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玲童姓章吗?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汉族,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六小龄童六岁从父六龄童(本名:章宗义,猴戏表演艺术大师、绍剧一代宗师,被誉为“南猴王”)练艺学武。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曾主演昆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武松打店》、《三岔口》、《挑滑车》、《战马超》等,颇受观众好评。
1982年初,六小龄童在杨洁导演、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二十五集大型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主演孙悟空一角,此片1988年新春在国内外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并荣获年度中国“飞天奖”的特别奖、“金鹰奖”最佳连续剧一等奖。六小龄童因此被评为中国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及第一届(新时期十年1978年至1987年)“中国**电视十大明星”奖,同时,以一百二十三万多张巨额选票当选为“中国第二届电视十大明星”首席。2007年12月,在联信天下、《天下英才周刊》、《南方周末》等主办的“2007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中获得“2007最受公众尊敬的表演艺术家”奖项。
1991年初六小龄童参加了由黄健中导演的影片《过年》及主演另三部**的拍摄(其中《过年》中饰中年教师程志,获**“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1992年春,他完成了由李安琪导演、湖北电视台录制的纪实人物专题艺术片《父子美猴王》,发行国内外。1993年秋,他在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儿童**制片厂和华华集团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其家族史的八集电视连续剧《猴娃》中饰演其父六龄童,并荣获中国第十二届“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成为“金鹰奖”史上第一个两次获此殊荣的演员。《猴娃》一剧获第14届“飞天奖”及第12届“金鹰奖”最佳儿童连续剧奖。
1994年9月,他参加了由上海东方电视台、谢晋任总导演、武珍年导演的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大上海屋檐下》的拍摄,主演著名京剧武生颜世鹏。1996年6月,由他出任艺术指导、杭州电视台拍摄的人物专题艺术片《六龄童》荣获全国“星光杯”一等奖。1998年7月,他继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后15集中主演孙悟空,并荣获2000年度由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全国十佳优秀演员奖,名列前茅。1999年月10月,与郭凯敏导演合作,在六集电视连续剧《追踪309》中主演刑警队长罗大鹏。还在电视**《一九三九·恩来回故里》中主演周恩来并出任该剧制片人,在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义海风云》中主演一位当代珍珠商老板李正平,2002年至2005年又相继在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连城诀》、《欢天喜地七仙女》、《荀慧生》中出演重要角色,2007年6月在38集全球首部立体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中同时扮演吴承恩和孙悟空两个角色,12月在电视连续剧《贺龙传奇》中再度扮演周恩来。
前不久,北方文艺出版社发行了以他父子生活艺术经历为题材的《两代美猴王》一书。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描写他与已故的二哥小六龄童(本名:章金星)童年生活的传记小说《猴娃》一书。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一套《猴娃》纪念首日封及“猴王世家”纪念小型张。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传记作品《美猴王——六小龄童》发行数十万册。
六小龄童曾出访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新西兰、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所到之处掀起“《西游记》热”和“六小龄童热”,被誉为“当代美猴王”、“国猴”、“再世孙悟空”、“天下第一猴”、“猴圣”。1988年11月,他应温哥华市市长的邀请,赴加拿大为筹建当地儿童医院病房而义演,并受到了卑诗省省督林思齐(译音)先生颁发的“杰出华人艺术奖”。农历猴年(2004),“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在中国淮安落成,丹麦首相又任命其为2005年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中国区形象大使,他也是北京儿童医院首任爱心大使。2006年9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管司司长才华向其颁发了“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象塑造特别贡献”奖,2006年11月15-21日,六小龄童参加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印度段的考察。同时,因前后17年(1982-1999)完成一部世界名著电视剧《西游记》,六小龄童成为中国影视界第一位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的人!
“章氏猴戏”在中国已延续了四代,其家族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西游记》一剧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及东南亚各国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六小龄童从此家喻户晓、名振中外。
董、杨两姓联宗,早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目前,这两个姓氏的联宗组织,无论国内国外,到处都有。
董杨联宗,完全是一项基于血统关系的结合距今天约一千年以前,在福建的泉州,有一位董姓之子因故附养于杨家,并且以杨为姓,后来,这个孩子的后裔便承继了杨姓,一直没有回复原姓,等于是在杨氏的阵容中加入了董姓的血统。
为了怕以后的血统浑淆,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最初,泉州地区的董、杨两姓是互相约定不联婚,其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彼此亲如手足的联宗关系,并且世代相沿相袭,以迄于今。
董、杨两姓联宗的发源地泉州,是在抗战之前便已经有了两姓的联宗组织的,当时的名称叫做「董杨氏家族联谊会」,总会所设在泉州中山中路宝发银楼。据说,参加该会的宗亲极为勇跃,遍及同安、南安、安溪、金门等县及漳州地区。不久之后,旅居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的两姓华侨相率响应,一个个组织庞大的「董杨宗亲总会」先后出现。
一九七一年,遍布海内外各地董杨宗亲会,更进一步组成了全球性的联宗组织,总会就设在台湾省的台北,经常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恳亲、及联谊活动,非常受到瞩目。
董、杨两姓的联宗关系,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总干事董渊源先生,曾经费了长时期的心力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最后在许多具体证据的支持下,在所撰「董杨联宗源流考」一文中,提出了下列的结论:
「泉州董杨二姓之血缘关系,一向有两种说法,笔者在十余年前曾亲闻考古学家董作宾氏云:其一,始自董思安,传说谓当思安起兵建州勤王时,曾将其后裔附养杨家,后改杨姓。此说因无正式资料可资印证,姑置存疑。(笔者稽之杨氏家谱,知当时随王审知入闽者尚有杨明珠。杨与董思安同为光州固始县传庆乡人,而同事王审知,其交好之笃,可以想见。后董思安起兵勤王,将其子托孤于杨氏,亦属当然之事,故此说极有可能。)
其二,系源自宋高宗时代(约在西元一一五七年间),距今八百余年,南宋朝议郎董世兴公,馀杭人(今浙江省馀杭县古称余杭郡,清为杭州府),仕于闽,与泉州杨梦麟公(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友善。二人感情弥笃,有逾骨肉,后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
在我国社会向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观念弥漫下,而世与公竟能以单传独子承继梦麟公杨姓一脉,其舍己为人之义行,文不逊管鲍分金,羊左舍身,诚为泉州董杨联宗千古不朽之佳话。]
董渊源先生所获的上述结论,是有许多历史文物做为佐证的,以下,便是他所拿出来的证据:
「明史」及「董氏家乘]所载:「上峰布政榜眼派,原董姓,祖籍余杭,因祖朝议郎仕于闽,与祖梦麟公情同骨肉之亲,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传至七世祖贯斋公讳道会,登嘉靖甲子科举人,至隆庆戊辰科登进士,任布政;又万历丙子科,荆严公讳道宾登举人,丙戊科及第榜眼,授东官讲官、礼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其男锡,荫至刑部,题疏恳求思准复姓董,奉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是以贯斋公、荆严公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是亦不忘本之谓也。]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杨相孙字敬在,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董世兴子)为元从事郎,朝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居泉,遂为晋江人。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相孙为泉州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贪鄙,以严正自持;升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摄县事………念祖(南宋朝议郎子君选)成立于杨而扬无后,愿加董于杨之上,俾二祀不绝,上自郡府干宪每时祭祀必均焉。」
数十年前,福建金门、曾坑、永宁、沙堤、城区等处的董、杨宗人,曾联袂赴泉州城内旧馆驿的杨氏宗祠谒祖,当时大家亲眼看到祠内三堂的神主,自宋迄清均书「董杨公」,民国以下则否,所奉宋代始祖的神主上书「南宋始祖朝议郎董杨公」,其四世祖则书「仙游教谕相孙董杨公」,此外,旅菲族人杨人盛先生于一九四九年返国至泉州谒宗祠,亦亲见祠中悬有木刻大明神宗皇帝御批之匾额,上书「历史既久,不准复姓,赐予董杨公,仍以杨氏传嗣」,可见「董杨公」之称谓」确为大明皇帝所钦赐。
除了董、杨联宗,发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汉朝末叶的董、童二姓联宗关系,也已经「唐山过台湾」,基隆市便有一个甚具规模的董童宗亲会组织。
董、童联宗由来,据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先生表示,是这样的:「吾族始祖即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草]易「立] ,改董为童,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举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也。」
目前、台北的板桥和基隆的万里一带,分支自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邻近板桥的土城,有一座「童氏祖庙」,庙中香案上所供的始祖,便是汉末的董仲颖将军。
据基隆万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先生表示,他们的渡台祖童元生,是于清仁宗的嘉庆年间(约两百年前),自福建漳州廿五都蔗头社的老家,来到板桥开基的,其后,童元生的孙子童攀抬再徙居万里,以迄于今。因此,板桥和万里两地的童氏,实际上是一家人,没有丝毫彼此可分。
童姓在中国姓氏中比较常见,可以和其他姓氏结成亲戚关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和童姓结亲的姓氏:
1 李姓:李姓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和童姓结亲可以形成李童之间的亲戚关系。
2 陈姓:陈姓也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和童姓结亲可以形成陈童之间的亲戚关系。
3 张姓:张姓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和童姓结亲可以形成张童之间的亲戚关系。
4 许姓:许姓也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和童姓结亲可以形成许童之间的亲戚关系。
5 王姓:王姓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和童姓结亲可以形成王童之间的亲戚关系。
除了以上几个姓氏,还有一些其他的姓氏也可以和童姓结亲,比如刘姓、黄姓、赵姓等等。总的来说,和童姓结亲的姓氏还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姓氏之间也会有不同的传统礼仪和亲戚关系。
童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在余江中童镇,童姓的来源可能有几种说法。首先,童姓可能是一个地名姓氏,意为“童山”或“童水”的地方。其次,童姓可能是由于祖先的职业或工作而得以形成的,例如童子、童仆、童工等。第三,童姓也可能是由于祖先的特殊身份而得以形成的,例如出身于皇室的宫廷童子。无论是哪种说法,童姓在历史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在余江中童镇,童姓的发展和壮大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程定基 2006-6-23 12:13
胥姓宗祠(285)
胥姓宗祠(285)
一、姓氏源流
胥(X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部落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世代相传。
2、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胥臣,他的儿子叫胥甲,胥甲的儿子叫胥克,胥克的儿子叫胥童。这是胥姓的一支正式形成,世代相传,是今天胥姓的一个主要来源。
3、出自复姓改为单姓。古代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华胥氏,后来简称为胥氏,后来也简称为胥氏。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婿姓始祖:胥臣。晋国臣子中有一位胥臣,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我国胥氏家族的始祖。胥臣,字季子,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依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孙胥童,便曾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一开始名气异常。发源于山西的胥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播迁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际,便已满布天下。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故胥氏后人奉胥臣为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胥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他的后代以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胥。胥姓:学者认为胥氏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华胥氏”(伏羲、女娲姓“风”)据说“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作恶”。另“赫胥氏”据说“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左传》载:东周(公元前770-256)春秋时晋国(今山西省)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晋国楚国城濮之战,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其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皆为“卿、大夫”。 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晋厉公时,克之子胥童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后人中为避仇杀,一支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通志—氏族略》)。山西、陕西一带本是我们的根。……南北朝,宋、明之际,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等地拓展。《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公元前770-256年)指“齐”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百家姓》编于宋朝,说明——当时胥姓成为望族是在琅琊郡,(可能是山东省或南京)。
三、历史名人
胥 鼎:金朝时候人,本来是个读书人,有大智大勇,从政做官后,运筹帷幄,办事有效,成为朝廷栋梁,被封为吴国公。
胥作霖:南宋年间江西省宜黄人,为地方治安作出过较大贡献,但他拒绝了朝廷的封赏,其高风亮节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胥必彰:明朝文官,官职是监察御史,专门负责对朝廷命官的监察。他忠于职守,权贵犯错,也直言不讳。因为他自己严正清明,所以那些对他不满的人也只好认输。而多的人赞扬他,称他为“真御史”。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缺)
〖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威扬蒙马;
文擅乘龙。
——佚名撰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胥臣,字季子,食采于臼,又称臼季。曾跟从公子重耳(晋文公)出奔,后官司空。文公时,晋、宋、秦、齐联军与楚、陈、蔡联军在城濮会战,胥臣在马身上蒙以虎皮,击溃陈、蔡军。下联典指北宋长沙人胥偃,字安道,少年时苦学!后中进士甲科,官至翰林学士、开封知府。他初见欧阳修时,就为欧阳修的文章感到惊奇,于是把欧阳修召到自己门下,还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为官谨慎,生活俭朴,做官前家有良田数十顷,后来都分给了簇人。
威扬蒙马;
学擅雕龙。
——佚名撰胥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个版本)。上联典指春秋晋·胥臣为下军大夫,《左传》曰:“晋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溃。”下联典指宋·胥偃有文名,欧阳修爱其才,妻之以女。
谋成蒙马;
文擅雕龙。
——佚名撰胥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另一个版本)。
〖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书生能镇方面;
闺箴雅重丹阳。
——佚名撰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胥鼎屡典边镇,朝野倚重,南渡以后,书生镇方面有成者,唯鼎一人。下联典指宋代丹阳人胥偃与其子、孙皆早逝,闺门三代寡居,为世所称。
中国人民 胥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胥光义少将
胥光义(1916-——),别名许鑫,四川省巴中市江口区(今平昌县)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 。曾先后毕业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中央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二队)、中央北方局党校第一期、南京军事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等院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班长、排长、副连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保卫局保卫队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晋东南抗日游击第3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兼民运股股长,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129师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总校步兵科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教部部长,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支援解放 司令部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参谋长,国家地质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常务委员,负责组织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和国防科委的后勤工作。后任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常务委员,全军生产经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等职。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主编《当代中国·军队后勤卷》的《当代中国军队后勤工作》,参与编写《中国革命老区》等。
胥治中少将
胥治中(1917-1994),湖北省石首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军团独立团、第4师、第7师宣传员、侦察员,红二军团卫生部特派员,第5师15团特派员。参加了湘鄂西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4团特派员,中央陕北叁边情报站站长, 鄂中区党委社会部部长,保卫部部长, 襄南地委社会部部长。1941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政治部主任,鄂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进军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文化速成中学学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党委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5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中国人民 胥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胥克寻烈士
胥克寻(1892-1934),四川省巴中市江口区(今平昌县)人。幼年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以务农兼贩货为生。1930年夏加入中国 ,
1930年任 党的秘密交通员,在重庆至川东的梁平、宣汉、大竹和邻水一带活动。在白色恐怖中,多次巧妙地骗过特务,准确无误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党的基层组织。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平昌县城,在家乡秘密组织游击队,成立苏维埃,发动群众抗丁抗捐,牵制敌人。1933年率百余名游击队员在江口参加红军,被任命为江口县红军独立营营长,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地方红军武装力量,鼓励青年踊跃参加红军。1933年8月为配合红军主力开展“营(山)、渠(县)战役”,潜回长垭、泻巴河等地了解敌人的 ,秘密建立乡、村苏维埃,兼任苏维埃主席,发动组织群众为红军送军粮、运盐巴。同年10月,“宣(汉)、达(县)战役”开始,率红军游击队痛歼民团,随红四方面军第11师解放达县。1933年11月在江口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江口县苏维埃执行委员。组建红军江口县独立团,任独立团副团长。同年12月,出席了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抓紧部队训练,积极投入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激烈战斗。先后率部在达县的江陵、桥湾河、北山场、白衣庵和平昌的青风场等地与敌激战,奉命配合红军主力分队,穿插到敌后,摧毁敌人的粮食供给点。1934年3月23日,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后,在红录台田家嘴,遭敌伏兵包围,因腿部受伤被俘。受尽折磨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
儿子:胥光义(1916-——),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开国少将。
六小玲童姓章吗?
本文2023-09-27 22:48: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