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优秀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绍兴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绍兴优秀作文1这个五一假期,我们一家来到了美丽的绍兴游玩。我们一下,便赶紧前往第一个景点——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有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鲁迅博物馆组成。我们首先去鲁迅故居参观,一进大堂就看到鲁迅家的家谱和他的身世。大堂在里面呢,就是鲁迅和他的家人的卧室,卧室里挂着鲁迅一家的合照。再往前去一点儿,就到了一个花园,里面长满了各种植物,有桑树、油菜、南瓜等等等。咦,这是哪儿呢?哦,这就是鲁迅在书中写到的百草园!一出百草园,有一座建筑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走进去一看,发现这就是绍兴当时有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一进门又是一个大堂,大堂的墙上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前面的桌子摆着贡品。爸爸对我是,以前私塾收学生时,都让新生给孔子、老师磕头才会收下他。过了大堂,就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地方。突然,我看到里面有张桌子上盖着玻璃,仔细一看,才看到这张桌子上刻着“早”,这张肯定就是鲁迅的桌子。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后院里,里面有很多花和才。鲁迅小时候在哪儿的痕迹竟被保留了下来。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一进去就有一面墙对着我们,上面用刚劲有力的字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接着馆内用文字、和他的作品来讲述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
参观完了鲁迅故居,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美丽的塔山。塔山,塔山,顾名思义就是有塔的山。山不高,但长满了参天大树,使人以为很高。到了塔顶,我们见到绍兴重点保护文物——应天塔。塔不高,可爬到塔顶,整个绍兴城都尽收眼底。转眼,大半天就已经过去了,我们的“餐铃”都响了。于是,我们一家子来到有几十年历史的仓桥直街吃,桔红糕、茴香豆、梅干菜扣肉,我们吃的不亦乐乎。
一下子,到了坐火车回去的时候了,我心里想着:再见了,绍兴。
绍兴优秀作文2绍兴这座城市在我的印象中是优雅地、美丽的、蕴含着浓浓书香气息的鲁迅故里。然而在我第二次来此,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绍兴,不了解绍兴的人。
绍兴的陌生人是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他们是热情的;在我们脱离了家庭的怀抱,远离了家人的保护;独自来到这里生存的时候,给了我们太多的温暖。每当我遇上一个行人,拿着一份巨额报纸走上前询问:“您好,我们是一个一元钱生存挑战,要靠自己的努力赚取中饭的费用;所以您能买一份我们的报纸吗?”这时候,有人十分慷慨,解囊相助;有人半信半疑,讨价还价;但没有一个人是恶言相向,出言不逊的。当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路人,每一个路人都是友善的对待我们。
冬天是凄凉的,也是别致的。在绍兴,我们也知道目前只能靠自己努力生存下去;在餐馆里,原本在家大吃大喝从不考虑价钱的,选菜时也尽量压低价格;在售卖活动中,原本内向害羞的,变得外向大方;在购物时,原本花钱大手大脚的,变得精打细算……所有人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去自己赚钱,自力更生;去追求一个崭新的自己。话是如此,可现实是残酷的,在仓桥直街,我们已被一天的行程折腾的筋疲力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还没有赚够晚餐费心中是焦急万分。“现在都快晚上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还有很多没有带零钱,我们还是找一家餐馆先吃晚饭吧!”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步入餐馆,先为老板娘打了一剂预防针:“阿姨,我们只有70元钱,够吃晚饭吗?”那位阿姨点点头,在纸上写了什么。当我们安静的坐在凳子上,等待一顿低质量的晚餐时,没想到迎接我们的是一份盛宴!那位阿姨不但为我们打了折,还免费送了我们一道菜。霎时间,一股暖流从我的心底涌出,暖暖的带着些许家的味道。
在这个寒假,我与几位亲密无间的战友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个寒假,绍兴这座小城,在我的记忆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座城市是友善的,是敞开怀抱去迎接每一个人。
绍兴优秀作文3国庆假期,我们约了五家人去绍兴旅游。
第一天,我们去游玩了鲁讯故居。你说过百草园、三味书屋吧。百草园是鲁迅家的一个后园,这里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是他嬉戏玩耍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矮矮的泥墙,找到了石井栏。三味书屋是鲁迅求学的地方,所谓“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在书房的东北角,我们找到了鲁迅的座位,他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他用“早”来勉励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游三味书屋使我明白了“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以后也要用心学习。
玩了整整一天,我们的肚子早就饿得扁扁的了。于是,爸爸带我们去绍兴最有名的酒店——咸亨酒店吃晚饭。酒店前有一座雕像,是鲁讯笔下的著名人物——孔乙已,他经常来这里喝酒,还欠下了店家一部分酒钱,至今,店里还挂着一份账单呢!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东湖,我告诉你哦,去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去过绍兴。我们坐在乌篷船上,随波荡漾,耳听哗哗的流水声和“嗄吱嘎吱”的划桨声,眼观两岸的山水风光,别有一番情趣。远远望去,湖水清澈见底,波光潋滟,两岸柳絮飞扬,石桥飞架,处处洞桥相映,景色怡人,仿佛进入了仙境,令人感到兴味无穷。
第三天,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一天了。我们去了柯岩景区。走到景区中心,一眼望去,就看到了一根直入云天的石柱,上粗下细,我生怕它会拦腰折断。最底下的石头的直径不到一米,顶上的直径有30多米。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根石柱会“摆”各种姿势,有时候像大蘑菇,有时候像冰棍,真是千姿百态!接下来,我们去了鲁镇,一踏入鲁镇的大门,每条街上都是古代建筑,许多店主都穿着古代人的服装来招揽生意。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押宝店,我买了三个铜板来押宝。告诉你一个小秘决,押铜钱要押在别人押得少的地方,这样才能赢。我靠着这个秘决赚了好多铜板,我大方地分给小伙伴们,结果,都被他们输光了。
在绍兴,我们坐了乌篷船,品尝了回香豆和臭豆腐,游览了名胜古迹……绍兴真好玩呀!
绍兴优秀作文4绍兴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等美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绍兴,白玉长堤路,乌蓬小画船;绍兴,镜湖水如月,耶溪花似雪。绍兴好,名人辈出,有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的越王勾践,有三过家门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文坛巨匠鲁迅,有文学泰斗蔡元培等名人,足以让古城绍兴有着文化底蕴。
百闻不如一见。这不,我趁着今年的寒假来到了古城绍兴。来到绍兴,一踏地,便闻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使人感到完全陶醉其间的梦幻般感觉。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起身前往鲁讯的故里。啊!到了!到了!鲁讯的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讯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学、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们迎着人流,首先步入了鲁讯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花丛中的鲁讯表情自然,仪态端庄,严肃又不缺乏亲切,眉毛之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展馆的陈列厅内诉说了鲁讯这一生坎坷而艰难的人生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讯的一生感慨。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冷飕飕,刮起了风。卖臭豆腐了!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也来了几盒。我又打开了思路:鲁讯当年会不会也吃这臭中有香的臭豆腐?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讯故居。跨进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走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到了鲁讯的主房、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个地方,都到离这儿的宗师近了一步简单单的木桌椅,这可是闻名已久的鲁讯先生幼时读的私塾。正中央是老先生坐的桌椅,四周临窗是为学童而设的,左边最里面靠墙拉着红线的,是鲁讯先生读书时坐的。我仿佛看到了幼时的鲁讯先生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在班里念书名列前茅,所以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游鲁讯故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绍兴优秀作文5清晨,伴随着蒙蒙细雨带来的凉爽。同学们陆陆续续的上了大巴,前往到文化天堂——绍兴,准备来一次“文化之旅”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绍兴,刚一下便是绍兴柯岩风景区,一走下大巴,一股“文化”的气息,迎面扑来,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真不愧是文化的故乡啊!我们整齐的排着队伍,一个个步入柯岩风景区,没走几步便看见了四个醒目的大红字“柯岩绝胜”。看着这几个字,同学们个个都赞不绝口,因为这几个字既有一股神秘感,又流露出一丝文化气息,增加我们对柯岩的憧憬感。在这块石碑旁的那一条小道上,是于别的小道大同小异。可是,走进仔细地看一眼,你会发现地上每走三步便会踩到一朵“莲花”,当走完第九朵“莲花时”,居然出现了一朵更大的“莲花”。同学们脸上都开始诧异起来:这“莲花”干嘛用的啊?这“莲花”代表着什么意思啊?
看着我们的脸上的诧异感,导游便开始给我们讲解:“同学们,这”莲花“的原本用处是用来在佛教当做”级“,来用的,在佛教中一共有九级,所以也就有了九朵”莲花“,可是最后那朵大莲花呢,就是”一“了。俗话说,九九归一,也就是从中得出来的了。刚刚你们走过的莲花的含义就是:脚踩莲花,步步高升的意思了。”沿着小道,一路往上走,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石佛。这尊石佛手左手微下垂,右手放在胸前,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仿佛给人带来一股和蔼亲切的感觉。而在石佛的旁边,有一块天下第一石——云骨。看着这块上宽下窄的石头,仿佛就是一把“锤子”。告别了这把“大锤子”,我们便坐上船来到了鉴湖。
刚一下船,便闻到一股清新的空气,鉴湖的水真绿啊!仿佛一块碧玉静置在那里,一动不动。鉴湖的水真绿啊!仿佛一边辽阔无边的草原。鉴湖的水真绿啊!放佛用涂料上色过似的。远远的,便看见一座桥梁,那应该就是古纤道了吧,走上古纤道,望着这个鉴湖,闻着清新的空气,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这次“文化之旅”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珍贵,对于我们来说收货非常的丰盛。
绍兴优秀作文6我们一家要旅游过年。除夕,随着一路奔波,我们一家来到了宁波。
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是个藏书阁,贬官隐居的范钦老宅修缮而成。里面有图书馆、戏台、书法家们临摹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家规很严格,并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因而藏书近达7万多册。但是,在一次的失窃和熊熊大火中只剩下了1万多本,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至今藏有30多万本书了。
我们还去了宁波的美术馆,里面有油画、水粉画、国画、玻璃画、素描、临摹、抽象画……
第二天,一路北上,开了2个多小时,我们到了桐乡乌镇。来到乌镇的大街上,挨街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褪了色的木墙,栏格状的窗户,青石条的台阶……在夜景的灯光中格外迷人。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一座石拱桥上,小河上荡着小木船。每条巷子都挤满了游人。
我们坐着小船回去,河水倒映着灯光,真美!小船慢慢驶过,河里的水荡起波纹。我们一路欣赏着河岸上的灯展,有喜羊羊的、有孙悟空的、还有孔雀……这灯光让我感到一丝的温暖。
趁着大好天气,我们在回程的路上经过绍兴,顺便去参观鲁迅的故居。到了鲁迅的故居,我才知道这里是鲁迅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参观了一间又一间的房间,厨房、睡房、佛堂……让我最感兴趣地是客厅,里面有各种我没见过的农具,有稻米的臼,有扇秕谷的风车……妈妈顺便上网查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大概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吧!
离鲁迅故居不到200米就是沈园,据说,这里是陆游和唐婉深爱之地。墙上还写着一首《钗头凤》。沈园还有个剧院,我们在观看了他们感人的爱情故事的表演。回家的路上,我还兴致勃勃地背着《钗头凤》呢!
这次春节旅游不但给我增加了见识,还让我学会很多文学知识。
绍兴优秀作文710月4日至5日,我们全家人趁着国庆假期来到绍兴旅游。
第一站是先到绍兴兰亭,那里有著名书法家王曦之写的《兰亭序》、“兰亭”、“鹅池”、“墨池”以及其他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我现在也
在学习书法,我跟着爸爸妈妈很认真地参观了许多的书法作品。我暗下决心:我要好好练习书法,克服懒惰思想,勤学苦练,使自己将来能写一手好字。
后来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那里有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叫“三味书屋”,有鲁迅经常玩的菜园子叫“百草园”,还有鲁迅在自己书桌上刻的“早”字。听爸爸说,鲁迅是我们国家现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文章很多,很厉害,很有思想,很多坏人都怕他。在鲁迅纪念馆,有很多照片和文字介绍鲁迅的一生,别人对他的评价有“民族魂”、“民族脊梁”、“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到这里参观的人很多,他们一个个看得都非常认真仔细,虽然现在我对鲁迅还不了解,但我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长大后我要好好学习他的精神。
第二天,我们去了柯岩、鉴湖、鲁镇风景区,那里有河流、石拱桥、小船、岩石以及古街道。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浏览了“天下第一石”——一炷烛天,那块石头像个大大的冰激凌,也像一只倒立的鸡腿。在“天下第一石”旁边有个大水池,里面有许多很大很好看的鲤鱼和乌龟,我用鱼食喂它们,很多鲤鱼游过来集中在一起抢鱼食,很好看也很好玩。后来我们乘着只能坐四个人的小船游览鉴湖,他们管他叫“乌逢船”,船小小的,有点害怕,但很安全。在鲁镇,我们还看了“社戏”演出,吃了一种叫“回香豆”的蚕豆,还免费品尝了绍兴老酒,我偷偷地喝了二小怀,还挺好喝的,但脸红红的,被爸爸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通。我们还吃了“臭豆腐”,远远地闻着臭臭的,但吃起来很香,黄黄的,软软的,很好吃,我吃了好几块,吃得津津有味。在鲁镇街道上我们还观看了表演,同时我还买了个玩具留作纪念。下午,我们乘车高高兴兴回家了。
二天的绍兴之旅很好玩,那里有好看的,也有好吃的,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玩得很开心、很高兴。
绍兴优秀作文8在国庆假期中,我和好友晓禾、爸爸妈妈一起去绍兴游玩。
一路上,汽车载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向绍兴前进啦!在我眼中,绍兴不仅仅是鲁迅的故乡,它还是个美丽的水乡,到处充满了江南韵味。一进绍兴,就能闻到金桂姑娘的香水味,那么得沁人心脾。而古运河、乌篷船、会稽山体现出了绍兴的风情万种;茴香豆、臭豆腐、乌干菜更是绍兴的标志。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色,绍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无限神往。
我们排队领好了票,依次去了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寿家老台门——鲁迅新居、百草园、鲁迅纪念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属“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了。三味书屋其实是鲁迅老师寿镜吾家里的一部分,寿镜吾把它用来作私塾,故称“三味书屋”。里面的五张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中间最大的一张桌子应该是寿镜吾先生的办公桌。而东北角的那张桌子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书桌,我还看见了桌上鲁迅先生刻的“早”字。小时候,鲁迅家因父亲不会经营,又长期患病,逐渐破落下来,鲁迅就经常去变卖家产,再去给父亲买药。有一次,他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了,很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下次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没作辩解,点点头,在桌上刻个“早”字来鞭策自己。看着这个“早”字,我提醒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做个珍惜时间的人。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在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中就详细介绍了它。进入园中,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了“百草园”三个大字,我还与它留了影。百草园中的百年老树、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令人赞叹,宛如人间仙境。
下午,我们又去了东湖。东湖是人们开采矿石时人工开发出来的一个湖。东湖的湖水清绿,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能清晰地看见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动。东湖旁边的山石十分陡峭,但是很光滑平整,一大片一大片的巨石高高地耸立,犹如一道道天然的屏风。整个东湖就像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我们乘着乌篷船,听着悠扬婉转的越剧,穿过因洞门如仙桃而得名的仙桃洞,最后依依不舍地上了岸。虽然绍兴一日游结束了,但我会永远记住“三味书屋”、“百草园”和坐乌篷船的惬意时光,那将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美好记忆!
绍兴优秀作文9去年暑假,我和钱报的4位小记者一起参加了少儿出版社组织的游学绍兴活动。这次游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并在古老的私塾里穿上鲁迅时代的服装,体验一回私塾生活。
一踏进鲁迅故居,我轻叹了一声:这房子可真大呀!不是么,这里有数不清的房间:主人的卧室、书房、儿童房、厨房……连绣花都有专门的房间呢!真是多的数都数不过来了,要不是导游带着我们一路参观解说,我想我大概会在这里走的迷路了呢!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屋外的天井。天井里种着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一组铜像。导游说那是和蔼的祖母正摇着扇子给小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呢。瞧,小鲁迅双手托着下巴,歪着小脑袋,嘴上挂着调皮的笑容,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我看见边上有张空着的小凳子,也学着小鲁迅的样子托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嘿,原来猫真的是老虎的师傅呀!”我眯着眼睛对身边的小记者朋友说道。看我陶醉的样子,大家也都跃跃欲试,想听听老祖母讲的故事了。而我呢,我的心已经飞到了百草园那儿。我想那个曾经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过无数欢乐的地方一定很好玩吧?我是不是也能像鲁迅小时候一样在矮墙根边听油蛉低唱,看蟋蟀们弹琴,摘覆盆子,挖何首乌呢?
当我们来到百草园时,我惊呆了:原以为百草园里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的美好景象,谁知道这里却只有空地一片,地上零零落落地种着几行玉米。玉米地的边上竖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百草园”几个大字。我不禁纳闷:那些曾经给鲁迅带来过无数童年乐趣的油蛉、蟋蟀、覆盆子、何首乌,还有那轻捷的叫天子都去了哪里呢?
就在我觉得很失望的时候,忽然,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叫着从天空中飞了下来。它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座大院子里经常会有客人前来参观,一点也不害怕,直接降落到地面上来找东西吃。
读《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时候,我对百草园充满好奇和向往。可当我来到了这里,却多了几分失望。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坐着时光机回到鲁迅小时候,到那个充满趣味的百草园里快乐地玩上几天呀!
一、关于应用文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文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并不是并列或归属关系,而是属于两种分类标准不同的文体分类体系。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着眼于表达手法和功能的表达型文体分类体系;
应用文是一种独立的分类系统,它主要着眼于文章的社会实用功能。应用文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种相互交叉、渗透和重叠的关系。
比如应用文中的回忆录、日志、地方志、大事记、家谱、族谱、简历、墓碑文等,就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应用文中的须知、解说词、说明书、工具书条目、教科书、书籍内容提要、登记表、统计表、一览表、证书、广告、文摘、教案等,就属于说明文范围。应用文中的演讲稿、声明、座右铭、格言、家训等则属于议论文的种类。
应用文具有自己独立的文体分类体系,凡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文体,均可以归入应用文的范畴。也有人试图从实用角度,对所有文体进行新的分类。它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分类,是属于两种两种分类角度和立足点。因此一个特定的文体,有时即可以是应用文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一个种类。这是十分正常的事。
二、应用文的写作要注意遵守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
关于应用文的写作,要十分注重人们所说的“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这种写作规范并非是一种严格规定的法定形式,而是无数前人在写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某种共同的认识和约定,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和共识。可见,“约定俗成”虽然不属法定规范,但它必然包含着写作规范中许多合理因素,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保留,不应随意破坏和擅自修改,以免影响应用文的特定交际功能。能够善于运用应用文的“约定俗成”格式,也是一个人语文修养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比如就书信而言,不要以为它的写作十分简单。写信写了十几年了,还有错?实际上,真正能够规范地全部书写正确书信格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书信格式错了,不也照样收到,意思也能理解。但它不知道,它所体现的语文修养却是有天壤之别。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用脏手抓饭往嘴里塞,有的人却用高级餐具进餐,其风格的粗鲁和优雅是不可相比的。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hgta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 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生平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鲁迅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号的《文学案内》上。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访日见闻录之鲁迅
国人无不知道鲁迅,也就无不知道这位中国大文豪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至1906年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 东北大学)听了藤野先生的课。今天,鲁迅先生的雕像立在他日本母校如盖的松荫下,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象征。
我们在鲁迅听课的那个阶梯教室,聆听90年前年他留在这里的读书声,感受他弃医从文、以文医国的情感律动。在当年使用过的升降式双层黑板上,今天写满了中国来访者的题词和名字,这些粉笔字表述的已不是当年令鲁迅不喜欢的解剖学知识,而是国人对他的敬仰和缅怀。校方告诉我们,每当一块黑板写满了字,就要拍成照片,做个像框挂起来,然后把黑板擦干净,等着后来者继续书写。果然,在黑板的两侧分别悬挂着数幅这样的照片。
鲁迅第一学年的成绩表陈列在东北大学纪念资料室的橱窗里,那门他最不喜欢的解剖学课只得了个“丁”。与这份1905年的成绩表同样发黄的是一幅植物写生图,这是鲁迅和他的同窗们的作品。鲁迅终于毅然放下小小的手术刀和画笔,擎起了一支如投枪、如匕首的如椽大笔,向病若膏肓的祖国、向不幸不争的同胞献上满腔赤子情怀。
人是什么?这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答案却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得明白。 化学家凭着他们在实验室化验的结果,他们可以说:人是一大堆不同化学原质的构成体,里面最多的是水,此外还有钙、铁、磷、钠、石灰、脂肪、糖、盐 生物学家说:人是动物的一类,他的祖先可能是猿猴,他的始祖可能是草鞋虫,可能是海底的植物——海藻。 哲学家说: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他们有思想、有意志,他们是万物中的至灵者。 由另一方面来看,人真像个大怪物,人懂得创作,也知道发明。人能驯服许多禽兽,人也会利用各样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享受。人多起来了,在一块荒凉的地上,立刻能创建出一个美丽的城池,建筑起高耸云霄的巍峨殿宇。虽然是重洋远隔,关山险阻,人却会发明和使用海陆空的交通工具,把辽阔无垠的地球缩成渺小的掌珠。人们住在地上作王,已把整个的世界征服了。人们的伟大作为,人们的超然才智,不能不叫万物都惊叹拜服。可是,多少时候,你也会看到人的行为无知得可怜,真的愚不可及!你会看到他们同类相残,彼此陷害,煮豆燃萁,甚似蟋蟀。你也会看到他们放纵邪情私欲,任性妄为,卑鄙下流,寡廉鲜耻,与禽兽无异。由于人类种种极端矛盾的思想与行为,使你看不出「人」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从何所出。从多方面观察,有许多事实证明了人与其它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之处。难怪有人说:人是猴子变的,而猴子是从下等动物来的。换句话说:人,原本不过是一条虫。G真是吗?让我们从以下的两种论说来研究。 (一)各种的传说(臆断猜测) 人从何处来?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均流传着许多关于人的臆断猜测。就如古老的中国,臆猜天地万物及人类由盘古创始而来,或虫兽、或树木、或石头等变化而来;女娲搏黄土造人等等,多荒诞无稽,无足采信。其它如巴比伦、亚述、埃及、印度、希腊等古老国家亦多有种种荒唐传说。兹谨以现代仍流传的各种臆说,分述于下: 1、物理的或唯物主义的臆说——这种假设永久事物的创造臆说,已由世界乃自然而有的臆说代替了神为创造万有之主的事实。因唯物主义哲学派对于创造理想的应用,乃有十九世纪唯理主义派之抬头。这些臆说忽略了神是一位创造者,故显然为基督教神学所不容。来,或虫兽、或树木、或石头等变化而来;女娲搏黄土造人等等,多荒诞无稽,无足采信。其它如巴比伦、亚述、埃及、印度、希腊等古老国家亦多有种种荒唐传说。兹谨以现代仍流传的各种臆说,分述于下: 2、万有由神而出或万有皆神的臆说——他们的见解是世界既非创造出来的,亦非自原有的物质而形成的,乃是由神本体的发展而有的。万有自神而出,如同水之自泉源涌出,亦如同光线从太阳射出来一样。这种臆说的缺点,就是在于万有皆神论本身的弱点。因为否认了神的位格,以致无法承认人是自由与永存不朽的。他们的主张无所依据,非独未经证实,且是一种无法证实的臆说。 3、自然进化的臆说——自然进化的论据,是与宇宙乃自然而有的臆说同一性质。自然进化论是自上古时代一步一步的推演,以代替对创造问题的研究,故对于最初的原始问题仍无法解答。此臆说恒遭三种不能解决的困难:第一、不能架设一道通过有生命与无生命间之鸿沟的桥梁;第二、不能越过植物类蔓延的生命,进到动物界有意识的生命;第三、不能自肉体生命跨越到人类理智的、良心的、及属灵的生命。惟有凭着神的作为,才能有原始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命。 4、赓续创造的臆说——赓续创造的臆说,是向一次完成创造之说挑战,他们主张继续创造的程序。有神论的进化主义者多主张这种臆说。他们认为有机体生物的发展,并非唯物主义进化论的力量,乃是神在有机体生物内的工作力量。这种神圣的作为,有时与创造万有的程序是一致的,有时则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圣经的见证(神的创造) 神在圣经里的启示确是人类起源的权威吏实。人们唯一得知人类起源的权威考据,就是在创世记第一第二两章圣经。 1、创造人类的第一记载——我们知道关乎人类起源的圣经第一记载,乃出自神的创造意旨,「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造人类是表明神的一切创造工作达到极点。神并使之与其它创造工作发生连系,且以创造人类的工作,冠乎其它一切创造工作之上并有所区别,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新纪元。创造人类为全部创造工作总结,神先为人预备了一切的食物和享用的东西,这皆是神按照他的旨意为着人类的发展所安排的。」 2、创造人类的第二记载——自创世记第二章四至二十五节,所记人类起源的第二记载格外仔细。为的是要特别注意人类历史的开端。有双重的创造工作可以看出,「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第一种创造工作乃用尘土造成人的身体,成为一种化学的结构。原文「造」字,含着从原有的物质而造成的意思。在此绝无可推测人类乃从低等动物逐渐进化而成的任何依据,而在某一时间内,被用以造人类之尘土便不复为尘土,乃成为有骨有肉之人的身体。这个记载昭示我们人类是与自然界有关联的,就这人类较低的一方面而言已是动物界中最高者,且代表着创造工作结构的完善。创造人类的另一特点,是其结论所载:「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并不仅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新的独特的创造。神创造了一个有灵的活人,使之成为有良知良能以自决的一个有位格的人,借着神所吹入的生气,便使人成为有永远灵魂生命的人。 3、女人的起源——创世记第二章二十一至二十二节所记载创造人类的过程,即从此便有了男女的性别。若干圣经注释家对此颇感困惑,并有许多臆测附会的解释。使徒保罗曾告诉我们说:「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提前二:13)。考其意是说明神先创造男人,然后乃自男人身上造出女人,亚当自己亦承认此事:「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二:23)根据希伯来文,所译的「肋骨」,一词欠妥,那个字在旧约圣经中共享了四十二次,但无其它任何一处译作「肋骨」,一般都是译为「腰」或「肋旁」。圣经清楚的告诉我们,各族各人,包括第一代老母亲在内,都是第一代始祖的代表。创造人类之所以有这样性别的区分,并非只为肉体生理上的区别,更是成为以婚姻关系组织社会的基础。圣徒保罗根据创世记的记载叙述基督与他的教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美妙而有意义(弗五:23-32)。 4、人类的原始情形——进化论以为人类的原始情形,是从一种粗野之物逐渐的发展进化到文明的地步,但这在圣经里面是毫无依据的。圣经所昭示于我们的是人类在开始被创造的时候,已经美满而完整,但这并不妨碍人类的进步或发展。圣经明明的否认原始人类的身体是不成熟的,理智是低落的,慢慢的发展到了有语言及逐渐进步到有道德的宗教观念。这就是圣经对人类原始的情形之定论。 圣经的记载是对于进化论所谓古代人是由进化而成的观点挑战。进化论认为人类需要进化的机会,有千百万年之长久时期的进化过程。而圣经记载仅有数千年的历史。比较可靠的年考如,艾刹氏(Usshor)及赫阿氏(Ha1es)等年考,因为家谱学上之不完全一致,所以在年代考据方面微有出入。但论到人类的创造是大约在基督诞生前五六千年,这一时期已足够各族类语言的发展,一如人口发展到现代世界人口之密度一样。
一、姓氏源流
印(Yìn)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姬睔(Gǔn 音滚),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得姓始祖:印段。从文献上追宗索源,可知头一个以印为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郑国大夫印段。这位我国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贤人。郑国当代的位置,是在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见,当他们于战国时被新崛起的韩国所灭之后,属于郑国公族的印氏,却在陕西的冯翊一带繁衍滋长。然后以冯翊为中心,陆续向全国各地播迁,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处可见。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故印氏后人奉印段为印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印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有个郑国。郑国有位国君叫郑穆公,郑穆公的儿子叫子印,子印的后代就以印字为姓,世代相传。如在郑国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孙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族。原来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这一氏族中的一位贵族,分封到郑,建立了郑国,并又封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所以印姓也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
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周文王(姬昌)也是印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武王(姬发)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成王(姬诵)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钊)也是印姓的先祖。
印段的大名,在《左传》中曾数次出现。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战国时被韩所灭。出自郑国公族的印姓,则在今陕西的冯翊一带继续繁衍生息,并向各地播迁。就全国而言,印是一个小姓,在上海,印姓人口也为数有限,据1994年底统计,有119万人,排列在第128位。印姓在上海的历史上却有一定知名度。明末以前,留芳于上海史册的印氏子孙,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他们先迁湖北公安,不久就迁居当时属于嘉定的浦东高桥,从高桥散居嘉定娄塘,宝山吴淤等地,后来又分迁到市区。“搜罗录入四库书,海内词人反复诵”。这支印氏子孙中首先扬名于世的是清代印光任(余略)。
三、历史名人
印 宝: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断干练。地方上许多事情难以公断,而印宝去了以后,办事有原则,又精通世故,一一办妥,故以干练勤事著称。
印应雷:抗元名将,是位堪称楷模的清官。宋朝时在温州当地方官,当时地里有人作乱乱,印应雷假借宴请,将兵乱平息了,没让百姓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
印光任: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乾隆年间,印光任正任广东肇庆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荐他担任了首任澳门同知。在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随后,又与继任的澳门同知张汝霖合作,写成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澳门纪略》。这是一本地方志体例的著作,详记了澳门的形势险要,岛屿水道、社会风情,特别是与葡萄牙及其它欧洲国家交流的始未。书一刊刻,不胫而走,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久便被乾隆帝选入钦定《四库全书》。
印宪曾:清·印光任之子,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姓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印星台:近代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15万银元,筑路10多里,修建桥梁60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平康会”,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不从日寇威胁,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长吟陆放翁《示儿》诗。娄塘印有模,于国外考察电报业后,广招人材,耗资数万,编成《汉语电报编码》,一度为国内电讯界广泛使用,并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1913年就任该馆总经理,对《辞源》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尤为关注,还创办了发行所,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2、堂号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
印姓宗祠通用对联
〖印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冯翊;
源自郑国。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印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保家贤士;
明察良才。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字子石,子印的子孙。郑伯宴请晋国赵孟,印段为他赋《蟋蟀》,赵孟很高兴,称他为“保家之士”。下联典指宋代通州人印应雷,官温州知州,明察秋毫,目光如电,手下人对他不敢仰视。
冯翊世泽;
郑姬家声。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印姓的郡望为冯翊郡。下联典指印氏源于姬姓,郑穆公子姬睔,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祖字为氏。
-----------------------------------------------------------------
〖印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下车设宴巧捕贼;
子石赋诗善保家。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温州知州印应雷,通州人。用计设宴,巧除温州乱卒,人咸叹服。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字子石,赋蟋蟀,时人称善,谓为“保家之士”。
胸无成驴名画手;
将有雄师好总兵。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印廷宝,字华甫,上海人。善画山水人物,绘蜀道尤工。蜀道多策蹇,故益善画驴,虽数十头无相同者,尝谓“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画驴亦然。”下联典指宋代淮东总领印应飞,知镇江府时,元兵围鄂,他率师住救,围得以解。
-----------------------------------------------------------------
〖印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端章甫于宾阶,敬孚百辟;
赋箨龙于祖席,理辨六卿。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善于接待外宾,得到诸侯的敬重。“章甫”,指古代的一种帽子;“百辟”,谓诸侯。下联典指宋代人印应飞,字德远,历官永嘉尉、户部侍郎、淮东总领、镇江知府。曾作《箨(Tuó 音拓)龙赋》。
绍兴优秀作文
本文2023-09-27 20:16: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