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一是谁
王经一
中文名:王经一
出生日期:1957年11月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王茂荫年谱》
1957年11月生,歙县三阳学校教师。2006-2010年被聘为《歙县志》(-2005)、《中国***歙县历史》(1949-1978)专职编辑,参与万历《歙志》点校等工作。编著出版《王茂荫年谱》54万字(2015年出版),编著完成《歙县三阳村志》100万字,交方志出版社出版。编写《歙县家谱提要》(已成稿40万字)。
全国闵氏族谱三卷,(民国)闵燮忠总理,闵延光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高县川剧团。
全国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北黄陂闵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闵民安、闵云安编,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阎闲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菫春菫阳闵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闵炳荣、闵华轩纂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档案馆。
四川新都闵氏族谱三卷,(民国)闵昌铨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有二部)。
四川新都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闵昌铨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夏墅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李讷芝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闵氏宗谱十卷,(民国)闵信祖续辑,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活字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闵氏宗谱,(民国)闵民安、闵之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闵氏家谱,(清)闵承涵等纂修,清光绪七年植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八娟、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闵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植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新都县闵氏族谱,(民国)闵昌铨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闵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百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歙县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闵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首先,你应该弄清楚是不是婺源考川(考水)胡昌翼这一脉迁徙过来的,家谱上应该有记载。比如,绩溪湖里村、宅坦、上庄,黟县西递村等,都是明经胡。
明经胡,又称“李改胡”、“假胡”。其起源颇为传奇。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婺源,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胡昌翼参加科考,得明经科进士。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
陆氏的源自虞舜,《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提起陆氏最早的这段渊源,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的地方,并且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换句话说,现在山西永济县的南部,正是陆姓人的最早发祥之地。
不过,陆氏也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传”,而是由好几支不同的分子共同组成。依照《风俗通》的考证,便可以知道原本源自虞舜的陆氏,很早就已有新血加入,该书是这样说的:“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春秋时期所谓的陆浑国,本来是伊川(今河南省境内)之地,由于有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住在伊川,不久就于周景王20年被晋国所灭,并且也仿照汉人的习惯,在国亡后以国为氏而姓了陆,使得陆姓的阵容,很快地庞大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被普遍采认的考据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后裔,也有以陆为姓的,像《广韵》一书就指出:“古天子陆终之后”。
陆姓的组织情形,的确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又有一批新的人马加入陆氏的阵容,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步陆孤氏改陆氏”。这样一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陆姓人家,如果有心要探寻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十分的费事了。
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陆氏便是人材辈出。自孙权麾下那位大将陆逊开始,他的儿子陆抗,两个孙子陆机和陆云,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到了宋氏,说到忠义凛然,陆氏更是当之无愧。宋朝末年保卫宋室,元兵攻破崖山时仗剑驱妻子入海,自己则背负卫王赴海而死的陆秀夫,更是千秋共敬,万世共仰的大忠臣 。
陆广作品1.江苏地区(江阴) 《陆氏世谱》 ,卷数不详,现存17册,陆炜纂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陆熊祥纂修;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仰贤堂铅印本,正编90卷首l卷,后编5卷,陆绍云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126卷,首1卷,陆瑞星等修。(无锡)《陆氏宗谱》,卷数不详,l册,陆耀明纂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90卷,首1卷,92册,陆大镌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河北大学)(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5册,陆熊祥录,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抄本。(历史所)(太仓)《平原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刻本。(吴江)《汾湖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编修者不详,近代传抄本。(吴江)《汾湖陆氏世系》不分卷,l册,陆焯辑,清咸丰间抄写本。(吴江)《陆氏先德录》l卷,陆乃普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羲经堂刻本。(吴江)《先德录续刻》,1卷,陆鼎奎辑,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刻本。(吴江)《平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l卷,陆乃普纂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刻本。(历史所)、(吉林大学)(吴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1卷,末l卷,4册,陆维钰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抄本。陆游作品(吴江)《陆氏世略》l卷,民国8年(公元1919年)柳弃疾钞本。(武进)《陆氏宗谱》,18卷,陆华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永言堂木活字本。(武进)《陆庄陆氏世谱》,29卷,末l卷,编修者不详,民国8年(公元1919年)怀忠堂活字本(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8卷,8册,陆南昌纂修,清同治国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忠堂活字本。(历史所)(武进)《樟村陆氏宗谱》16卷,陆德秉等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辽宁图);此外有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陆兰亭等修。(江苏常州市图)2浙江地区(平湖)《陆氏家史》,5卷,陆鸣銮纂修,清抄本。(上虞)《上虞雁埠陆氏宗谱》,6卷,陆荣泰纂修,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兄弟印刷所铅印本。(吴兴)《陆氏支谱》,6卷,陆积昌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活字本。(吴兴)《陆氏支谱》,不分卷,2册,陆维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刻本。(历史所)(吴兴)《月河陆氏支谱》,不分卷,陆树堂等修,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人民大学)、(辽宁图)、(南京图)(金华) 《东阳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明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陆应记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兆台等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文焕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中华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庆培纂修。(金华)《东阳陆氏宗谱续编》,卷数不详,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8—1906年)木活字本。(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前编》,卷数不详,民国王8年(公元1929年)木活字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首2卷,20册,陆振之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刻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24册,陆鹤翔等修,民国3年(公元1914年)希贤祠刻本。、(浙江嘉兴市图)(绍兴)《陆氏族谱》,不分卷,陆曾纂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世德堂刻本。(绍兴)《两溪陆氏家乘》,4卷,4册,陆岳阳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刻本。(人民大学)陆蠡(绍兴)《山阴梅湖陆氏宗谱》,6卷,陆遵修纂修,民国6年(公元1917年)中正堂活字本。(吉林大学)(嘉兴)《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不分卷,陆祖谷纂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江苏苏州市图)、(浙江嘉兴市图)3上海地区(上海)《陆氏宗谱》,不分卷,陆位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写本。(上海)《云间陆氏家乘》4卷,首1卷,陆昌耀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本。(松江抄家物资办公室)(上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4册,陆修先等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人大),此外有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上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陆咏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稿本。(嘉定县博)(崇明)《陆氏世谱》不分卷,陆坤元等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陆坤元等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刻本,不分卷,陆志铨等修。;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陆菊亭纂修,40册。(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运涛等修,清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4年(公元1915年)务本堂刻本,卷数不详,陆志铨等修。(崇明)《陆氏世谱》,清刻本,纂修者不详,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道光间。4.安徽地区(太湖) 《太湖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陆钰山等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怀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怀橘堂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邦彦等修。(历阳)《陆氏宗谱》,2卷,2册,陆天锡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双璧堂木活字本。(潜山)《陆叶氏宗谱》,19卷,首1卷,24册,陆济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活字本。(人民大学)(歙县)《陆氏家谱》,卷数不详,民国26年(公元1937年)许承尧校抄本。(安徽博)陆小曼5.南方其他地区(湘阴)《罗湘陆氏支谱》,陆传薪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堂木活字本。(广东)《陆氏世德记》,陆师彦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95年)木活字本。(广西邕宁)《陆氏族谱》,1卷,陆仰阶纂,1949年抄本。(广西档)、(广西邕宁县档)6.北方地区(通城)《陆氏宗谱》,6卷,首1卷,陆彝典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以文堂木活字本。
王氏家谱字辈全
1、善庆堂王氏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传、家、徵、世、泽光、、蔚、、才道、立、英、贤、作、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兴、、行、、培、原、裕、、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支家谱字派
……文、运、、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名绪、、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三十二太原堂王氏支家谱字派
……、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兴、家、、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仕、仲、孟、文、廷万、、永、、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育、、本、、器、字、辉、星、汉
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
克、相、承……
6、民癸酉太原堂王氏七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今、逢、清、鼎、位代、毓、、家、材世、际、、文、起源、、晋、祚、、孙、发、千、亿
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才洪、猷、、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
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丹、懋、崇、宏、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远、继、廷、芳……
9、湖南省沙王氏支家谱字派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前十四派序能名自十五世字派起编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文洪、、式、哲启、兆、万、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王氏支家谱字派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
……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昆修、齐、、、本名、教、耀、芳、声……
12、湖南省安化王氏旧派语
……派、传、先、善、友、仕、仲、孟、文廷、万、永、、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育、、本、、益、代、资、祺、寿
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
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13、安徽省绩溪王氏支家谱字派
……玉、、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能、绍、业积、德、庆、、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适、、平……
14、山西省祁县王氏支家谱字派
……元暕:元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礼部员外郎);景肃守三郡:终、传、凉、丹、阳、太、守;政:字元唐元二十五进士襄邓等州防御史
鄂州采访使十;仲舒字弘江南西道观察使七初、哲、贞、宏、泰、复、洄、奉母山西迁安徽宜州船莲塘;宏(迁宣州歙县)
15、婺源武口王氏支家谱字派
……希翔廷钊、十八仁斡、二:文岳、文庆文岳德豪………
16、乐平傅贤王氏支家谱字派
……元行 三:项、顼、债;项 三:珍、现、琏;珍 三:臻、安、僖;安 二:权、植;植 三:聚、叔虎、袤……
17、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支家谱字派
……袤 三:端义、佐才、端虚;佐才 六:千二、千三、千五、千六、千八、千九……
18、湖北省浠水团溪(团陂)王氏支家谱字派
……九龄 行千三字嵩卿四:文焕、文炳、文灿、文兴;文兴 三:安、震、富(富公孙贤、贤二浙江余姚);安;衡 :; 二
椿、梅;椿 三:勋、寿、烈;烈 二:塾、垒;塾 四:镐、鉴、铭、钰;铭 二:永松、永裕;永松 二:朝仪、朝;朝仪
二:守文、守章;守文;壹 二:德弼、德衡;德弼……;佑东(本佑字辈)堂号孝义堂……
19、湖北省浠水团溪王氏文焕公文炳公2支辈派:(始祖九龄公起)
……九、文、卿、拱、、仕、、厚、、承、希、三、民、宏、兆、博、、审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家自、、余、庆秉、
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懿、美、、昭
文灿公第3支辈派:(自2世起)文、、千、秀、谷、仕、庭、、、世、德、朝、启永、朝、守、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
家自、、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懿、美、、
昭
文兴公第4支辈派:(自团溪第10世纪)永、朝、守、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家自、、余、庆秉、义、进、贤慎、思、
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懿、美、、昭(经考证确前些误表
示歉意)湖北浠水团溪王氏四支团溪第22世才通派字
20、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支家谱字派
……君、臣、绍、今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泰、元、宇、宙、洪宣、、纯、、直福、德、永、神、授文、武、全、忠、义贤、能、定、、功……
21、湖北省鄂州王氏支家谱字派
……胜、仁、秀、宗、、金景、单、世、守、良(良道同派)立、、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本、、忠、孝谦、
恭、名、益、彰积、善、、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泽、润文、彩、晖、映、襟、怀、千、秋、业全、力、保、、昌清、、
民、安、定功、高、自、显、扬英、豪、、继、述三、槐、荫、玉、堂……
22河南省濮阳县王氏支家谱字派
……新谱派语;先、善、友、至、仕、仲、孟、文、廷;万、、永、、用秉、德、信、元、平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谱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23、太原堂王氏支家谱字派
……七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今、逢、清、鼎、位代、毓、、家、材世、际、、文、起源、、晋、祚、
、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洪、猷、、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
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24、《王氏谱族》光绪十二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
宝邦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丹懋崇宏思昭甲第联二房鸭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盛思昭四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宗
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政用世万兴丹懋崇宏思昭四第联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
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仕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房旧派
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文九廷政用世万兴丹懋崇宏思昭甲第联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文允廷政用世万兴丹懋崇宏
思昭甲第联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
金彦太古兴胜崇绵孔孟儒风思昭甲第联
25、宁乡鸟石王氏支家谱字派
……文、运、、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名绪、、忠、厚、衍
瑞、应、集、簪、缨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傅、家、徵、世、泽光、、蔚、、才道、立、英、贤、作、恒、孝、友、培熙、
朝、荣、、彦宝、树、植、庭、槐……
注:6修支谱20卷民28太原堂
26、湖南省浏阳王氏支家谱字派
……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远、继、廷、芳……
27、湖南省沙王氏六修族谱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前十四派序能句自十五世字派起编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文洪、、式、哲启、兆、万、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28、王氏支谱
……文、运、、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29、湖南省德王氏支家谱字派
……(东阳十甲)龙致世永钦朝思言事道立(东阳二甲)龙致世詹汝秉曰化言事道立(东阳三四)龙致世□□应言事道
立(东阳九甲)龙致□□廷齐言事道立(慈利县城)龙玉本□守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芳祖乐□永本廷良事道惠
(坪潭等处)龙致祖景□月廷世希起永士立……
注:《王氏家乘》10卷首王玉山等纂修光绪20
30、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显、家、邦……
31、湖南省益阳王氏支家谱字派
……家、政、、本、、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楚、宝儒、作、、珍典、型、克、绍、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振、槐、庭……
注:《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功等修民36木字本
1872全国江氏统会宗谱□□卷
(清)江鲤濯等重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十一卷)安徽徽州
地区博(存一卷)
1873全国三韩江氏谱系一卷
清雍正间修乾隆问钞本 一册
美国
注:一名《红中丞谱系》。
1874全国济阳江氏统会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清)江初良等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二十五卷)安徽徽
州地区博(存十三卷)
1875全国济阳江氏统会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清)江华镇 江士沂等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活字本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876全国济阳江氏重修统宗谱不分卷
(清)江自守等撰 江庆成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钞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济阳江氏统宗本》。
1877全国济阳江氏统宗八十卷首一卷
(民国)江峰青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878全国济阳江氏统谱一卷
木刻本
安徽泾县档
1879江苏靖江江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江以成 江正峰等修
民国五年(1916)靖江江氏活字本 八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江呈文首修于明崇祯间。
1880江苏丹阳江氏宗谱□□卷首一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珥陵乡志办(存卷首、卷7一
12)
1881江苏常州江氏宗谱八卷
(民国)江增泉等修
民国六年(1917)思源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882江苏常州江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江乐山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清溪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883江苏金坛江氏宗谱五卷
(清)江呜皋 江本诚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金沙江氏重修宗谱》、《江氏宗谱》。
1884江苏苏州济阳[江氏]家谱一卷
(清)江振祚纂
江氏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注:附续编一卷。
1885江苏苏州济阳[江氏]家谱续编一卷
(清)江宗模纂
江氏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注:附《济阳[江氏]家谱》一卷后。
1886浙江杭州虎林江氏族谱不分卷
(明)江鎏编
明末刻清初补版本 一册
天一阁
1887浙江宁波宁城江氏家乘四卷
(清)江于遴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月湖支祠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888浙江宁波宁城江氏家乘四卷
(民国)江功甫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思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1889浙江宁波蛟川江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虞中 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永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890浙江奉化棠溪江氏宗谱四卷
(清)江传绍等重修
清同治五年(1866)新邑沃州孝谨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1891浙江奉化棠溪江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陈毓川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档(存卷1、2)
注: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
1892浙江奉化江氏分房宗读十八卷
钞本告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缺卷1)
1893浙江兰溪龙塘上江[江氏]宗谱三卷
(民国)璩佩兰重纂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谱初纂于清道光五年。
1894浙江兰溪下江江氏宗谱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厚仁乡(共四部)
1895浙江浦江浦阳青溪江氏宗谱□□卷
民国十年(1921)刊本
浙江浦江县档(存卷3)
1896浙江常山江氏宗谱□□卷末一卷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五里乡泉目山村(存卷3、4、
18一21、26、27、30、卷末)
1897浙江常山江氏宗谱三十二卷
(清)江导岷五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育石乡桥亭村西坑杵口
注:岳钟典始修于明万历七年。
1898浙江常山江氏宗谱二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西坑杵口
注:岳钟英始修于明万历七年。
1899浙江常山定阳江氏宗谱□□卷
(民国)郑绶章纂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五里乡浦口村(存卷1)
注:谱始修于明嘉靖间。
1900浙江常山定阳江氏宗谱四卷
(民国)曾学礼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
1901浙江常山江氏八派宗谱七卷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山背村
1902浙江常山济阳江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江长春 江厚仁等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江源村
住:江瑞德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
1903浙江常山济阳江氏会修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江生厚 江金涛会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1904 浙江常山江工宗谱二卷
(民国)江德诚续修
浙江常山县五里乡泉目山村
1905浙江常山怀王江氏族谱不分卷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黄冈村(存四册)
1906浙江江山 塘江氏世谱八卷
(民国)江锡龄修
民国十七年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1、3、5--8)
注:又名《济阳江氏 塘族谱》、《济阳江氏 塘
族戊辰春续修家乘》。
1907安徽徽州重修济阳江氏族谱八卷
(明)江来眠 江中淮纂修
明万历四十年(1612)家刻本
北图(存卷1一4、7、8)吉林大学 浙江
图(存卷2一4)
1908安徽徽州郡北济阳江氏宗谱十卷
(明)江国华 江德新纂修
明崇桢十七年(1644)家刻本
北图 安徽图(存卷1、2)
1909安徽徽州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江上锦纂辑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910安徽徽州半川江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册)
1911安徽旌德旌西金鳌江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文
集不分卷
(明)江德潜 江延藻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清钞本
北图 北京师大
1912安徽旌德济阳江氏金鼇派宗谱不分卷
(民国)江志伊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河北大学
注:扉页作《金鼇江氏宗谱》。
1913安徽歙县江氏祠谱不分卷
(明)江湛若纂修
明崇桢三年(1630)刻本 一册
安徽图
1914安徽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十卷
(清)江淮椿等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八卷)
1915安徽歙县岑阳江氏宗谱不分卷
清宣统元年(190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916安徽黟县济阳江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江光裕纂
清道光十九年(1839)木活字本
安徽图(存卷首) 安徽博 美国
1917安徽安庆江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江重智 江锡爵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余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谱始修于清康熙时。
19i8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福建福州云路江氏宗谱
(民国)江秀清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南台大华印书局铅印本
一册
福建图
1923福建平和鸿溪种德堂江氏族谱不分卷
(清)江元健纂修
清咸丰六年(1856)钞本 一册
台湾
1924福建平和员林江氏家谱不分卷
(清)江登甲纂修 (民国)江元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 原本民国二十四(1935)
续写 写本 一册
台湾
19z5福建上杭溪南吕江氏族谱不分卷
(清)江永昌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 钞本
福建师大
注:江万仞始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
1926福潼永定济阳江氏历代宗支总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写本 一册
台湾
19z7福建永定江氏神位世系图
清钞本 一册
台湾
1928福建永定江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江建新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写本 一册
台湾
1929江西婺源溪南江氏家谱不分卷
明万历间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930江西婺源溪南江氏族谱不分卷
(明)江珍等修
明刻本
安徽博 安徽徽州地区博
明钞本
南京图
1931山东渎南江氏宗谱不分卷
(清)江柏波修
钞本 一册
科图
1932河南民权江氏族谱三卷
(民国)江勤成创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河南民权县江集村
1933湖北江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江之灿 江华彩等续修
民国十一年(1922)生花堂活字本
辽宁图
1934湖北新洲江氏宗谱六卷
(民国)江志方 江芹方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
1935湖南李乡沩宁江氏续修支谱□□卷首一卷
(清)江兰芳修 江湘才纂
清同治六年(1867)儒珍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936湖南岳阳江氏族谱□□卷
(清)江世价修 江泽干纂
清光绪十年(18s4)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937湖南沅陵江氏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首、卷1、2)
1938广东花县洛场庄镇南江公家谱节录不分卷
(民国)江平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写本 一册
美国
1939四川长寿江氏族谱一卷
(民国)江树成修
民国十五年(1926)写本
四川长寿县石堰乡白杨沟
钞本
四川长寿县葛兰乡双飞村江家老塆
1940四川内江江氏族谱二卷
(清)江虎臣续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四川内江县四合乡
1941四川德阳济阳文通江氏不分卷
(清)江树森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济阳江氏刻本 四册
北图(存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图
1942四川德阳江氏续修宗谱一卷
(民国)江兴礼纂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943四川德阳穆深江氏宗谱不分卷
(清)江宗泗纂修
民国石印本 七册
四川图
1944 江氏族谱三卷
(明)江德征纂修
明钞本 三册
北图
1945 江氏分修族谱
(清)江南金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钞本 一册
江西圆
1946 长河岭江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江光耀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柏荫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947 江氏宗谱十二卷
(清)江秉直等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清溪堂恬字本 八册
北图
1948 澄源江氏宗谱六卷
(清)江荣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澄源江氏燕诒堂木活
字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949 江氏宗谱十四卷
(清)江梅春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桂 堂刊本
上海图
1950 重修江家桥江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江照娘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荫爱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1951 济阳江氏宗谱十卷
(清)江廷霖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缺一卷)
1952 济阳天宝江氏宗谱六卷
(清)江天理等十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六册
北图
1953 济阳江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共七部)
1954 济阳江氏统宗全系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江重智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余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1955 济阳江氏宗谱六卷
(清)江征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彩笔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1956 江氏宗谱□□卷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
1957 和桥江氏宗谱八卷
(民国)江祖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遵素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958 江氏九修宗谱一卷
民国十九年(1930)刊本
江西临川县档
1959 江民族谱四卷末一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刻本
福建图(存卷2一4、卷末)
1960 江氏族谱
(民国)江翼隆 江赛文等人修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本
广东仙头市档
东关族是最早来歙定居的济阳江氏的一支,始迁祖江湘,是江统长子江正的第二个曾孙江夷安(长曾孙是江恒安,即歙县江村始迁祖江汝刚祖上)的后裔。济阳江氏九四世湘公,系始祖革公第二十三世,字清甫,唐十贡元,唐太和年间(827-835),曾任建康刺史,原住建康乌衣巷,宦游新安,因慕新安山水之美遂定居郡城东关,遂开基歙县。
东关济阳江氏宗祠堂号“叙伦”。东关族派字:大文自一国常,建康肇基,有美克(能)济,振作隆(光)昌,善斯其继。我家族是江继善(康字辈)—江肇魁—江基智—江祖畲—江美(鹿孝)一系。请各位江氏宗亲允许我代表世居歙县渔梁的江美(鹿孝)和江美娟家族发起歙县济阳江氏东关族宗亲召集令!
美娟孙女、歙县东关济阳江氏第三十九世
王红春敬上
20141104
我舅公和奶奶姓江,名美(鹿孝)和美娟,祖上世居安徽省歙县东关村,是东关济阳江氏三十七世美字辈,后代一直定居歙县徽城镇渔梁社区。始迁祖济阳江氏九四世江湘,系江革第23世,字清甫,唐十贡元,唐太和年间(827-835),曾任建康刺史,原住建康乌衣巷,宦游新安,后定居郡城东关,遂开基歙县。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现已至四十三世。江氏家族素以读书和经商传家,以营盐闻名,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原有江氏世科坊立于歙县行知小学(原徽州师范附属小学)正门旁边,该小学原是我东关济阳江氏宗祠的所在地。该坊2010年前和许氏高阳里坊一起被移至黄山市屯溪区湖边古民居屯浦归帆景点。
东关济阳江氏世科坊
族中祖上渐江大师像
以下两图是舅公和奶奶的爷爷江基智(东关济阳江氏三十五世)与继奶奶墓碑以及世居渔梁的东关济阳江氏亲属烧给仲秋姑妈(东关济阳江氏三十八世)的冥纸包袱。
清明节日寻根,寻找家族的历史渊源,家谱和墓碑以及其他文献资料都是很好的证据。
作者简介:王红春,女,安徽歙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2013届古典文献学博士,自由撰稿人。2012年12月1日在新浪博客开创了棠梨明代文献整理工作室这个明清文献资料共享平台。此平台不仅免费提供全国明代举人、进士及其家人基本信息的查询服务,还立足本人的地域优势, 与 本地的歙县档案馆等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免费提供徽州宗亲寻根问祖的咨询服务,而且积极参与徽州文书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热烈期待同好的垂询和加盟。
叶姓起源
一、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
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
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
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
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
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
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
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三、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
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
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
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僳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介绍文件叶姓迁徒史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
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
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 (一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
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
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 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
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
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ju),仕钱塘(今浙江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
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
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
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
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yao)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姓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姓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在唐初。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liao)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 3600名,战将123名入闽征讨(史称58姓入闽)。
其中众多叶姓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姓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
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姓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 。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
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
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
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姓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姓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姓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姓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
《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 (934—936)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
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姓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记载:一世祖为叶翥(2hu),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
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所有这些都说明,叶姓祖根在河南。
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姓已成为大姓望族。
《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宋史》中立传的叶姓人物有12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代叶姓人物有47人。
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苏籍1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47宋代叶姓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1名为河南人外,其余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姓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
见于史载的各类叶姓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有明清叶姓人物117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姓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苏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广东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东各1人,这说明此时叶姓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姓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
如:余姚的叶姓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
《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说:叶梦得孙叶篑 (ku),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
《叶氏再续谱》称:叶篑孙叶
文达,元代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
叶(竹贵)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步得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
《叶氏续修宗谱》梦得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永初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工《叶氏家谱》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姓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
《南阳叶氏宗谱》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
金华叶姓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
《双溪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
以业鹾(cuo,盐的别名)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
《象山叶氏重修宗谱》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
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姓是淳安县迁入的。
《龙溪叶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
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
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
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
《浦阳叶氏宗谱》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间(1573—1619)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
《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姓《西山叶氏宗谱》: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 (1644—1661)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钅惠)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姓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
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
熙宁进士。
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
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
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
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姓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姓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
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
子良子槟,复由扬州、1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姓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称: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定居南安诗山社坛。
《国宝叶氏族谱》记载: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
同安叶姓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
《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
《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 (今河南开封)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20余载,咸淳间升闽制置使。
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
《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yong)后裔。
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姓之始祖。
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
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 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
无锡《圻里叶氏宗谱》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
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
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
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
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
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
七世孙叶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
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其始祖为叶梦得。
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
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
《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
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
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生三子,……季子叶纲芳,雍正间 (1723—1735)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
《(青浦)叶氏家谱》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1628—1644)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
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
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10大房。
10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
萍乡《叶氏族谱》说,其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间 (1662—1722)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
《平江玉山族谱》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
《楚南叶氏族谱》称其一世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纟圭)(gua)。
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安徽叶氏 太平(治所在今当涂县)、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
太平《叶氏宗谱》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属江西)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
15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 26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
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
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
“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
叶姓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7子2媳1女共12人于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迁居四川。
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载龙川县叶氏25世至29世有 29个分支叶氏入川。
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
《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自叶大经后又传27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
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海南叶氏 叶姓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台湾叶姓
叶姓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姓是在清康熙年间(1622—1722)。
《台湾通志稿·人物篇》记载,康熙三十五年 (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
自此以后不断有叶姓族人来台定居。
《台湾府志》、《凤山县志》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
《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
王经一是谁
本文2023-09-27 19:58: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