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7收藏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第1张

   

   

 

辛弃疾的诗词篇一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③,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④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①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④,山深闻鹧鸪⑤。注释:①郁孤台:《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山峙,故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注释:①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①连营②。八百里③分麾④下炙⑤,五十弦⑥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⑦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⑧君王天下事⑨,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1角:号角2连营:驻地相连的军营。3八百里:指名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①,坐断②东南战未休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1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指士兵。2坐断:占据。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②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鱠⑥,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⑦,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丑奴儿》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辛弃疾——《粉蝶儿》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粉蝶儿》内容: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辛弃疾——《武陵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武陵春》内容: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赏析:此首咏短别将会,基调欣悦。

 辛弃疾——《祝英台近》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辛弃疾——《醉太平》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醉太平》内容: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注释:颦:蹙眉。赏析这首春晚词着意描绘人物情态。

   

  

辛弃疾的诗词篇二

 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内容: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辛弃疾——《祝英台近》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辛弃疾——《青玉案》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青玉案》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菩萨蛮》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菩萨蛮》内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内容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辛弃疾——《水调歌头(三)》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调歌头(三)》内容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辛弃疾——《水调歌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调歌头》内容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内容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内容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的诗词篇三

 辛弃疾——《千年调》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内容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满江红(三)》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三)》内容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风采妙,凝冰玉。

 辛弃疾——《满江红(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二)》内容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辛弃疾——《卜算子·漫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卜算子·漫兴》内容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鉴赏: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内容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千年调》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千年调》内容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辛弃疾——《永遇乐》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辛弃疾——《沁园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内容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辛弃疾——《沁园春(一)》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一)》内容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内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太常引》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太常引》内容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喜迁莺》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喜迁莺》内容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辛弃疾——《水龙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龙吟》内容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内容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辛弃疾——《踏莎行》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踏莎行》内容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

 辛弃疾——《感皇恩》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感皇恩》内容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

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2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3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373639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4关于家的古诗词

关于家的古诗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 —— 宋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唐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 —— 唐 · 杜牧《秋夕》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宋 · 陆游《游山西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唐 · 孟浩然《过故人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宋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借问酒家何处有 —— 唐 · 杜牧《清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唐 · 杜甫《春望》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谁家今夜扁舟子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翻译: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如下:

家风的意思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汉语词语,拼音是jiā fēng。

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例句:

1、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是学的击玉敲金三百段,常则是撩云拨雨二十年,这家风愿天下有眼的休教见。”

2、巴金《家》二十三:“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乱的毒气,败坏高家的家风。”

近义词:门风。

扩展资料: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是河南郑州吧

我也姓辛,云南的我不知道你的祖籍是哪里,但是可以给你介绍一点姓辛的来历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关于辛氏的古老渊源,《姓纂》一书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左传》: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记载,属于夏启后裔的辛氏,是从最初的莘氏改过来的。不过,数千年来所孕育的不计其数姓氏之中,却另外还有一支血缘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潜夫论》所记载的:“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换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众多后裔之中,也有以莘为氏的。反顾过去的历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时,还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现,可见莘之为氏,的确是存在于芸芸众姓之中的。

那么,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启的莘氏,彼此间有没有什么牵连?对于这个问题,《广韵》一书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声近,遂为辛氏”,明白说明了后来莘氏改姓为辛氏的情形,也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见,下了最合理的注脚。

从上段文献辛氏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家族出现之后,一向以陇西一带为繁衍成长的温床,尤其现在的甘肃狄道地方,更是长久以来辛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历代人才辈出,声誉响亮无比。

发祥于陇西的辛氏家族,在历史上一向表现得出类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现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辉煌令人不可逼视,这种情形,只要看辛弃疾个人表现,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辛弃疾三个字,对于读书人而言,相信必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的文学才华,照耀古今,他的将略武功,更令人肃然起敬,堪称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悱恻绮丽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辛弃疾可能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弱书生。若有这种想法,可就大错而特错了。辛弃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数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悲壮激烈。流传了千百年的《稼轩集》,就满载着他的爱国情怀。

纵观辛弃疾一生的爱国事迹,的确千古足式。他于宋孝宗时,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抚官,屡以平盗立功。他在湖南创立的“飞虎军”,更雄镇一方,为当时江上诸军之冠。后来,到了宋宁宗时,他又以一连串辉煌的功绩,出知绍兴、镇江等地,虽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愿,但已备受千秋万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弃疾的确是后世辛氏家族之光。

唐朝官居宰相的辛渐也是辛姓翘楚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什么——答案:苏辛。

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

苏辛

拼音

sū xīn

引证解释

1、指汉苏建、苏武及辛武贤 、辛庆忌 。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 杜陵苏建 、 苏武 …… 狄道辛武贤 、 庆忌 ,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

2苏轼与辛弃疾 的并称。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 稼轩 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 苏不如辛 ;气体之高, 辛不逮苏远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签·陈霆》:"其豪迈激越,有苏 辛遗范。"

苏辛由来

苏辛是北宋文学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

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胡寅为向子諲《酒边词》作序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辛词多不受音律束缚,发口中语,写胸中事,不少作品有散文化之嫌。(参"山东二安"条)

苏、辛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多种风格并存。所作婉约词,并不亚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而在南宋豪放派的爱国主义词人中,诸如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以及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等,其中辛弃疾的成就,影响最大,成为词坛领袖人物。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时,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绍兴和议"成,宋向金称臣。辛氏祖上没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毕竟时势造英雄,稼轩是在沦陷区百姓饥啼呼号的民族义愤的情绪中长大的,他的独立意志与民族自尊与日俱增。当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便在山东率两千余众起义抗金,而后加入农民领袖耿京部,任其"掌书记"。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辛为耿京谋策:只有与朝廷联合抗战,方可一举收复失地。耿从其谋,并令他奉表南归。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张安国暗杀而降金,他气愤填膺,飞身上马,率五十余骑直捣万马金营,在其庆功宴上,生缚叛贼张安国,金兵追之不及,他又发动张所部数万人"飞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趋皇帝行宫,献上战俘,斩张安国于市。这一壮举,轰动南宋朝野,打击了金兵气焰。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一壮举,说明青年的辛弃疾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有不凡的军事才干。后来的实践说明,稼轩还是个"有干才、有作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时,使地处前线的滁州萧条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抚使时,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飞虎军"。他还针对南宋朝廷内部一些对金屈膝言和而得势的人,连续进《美芹十论》、《九议》等,纵横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系统地批判了抗战必败的谬论,而且预见金国内必乱、不久必亡。稼轩坚决抗金复国的行为与意志,得到南宋有识之士的拥戴。刘克庄赞他的《十论》、《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奏,有权书衡论之风";陆游诗称辛有管仲、萧何之才;镇江学者刘宰称辛有张良、诸葛亮之谋,寄之以抗金恢复的厚望。

然而南宋君臣羸弱,妥协求和、偏安享乐思潮,弥漫上下,统治朝政。稼轩虽有飞将军李广之勇,萧何、诸葛亮之谋,胸怀复国强民之志,竟不为当朝所识,不为当朝所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多次遭谗毁和摈斥。在南渡后的45年里,只做过省以下的小官,又频频调动,没有时间施展政治抱负。而且两次被罢归达20年之久。但其报国之心,恢复之志,始终未减。他把词作为抒发壮怀和寄托悲愤的号角和武器,进行坚韧不拔的战斗。终于在他67岁那年,由于贫病交加,为人间留下620多首词,高喊"杀贼!杀贼!"含恨殁世。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稼轩,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众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生命理想都融人他壮美词篇。当代词史专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辛弃疾的诗词篇一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