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万字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1收藏

姓氏万字是怎么来的?,第1张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推荐于 2016-01-08被提问者采纳

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智力开发,适合3-10岁

值得一看的一年级汉语拼音相关信息推荐

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幼儿园小学智力开发课程,免费试听,提高学习成绩,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3-10岁儿童智力开发选掌门少儿,0元试听

本月7547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人名 - 点击进入查询~

根据文中提到的万字为您推荐

了解 人名,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基于公开数据,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商业查询服务。

本月57994人下载

咨询

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姓氏万字是怎么来的?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中国姓氏排名- 点击进入查询~

了解中国姓氏排名,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基于公开数据,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商业查询服务。

广告2021-03-23

万 这个姓是怎么由来的?

万姓起源参考之一 万姓在大陆位列百家姓第八十六位,在台湾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源出于姬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毕万。毕万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在晋国作大夫,帮助晋献公治理国事,又因为有战功,就被封在魏国旧地(今山西芮城北)为诸候国君主。他的后代很昌盛,有一支以万字做姓,世代相传。有传说周武王“以万人而服天下”,所以其后代中就有人以“万”作为姓氏。还有一支万姓。周朝有同姓封国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国的一位君主叫芮伯万。芮伯万的族人,后来取那个万字作为姓。在古代,万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扶风。 万姓先人还有如:万章战国时代的齐国的文士,是孟子的学生,继承孔子的学说。万宝常隋朝音乐家,自小跟琵琶演奏家学艺各种餐器都能弹奏,但被朝廷发配为乐工。不过朝廷还是看重他的才华,在制定乐律时请他参与,但利用了他的才华后又排斥他,使得他一生贫因潦倒。万斯同清朝大学者,精通历史,地理,著作极多。 万姓起源参考之二:虎门话万姓 在珠江口的虎门海滩,有个镇口村,如今村子里生活着3500多人,而70%的人都姓万。走进村口,这里显的美丽而又宁静,但在100 多年前这里却发生过一个流传千古、气壮山河的故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军用铁甲舰攻下我虎门要塞后,四处烧杀抢掠。一天,一艘英国军舰闯进镇口村前的海面,疯狂炮轰一通后,100多名英军向镇口村扑来。 万姓后人万溥文:“这条街是我们村的一条小街,叫织布街。以前两旁都是店铺。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鬼子打进来的时候把这条街都烧掉了。所以,后来又重建,现在这都是重建的房子。是最主要的街道,主要商业区就在这儿,现在改名叫则徐街,纪念林则徐。” 当年,逃出去的村民回来后,看到一条500米长的织布街已血流成河, 人们心中燃起复仇的火焰。这时一名叫万洪义的武术教师挺身而出,召集全村人,在这座古庙中抽签,组成敢死队。 镇口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万锡坤:“我们的前辈叫万洪义,当时在这个庙里开会,开会的时候人多,研究这个问题。开会以后,就涌着要去。跟英国人打仗。抢鸦片回来烧,在消烟池里烧。最后,人多没办法了,就拿那个签,抽签的那个签,抽到谁去就谁去,不能争。非常踊跃,整个情况也是这样。” 当时,生签和死签各100支,但开签时,抽中死签的竟有130多人,原来有30多人暗中把生签改为死签。敢死队用装满火药的坛子,趁着夜色终于炸毁了英军的兵舰,胜利而归。如今,这感天动地的故事虽早已成为历史,但作为万姓的子孙,谁也不会忘记先辈们爱国爱乡的热忱。 万姓后人万溥文:“万姓是主要的一个姓氏。其它还有一支到万江去了。听说我们万姓的来历,像我们祠堂的对联一样,‘派分晋国,系出丰城’晋国就是现在陕西那个地方,陕西、山西那个地方,好像是扶风县。丰城就是现在江西,现在江西也有我们的族谱,也可以查到。先迁到保安,以前叫新安,后来再从新安到我们镇口这个地方,估计是在明朝。” 万姓子孙一代一代生活在这宁静的小村庄里,村里的老人说,过去很多人到海外去谋生,尤其像香港、台湾很多,人们到那里去经商、做生意。现在每年都会有人从海外回来到村中看一看。 虎门,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那一尊尊古炮,历历在目的消烟池和林则徐的赫赫威名,吸引着无数的游人,下次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里,别忘了到镇口村听听村民为你讲述那段古老的故事。

25赞·3,095浏览

万字姓最早历史记载是什么时候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后裔芮伯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成王姬诵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为姬姓诸侯小国。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但后来由于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了,闹得内宫不安,其母亲芮姜一怒之下将芮伯万赶出国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 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万舞,就是万人之舞的总名,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动总指挥一类的官职。据史书记载,商汤因“以万人而得天下”,一举击败夏桀,建商王朝,其后就有人以“干舞”为其国人军队的代称,组成歌舞予以典庆,即称万舞。在史籍《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万也者,干戚舞也。”在典籍《韵会》中也记载:“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 在万舞、干舞的后裔子孙中,因以以为姓氏者,即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远早于姬姓万氏。

2赞·280浏览2016-02-01

姓氏是怎么来的?

你的姓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1播放

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359浏览2021-01-20

“万”作为姓氏读什么

作为单姓读“wàn”,作为复姓读“mò”。 一、万 读音wàn 释义 1、形声。“万”,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虫名。 例:万,虫也。——《说文》 2、千的十倍,十个一千。 例: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元稹《遣悲怀》 3、古代的一种舞名。 例:万舞: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4、古州名。 例: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5、县名。 例: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6、倍。 例:悲苦之怀,必万常人。——宋·苏轼《与滕达道二十三首》 7、姓。 8、极言其多。 例:①高万仞。——《列子·汤问》 ②万里赴戎机。——《乐府诗集·木兰诗》 ③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④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9、极言各不相同。 例:①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韩愈《荐士》 ②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0、绝对,一定。 例:万无:绝无。 组词 1、万寿[wàn shòu]:称皇帝、皇后的生日。 2、万劫[wàn jié]: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 3、万井[wàn jǐng]: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 4、万顷[wàn qǐn]: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5、万几[wàn jī]:指全国政务。 二、万 读音mò 释义 姓。 例:万俟: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10赞·5,642浏览2018-03-31

家谱族谱制作族谱家谱制作首选忆海文化

根据历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yihaiicom广告

当官模拟器免费下载 真实模拟当官,破案直升一品!

根据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tgliyuanhncom广告

正在加载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于中国的刘氏宗族中的分支之一。刘氏宗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而刘姓也是唐朝时期的皇室姓氏之一。刘氏家谱万,方,汉是刘氏宗族的一个较为分散的分支,其祖先在汉代时期活跃于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可以追溯到汉代。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曾经统治了整个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刘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刘彻,他是汉武帝的儿子,也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非常兴盛,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在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分支是刘邦的后代,他们代表着汉朝最高的权力和荣耀。刘氏家族在汉代时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邦、刘秀、刘备等分支。这些分支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享有高度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统治了整个中国,贡献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刘氏家族的影响力在汉代后期逐渐减弱,但他们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中国历史的现代时期。

总的来说,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荣耀和辉煌。在中国历史上,刘氏家族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科举及其他官员,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氏家谱万,方,汉的历史传承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帛[帛,读音作bái(ㄅㄞˊ),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源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帛氏,史称帛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

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

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

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后裔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

第三个源源:源于芈姓,出自 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

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

执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

第四个源源:源于回鹘族,出自汉、 晋朝 时期西域古龟兹国王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国学家梁启超曾分析过,魏、晋时期西域僧人所用中土名称,其姓氏不必是本姓,而跟他们的籍贯有关。

在南北朝梁史籍《高僧传》中,以天竺(今印度北部)佛图澄为西域人,《高僧传》中记载为“竺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

据近代史学家、外交家冯承钧(公元1887~1946年)的考证,在西域来华的诸多译经僧人中,确有帛姓者,如帛延、帛尸梨蜜多罗。这二人在史籍《僧传》及《经录》中,皆仅称其为西域人,而不明其为何国人,实际上此二人皆为古龟兹国人,为龟兹国王族后裔。当时龟兹国君主即姓帛。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龟兹国“其王姓帛”。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著名的大汉西域长史班超率汉军大破月氏,降服了龟兹国,并废其国王尤利多,改立原国王的侍子(庶子)白霸为王,从此,龟兹国历代君主皆为白氏,汉史中亦记载为帛氏。

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再次征服整个西域地区,其时龟兹国王为白英。

据史籍《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中期(公元280~289年,)龟兹国王为白山。而后来符坚属下的大将吕光所攻杀之龟兹国王称为白纯,这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吕光杀白纯而立白震为龟兹国王”。

据史籍《隋书》、《北史》的记载,隋大叶中期(公元605~616年),龟兹国遣使入隋献贡,时龟兹国王名白苏尼咥王。

据史籍《前唐书》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薨殁之龟兹国王为白莫苾;而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农历6月曾遣使进献狗、马的龟兹国王名为白孝节。

在史籍《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帛尸梨蜜多罗,即为龟兹国王之子,他本当承继王位,但他自愿让与其弟。则此国王之子而冠以帛氏之西域人,皆为龟兹国人。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所收《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其翻译者即为帛延,为龟兹国王的世子。按此上朔,则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大乘方》等部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两卷及《小乘部》中《除灾患经》一卷的沙门白延,当亦为龟兹国人无疑。

在史籍《出三藏记集》中所收录的《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又《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亦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公元三世纪中叶以来,龟兹国佛僧中来华传译经典者,或为龟兹国中的显宦,自行赍负佛典至敦煌,而所授与者,不仅全为沙门,且有自龟兹国而来中原之居士,以襄助圣业者,是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达隆盛之时。

在史籍《魏书·西域传·龟兹国》中称其王姓白,则来自龟兹国的白延、帛延以及帛元信等,皆为龟兹国王族之人无疑。如西晋永嘉中期(公元307~321年)来中原地区于建初寺传译密教经典的龟兹国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据其传记所载,确为龟兹国王之子,则龟兹国的佛教在当时上流社会及王族之间颇具势力。

白延、帛延、帛元信、帛尸梨蜜多罗等王子身为龟兹国王族,以沙门居士身份陆续来中原地区传道,显然是发于龟兹国佛教徒传道热所引发的现象。

自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中期(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百余年间,中国成为西域佛僧传教的舞台,当时汉人对于佛教全为被动接受的,直至公元三世纪中期,始有一朱士行成为汉人对于佛教的积极接受的先例。公元四世纪以后,释道安、慧远、法显等人继之而起。显然,佛教传入龟兹国的时间远比中国为早。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在晋惠帝时期,还有一名为帛远(字法祖)的僧人,亦记载为白远,他译有《大乘方》等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帛远为河内(今河南沁阳)儒者万氏之子,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其姓氏之“帛”显然与龟兹国有关联。

综其史书记载,古代龟兹国的王族,皆世袭白氏,晋朝以前白、帛二字通义,亦记载为帛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 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 宋朝 、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秦朝 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 唐朝 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 汉朝 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三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编六卷,末一卷现被收藏在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晋陵帛氏宗谱二十两卷,外篇六卷,末一卷,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仁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安徽帛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 清朝 末期香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八卷、第十二~十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广东台山鹤仪帛公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峻德堂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贵州帛氏乐阳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三历史名人:

帛 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著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

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

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

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

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 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著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著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帛尸梨蜜多罗:(公元?~343年待考),汉名吉友;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

帛尸梨蜜多罗,时人称为“高座”。原为龟兹国太子,让其弟继承王位,思想作风类似于中国春秋时吴国让位给弟弟的太伯。

帛尸梨蜜多罗让位之后,接受了佛教信仰,出家为僧。他天资高朗,风神超迈,迅速掌握了佛法精髓。晋永嘉年间,来到中国,恰值中原大乱,辗转渡江南下,来到建康,住于建初寺。后来与王公大臣们交游,丞相王导见而奇之,称为“吾之徒也”,引为同类,帛尸梨蜜多罗由此出名。太尉庾亮、光禄大夫周□、太常谢琨、廷尉桓彝等一代名士,都与他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尚书令卞壶也和他友善。

帛尸梨蜜多罗与诸名公交往,举止言谈常因不同对象而变化,各得其宜。例如,有一次王导来访,帛尸梨蜜解带宽衣,斜躺着与王导说说笑笑,妙语连珠。这时人报卞壶也来相访,帛尸蜜梨连忙穿戴整齐,恭敬严肃地把卞壶迎进客厅,端坐相对。这种明显的差别,引起人们的好奇,问他是何缘故?答曰:“王公欣赏人的风雅洒脱,卞令则以严谨的作风待人,所以我以不同态度相待。”诸公得知其故,无不佩服帛尸蜜梨精神洒属,皆得其所。桓彝想为帛尸梨蜜作一颂赞,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说:可用“卓朗”两字概括其为人。桓彝听了赞叹不绝,认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标题了。

大将军王敦当时正出镇在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听说朝中诸公皆器重帛尸梨蜜多罗,心中怀疑,以为恐怕诸人是被帛尸梨蜜多罗的虚名迷惑了。及至他回朝亲自见到帛尸梨蜜多罗,顿为其风致征服,不觉兴奋地迎上前去,向帛尸梨蜜表示虔诚的敬意。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选拔,上任之前特意造访帛尸梨蜜,感慨地说:“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才,真可使人心满意足了!”

元帝末年,王敦举兵叛乱,周□被害。于时王敦势焰熏天,周□的亲戚朋友无人敢临丧吊唁,帛尸梨蜜多罗独登门慰问遗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接着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最后挥涕收泪,神气自若。他的胆识、义气,使人感愧。

王导曾对帛尸梨蜜多罗说:“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帛尸梨蜜多罗答道:“若使我和常人一样,今天岂能在这里?”当时传为佳言。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他善于察言观色,颖悟非常。往往不待翻译,而已神领意得。大家无不赞叹他的天纵奇才。

他又擅长咒术,据说多有灵验。当时江南尚未传佛教咒法,他便主持译出《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各一卷。又援弟子觅历以“高声梵呗”(即用梵言高声唱赞颂佛、菩萨的短偈),传至后代。对于咒法和赞呗在江南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

帛尸梨蜜多罗圆寂于东晋咸康年间(公元343年),终年八十余岁。朝野名公,都为之痛惜流涕。桓温便常对身边人说:“我小时候曾见过高座,便知他精神渊著,卓越出伦。”

王导之孙王珉曾拜高座为师,曾为之作序曰:“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戎?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禅;然日禅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性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

由此可见,帛尸梨蜜多罗在东晋公卿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帛尸梨蜜多罗生前曾在石子冈修头陀行,死后即葬于该地。后来有僧人在其地建寺,名为“高座寺”。

帛元信:(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著名的佛教《阿维越致遮经》,是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农历10月14日由沙门法护所译,其梵本乃法护于敦煌得自龟兹副使美子侯;据史籍《正法华经·后记》中记载: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农历8月10日,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二人共同参校,帛元信盖即为龟兹国来华之居士。

帛法炬:(生卒年待考),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据史籍《开元录》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1~306年),与法立共译经典四部十两卷的僧人法炬,当法立殁后,又自译四十部五十卷经籍,一般经典皆未明记法炬的氏族出身,但在《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则记载了“帛法炬亦是博学道士”之语。译经僧人法巨也姓帛,亦为与龟兹国有关系之人。

帛 远:(生卒年待考),亦称白远,原姓万氏,字法祖;河内人(今河南沁阳)。著名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

帛远译有《大乘方》部中的《菩萨逝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严净佛土经》两卷、《大乘如来藏经》一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等集三昧经》一卷、《惟逮菩萨经》一卷、《如来兴显》一卷,《秘密部》中的《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檀特陀罗尼经》一卷,以及《阿含部》经典共十六部十八卷等经支。

帛远曾师事龟兹国僧人,因此改其姓氏为“帛”,显然与龟兹国帛氏高僧有关

  万姓起源参考之一

  万姓在大陆位列百家姓第八十六位,在台湾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源出于姬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毕万。毕万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在晋国作大夫,帮助晋献公治理国事,又因为有战功,就被封在魏国旧地(今山西芮城北)为诸候国君主。他的后代很昌盛,有一支以万字做姓,世代相传。有传说周武王“以万人而服天下”,所以其后代中就有人以“万”作为姓氏。还有一支万姓。周朝有同姓封国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国的一位君主叫芮伯万。芮伯万的族人,后来取那个万字作为姓。在古代,万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扶风。 万姓先人还有如:万章战国时代的齐国的文士,是孟子的学生,继承孔子的学说。万宝常隋朝音乐家,自小跟琵琶演奏家学艺各种餐器都能弹奏,但被朝廷发配为乐工。不过朝廷还是看重他的才华,在制定乐律时请他参与,但利用了他的才华后又排斥他,使得他一生贫因潦倒。万斯同清朝大学者,精通历史,地理,著作极多。  

  万姓起源参考之二:虎门话万姓

  在珠江口的虎门海滩,有个镇口村,如今村子里生活着3500多人,而70%的人都姓万。万姓后人万溥文:“万姓是主要的一个姓氏。其它还有一支到万江去了。听说我们万姓的来历,像我们祠堂的对联一样,‘派分晋国,系出丰城’晋国就是现在陕西那个地方,陕西、山西那个地方,好像是扶风县。丰城就是现在江西,现在江西也有我们的族谱,也可以查到。先迁到保安,以前叫新安,后来再从新安到我们镇口这个地方,估计是在明朝。”

·中国家谱发布与检索中心·让你找到亲人或家谱或诸多未知内容国际搜索 查正文 查标题

·首页>>家谱总目>>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续发此主题文献〕 〔发布属于本分类新文献〕[返回栏目] 〔精华贴列表〕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

第1篇/章/节/段·发布人: 游客 发布时间:2005-12-10 3:53:19 相关文献再查询〕〔[登陆][注册][返回栏目]

--------------------------------------------------------------------------------

欢迎来自:61152161153的访问者[代理IP后台自动抓取真实IP]

--------------------------------------------------------------------------------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使用说明

《陕西地区收藏家谱临时目录》共收录家谱目录543条,由三部分组成:

1 《全国家谱总目》中收录的家谱目录400条。收藏者项标为“收藏地区+序号”。

2 陕西各地区县志中记录的家谱信息109条。收藏者项标为“线索+序号”。

3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及《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的陕西地区家谱34条。收藏者项分别标为“综合、上海+序号”。

读者可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和查找功能,从谱籍、姓氏、谱名、出版年、收藏者等检索途径进行检索。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选中全表,单击数据→排序,此时可用浏览方式检索。如将姓氏、谱籍1、谱籍2分别设为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这时同一姓氏的家谱将排列在一起,并按地区集中。著录表项(即最末一项)为家谱著录表等相关详细资料,光标指向该列图标,指针变为十字箭头时双击,可查看有关该家谱责任者、版本、始祖、收藏者等内容。

第二种方法:单击编辑→查找→输入查找内容 →搜索方式选“按列”,单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将选中相关单元格,不断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所需条目后,双击该条目著录表项图标,即完成一项检索。

谱籍1 谱籍2 姓氏 谱名 出版年 收藏者 著录表

陕西 米脂 常氏 [陕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1998 陕图1

陕西 横山 冯氏 [陕西横山][陕西子洲]冯家寨则•冯家渠•冯家老庄冯氏族谱(续修本) 1999 陕图2

河南 淅川 杨氏 [河南淅川]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1872 陕图3

河南 邓州 唐氏 [河南邓州]春风唐氏家谱一卷 1882 陕图4

四川 射洪 杨氏 [四川射洪]射洪古绳乡杨氏族谱 1901 陕图5

陕西 朝邑 杨氏 [陕西朝邑]西野杨氏壬申谱附续一卷 1891 陕图6

陕西 蒲城 李氏 [陕西蒲城]蒲城李氏先德志传彚编一卷 1932 陕图7

朱氏 [ ]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编二十六卷 1936 陕图8

湖南 平江 陈氏 [湖南平江]平江义门陈氏新符公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8 陕图9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28 陕图10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滕冲]滕冲青斋李氏宗谱五卷增编一卷 1931 陕图11

云南 腾冲 李氏 [云南腾冲]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不分卷 1913 陕图12

广东 南海 朱氏 [广东南海]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1869 陕图13

江苏 常熟 邹氏 [江苏常熟]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 1908 陕图14

山东 济宁 公冶 [山东济宁]戊辰续修公冶族谱五卷 1932 陕图15

广东 南海 黄氏 [广东南海]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图16

江苏 苏州 滕氏 [江苏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 1935 陕图17

浙江 奉化 蒋氏 [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三十二卷 1948 陕图18

湖南 湘潭 王氏 [湖南湘潭]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本原志一卷 民国间 陕图19

陕西 潼关 张氏 [陕西潼关]张氏著存堂族谱 八卷 1908 陕图20

广西 武缘 黄氏 [广西武缘]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不分卷 1934 陕图21

浙江 杭州 钱氏 [浙江杭州]钱氏家乘图像考赞不分卷 1924 陕图22

福建 福州 王氏 [福建福州]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1934 陕图2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图24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韩城解家村解氏家谱图 2000 私藏1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750 私藏2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838 私藏3

陕西 韩城 解氏 〔陕西韩城〕解氏家谱图不分卷 1920 私藏4

山西 稷山 解氏 〔山西稷山〕解氏家谱不分卷 1980 私藏5

江苏 吴县 吴氏 〔江苏吴县〕吴氏宗谱不分卷 1871 私藏6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不分卷 1997 私藏7

陕西 汉阴 张氏 〔陕西汉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1998 私藏8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698 私藏9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12 私藏10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822 私藏11

陕西 澄城 刘氏 〔陕西澄城〕刘氏家谱不分卷 1943 私藏12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私藏13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 1997 私藏14

陕西 华县 刘氏 〔陕西华县〕新辑大涨刘氏族谱十卷 民国间 西大1

陕西 汉中 李氏 〔陕西汉中〕西乡李氏家谱三卷 1889 西大2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西大3

辽宁 沈阳 曹氏 〔辽宁沈阳〕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不分卷 1990 西大4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西大5

河南 许昌 黄氏 [河南许昌]大元后裔黄氏家谱一卷 2001 铜川1

陕西 米脂 李氏 [陕西米脂]米脂太安二甲李氏宗谱一卷 1992 铜川2

河南 郾师 田氏 [河南郾师]杜篓田氏家谱不分卷 1998 铜川3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铜川4

陕西 歧山 宋氏 [ 陕西岐山]岐山宋氏族谱续稿不分卷 清末民初 宝鸡1

陕西 歧山 崔氏 〔 陕西岐山〕北庄崔氏家谱不分卷 宝鸡2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883 宝鸡3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续增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4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不分卷 1914 宝鸡5

陕西 歧山 郭氏 〔 陕西岐山〕岐山郭氏族谱四卷 2000 宝鸡6

陕西 扶风 王氏 〔 陕西扶风〕扶风王氏族谱不分卷 1990 宝鸡7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不分卷 2000 宝鸡8

陕西 扶风 李氏 〔陕西扶风〕李国玉家谱存稿 2000 宝鸡9

陕西 扶风 赵氏 〔陕西扶风〕小留村赵氏家族史略不分卷 1995 宝鸡10

陕西 关中 温氏 〔 陕西〕关中温氏丛书族谱不分卷 2001 宝鸡11

陕西 千阳 罗氏 〔 陕西千阳〕罗氏家谱不分卷 1990 宝鸡12

陕西 榆林 张氏 [陕西榆林]张氏家谱 1994 榆林1

陕西 榆林 李氏 [陕西榆林]陕西省榆林城内李氏(贵庭)家谱 1998 榆林2

陕西 榆林 谢氏 [陕西榆林]谢氏家谱 1997 榆林3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家谱不分卷 1982 榆林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续编 1996 榆林5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蒲田]蒲坂关氏族谱 1998 榆林6

陕西 米脂 张氏 〔陕西米脂〕米脂开平里三甲张氏家谱 1996 榆林7

陕西 石泉 李氏 [陕西石泉]李氏家谱简续 2000 安康1

陕西 石泉 王氏 〔陕西石泉〕王氏仁顺宗谱 1998 安康2

陕西 石泉 陈氏 〔陕西石泉〕陈氏蛟龙家谱不分卷 1992 安康3

陕西 汉阴 张氏 〔 陕西汉阴〕清河堂沙坝张氏族谱 1997 安康4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鄠县]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1841 安康5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安康6

福建 莆田 关氏 [福建莆田]莆坂关氏族谱 1998 安康7

陕西 商南 刘氏 〔陕西商南〕刘氏宗谱三卷 1992 商洛1

陕西 商南 张氏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谱不分卷 1997 商洛2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盐城陆氏宗谱八卷 1989 省档案2

江苏 盐城 陆氏 [江苏盐城] 盐渎堂陆氏宗谱一卷 1989 省档案3

王氏 [ ]王氏宗谱十八卷 1859 省档案4

陕西 榆林 叶氏 [陕西榆林]叶氏族谱一卷 1982 省档案5

刘氏 [ ]刘氏世系图一卷 1957 省档案6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陕西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影]一幅 咸阳27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影]一幅 咸阳28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影]一幅 咸阳29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咸阳30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七修族谱二十卷 1942 咸阳31

湖南 衡阳 武氏 [湖南衡阳]武氏六修族谱十五卷 1914 咸阳32

湖南 昭阳 陈氏 [湖南昭阳]宝庆墨溪陈氏五修族谱三卷 1993 咸阳33

河南 孟津 郑氏 [河南孟津]郑氏家谱一卷 1996 咸阳34

陕西 富平 董氏 [陕西富平]董氏族谱一卷 2000 咸阳35

陕西 永寿 尚氏 [陕西永寿]尚氏宗嗣环形世系一览图一幅 2000 咸阳36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朱家寨张文奎家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37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庞东村张氏族谱一卷 1999 咸阳38

陕西 乾县 黄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关黄氏宗谱一卷 1997 咸阳39

陕西 乾县 郑氏 [陕西乾县]郑氏家族简谱一卷 1998 咸阳40

陕西 乾县 董氏 [陕西乾县]陕西省乾县阳峪镇冯市村东窑董氏家族家谱一卷 1999 咸阳41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刘古愚家谱一卷 1990 咸阳42

陕西 咸阳 任氏 [陕西咸阳]咸阳市周陵乡豆家村任氏家族家史一卷 1999 咸阳43

河南 邓县 习氏 [河南邓县][陕西三原]习氏宗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44

安徽 休宁 汪氏 [安徽休宁][陕西咸阳]汪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45

湖北 丹江口 孙氏 [湖北丹江口][陕西三原县]湖广省均州石鼓关孙氏家史一卷 1994 咸阳46

陕西 彬县 徐氏 [陕西彬县]徐府家谱初稿一卷 Mar-05 咸阳47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玖德堂[刘氏]世谱一卷 1987 咸阳4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49

陕西 彬县 胡氏 [陕西彬县]胡氏宗祖家谱一卷 1996 咸阳50

陕西 乾县 梁氏 [陕西乾县]梁氏族谱三卷 1995 咸阳51

陕西 彬县 王氏 [陕西彬县]三槐堂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52

陕西 乾县 宁氏 [陕西乾县]宁氏家谱一卷 1994 咸阳53

河南 洛阳 郭氏 [河南洛阳]郭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54

山东 东明 李氏 [山东东明][山东曹县]李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55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氏家谱一卷 2002 咸阳56

陕西 三原 张氏 [陕西三原]张世泰堂一卷 1981 咸阳57

浙江 黄岩 王氏 [浙江黄岩]黄岩西桥王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2002 咸阳58

陕西 三原 阮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一卷 2000 咸阳59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西极[文氏]家世一卷 1987 咸阳60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洛阳翟泉王氏家谱一卷 1992 咸阳61

陕西 长武 高氏 [陕西长武]高氏宗谱一卷 1998 咸阳62

陕西 兴平 张氏 [陕西兴平]张氏家谱二卷 1929 咸阳63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五门家谱一卷 2000 咸阳64

河南 温县 董氏 [河南温县]河南温县杨门董氏族谱次门一卷 1987 咸阳65

陕西 三原 胡氏 [陕西三原]胡氏宗谱一卷 咸阳6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一卷 1999 咸阳67

陕西 咸阳 陈氏 [陕西咸阳]下底王村陈氏谱牒一卷 2000 咸阳68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王氏族谱河洛支脉一卷 2000 咸阳69

河南 温县 苗氏 [河南温县]苗氏家谱温邑三陵村一卷 1991 咸阳70

陕西 咸阳 刘氏 [陕西咸阳]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肖杨村刘姓人家家谱一卷 2000 咸阳71

陕西 旬邑 孟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排厦乡榆林村树德堂孟氏家谱一卷 1998 咸阳72

陕西 彬县 杜氏 [陕西彬县][杜氏影]一幅 咸阳73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4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5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6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7

陕西 彬县 孙氏 [陕西彬县][孙氏影]一幅 咸阳78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79

陕西 彬县 张氏 [陕西彬县][张氏影]一幅 咸阳80

陕西 彬县 韩氏 [陕西彬县][韩氏影]一幅 咸阳81

陕西 彬县 曹氏 [陕西彬县][曹氏影]一幅 咸阳82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3

陕西 彬县 介氏 [陕西彬县][介氏影]一幅 咸阳84

陕西 彬县 刘氏 [陕西彬县][刘氏影]一幅 咸阳85

陕西 商县 王氏 [陕西商县]王氏家族谱 不分卷 咸阳86

陕西 乾县 胡氏 [陕西乾县]胡氏世系家谱 一卷 2000 咸阳87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945 咸阳88

陕西 彬县 纪氏 [陕西彬县]纪氏宗谱 一卷 1719 咸阳89

浙江 淳安 方氏 [浙江淳安]银峰方氏家谱 一卷 1990 咸阳90

陕西 咸阳 解氏 [陕西咸阳]解氏家谱 一卷 1946 咸阳91

陕西 乾县 宋氏 [陕西乾县]乾县城内柴市巷宋氏家族近代家谱清末—今 不分卷 2000 咸阳92

陕西 泾阳 吕氏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 六卷,首三卷 1948 咸阳93

陕西 大荔 杨氏 [陕西大荔]西野杨氏壬申谱 一卷 1890 咸阳94

山东 即墨 张氏 [山东即墨]浮山所百户寨张氏族谱 二卷 1908 咸阳95

山东 诸城 公冶 [山东诸城]戊辰续修公冶族谱 五卷 1928 咸阳96

甘肃 天水 张氏 [甘肃天水]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 三卷,末二卷 1908 咸阳97

湖南 宁乡 黄氏 [湖南宁乡]宁乡黄氏四修族谱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1889 咸阳98

陕西 武功 田氏 〔陕西武功〕田氏族谱一卷 1928 咸阳99

陕西 礼泉 卢氏 [陕西礼泉]卢氏族谱 七卷 2000 咸阳100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延陵[吴氏]家谱 三卷 1843 咸阳101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杨氏族谱 一卷 2000 咸阳102

江苏 延陵 吴氏 [江苏延陵][陕西彬县]延陵[吴氏]家谱续集 一卷 2000 咸阳103

山西 垣曲 安氏 [山西垣曲]马村安氏族谱 一卷 1992 咸阳104

山东 章丘 焦氏 [山东章丘]焦氏家谱 一卷 1893 咸阳105

山东 成武 李氏 [山东成武]李氏六修族谱 五卷 2000 咸阳106

河南 孟县 乔氏 [河南孟县]孟县缑村乔氏族谱 二卷 1988 咸阳107

陕西 三原 王氏 [陕西三原]王氏家谱 不分卷 1942 咸阳108

陕西 咸阳 李氏 [陕西咸阳][李氏影]一幅 咸阳109

陕西 咸阳 路氏 [陕西咸阳][路氏影]一幅 咸阳110

陕西 三原 吴氏 [陕西三原][吴氏影]一幅 咸阳111

陕西 兴平 郭氏 [陕西兴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影]一幅 咸阳113

陕西 咸阳 魏氏 [陕西咸阳]魏氏族谱一幅 咸阳114

陕西 咸阳 郭氏 [陕西咸阳][郭氏影]一幅 咸阳115

陕西 彬县 石氏 [陕西彬县][石氏影]一幅 咸阳116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族谱一卷 1895 咸阳117

陕西 长安 柏氏 [陕西长安]长安柏氏家谱一卷 1892 咸阳118

陕西 泾阳 周氏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1899 咸阳119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杜氏 [陕西旬邑]杜氏世系一卷 2002 咸阳121

陕西 彬县 强氏 [陕西彬县]强氏宗族谱一卷 1870 咸阳122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山西 洪洞 马氏 [山西洪洞]马氏长分族谱一卷 2002 咸阳125

陕西 旬邑 王氏 [陕西旬邑][王氏家谱]一卷 1927 咸阳126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世系]三卷 1949 咸阳127

陕西 三原 马氏 [陕西三原]马士俊族谱二卷 1891 咸阳128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65 咸阳129

湖北 阳新 袁氏 [湖北阳新]袁氏宗谱 1801 咸阳130

袁氏 袁氏宗谱 1888 咸阳131

袁氏 袁氏宗谱一卷 1996 咸阳132

陕西 三原 扶风 温氏 [陕西三原][陕西扶风]关中温氏族谱一卷 1939 咸阳133

陕西 扶风 温氏 [陕西扶风]再续温氏族谱扶风支谱及附录一卷 1946 咸阳134

山东 桓台 耿氏 [山东桓台]耿氏世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末一卷 1920 咸阳135

陕西 旬邑 申氏 [陕西旬邑]申氏族谱一卷 1942 咸阳136

湖北 旬邑 何氏 [陕西旬邑]何氏世系图二卷 1825 咸阳137

山西 临猗 王氏 [山西临猗]王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6 咸阳138

陕西 旬邑 文氏 [陕西旬邑][文氏]家

姓氏万字是怎么来的?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