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臣武将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中文名: 诸葛亮
别名: 孔明,卧龙
国籍: 中国(东汉,三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出生日期: 181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234年8月28日
职业: 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代表作品: 《出师表》(前、后)、《诫子书》等
身高: 184cm
官职: 丞相
爵位: 武乡侯
个人资料
生日:阴历181年农历四月十四 体态:身长八尺(根据东汉计量单位合约184cm),容貌甚伟,有英霸之气,时人异焉,聪明绝顶,有勇有谋(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过世时仅54岁。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诸葛亮画像
父亲:诸葛珪 字君贡(东汉末年太山 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诸葛果(亲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诸葛怀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颢(攀子) 继承人:蒋琬
人物平生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三顾茅庐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舌战群雄
诸葛亮,舌战群雄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利用惟妙惟肖的口才,遍通于诸侯之间。 鲁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 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 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 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 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 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 者矣!”虞翻不能对。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 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 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 德枢不能对。
隆中对策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普洱茶“茶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后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纳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儿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时为太平路万户(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将其俘获,劝降不从,后放归元朝。元亡后,纳哈出为北元太尉,辽阳行省丞相(正一品),屡扰明边。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重兵压境,力屈穷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于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坐蓝玉党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时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正五品)。靖难之役随成祖起兵,后累迁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乐七年(1409)征虏大将军邱福总兵十万北征鞑靼,随同出塞,于胪朐河全军战殁。爵除。子孙世袭浙江宁波观海卫千户(正五品)。
夏贵(?-1420年),初名曲伦台,应昌人,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永乐年间升中军右都督同知(从一品),永乐十八年(1420)卒,赐祭赙恤。
王哈剌把都儿(?-1420年),宛平人,初为百户(正六品),累功至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永乐十八年(1420)与夏贵同月卒,赐祭赙恤。
吴允诚(?-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从一品)。永乐三年(1405)率众降明,成祖赐姓。后进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顺伯,卒,赠国公,谥忠壮。子吴克忠(初名答兰,成祖赐名)、吴管者(另述),吴克勤(初名也儿克台,英宗赐名),孙吴瑾(吴克忠子),皆有名。吴克忠袭爵后,洪熙元年进封恭顺候,土木之变(1449)与弟吴克勤战死,克忠赠邠国公,谥忠勇。克勤赠遵化伯,谥僖敏。吴瑾袭爵恭顺侯,曹钦之乱(1461)中战死,赠凉国公,谥忠壮,子孙世袭恭顺侯至明亡。
吴管者(?-?),吴允诚次子,洪熙元年(1425)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以戚里恩,封广义伯,世袭。管者卒,子袭爵,早卒,无后。以管者弟克勤子琮嗣,成化年间因罪爵除。
柴秉诚(?-1407年),鞑靼人,旧名伦都儿灰,永乐三年(1405)随吴允诚来归,成祖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居凉州,永乐五年(1407)卒。子柴别力哥官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孙柴合里哥卫指挥使(正三品)。
柴永正,鞑靼人,原名苦木帖木儿,一作苫木帖木儿。永乐四年(1406)“率家属百余口来宁夏归附。”成祖赐今名,授陕西都督佥事误,应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九年积功至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约宣德十年(1435)卒,子林袭为保定左卫指挥同知(从三品)。
梁铭(?-1427年),河南汝阳人,靖难之役,以燕山前卫百户(正六品),跟从成祖起兵,积功至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洪熙元年晋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封保定伯,俸禄千石,予世券。宣德二年(1427)随柳升征讨交趾,病亡。子梁珤,天顺时,进世侯,子孙世袭保定侯爵至明亡。梁铭出自汝阳梁氏,家谱自叙为元宗室也先帖木儿之后。民国儒学大师梁簌溟亦出自汝阳梁氏。
严宣(?-1429年),本辽阳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贵,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袭父职为新安卫千户(正五品),以功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永乐中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年间卒。
吴守义(?-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乐年间自凉州归附,赐今姓名,升凉州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令居定州,仁宗时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宗四年(1429)卒,追封西和伯,谥僖顺,子信袭父原职凉州卫指挥使(正三品)。
吴英,吴守义孙,父省吉,又名吴信,定州卫带俸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阵亡。吴英袭职,旋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追录父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成化九年(1473)“以延绥等处斩获虏贼功”升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二年“以两广军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弘治年间为带俸都督同知。
附:吴政,原名阿寅台,定州卫带俸达官都指挥同知,土木之变后击败来犯瓦剌军,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年间曾随吴英征两广。
苏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众二千余人归明,初为燕王麾下胡骑指挥,后征入京。靖难涡河之战,“持矛直趋王前,相距十余步。” 马倒被擒,降。成祖时为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孙苏五十,改名英,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林帖木儿,山后抚宁人,洪武年间慕义来归,靖难时为南军骁将,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娄鬼里被擒杀,应误,初授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靖难功成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永乐六年(1408),以平定安南赏功,进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次年回京。卒后有子瑄,于永乐九年(1411)袭职指挥使(正三品),调沅州卫带俸。
娄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归附,除燕山中护卫镇抚(从五品),靖难涡河之战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录》载,与林帖木儿被擒杀,应误,永乐中以军功累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即位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时进都督同知(从一品),数年后卒,命赙赠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薛斌永乐间封永顺伯。子薛绶(1416年-1449年),本名寿童,五岁谒见仁宗,赐名。土木之变(1449)领军殿后,与瓦剌军战,“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子孙世袭永顺伯爵。
薛贵(?-1430年),薛斌弟,本名脱火赤,永乐间进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安顺伯,宣德元年(1426)进侯,予世券世袭安顺伯爵。卒,赠滨国公,谥忠勇。子孙承袭,弘治年间,改袭指挥使(正三品)。
李贤(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正七品,后改正八品),仁宗为世子时,旦暮侍左右。靖难之役,随成祖征战,累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吴成(?-1433年),辽阳胡人,初名买驴。父阿通伯,元辽阳行省右丞(从二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挈家归附,初为永平卫总旗,靖难师起,买驴归附燕王,授百户(正六品),从战皆有功,三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祖即位,授都指挥使(正二品)。永乐年间以功累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仁宗时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后因功进侯,卒赠渠国公,谥壮勇。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康旺,鞑靼人,洪武年间以父荫为三万卫千户(正五品),永乐年间多次奉使奴儿干之地,累升至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宣德六年(1431)致仕,以其子康福代为本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仕至辽东铁岭卫带俸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
滕定(?-1441年),父瓒住,元枢密知院(从一品)。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从三品),赐姓滕。永乐间,滕定进至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奉化伯,正统初年卒,追封侯爵。子福,袭永清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金顺(?-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七年(1409)来归,授大宁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积功累进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顺义伯,宣德八年卒。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时太子真金的师傅、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后裔,家世为前元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永乐二十一年(1423),成祖亲征漠北,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蒙古,鞑靼军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成祖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双倍王俸。宣德时加太保,不久卒。
蒋信(?-1454年),初名把台罕,一作把台,宣宗赐今名。金忠之甥,从忠来降,授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中,封忠勇伯。土木之变被俘后,也先使隶其弟赛罕王帐下,在瓦剌军中对英宗多有照顾。后从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卒。赠侯,谥僖顺。子也儿索忽袭伯爵《明史》。《明英宗实录》做“也儿孛忽”。天顺初,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卒。无子,爵绝。
于忠(?-1460年),本名伯颜答里,父乃儿卜花,忠勇王金忠部属,随金忠降明,授副千户(从五品),锦衣卫带俸。宣德初年伯颜答里袭父职,土木之变时为忠勇伯蒋信部下达官,被俘留用。曾随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后降明,赐名马克顺,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赴京,助蒋信与明廷传递消息。后从英宗返明,累升至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赐名于忠,四年卒,子刚袭为指挥佥事(正四品),锦衣卫带俸。
王斌,山后人,初以龙骧卫指挥使(正三品)从阳武侯薛禄征迤北,还,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六年(1441)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八年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延绥。景泰元年(1450)充左参将,协同靖远伯王骥征湖广、贵州。四年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天顺元年(1457)掌后府事,四年致仕,以其孙皞代为龙骧卫指挥使。
刘得新(?-1453年),山后人,由指挥使(正三品)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至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云南十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还京,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景泰四年卒。
高礼(?-1450年),本名额里孛罗,正统九年(1444),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土木之变后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参与北京保卫战。景泰元年(1450)受命统达官军平定福建民变,不久病故于当地。
毛胜(?-1458年),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孙伯卜花,即元文宗时中书左丞相别不花,明人失考记为右丞相。别不花家族初为畏兀儿人后裔,元代入居大都。别不花父祖因子孙显贵,都被追封为居延王(又毛胜夫人墓志铭自述毛氏先祖,别不花父教化,封冀宁王,与元人记载有异。元人所载别不花父名卜花术)。别不花长兄蛮子,顺帝时太尉,元亡坚持抗明,捕鱼儿海之役战死。随同伯父蛮子入仕北元的别不花之子那海、安太兄弟被俘降明,家族为“迤北和宁王阿鲁台族人。”有人认为毛胜父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伯父那海,一作卯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无子。毛胜父安太嗣为羽林指挥使,后传至毛胜,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他曾经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权,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并未加罪。明景帝时,升毛胜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营操练。北京保卫战(1449)于瓦剌军作战,后南下讨平民变,封南宁伯,予世券。天顺二年(1458)卒。赠侯,谥庄毅。传爵至明亡。
据《明宣宗实录》,宣德六年(1432),“迤北和宁王阿鲁台使臣福受来朝,奏愿居京师,命为都指挥使,赐冠带、金织袭衣、彩币、银钞、绵布、鞍马,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先是,福受有子毛荣留京任指挥使。至是,福受愿留,乞一职自效。兵部奏:宜罢其子之职,而升赏福受,故命为都指挥使。” 按毛胜子名毛荣,毛胜北走时官职亦为都指挥使,如此此“福受”应即毛胜。
毛忠(1394年-1468年),凉州人,高祖名哈剌歹,洪武中归附,升为千户(正四品),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卫百户(正六品)。忠初名哈剌,袭职百户,正统年间累功至陕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始赐毛姓,又以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赐今名。天顺初年,以征福建反贼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左副总兵镇守甘肃,复以剿虏寇功,特进左都督(正一品)。天顺七年(1463)杀败番贼,论功封伏羌伯,仍守甘肃,后于满四之乱战死。孙锐,以忠死事功,得世袭伯爵,先后镇守湖广、两广等地,多有战功,加封至太子太傅,卒赠太傅。子孙世袭伯爵至明亡。
茹鉴(?-1462年),大宁昌州营人。宣德八年(1433)袭父速哥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从征麓川,累升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景泰元年(1450)以剿平乱虏,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天顺五年(1461)曹钦之乱参与平叛,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卒,从弟荣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从北征,阵殁,聚嗣职,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袭。卒赠侯,谥威靖。传爵至明亡。
焦礼(1377年?-1463年),字尚节,山后广宁人。父把思台,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礼袭职备御辽东。后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顺时年近八十,封东宁伯,世袭。天顺七年(1463)卒于镇。赠侯,谥襄毅。传爵至明亡乃绝。
詹忠(?-1465年),山后人,袭父任忠义前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征进麓川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调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卒,赐葬如例,子升袭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王顺(?-1467年),山后人,初仕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初以紫荆关功,升都指挥使,曹钦之乱(1461)后以功升后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三年(1467)卒,子钦袭顺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季铎(?-1467年),山后人,初袭父职,升金吾右卫千户(正五品),因蒙古语熟练,译字四夷馆,出使罕东、瓦剌,历升指挥使(正三品)。土木之变后出使瓦剌,回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未几升都指挥使(正二品),因事降福建千户。天顺元年(1457)召还,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仍供职四夷馆,五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三年(1467)卒,为人“直戆恣肆,无所忌惮。” 常恃宠求索,曾在福建勒索有司,赂遗盈橐。
吴玉,本山后虏人,景泰年间为镇守定州署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成化年间以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于辽东都司管事。后升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使(正二品),协守宁夏西路,又充甘肃游击将军。弘治初年罢职,子琦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孙镗(1391年-1471年),字镇远,其先东胜州人。永乐中袭父孙林职,官济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中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充左参将镇压浙江处州叶宗留矿工起义,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分统京营兵马带刀侍卫。北京保卫战(1449)升右都督(正一品),将兵于瓦剌军激战于北京黑山、西直门外,既而追战于涿州。英宗复辟,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寻予世券。曹钦之乱(1461)中,孙镗领兵力战,其子孙軏被敌斫死,事后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赠軏百户,世袭。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时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正五品),卒无嗣,以弟完者秃子戚斌袭。景泰初以紫荆关等处功,升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卒。
白玉(?-1474年),宁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内附,以靖难功由护卫卒累官至指挥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职,累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年间升后军右都督(正一品)守陕西。《明宪宗实录》赞誉白玉:“生长边地,深达虏情,其镇陕西适多事之秋,区画有方,而又廉谨不肆,共事者多誉之。”成化十年(1474)卒,子鉴袭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后人,袭父职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保卫战,守西直门有功,升指挥使(正三品)。成化年间获功进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后镇守广西,卒于任上。子玺嗣原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95年),鞑靼人,初袭为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御马监管事统领著名的腾骧、武骧四卫勇士、旗军,成化九年(1473)升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孝宗即位之初被劾致仕,子祥代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弘治八年(1495)卒,赐祭葬如例。
白玉,弘治初年为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历任万全左参将,宣府副总兵、总兵,累积边功,正德初年升后军署都督同知(从一品),转实授。不久因边塞失事,革职闲住。后又起用为副总兵、总兵,征剿内地民变,投靠武宗身旁武臣、佞幸,累功至右都督(正一品),后因罪降都督佥事,又升都督同知。世宗即位,此人不在见于记录,可能贬回原卫或被清洗。
李荣(?-1474年),山后人,洪熙元年(1425)内附,授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用荐超升署都督佥事(正二品),景泰年间充副总兵镇守甘肃,天顺二年(1458)进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间卒,子俊嗣原职义勇卫指挥使(正三品)。
阿卜只奄,和宁王阿鲁台子。阿鲁台既为瓦剌脱欢所杀,宣德间,阿卜只奄率众来归,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赐第京师。约卒于宣德十年(1435)。正统十年(1445),明人劝降其弟,阿鲁台次子火儿忽答孙,敕书曾言“与尔亲福寿、脱脱孛罗等,共享富贵于长久。” 因其家与南宁伯毛胜家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毛胜父亲安太,又名阿力台,为阿鲁台同母异父弟。
和勇(?-1474年),初名脱脱孛罗,和宁王阿鲁台孙。父阿卜只俺归明,卒,勇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景泰年间南下镇压贵州民变,积功至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赐名脱顺。天顺元年(1457)诏加都督同知(从一品),改名和勇。宪宗时从征两广,以战功特封靖安伯。卒谥武敏,世袭指挥使。勇性廉谨。《明宪宗实录》载:“从征两广充游击将军,一时总兵督战文武大臣多纵情肆欲,勇独循理尚俭,众视之有愧焉。”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罗初事成祖,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正五品),成以遗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镇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后因事左迁都督同知(从一品),卒赐祭葬如例,子昂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后人,初名谨六十,景泰中赐今姓名。父谨只,以靖难功升小旗,历升至副千户(从五品),英代之,历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卒赐葬祭如例,子荣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同时代有回鹘人昌英。因翻译出使而至后军都督佥事
鲍政(?-1476年),山后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时内附,以靖难功任燕山右卫正千户(正五品)。鲍政天顺初有功累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总兵官镇守甘肃,卒,子镛袭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叶春(?-1479年),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年间归明,为隆庆右卫千户(正五品),成祖赐姓叶。叶春天顺元年(1457)以出使瓦剌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卒,赐祭葬如例,子盛袭大同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杨麟(?-1479年),山后人,初袭世职,历升至都指挥使(正二品),天顺年间从征大藤峡,获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改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卒(1479),赐祭葬如例。
罗秉忠(?-1480年),初名克罗俄领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正二品)困即来子。困即来卒,其兄喃哥袭父职都督佥事,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正三品),协理卫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继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代领其众。曾领兵南下镇压辰沅等处苗民起义,积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顺初赐今姓名。成化年间充游击将军,镇压贵州苗民起义,论功,封顺义伯。卒谥荣壮,子孙世袭指挥使(正三品)。
王义(?-1485年),本名阿的纳,其先应里州贺兰山人,祖脱脱不花,永乐时随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挥佥事(正四品),食禄锦衣卫,赐姓王。父俺克帖木儿,正统间讨兀良哈有功,进指挥使(正三品)。王义曹钦之乱(1461)中平乱有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子琮嗣其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此外,成祖时,北元宗室把秃王以及都督伯克帖木儿、都督挥哈剌你敦等人在甘肃降明,其中把秃被封为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佥事,伯克帖木儿、哈剌你敦皆为右军都督佥事,把秃被赐名赵忠美,伯克帖木儿为宋一诚,哈剌你敦为张隆善。宣德时,中军都督府有都督佥事孛玉(白玉、白瑜,疑即伯颜)、孛英,应为达官。英宗、宪宗两朝官至二品以上的还有: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瓦剌人,信回教),都督同知卢深,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曹钦之乱附曹起事被诛),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佥事吴顺(本名胡朵儿哈),都督佥事宋桑哥失里,都督佥事高通,都督佥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佥事滕鬼力赤,都督佥事失连台,都督佥事米朵朵来等多人。武宗时有达官都督佥事卢镗,疑即达官都督同知卢深之后,卢深则为永乐年间来降达官指挥使卢耳里嵬之子。
从乱达官例子:也先帖木儿,天顺元年(1457)率其部属九十余人来归,英宗命为指挥佥事(正四品),于锦衣卫带俸,不久升后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从一品)。颇受英宗看顾,又是安插其归附亲属又是在京畿赐田。结果曹钦之乱(1461)随同谋反,事败后越城逃至通州,饿窘偷瓜为百姓所擒。有司论当凌迟处死,英宗只命于锦衣卫禁锢,不知后事如何。
脱孙,鞑靼人,永乐初年来归,授百户(正六品),正统年间升至达官都指挥使(正二品),调征云南、贵州等处蛮贼。天顺初年,叙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初年以老疾致仕,子脱兴,代父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穆义,本名阿剌帖木儿,山后人,父孛罗,永乐年间来降。阿剌帖木儿正统年间累功至指挥使(正三品),天顺元年(1457)以迎驾功,由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从二品)升都督佥事(正二品),于后军都督府带俸,旋赐今名。曹钦之乱,穆义令其弟完者秃先报贼情,原职得保,完者秃亦升都指挥使(正二品)。成化初年随军讨四川都掌蛮,升后军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末年卒,孙高,袭原职指挥使(正三品),锦衣卫带俸。
穆义侄帖木儿赤,成化初年来降,被称为迤北来降达子,授副千户(从五品),于锦衣卫镇抚司带俸。累功至指挥佥事(正四品),世袭
白全,初以舍人报效,正统十四年(1449)随侍英宗于瓦剌军中,往来传信,奉驾回京,论功升指挥使(正三品)。不久出使土鲁番,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景泰、天顺年间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注左府带俸。成化四年(1468)充参将,镇守甘肃十五年。后充游击将军征辽东、建州等处,以功升左军都督同知(从一品),分领京营戎务十九年。弘治九年(1496)卒,赐祭葬如例。
柯忠(?-1491年),山后人,宣德初袭父职为羽林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以功累升后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十四年(1449)守备偏头关,成化间调南京前军都督府管事,弘治初致仕,子勇代原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正三品),忠旋卒。
冯升(?-1493年),宁夏人,本番将,累有战功,积官至后军都督府同知(从一品),弘治初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兼大教场管操。
杨玉(1435年-1506年),先世为北虏人,国初归附从军,积功授指挥同知(从三品),世袭。杨玉袭职,累立战功,历迁都指挥使(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弘治年间,常充游击、参将,征讨诸边,寻佩印充总兵,镇守辽东。致仕后又改注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卒。赐祭葬如制。
张晟(?-1500年),其先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颜帖木儿,洪武时率众来归,官之赐姓张氏。祖父张能袭大兴左卫指挥使(正三品),后战死,其孙张晟因祖父战功,升袭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弘治年间为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统兵守居庸关。卒,子贤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
鲁鉴(?-1502年),其先西大通人。祖阿失都巩卜失加,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后裔,元安定王脱欢子,明初率部落归附,太祖授为百户(正六品),使统领所部居庄浪。传子失加,累官庄浪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末,鉴嗣父职。成化四年(1468),从征固原满四有功,升署都督同知(从一品),充任左参将,分守庄浪。旋任左总兵,协守甘肃。不久充任总兵官,镇守延绥。自讲以往功,实授都督同知。孝宗立,以病致仕。鲁鉴有材勇,遇敌辄冒矢石,数被伤不为沮,故能积功至大将。卒赠右都督(正一品),赐恤如制。子麟,孙经,皆有名于时。
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积战功为宁夏参将。万历二十八年(1600)从征播州杨应龙,录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世荫千户。后以总兵官镇贵州。
满桂(?-1630年),蒙古人,幼入中国,家宣府。作战辽东,累官至总兵官,左都督(正一品)。崇祯二年(1630)驰援北京,与清军鏖战城下,战败身死。后赠少师,世荫锦衣佥事(正四品),袭升三级,赐祭葬,有司建祠。
猛如虎(?-1641年),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积功至游击。崇祯年间擢蓟镇中协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正二品),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后在河南南阳战死。
虎大威(?-1642年),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娴将略,从军有功,累官山西参将。崇祯年间为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在河南汝宁战死。
马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明建州女真大酋长仇音波,以马为姓。老姓包括:马佳氏、费莫氏、傅察氏、玛尔屯氏,爱新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卡氏(蒙古族)、蒙古岱氏(蒙古族)、马穆哈氏(蒙古族)、马氏(汉族、朝鲜族)等。
马佳氏(马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镶黄旗满洲,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旗、镶蓝旗满洲都统,经筵讲官,赏戴花翎,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达¨子太保。赐谥勤直。马氏始祖马穆敦,从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在京都正黄旗二扎兰当差。六世祖朗色被封为“巴鲁图一等侯“,朗依达是西门阵城城守尉,七世祖新泰自1665年至1671年任盛京副都统,八世祖南他海官至佐领,十一世明福曾为青州府将军,林德与长恒都先后任过云南总兵 。马氏后人居住在丹东市振安区的楼房镇(原属凤城市),后移居东港市东沟乡马家岗(原属凤城市),现在散居于东沟的黑沟,龙王庙,凤城的沙里寨,宽甸的毛甸子等地。马氏于1927(民国16年)进行了一次修谱,按辈排字为:“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至今传十六世。
国名 大名家 国名 大名家 国名 大名家 国名 大名家
陆奥 南部 武藏 太田(蹈槻) 志摩 九鬼 讃岐 十河
陆奥 津軽 武藏 太田(岩槻) 大和 松永 讃岐 香西
陆奥 伊达 武藏 吉良 大和 筒井 讃岐 香川
陆奥 蒲生 相模 北条 和泉 十河 伊予 河野
陆奥 田村 伊豆 北条 河内 三好 伊予 西园寺
陆奥 苇名 骏河 今川 摄津 和田 土佐 长宗我部
陆奥 岩城 三河 松平(德川) 摄津 池田 土佐 一条
出羽 最上 尾张 织田 摄津 伊丹 土佐 安芸
出羽 小野寺 美浓 斎藤 丹波 内藤 土佐 本山
常陆 佐竹 飞騨 三木 丹波 波多野 筑前 少弍
常陆 江户 飞騨 江马 丹后 一色 筑前 大友
常陆 多贺谷 信浓 高梨 但马 山名 筑后 大友
下野 宇都宫 信浓 真田 播磨 赤松 豊后 大友
下野 佐野 越后 长尾(上杉) 播磨 别所 肥前 龙造寺
下野 那须 能登 畠山 播磨 浦上 肥前 锅岛
下野 大关 越前 朝仓 因幡 山名 肥前 有马
下野 小山 若狭 粟谷 伯耆 尼子 肥前 大村
下野 结川 若狭 武田 伯耆 南条 肥前 松浦
下野 大田原 甲斐 武田 伯耆 吉川 肥前 宇久
上野 长尾 近江 京极 备前 浦上 肥前 波多
上野 由良 近江 六角 备前 宇喜多 肥后 菊池
上野 长野 近江 浅井 备前 松田 肥后 相良
下総 结城 近江 朽木 备中 三村 肥后 隈部
下総 足利 伊势 北畠 备后 小早川 日向 伊东
下総 千叶 伊势 神户 安芸 毛利 大隅 种子岛
上総 正木 伊势 关 石见 益田 萨摩 岛津
安房 里见 伊势 长野 周防 大内 对马 宗
织田家
织田家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巖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武田家
武田家,最著名家主当属武田信玄,大膳大夫(从四位下),信浓守,甲斐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其法名。幼名太郎,源氏名门新罗三郎义光之后,武田信虎的嫡长子。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任甲斐守护,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人称作“甲斐之虎”,与“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可谓一时瑜亮。
德川家
德川家原姓松平,松平元康在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奉敕改姓后号家康。
今川家
今川义元(1519-1560),氏亲之子,日本战国时期大名,今川家第十一代家督。花仓之乱击败其兄长良真成为家督。经多年征战,成为掌握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强势大名,人称东海道第一弓取。1560年于上洛途中,因大意而在桶狭间遭到织田信长奇袭战死。
北条家
1495年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1432-1519)攻入小田原城(在今神奈川县)。据此扩张其实力,其子北条氏纲(1487-1541)始称北条氏。为与镰仓幕府的北条氏相区别,亦称后北条氏或小田原北条。
毛利家
毛利元就(1497年4月25日-1571年6月14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地方的大名,毛利弘元之子,幼名松寿丸。将安艺毛利氏从一个地方小势力发展成统治多个分国的势力。原姓大江,家系为大江广元四男,他以离间计而闻名。曾经于“严岛合战”一役运用智略一举击败陶晴贤成为地方一大雄主。后人称其为“战国第一智将”。
上杉家
关东的山内上杉家以及扇谷上杉家。战国时代以上杉谦信(辉虎),出任上杉家家督及关东管领,养子上杉景胜成为丰臣秀吉政权时期的五大老。江户时代为米泽藩30万石大名。上杉氏的家纹为“上杉笹”(或称竹与雀),“毘字旗”则是上杉谦信的军旗。
丰臣家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猴子(见于《太阁素生记》)、秃鼠(见于织田信长给宁宁的书信),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事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神号丰国大明神(后因丰臣家灭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朝仓家
朝仓氏是孝德、开化天皇的后裔,日本越前国的守护族,原姓日下部氏,因平安时代末期居于但马国朝仓,遂改姓朝仓氏。 应仁、文明之乱爆发后,加入西军的朝仓孝景趁越前守护斯波氏家内纷争,取代斯波氏控制了越前,以一乘谷城为中心转变为战国大名。文明十三年(1481),朝仓氏代替斯波氏成为越前守护。朝仓家此时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张飞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了刘禅的皇后,两个儿子,大的叫张苞,小的叫张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突出了张苞,却很少提到张绍。
《南充日报》2002年5月17日报道:5月12日台湾张飞第72代孙张华安先生,台中市东兴市场管理委员会杨朝荣先生一行24人第5次到阆中张飞庙参拜“祭祖”。
扩展资料:
戏剧形象
传统戏曲当中,张飞是一张蝴蝶脸,很喜相,很可爱。他在许多戏里都是喜剧角色, 所以这一张脸谱很适合表现他的性格。但是,《两将军》写的是张飞和马超挑灯夜战的故事,戏里的张飞一点也不逗乐,只有威风和鲁莽。
文学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里对张飞的形象的塑造几乎是一样的,都是位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肤色黝黑的壮汉,同时又武力过人,曾多次主动挑战号称天下第一的吕布,吕布竟曾一度忌惮张飞,嗓门大更是人物一大亮点,是蜀汉大臣中少有的个性鲜明的武将。传闻身高有8尺。
参考资料: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继承父兄的伟业,统治江东。多谋善断,广泛提拔人才并尽其所能,因此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吴王朝第一代皇帝。
周瑜,字公瑾,人称美周郎。东吴都督,奉孙策遗命辅佐年幼的孙权。智谋高远,是东吴的栋梁。在赤壁之战中,以五万破曹军八十三万大军,创造了以寡击众的杰出战例。
鲁肃,字子敬。一直主张联刘抗曹。赤壁之战时,辅佐周瑜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与周瑜关系很好。周瑜死后继任都督,肩负重任。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经鲁肃推举仕吴。为人敦厚诚实,因此深受孙权信任。孙策死后,劝孙权顺曹操而绝袁绍。后期为吴蜀修好而屡次出使蜀国。
吕蒙,字子明。原是一介武夫,受孙权教诲,学习文武之道,成长为智勇兼备的名将。鲁肃死后就任东吴都督,最早看出陆逊的才干,与陆逊合作,并杀死了关羽。
陆逊,字伯言,孙权的军师。用兵谋略不在前任军师周瑜、鲁肃、吕蒙之下。献计夺取荆州,击败关羽;夷陵之战任吴军统帅,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刘备。
潘璋,字文珪。与朱然协力,生擒了关羽,并因此功获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后来被关兴追杀途中,恍惚中看到了关羽的亡灵,惊愕之际被关兴斩杀。
徐盛,孙权部下,他的胆大在东吴首屈一指。曹丕征吴战役中,用疑兵之计吓退曹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屈服于任何强敌,勇猛顽强,身经百战。
甘宁,字兴霸,是吴军首屈一指的勇将。曾仅率百骑夜袭曹营而无一伤亡,使孙权欢呼「曹操有张辽,吾有甘兴霸」,很得孙权信任。
凌统,字公绩,吴将凌操之子。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常想报复。后来与乐进单挑时,险些被斩,多亏甘宁相救,二人才终于和解,并结为生死之交。
周泰,字幼平,因勇猛得到孙权信赖。在宣城他为了护主,身负十二伤;后来在合淝战役中又救了孙权。孙权因此在宴席上将他身上的伤一一指与众人,盛赞其勇。
蒋钦,字公奕。与周泰一起归顺孙策。攻打南郡时任先锋,被曹仁击败,几乎被周瑜问罪斩首。征讨关羽时,指挥水军,包围关羽。
张昭,字子布,「江东二张」之一。与张纮一起被孙策聘用,长于内政。孙策临终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权经常向他征求意见,视之如父。
陈武,字子烈,吴将。黄面赤眼,容貌怪异。孙策与刘繇交战时投奔孙策。在赤壁之战中,出任第四队大将出战。在濡须与庞德交手,因战袍被住而被杀。
黄盖,字公覆。
中国古代文臣武将
本文2023-09-27 19:56: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