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与爸有什么区别
爹
爹 #diē
释义父亲:爹妈|爹娘。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爹 <名>
(形声。从父,多声。本义:父亲)
对老者、长者的尊称
女(徐七娘)常呼项
阿爹!妈等你吃中饭呢!――茅盾《春蚕》
旧时对官长的尊称或作官长的代称
比及爹有这个心,小人打听在肚里了。――关汉卿《鲁斋郎》
爹爹
爹妈
爹diē
①对父亲的称呼。有些方言也以称祖父。
②对老年人的尊称。如:阿爹。
爹diē
①父亲。
②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③僮仆对主人的尊称。
爸
爸 <名>
(形声。从父,巴声。本义:父亲)
[口]∶父亲。常叠用 [pa]
爸,父也。――《广雅·释亲》。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
又如:爸爸(父亲);阿爸
[方]∶叔父 [uncle]
这个地方离三爸的律师事务所不远,三爸怎么会不晓得――巴金《家》
爸bà 1即父亲。常叠用。 2方言。指叔父。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福建漳州 - 汾阳郭氏谱》,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我们(沂水)现传《郭氏家谱》,上承《汾阳郭氏族谱世系表》,分为两段:上段以郭敬之为第1世,修至第16世或17世(郭伯温为第17世);下段以郭伯温第1世,修至今第16世或17世。我们主要修先祖郭伯温支脉,称为《郭伯温家谱》,并以郭敬之为第1世。据载,本家谱已修四次,本次修谱,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创新表现方式,便于对比、查阅;添加人物事迹,增强可读性、借鉴性;吸收已往修谱成果,补充新内容、编入更详资料。也希望借助本次修谱,引导更多人关注家谱、喜爱家谱、编修家谱;通过修谱,探讨记叙家族传承、宣传郭氏家族、发扬郭氏文化、歌颂达官显贵的新途径、新方法。亲属之间的称呼。称其父亲为爷、伯、爹、叔、哥及名字等;称其母新为姆、娘、姨、娴、婶及名字等;称其祖父为公、朝,再上一辈的前面还要再加一个“太”字,即太朝、太公等。兄弟姐妹之间,称兄为哥,称弟一般叫名字或按排行称老大、老二、老三……。其余称呼与外地大同小异。非亲属之间称呼,对教学的称老师、先生。对传授技艺的人称师傅。对男性长辈称呼,在名字后面加个“翁”、“公”字。对女性长辈称呼,有老太、奶奶、外婆、姑娘等。对男性平辈的称师兄、大哥等。对女性平辈的称嫂娘、大嫂、大姐等。当有人在你的面前介绍他的亲属时,称呼又不一样了。对父亲称老子、父亲、爸爸。对母亲称姆、妈妈。对继父、继母称晚晚老子、干老子。晚母、干母等。对儿子称伢儿、细家伙、小鬼,寡妇改嫁带来的儿子称晚子、拖油瓶。对女儿称你、妮仂,或按排行称大妮、二妮等。对妻子称家里、女人、堂客。对丈夫称男人、倌客,家里。对岳父、岳母称丈人佬、丈儿,丈母。对大小姨夫称大小连襟。对妻兄弟称老婆舅。对亲家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亲家母等。自己称呼自己,对不同的对象也是各有不同的。对父母自称不孝男,不肖儿。以岳父岳母自称愚婿、子婿。对教师自称学生、门生、晚生。对妻子自称拙夫、汝夫。对长辈则自称晚辈,对平辈自称卑人,或自称为愚兄愚弟。女人自称妾,对父母自称不贤女,对公婆自称不孝媳妇,对丈夫自称贱妾、汝妻,寡妇自称未亡人。4个月前
从我童年懂事起,父亲就对子女相当严厉,我们兄弟几个特别怕他。但父亲很喜欢读书,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拿出毛笔写几副对联。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写的《家谱》里的一副对联:“秉礼义廉耻,振国之四维;守忠孝仁爱,立人生准绳”。最初因对对联的不理解,也就慢慢淡忘了。
我的祖父很早就因病去世,祖母孤身一人将父亲拉扯成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吃了不认字亏的祖母咬牙将父亲送进私塾发蒙。父亲爱好读书,那时候我们老家没有初级中学,才十一、二岁的父亲要到十几里外的新市镇读书,有时常常双脚磨得到处都是血泡,但父亲咬牙坚持。初中毕业后,父亲靠国家助学金完成了师范学业。师范毕业不久,父亲分配到耒阳的坪田乡小芬村小学教书,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
父亲教书尽力,育人尽心。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愉快的学习和严格的家教中度过的。那时的父亲生活简朴,没有不良嗜好,但他酷爱读书,每个月的工资大半用来买书和订阅报刊。每到周末,邮递员的单车铃响起的时候,学校第一个跑出来的准是我们兄弟。同时,父亲对我们兄弟特别要求严,常用《家谱》家风家训故事来教育子女。在老家的旧屋里,他指着对联向我讲解了前文对联的含义,指出那首对联是家族之魂和做人立身之本,教育儿女们要以礼仪为本,尊崇道德,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宽厚家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家谱真正意义的教育,那年我正在上初中二年级。有次暑假,父亲将《家谱》的公约抄写出来,教我们兄弟大声朗诵。记忆中这些句子大多很浅显,例如“忠于职守,勤于公务。诚信做人,不贪不腐。倡导文明,明礼知辱。勤于学识,与时同步。尊老爱幼,敦亲睦族。”几遍下来,我们很快就理解了,很容易记住。有时兴致来了,父亲还拿出珍藏多年宝贝一样的旧《家谱》,向我们讲说家谱里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罗氏家族的源起变革和兴衰历史。在默默倾听的同时,一种追寻先贤足迹,勇往直前的品格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如今我们三兄弟均已大学毕业,在各自工作岗位独当一面,不能不说《家谱》所倡导的家风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罗氏家谱立上议事日程。年过七旬的父亲不但积极响应,而且慷慨奉献。他倡议为村里修路,在儿子、侄子中募集钱物十数万元。山村马路的修建,打破了老家有史以来同外界无法通车的历史,极大方便村民的出行,同时,还多方考证家族一些年段历史,写下了《考证膳田虎形脚与肖家冲罗氏世系关系》、《膳田虎形脚与肖家冲罗氏先祖坟山葬地考证》等文章。两年之后这部包含山水、文联、人才、姓氏等六大篇目,涉及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等各个方面,洋洋20余万字的家谱终于再版翻印成书。这本族谱不止是家族历史的缩影,也是家族家训家风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
最近两年,父亲时常想,如今儿女们都已经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但感到总有什么遗憾。特别是伯父去世之后,给父亲的打击特别大。他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时不我待,我不能再拖了,要做点什么。”有一年,我们兄弟回老家给老人家祝寿,晚饭过后,他把我们叫到他的身边,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当父亲的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没有给你们挣多少家产,唯有几本作品集,你们三兄弟人手一册!”我打开仔细一看,这是记录父亲生平经历的文章的一个文集。作品集的封面里有一句我相当熟悉对联“秉礼义廉耻,振国之四维;守忠孝仁爱,立人生准绳”,这不就是贴在堂屋门口的那副对联吗?情到深处人不知,原来,父亲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爱如山,父教如水。人生若白驹过隙,但父亲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家谱的故事也常常盘萦在我的脑海里,每当遇到困难时,家谱故事就激励着我,催人奋进;每当有所松懈的时候,家谱的格言就催我警醒,让我不敢懈怠。如今我参加工作多年,并且早为人父。虽然面对着新的挑战和角色的转换,但家谱里传承的家风家训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让家谱里传承的“知恩崇祖,报国尽忠”的家风发扬光大,既是我们对父辈的感恩,也是我们为社会应尽的不可或缺的义务。
爹与爸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09-22 01:23: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