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寻找河北省青龙杨氏一族迁徙情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我要寻找河北省青龙杨氏一族迁徙情况???,第1张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10)

辽宁省(辽)

————————————————————————————————————-----

辽宁沈阳市杨氏字辈:“永少恩德久,荣华继昌”。

辽宁大连市杨氏字辈:“林立世志永”。

辽宁大连市杨氏字辈:“培仁立德,保世成庆”。

辽宁大连市(祖籍山东)杨氏字辈:“日洪兆传几信”。

辽宁大连市庄河市(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小鸭湾)杨姓家谱:“勤俭忠厚,正直光明,勇(永)义为世,长发其(祺)祥”。

辽宁新民市杨氏字辈:“宗吉永山庆,君政福殿廷,丙义德广照,显志兴满荣”。

辽宁锦州市(祖籍山东杨家大屯)七甲杨氏字辈:“贵广田式荣兴(立)”。

辽宁葫芦岛市兴城市(满族)杨氏字辈:“九守印国朝,成忠四永宏,景贤德乃大,文武庆乾隆”。

辽宁抚顺市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辽宁鞍山市海城市杨氏字辈:“ 德长福庆,继明先昌远,茂盛万年春”。

辽宁鞍山市海城市八岔沟(祖籍云南永平府乐亭县杨家庄)杨氏字辈:“文纯永新昌,春光开景毓”。

辽宁鞍山市海城市玉白(始祖杨君毅,祖籍山东)杨氏字辈:“朝国文应世,君继思克明,福逢钾树(连华)作,百耳占延庚”。

辽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苏子沟村杨家隈子杨氏字辈:“永学成德广”。

辽宁辽阳市辽阳县杨氏族谱:“成德希占秀,振兴启太昌、祖泽宗少素、万代显明方”。

辽宁铁岭市杨氏字辈:“荣俊增家福,富贵万年青”。

辽宁铁岭市开原市/沈阳市辽中县/通辽市(祖籍山东登州-蓬莱市杨家庄)杨氏字辈:“万国培成广,忠春济华翔,殿军玉和志,永世德光昌等。白天青国文,永德殿万春,恩守仁志信,忠义振家丰”。

辽宁铁岭市开原市黄旗寨乡小寨子村六日地、谢家沟村、黄旗寨村张麻地沟杨氏字辈:“国君茂玉德,文礼会和成”。

辽宁朝阳市(祖籍河北束鹿县-辛集市杨各庄)杨氏字辈:“万年富桂……”。

辽宁朝阳市(祖籍山西太原府北王村大杨树,始祖杨正清)杨氏字辈:“立丕志巨兆,复士润中原,春树茂庆广,富贵保国殿”。

辽宁营口市杨氏字辈:“春景延成金 福德永建新

……”。

辽宁营口市盖州市(祖籍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杨氏字辈:“德建方兴世,学纯可先庭”。

辽宁茂兴杨氏字辈:“时正英宗权福朝,万青兆明俊,世殿永熙英,忠良传家本,承荣立轩庭”。

辽宁盘锦市杨氏字辈:“保庆福清灵,维如世纪成,久力永春庭,广宗玉振美”。

辽宁一支/山东烟台市蓬莱市(祖籍小云南大槐树下)杨姓排辈:“崇立为世建,元行宜家修,一心求英勇,大德启天佑”。

辽宁一支(祖籍山东威海市荣成市宁津镇)杨氏字辈:“佐国广元士,东方照大明”。

吉林省(吉)

——————————————————————————————————————

吉林长春市杨氏字辈:“发显维立德,绩功尙胜先,忠心彦孝有,大计向远传”。

吉林长春市杨氏字辈:“国宝永世昌”。

吉林长春市双阳区石溪乡(始祖杨宗义,祖籍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或抚宁县杨家庄)杨氏字辈:“作大明殿永,俊立润恩同,文学培世载,宏德振家荣”。

吉林长春市九台市杨氏字辈:“好天修尚国,亿万肇基光,瑞蔼承宗荫,嘉庆泽世长,华贵永延广,雨润耀春芳,守志鹏云显,洪德溥育昌 ”。

吉林长春市九台市(祖籍山东抚宁县七甲二社杨家庄)杨氏字辈:“……广福玉殿志……”。

吉林长春市德惠市(祖籍山东烟台市午台,始祖杨禄)字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永庆英明,世显荣芳”。

吉林长春市德惠市大青咀排子沟(原籍河北顺天府宁河县杨家泊,始祖杨维刚,杨维柱)杨氏字辈:“玉美真,有风明文振,光华万国传,长朝永显世,保本庆云连”。

吉林长春市榆树市(祖籍山东德州市宁津县)杨氏字辈:“从守德福,文林朝春,明山继忠”。

吉林吉林市舒兰市杨氏字辈:“永丙喜国家,振兴世泽艳”。

吉林松原市扶余市杨氏字辈:“荣化富贵景,万相一更新”。

吉林一支杨氏字辈:“天希鸿耀,永世昌茂”。

吉林一支杨氏字辈:“国玉伟新颜,天宝继胜德”。

翻译: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理解:生存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应拥有如下3个观念:

一、人生应有敬业观念。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执事敬”“事思敬”“修已以敬”(《论语·子路·季氏·宪问》)。北宋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可见,敬是指思想专一,不涣散的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柳林《杨氏家谱》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观念,认为“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功不妄练,贵专本业”,充分体现了时人的敬业观念。

二、有着平等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是其束缚人的精神枷锁,“士农工商”是其对待人的等级制度。但是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山西商帮的兴起与发展,旧的封建礼教与等级制度在山西受到了严重冲击。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种观念与风气一直到清末民初有增无减,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说:“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商业甚重,才华秀美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就商者,亦谓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著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也就是说,《杨氏家谱》认为,“士农工商”之间是平等的,它们只是职业不同,无尊贵等级之别,只要“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这种平等思想与观念,与上述山西经商风气有关。而且,明末清初山西学者傅山的反专制、反封建礼教与启蒙意义的政治思想,其社会基础也与上述山西经商社会风气有关。可见,《杨氏家谱》平等观念与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

三、应有自强与勤奋精神。《杨氏家谱》认为自强、不偷安、贫者可富。天上掉不下馅饼,自强、勤奋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明清晋商称雄商界500余年,有一种精神,就是自强与勤奋。他们继承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中华优秀传统,开辟了一条在清代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茶叶商路。清后期,适应货币经济的发展又首创山西票号,并东渡日本,开创了我国第一家海外银行等等。可见,《杨氏家谱》所述,正是明清晋商精神及山西社会风气的反映。

出处:

话剧《立秋》是一台反映民国初年,山西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时局动荡之际,面临着票号改革与否的生死存亡的故事。看过这台剧的观众,多为这台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所震撼与感动,还有的专家赞誉《立秋》是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引人注意的是,这台话剧从开幕到落幕,剧中人物多次倡言着这么一句台词:“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并把这句台词作为剧中布景的一副楹联悬挂。观众感到,上述台词在整个剧目中一直起着一种鼓舞、激励、振奋人心的作用。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原文如下:

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此其为业,虽云不一,然无不可资以养生,资以送死,资以嫁女娶妻,……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瓮来、竹林坪、大叉杨氏族谱》清道光五年湖南省凤凰县杨再传等撰修,该谱由清一等果勇侯、太子太傅杨芳创议,由杨再传聚瓮来杨氏族人撰修杨秀袍后裔分住于凤凰县的支系家谱。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邦洞镇观州村杨氏族谱。祖贤公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祖籍系陕西省弘农杨氏华阴人氏,杨震“四知堂”清白传家嫡系,诚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威远广惠王杨再思第七子政岩公后裔。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观州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 ;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 ;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玉环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

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振宁 (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杨 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地望分布:河南弘农郡,甘肃天水郡,河南河内郡。

起源参考

杨姓起源参考之二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静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个名叫杨的地方,建立了杨国。到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的后人就以国为姓,从此姓杨。而晋国灭杨以后,将杨分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叔向,生了个儿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发展和演变:杨石于晋国六卿之乱时被杀,他的后裔逃到弘农、华阴,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杨姓的最主要的一个支派。此外,杨姓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的姓或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的。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其他名人尚有:杨振宁。

杨姓起源参考之三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杨氏字辈分编辑

下面是河南安阳的一支杨氏家族的字辈分:

杨氏家谱图集 (4张)

怀自枝文

作德有金玉

春新绍业立

凤景永世同

良善正豪杰

吉祥修贤明

家兴国昌盛

康瑞兆安宏[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杨氏字辈:文仪三景京世永方可德胜国民成良协和万帮天生俊伟人主钢常译开后事用银钱广忠正直尚发祺祥。

重庆江津吴市龙凤桥杨氏友銮祖宗族委员会 会长杨恩荣 顾问杨鸿江 秘书长杨福国 副会长杨军、杨鸿健、杨福昌、杨福树、杨福满、杨福彬、杨敬东、吴宣会、杨福洪、杨昭练 会计杨恩敬 保管杨恩对 书记员杨禹铨、杨福映。

友銮祖名派:

友国章志正

登廷青世鸿

恩福昭先泽

诗礼继家风

续名派:

浩远长存智

永震环宇龙

开来创伟业

关西乃吾宗

我要寻找河北省青龙杨氏一族迁徙情况???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美国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胜桂纂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河北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