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5收藏

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第1张

严嵩之死: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明朝嘉靖皇帝的一代权臣严嵩死时的凄凉景象。遍查嘉靖以来的正史和野史传说,均无严嵩死后葬于何地的记载,严嵩墓也成为千古之谜。

严嵩墓在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县的界桥族谱中虽有严嵩“白田蛇形山墓”、“祖茔枣林山”、“百棺出殡”之说的记录,都因无确切证据而困扰史学界。特别是这些记录的内容与《四库全书》的正史记载相差甚远,未免牵强附会。

改革开放后,在盛世修志的工程中,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息县在普查登记历史文物、名人墓葬和碑记的大背景下,严嵩墓“浮出水面”。

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中,息县文化馆参加编修《息县文化志》的几位同志在历史文物馆藏中发现了一本1962年的《文物记录日记》。内容有“严嵩墓——城西南三里王岗(村)后边”;“严嵩墓志碑——现在何庄的群众家”的记录。

根据考查发现,1956年春,息县城关南大街居民张家义纠合其它4人星夜扒开严嵩墓,墓室内存青石墓志铭刻两块,每块约50公分见方。一块为墓志铭内容,下注:“江西分宜子严世蕃”;一块为阴刻“严氏嵩公志铭”的篆书,内侧为严嵩家谱,为阴刻小楷。

家居息县的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顿席珍在接受调查时证实说:“1954年7月,有一天早饭后,我去郊外钓鱼,途经城西三里处的公路南侧一坟地时,看见有一古墓,墓向东南,墓前立一石碑,高一米左右,上书‘明故严嵩之墓’,左下方有‘奉祀男世蕃’五个字”。

据息县印刷厂王乃揆回忆说:“息县城西三里王岗路侧有一块白石(汉白玉)墓碑,高约一米余,上书“明故严嵩之墓”。1954年,息县公安局组织劳教人员将石碑运到管教工厂,将字迹磨去,作为印刷石版用,1957年移交县报社印刷厂”。

据此推断,严嵩死后葬在河南息县已无悬念。那么,严嵩作为一代权臣,为什么没有终老故乡,却客死在距分宜千里之外的息县呢

根据历史记载,严嵩25岁考中进士即入朝为官,终于在他62岁时入阁为相,成为嘉靖王朝重权在握的宠臣长达20年,然而在他暮年的82岁和85岁时,连遭两次“处分”。第一次是在嘉靖41年(1562年),嘉靖皇帝根据御史邹应龙对严嵩父子的弹劾,“亟放归田,用清政本”的奏请内容,将年届82岁的严嵩革掉相位之职,让其归田回乡;第二次是嘉靖44年(1565年)严嵩因受其子(世蕃)罪所累,被削藉为民,并将其子严世蕃斩首,抄没全部家产。此时,他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

此时严嵩深知自己的命运操在别人手里,已是无力回天,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同时他更明白,当年重权在握,主政朝纲20年,得罪的人会少吗此期间,他对不同政见者,诸如绵衣卫沈炼、兵部员外郎沈继盛、兵部侍郎曾铣、前任内阁首辅夏言等均在他为相时获死刑。此一时彼一时,以目前处境,严嵩可谓四处杀机,险象环生。当查抄官军在严嵩家搜查出黄金三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及各种金银玉器等物时,严嵩已是命悬一念,任人宰割了。此时查抄头领江西巡按成守节却从众多金银器皿中踢出一只金碗,继而扔向严嵩说:“严大人,给你留碗饭吃吧!”好在成守节是奉旨办差,皇上并未让他诛杀严嵩,也是严嵩命不该绝,总算留下一条性命。成守节留下一只金碗,是奉旨成命,还是顺水人情,今天不得而知。但在息县却留下一个严嵩抱着金碗,沿途乞讨的民间传说。

可以想象而知,从一朝权臣堕落为平民,这种反差及由此产生的,比如族人的轻视,仇家的唾骂等等。更为人担忧的是,不知哪一天,皇上又来个第三次“处分”,那还有好果子吃吗何况年已八十有五,与其每天在此惶恐中受辱,不如寻觅一个安静的去处,终老天年。严嵩主政20年,他不可能没有提拔重用的亲朋好友或门生之类的人。严嵩想到了在息县的门生王时中。终于选择离家出走。他的门生王时中,曾同朝为官,曾任工部大臣。我们当地人把在京做官的统称“天官”,这个人姓王,人们叫他王天官。《息县志(1985年版)》第395页载:“王天官墓,位于县城西南王岗庄菜地”。

严嵩墓所在地的王岗村民,也就是王天官的后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伴随着严嵩的灵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他们却不能与严氏的后人进行现实的沟通,造成了历史的遗憾。1565年,当严嵩得知严世蕃被斩首,自己被削藉为民的“处分”时,他老泪纵横,无颜在家乡居住,他与族人商量,决定到息县投靠自己的门生,先于他还乡的王天官。在族人的帮助下,携孙子严鸿从家乡的袁水入赣江,穿鄱阳,又逆水而上,到黄州下船,再雇一独轮车,从陆路的新洲、麻城,经大别山之关隘的小界岭,一路上风尘扑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息县的王天官家。王天官不负恩师期望,将其安顿在家,让他那一颗不安的心终得宽慰。谁知嘉靖驾崩,穆宗即位,一班朝臣对严嵩专权20年的怨恨,一朝爆发,欲治死罪,然而,被命前往分宜缉拿严嵩的官兵却空手而归。朝中有人指出,严嵩与息州的王天官私交甚好,这个“老奸臣”一定在他那里。朝中即命总兵带一队官军,星夜策马赶到息州王天官家。总兵说明来意后,王天官坦然回答道:总兵大人来得正好,我正愁严大人无处安置,那你就把他带走吧。王天官带领总兵到一墓前,钻进墓道,墓室里豆光闪烁,床上挺一老者,发须没面,形如枯槁,老者闻声呼曰:送饭的来啦。其声如洪钟,倒把总兵吓了一跳,因为严嵩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大嗓门,故总兵一听便知,这真的是严嵩了。总兵只好应道:“请严大人‘回朝’呐”。“噢,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严嵩欲起,无奈动弹两下,怎么也起不来。总兵见此情景,这严大人年老体弱,已入墓室,实乃活死人一个,路上车马一颠,必死无疑,如此进京,如何说得清楚,只好向王天官讨教。王天官早已胸有成竹,给总兵写下: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总兵别无他计,谅严嵩也难捱时日,便依王天官的意思急就奏章,上朝复命去了。

原来,1565年3月,严嵩携孙子严鸿投王天官,因其年纪大,一路颠簸,赶到河南息县王天官家已是重病染身,王天官虽好生侍奉,未见好转,沉疴渐重,不久于人世。所以在得知皇上派人缉拿严嵩时,便将严嵩从居室移至新挖的墓室,真乃煞费苦心了。就在嘉靖皇帝驾崩后的翌年(穆宗元年)也就是1566年4月20日,明一代权臣严嵩在弥留之际,突然坐起,满面红光,似有言语。王天官趋前询问,恩师有何吩咐严嵩让人拿来笔墨,在那宣纸上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生死从人说是非”的遗言,后掷笔于地,撒手人寰,享年86岁。

明一代史官王世贞之父王杼死于严嵩之手,心怀怨恨,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历史。他在严嵩传上写下:“嵩窃政20年,人咸指目为奸臣”云云。把流言写进史书,而又以“奸”定论,只记嵩死时情景而不记墓地,实是为难严氏后人,造成了明朝正史均无严嵩死于何地的记载。

严嵩死后,王天官为尽师生之谊,以其子严世蕃的名义,并遵循江西分宜的地方习俗,在其家乡王岗村为严嵩筑一大墓穴,墓壁设环与棺木的链条相扣接,将棺木吊在穴内空间,是为悬棺葬。王天官死后亦葬于此,两墓南北相距50米。王墓在南为前,嵩墓在北为后,呈投师怀抱之状。师生之谊,可见一斑。

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 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威,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格胡贵妃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官。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日: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妃为尼,似道始还(见《纲鉴易知录》)。由是贵妃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藤阴小记》作黄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丐食,衣难蓝缕,而艳异常人,和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一说谓妃至南雄溺水而死)。’后帝欲复贵妃,敕兵部张英贵行文各省严缉,杳无踪迹,已回旨准奏不行。盖贮万已将胡妃改姓为妾,阴秘其事。会张之逆奴背主,含恨扬泄,传溢京师,英贵恐上究不便,乃会同六部九卿计议,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徒。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玑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议南行。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处辟居,乃告有司给路引南徙。时保昌严县主准申南雄府钟文达立案,批发路引。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长必荣、次必秀、三必达、四必端、五必雄)相与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几,遂分居各属。云说与南海《冼氏族谱》大略相册。惟东莞张明经(璐)《桑梓识佚续编》,谓此宋理宗时事,理宗宠妃苏氏,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飘泊流徙。有南雄富民黄贮万,奉公远粮入都,还停吴城下,苏易服作丐妇歌唱而前,万异其貌,匿而纳之,挈归南雄云云。事载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并载绍定元年正月(按:今抄本英村族谱作绍兴元年)批发路引。按绍定元年,迄咸淳八年,相距四十五载,既有绍定路引,则此说或较有据。而我族南来各谱,又有谓绍兴闻金人逼,有谓绍定间宋政日非。广州地远土饶,故先事南下者,究之事远年湮,传闻异词,岁月不无讹舛,而揆厥时势,当不离南渡后绍兴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间时也。盖五必公冬仕生卒,虽前后参差,难于核实。然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若来自咸淳九年,则后六年而宋室迁矣,子孙即为元人,何以各谱数传后尚称宋人耶考沙头房旧谱称南雄遭变,必秀公在雄先逝,挺芳公随伯叔南来,则其墓应在于雄。今西郎有五必公墓,惜四必墓碣不存,惟必秀公墓石无恙,中题“宋故麦必秀公墓”,左题“时德祐元年乙亥”,右无立石人名。考其时乃在咸淳九年后两载,此墓或扶柩来葬,或葬衣冠,或公实至广州而卒,其墓石亦重修之日所立,故无立石人名,定非卒时初葬之岁,此不足援以为成淳九年南下之证也。又姑无论沙头房旧谱载必秀公第七传奋雷,任宋阳江尉。(按:《五山志林》云:麦奋雷宋咸淳间进士。)此尚可疑,乃按我榄旧谱,载黄角有宋故六九秀才墓(六九,必达公第四子),碑刻宝庆元年乙酉十一月丙年午葬于武山之原。则五必公南来,必在宝庆以前。若自咸淳九年,不传在六九公四十九年之后乎大抵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祜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应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矣。纵非同时,揆其前后,终不出高宗、孝宗之世,为南渡后迁来无疑。咸淳一说,或后世传闻之误,未可知也。后必有能考据而辨之者。 (摘录《小榄麦氏族谱》一则,光绪十九年木刻本。南雄珠玑巷麦氏宗词编印,2002年8月出版。)

夫修谱之难同于修史,固难而修谱,尤难世之修谱者。率迁而夸耳,谓谱难于史,谁其信之。夫谱传于家,为历代子孙世守之物;史存于国,为天下后世。公有之书然史存于国,虽经兵燹,犹代有掌吏。若谱传于家子孙,虽贤世远事,遥未易摭实且将有为子子孙孙,继继承承。而不知合族,恤宗者盖修谱若斯之难也。

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日去匊为麦。然按括地志及舆地,考及古笮麦侯之后。氏族之世胄著于隋书。览余家所藏之谱,自铁杖公十余世,而至雪轩公,即接以五必公。五必公支分派别,又历二十余世而至于兹余固必雄公出也。今岁春闻必雄公窀穸倾圮,前往始兴理而新之,凭眺列祖丘墓,考之宗人,乃得南雄所传之谱。雪轩公后复有三璧公,而后至五必公,雄公新出七秀、葵秀、恒秀诸公。

此当传世之真,而余家及各房所传,疑因南雄迁徙或有阙也。今夫世系源流,务求真当史传百家间载名流,亦错见杂出而不于详,惟家乘疑信相参实得而已。

必雄公之裔散处于广肇诸郡县者众。兹当辑谱睦族,其有知而同志者出为共订,其有未知而志不同者,亦据旧谱存之。至于历世之仕衔,盛绩具刻于谱,兹不为叙。

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孟夏谷旦 三十七世孙郡庠生良佐敬志

一、姓氏源流

戚(Q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 ,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戚 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

戚 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戚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戚衮时骋义,摛与往复,衮精彩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逼戚衮俱行,后自邺下遁还。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戚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 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当时,邑人杨恶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羡慕,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省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蓟州,命令戚延龄查清案情。戚延龄知案情重大,若不设法排解,势必兴起大逮捕,不仅张差有灭族之祸,还要株连很多无辜的百姓。于是,他便奏报张差得“疯癫”前后的经过情况。朝廷根据他的奏报结案,只判处张差一人死刑。戚延龄因此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东海郡:秦代设置,汉代沿用。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一带),秦汉之际曾称郯郡(汉现今山东省郑城县)。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2、堂号

戚姓的主要堂号有:“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等。

============================================================

戚姓宗祠通用对联

〖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海世泽;

武毅家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

源始濮阳。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

惠及困穷。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字同文幼年丧父,以孝闻名。因五代战乱,他无意做官。好施舍,尚信义,喜读书,能作诗,著有《孟诸集》。死后,他的弟子私谥为“坚素先生”。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字世佐,任抚州知州时,惠及穷苦百姓,又毁坏*祠(滥建的祠庙)。后官虞郎中。

练兵纪效;

妙舞折腰。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省登州人。出身武将家庭,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招募义乌的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经严格训练,能征善战,成为抗倭主力,首先在台州大胜,继而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后再援福建,升任总兵。经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东南的倭寇。隆庆年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加强战备,因功进左都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生子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祖死后,吕后专权,她被囚禁在永巷,受命舂米,因处境困苦,唱《永巷歌》(又名《戚夫人歌》、《舂歌》。吕后听说大怒,将她斩去四肢,剜去双眼,熏聋耳朵,用哑药灌她,最后扔进厕所,呼为人“人彘”。她善于鼓瑟击筑,喜欢跳折腰舞。

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

礼义十篇。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

〖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7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任参将,召募金华、义乌兵,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

〖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善画水,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字仲咸,永康人。从许谦讲道,同门推为高弟。清苦自处。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扶忠良。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幼孤,以孝闻。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字世英,金华人。正德进士。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等。

-----------------------------------------------------------------

〖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初从高祖为郎,以都尉守靳城,后以中尉侯封临辕侯,卒谥坚。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字世佐,楚丘人。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

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

——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

附录:戚姓典故、趣事

〖人彘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在战争中认识的。她能歌善舞,又年轻貌美。因此深受刘邦宠爱,也让吕后嫉恨在心。戚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如意。刘邦常说:“这个孩子像我,甚和我心意。”因此,萌生了废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吕后毕竟心计颇深。她求张良帮忙,为太子刘盈请来了四位号称“商山四皓”的老人。刘邦见了,十分惊讶,问他们:“朕曾经请你们出山,你们不肯,现在怎么肯帮助太子了?”四位老人回答:“太子仁厚,礼贤下士。我们甘愿为他效命。”刘邦回去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忙。废不掉了。”

后来,刘邦去世后,吕后干政。她罚戚夫人作奴隶,剃去她的头发,让她穿上粗布衣服,去舂米。戚夫人便歌道:“子为王,母为奴。相隔三千里……”吕后干脆连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一并毒死了。

戚夫人的下场更惨,被吕后灌了哑药,熏聋耳朵,挖去眼珠,割去四肢,割去舌头,然后扔到茅坑里,叫她“人彘”。连吕后的亲儿子刘盈见了,都不忍心,吓得脸色大变,大叫:“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没脸再掌管天下了!”于是,此后,刘盈果然不理朝政,吕后就名正言顺地开始处理朝政。

戚夫人在茅坑里爬了三天,死去了。

-----------------------------------------------------------------

〖戚继光抗倭〗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备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卢镗、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大败倭寇。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剿寇。戚继光攻下横屿,斩首2600。又乘胜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

倭寇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戚家军进入兴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回师福清,又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朝将领刘灦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

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并包围兴化城。明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倭寇攻占了兴化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戚继光因战功而升为总兵官。

第二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

中国人民 戚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戚先初少将

戚先初(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77团营特派员、团政治处保卫股长。1940年任18集团军巡视团团员。1942年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5年任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所部改编为冀鲁豫野战军1纵1旅1团,任团政治委员。1946年参加张家口战斗后,改属晋冀鲁豫军区,南下濮阳阻击 新5军,1947年参加豫北战役和运城、六营集、羊山战斗。挺进大别山后,在桐柏山与敌周旋。1948年参加郑州、开封、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16军48师副政治委员、军随营学校副政治委员,参加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 第16军干部部部长,第186师政治委员,高炮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高炮101师政治委员,1959年后任空2军政治部主任,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1966年任空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修建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

戚氏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热杖缒辏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

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戚姓的名 字数

通常为 两字 一辈,下辈 则 三字 一辈。同辈 的字数相同。用字上通常 上下 五代 内 不用 重字。

  就知道唐朝有个诗人叫“綦毋潜”,很是有名,不知是不是你们祖先!不过有可能他复姓,呵呵

  不好意思,我查证过了,上复姓綦毋,呵呵,和你不一样

  綦姓

  一、姓氏源流

  綦(Qí)姓源出有二:

  1、出自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有綦氏。

  2、出自北魏有复姓綦连氏所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綦连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綦氏。

  二、迁徙分布

  (缺)“綦”,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是一只鞋的形象,下部是“丝”,指古人系鞋的带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则表示庄重。《礼记·内则》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带。綦,还有苍青色的含义,《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卿乐我员”綦巾,即“苍艾色女服也。”另外,《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里的“綦”,又是“极”的意思了。今人写信时还有“言之綦详”、“念子綦切”的用法,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现在,綦姓分布在山东居多。在山东胶州、平度、即墨三市交汇之处,有平度沙梁村,全村皆姓綦,当地谚语中有“到沙梁,看旗杆”一说,盖因先前金榜题名的举子在家门立旗张扬之故。村老曰先人来自云南云云,已不可考。綦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綦 鍪:南宋人,端平年间官休宁知县,廉洁、公平,深得民心。离开那里后,百姓塑像来祭祀他。

  綦崇礼:字叔厚,南宋大臣。高密(今高密县西南)人。后徙到北海(今潍县)。祖父及父亲均中明经进士。其幼时即颖悟过人,十岁为人作墓志铭。少入太学,甚有文采。重和元年(1118年)任淄县主簿,不久迁任起居郎、摄给事中。辞翰奇丽,颇为宋高宗宠幸。不久又拜为中书舍人。历任尚书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在职有才干,甚力同列推重。后除翰林学士,在职5年,撰诏命几百篇,文简意明,不虚美饰恶,代言甚为得体。后因疾退居台州,年60岁卒。赠左朝议大夫。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义兴郡: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北宋避太宗(原名赵匡义,后改名为光义,即位后又改后炅)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省宜兴、溧阳,隋废。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綦姓宗祠通用对联

  〖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廉平隆誉;

  贡举名家。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礼之祖父及父亲二世均中明经进士,为北海名家。下联典指南宋人綦鍪(Móu 音谋),以廉平恺悌得民心,及去,民立像祀之。

  -----------------------------------------------------------------

  〖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贡举起名家之誉;

  廉平贻尸祝之隆。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礼,字叔厚,少年时就聪明异常,十岁为人作墓志铭。北宋重和年间进士,南宋高宗时历宫中书舍人、漳州及明州知州、翰林学士。所撰写的诏书达数百篇,言简意明;廉洁寡欲,只潜心于词章;又通晓音律。后官至绍兴知府。著有《北海集》。下联典指南宋人綦鍪,端平年间官休宁知县,廉洁、公平,深得民心。离开那里后,百姓塑像来祭祀他。“尸祝”,为古代祭祀时任尸和祝(主持)的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綦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綦书田烈士

  綦书田(1905-193412),山东省平度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7月由舒玉章介绍,在日本加入中国***。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入本村私塾读书,后入本村高小学习。毕业后,考入莱州中学。1921年又到青岛职业中学商科读书。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就读。在天津就读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和文章,受到深刻教育。

  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大学毕业后,去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就学。1931年回国。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打入国民党陈调元部的46师任团副,后擢升团长。利用公开职务作掩护,积极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32年夏,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政治部训育主任。1934年12月在一次突围战中牺牲,时年29岁。

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

严嵩之死: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