;
性理世泽长;
明珠光先照;
彩羽翼复成;
安定修鸿业;
宗功永克昌;
家齐为忠孝;
仁厚本诚良
据邵氏族谱记载,邵庄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明朝开始,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邵庄村一带居民便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据先辈传,当时的迁徙是被欺骗后强制性的进行的:朝廷宣称各地均要移民,只有洪洞县老鸹窝村可以不迁,于是各地居民寻亲访友都聚集在了老鸹窝村。一天夜里,官军突然包围了聚集在老鸹窝里的大量躲避迁移的人们,捆绑起来强制迁移。也有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邵庄村是朝城镇一带邵氏的起源地,邵庄村的先辈们在明朝迁居至此后将此地命名为孝子里,后更名为邵庄。随着人口的扩张以及地域区划的原因,邵氏族人逐渐由邵庄扩散至附近村落。现朝城镇一带的邵姓人基本全为邵庄村迁出,每次续家谱周边的邵姓人都会聚集到此地。
姜氏家族
本文2023-09-22 01:25: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