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第三子的具体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李世民第三子的具体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第1张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字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聂远版李恪PS图(8张)督的首例;

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

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神龙中,复爵土。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编辑本段王妃

杨氏,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 二州刺史静公杨誉女,兄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1980年墓葬在湖北安陆王子山被发现,出土文物颇多,其墓葬作为南方典型墓葬研究,尤以簪花金饰和金刀最为精美。(有详实考古报告)在全唐文收录其侄杨志诚的墓志提到:“闲者遭家迁播几筵靡托,而今蒙国昭洗,情礼获申。”,疑为吴王妃杨氏家因妻族而遭到过政治清洗,王妃本人的墓志凹凸不平无一字,怀疑遭到磨平,其棺椁也无查,仅剩棺床,考古报告怀疑遭到抛尸。幸好后经平反,其侄官至高位,由其侄墓志我们才方可领略杨氏一族的风采。其祖杨士贵在《隋书》有载,其父杨誉与兄侄在《旧唐书》、《全唐文》、《贞观政要》、《宰相世袭》均有记载。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并“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目前,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目前仍为历史谜团,有待考古挖掘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杨氏,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 二州刺史静公杨誉女,兄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1980年墓葬在湖北安陆王子山被发现,出土文物颇多,其墓葬作为南方典型墓葬研究,尤以簪花金饰和金刀最为精美。(有详实考古报告)在全唐文收录其侄杨志诚的墓志提到:“闲者遭家迁播几筵靡托,而今蒙国昭洗,情礼获申。”,疑为吴王妃杨氏家因妻族而遭到过政治清洗,王妃本人的墓志凹凸不平无一字,怀疑遭到磨平,其棺椁也无查,仅剩棺床,考古报告怀疑遭到抛尸。幸好后经平反,其侄官至高位,由其侄墓志我们才方可领略杨氏一族的风采。其祖杨士贵在《隋书》有载,其父杨誉与兄侄在《旧唐书》、《全唐文》、《贞观政要》、《宰相世袭》均有记载。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并“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目前,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目前仍为历史谜团,有待考古挖掘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目前网上流传的所谓的李恪家谱,错误良多,基本上可以确认为是后人伪作。

首先家谱中说李恪“追封汉王”,实际上早在武德年间李恪就已被封为了汉王,而李恪死后追封的是郁林郡王。

其次,家谱中称李恪的妻子时,用了“妣”这个字。我们知道妣指的是母亲,所以家谱中等于说萧氏是李恪的母亲。而家谱一般会用妻、夫人等字眼来称呼妻子,以李恪的身份可以直接用妃。

再者,家谱中称萧氏为“沛国夫人”——沛国夫人的丈夫应该是沛国公,不过无论是萧氏的丈夫李恪,还是萧氏的儿子李千里等人,均与沛国公这个封号无关。而且唐朝初年的亲王之正妻都称妃,没有国夫人之称,只有大臣的妻或母才会封国夫人。称王妃为国夫人,这是很明显的五代和宋初的风格。

另外,家谱中说李恪封吴王是在贞观二十一年,然而无论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记录此事发生在贞观十年。

而这份家谱最大的破绽在于那封所谓的《勅封吴王恪诰》,特别是其中的“诰”字和“奉天承运”一句。

原文:

勅封吴王恪诰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山河带砺所以藩屏乎王家茅土珪符亦以宠赉乎宗室眷兹磐石之戚夙被麟趾之风古典具存常情允当谘尔宗子之下宜受五等之封服我

烈祖之休用体一人之训尚著闻于忠孝庶无忘于国家恪恭厥封遗尔来裔

贞观二十一年月日之宝

但凡是对唐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唐朝皇帝是从来不用“诰”来下达命令的。

《唐六典》中便有记载:“凡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凡上之所以逮下。其制有六。曰:制、敕、册、令、教、符。天子曰制。曰敕。曰册。皇太子曰令。亲王、公主曰教。”

唐代的“圣旨”,最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不过无论是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这样的开头。而一般册封亲王时用的叫“册书”,写在竹简上,格式应如下:

门下:(具体内容)主者施行

某年某月某日

中书令臣 宣

中书侍郎臣 奉

中书舍人臣 行

侍中臣

黄门侍郎臣

给事中臣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某年某月某日

制可

某年某月某日

尚书省负责实施政务的具体部门

尚书左仆射臣

尚书右仆射臣

某部尚书臣……某部侍郎臣……

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

令史

某年某月某日 下

风起长林中萧氏父子和琅琊榜主角梅长苏是徒弟和徒孙的关系。

两部局的主要关联人物为萧庭生:

一、萧庭生是第一部《琅琊榜》打败百里奇三子之一(三子分别是萧庭生、路原和林深),打败百里奇后被梅长苏收作弟子,并化去幼年萧庭生心中的愤恨。在萧景琰登基后,被收为义子。因生性聪颖,性情刚强中不失乖巧,萧景琰十分宠爱他。最后被封为长林王,有世子萧平章以及次子萧平旌两个儿子(实为前朝前太子祁王的遗腹子,而靖王与前朝前太子为兄弟关系,且关系非常好)。

二、萧平旌自幼被送往琅琊山,由第一部《琅琊榜》中蔺晨教导长大,性格也比较像蔺晨,比较洒脱。

三、萧平章为《琅琊榜》中打败百里奇三子之一路原的儿子,后被萧庭生抚育并立为长林世子,最后为救萧平旌牺牲。

四、林奚为《琅琊榜》中打败百里奇三子之一林深的女儿,自幼和萧平旌定了娃娃亲。

五、蒙浅雪是第一部《琅琊榜》中蒙挚的侄女,为萧平章生下一子。

扩展资料: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剧情简介:

大梁朝局安稳,但边境战火不断。守护大梁北境的长林军屡获军功,威名赫赫。在一次北境交战中,内阁首辅荀白水暗中断掉前线补给,战困中长林军副帅萧平章(黄晓明饰)身受重伤,在琅琊阁学艺的弟弟萧平旌(刘昊然饰)闻讯下山查案。

三十年前,邻国夜秦遭遇疫情,大梁为自保封国道,濮阳缨(郭京飞饰)因灭国之仇潜伏在大梁,并勾结琅琊榜第一高手,东海国主墨淄侯,暗中瓦解梁帝势力与长林府,两人于京城四处投毒,疫情迅速蔓延。濮阳缨设局,使萧平旌与萧平章先后中毒。

此时北境急危,萧平章放弃救治,奔赴前线支援后毒发而亡。一年后,梁帝驾崩,大渝进犯大梁,荀白水与莱阳王萧元启(吴昊宸饰)诱哄年幼梁帝颁旨,禁边境兴兵,萧平旌抗旨出征击溃大渝,长林编制因此被废除。萧元启与墨淄侯暗中勾结,卖国谋逆。萧平旌于危急之中起兵勤王,奔赴沙场营救梁帝。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李恪(?——821)唐朝人,唐宪宗第五子,封建王。根据《新五代史》的记载,五代时南唐三主尊其为宗,追封“定宗孝静皇帝”,与《资治通鉴》记载有冲突。

  建王恪,本名审,宪宗第十子也。元和元年八月,淄青节度李师古卒,其弟师道擅领军务,以邀符节。朝廷方兴讨罚之师,不欲分兵两地,乃封审为建王。间一日,授开府仪同三司、郓州大都督,充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陆运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而以师道为节度留后。不出阁。七年,改今名。长庆元年薨。——《旧唐书》

  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时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其弟师道丐符节,故诏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大使,以师道为留后,然不出合。长庆元年薨,无嗣。——《新唐书》

李世民第三子的具体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字厶,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