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是延安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隶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刘占平,副主任:王榜文 李兴隆,人员编制16人。办公地址:延安市南大街74号(人大二楼方志办), 联系人:张小莉 电话:2112244。
主要职能
1、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就修志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呈有关方面给予研究解决。
2、 负责制定全市地方志工作规划,并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实施。
3、 组织对县(区)志进行二审和对市直部门专业志进行终审及志书的出版发行。
4、 承担《延安市志》的编纂任务。
5、 整理开发利用现有志书资料,开展地情信息资料征集、研究和咨询,为宣传、开发、建设延安提供服务。
6、 开展旧志的整理和校注工作及及、县(区)志影视版的摄制工作。
7、 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和读志用志活动,培训修志人员。
8、 指导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年鉴编写工作,编辑出版《延安年鉴》。
内设机构
1、 政秘科(2019室) 科长:张小莉
负责政务事务工作,协调各科室关系;负责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及综合性文稿的起草;负责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秘、机要、档案、保密、计划生育、工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接待工作;负责方志政策、法规宣传工作;负责编制人事、劳动工资、考核考评、统计年报及思想政治工作计划;负责本单位财务报帐及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负责人大、政协提案、议案、建议和意见的办理工作。
电话:2112244
2、 市直科(2023室) 科长:刘 颖
指导督促市直部门各专业志的编写工作;参与组织《延安市志》的编篡;参与对修志人员的培训;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参与市直部门各专业志的评审。
电话:2112051
3、 基层科(2021室) 科长:路清芳
检查指导县(区)志的编写工作;负责县(区)志影视版的摄制工作;负责县(区)志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续修新一届志书;负责县(区)方志理论研讨;负责县(区)修志人员的培训工作。
电话:2112041
4、 年鉴科(2025室) 科长:杨丽华
检查指导县(区)、市直部门年鉴编写工作;编辑出版《延安年鉴》;组织年鉴的出版发行工作;征集年鉴中的信息、广告;培训年鉴编辑人员;负责年鉴理论研究。
电话:2311957
志书发行
《延安地区志》 《延安地区志》是建国后延安市编修的第一部地区志,已于2000年8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它全面记述了延安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至1996年底。全书计26编,113章,共约200万字,彩色、黑白图照100余幅。为体现地方特色,志中专设《革命根据地志》和《陵墓志》,并在“附录”中增置《中共中央在延安》专编。该书为16开本,彩色护封,设计典雅,装帧精美,印刷精良,具有很高的利用和收藏价值。每部定价280元,外地订户增加邮资10元,一次订购5册以上,免收邮资费。一次购买10册以上8折优惠。
《延安府志》校注本
《延安府志》校注本,由陕西旅游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向国内外发行。清嘉庆本《延安府志》是延安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一部地方志,是延安古代地方史籍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延安乃至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历来为政官学者所推崇。清陕西布政使温承惠称其“义例严,体要具,实有度越乎旧志者,斯良史之载也”。《延安府志》校注本详细校点注释了志中的历史事件、古今地理名称、人物、典故及繁难字词等,由古籍竖排改为现代汉语模式排列,使志书更加通俗易懂,全志从原50万字增至90余万字一卷本。全书设计考究,装帧雅致,印刷精美,纸质高档,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每部定价88元。
《延安年鉴》
《延安年鉴》是集全市各方面资料之大成的权威性工具书,记载内容涵盖面广、资料翔实可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对服务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 《延安年鉴》由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延安年鉴编篡委员会编,彩色护封,设计美观,体系缜密,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已连续印刷出版2000创刊号、2001卷、2002卷、2003卷、2004卷、2005卷、2006卷、2007卷、2008卷、2009卷共10卷,2010卷已完成编篡,近期出版发行。
地 址: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市政府东楼二楼北)
邮 编: 716000
电子邮箱:YASFZB321@126COM
联系人: 张小莉
工作情况
延安市共有修志机构14个,其中,单设7个:市地方志办公室、黄陵县志办、志丹县志办、延川县志办、安塞县志办、延长县志办、子长县志办;与档案、党史三合一机构5个:吴旗县档案局、甘泉县档案局、宜川县档案局、洛川县档案局、黄龙县档案局;与档案二合一机构2个:宝塔区档案局、富县档案局;全市从事专职修志工作的共85人。经费均为财政预算拨款。
首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
出版地区志1部、县(市)志13部,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部(《延长县志》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级奖励5部(《延安地区志》获陕西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志丹县志》、《富县志》、《延川县志》获陕西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旗县志》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编纂出版部门专业志、厂矿企业志34部,另有18部通过终审,17部 完成初稿。
旧志校注
完成清嘉庆《延安府志校注本》、清光绪《保安县志略》、道光《延川县志》、民国《延川县志》、民国《宜川县志校注本》、民国三 十三年《黄陵县志校注》,2009年8月出版了道光十三年《鄜州志》、2010年3月出版了乾隆九年 民国十四年《安塞县志校注》,整理出版《宜川文史资料·旧志书集》全套共4册,包括清乾隆十五年至民国三十三年3册《宜川县志》和1册 《宜川乡土志》。
地方志综合年鉴
连续出版市级综合年鉴《延安年鉴》10卷(制作了配套的多媒体光盘);黄陵、延川、延长、洛川、志丹、安塞、富县、子长等 县陆续出版综合年鉴28部。其中《延安年鉴》获中国地方志年鉴综合二等奖,并应邀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黄陵年鉴》获版式装帧印刷专项特等奖。
多媒体制作
拍摄了《黄陵县志》影视版,并在1997年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作了演示;完成《延安地区志》、《延安年鉴》多媒体光盘制作。
地情资料编著
利用历史资料整理编著出版地情信息资料《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毛泽东与刘志丹》、《安塞民俗》、《我是安塞人》、《延川县黄河文化旅游纵览》、《伏羲太极文化》、《伏仪故里——延川县》、《延川县黄河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宣传册》、《黄陵文典-人物-历史文献》等地情类书10余种;2007年8月成立了延安市地方志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征集出版了延安市地方志系列丛书《陕北古代史纪略》,80余万字;撰写理论研究文章60余篇。
第二轮修志工作
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延安市编纂任务是:1部市志,1部城市区志,12部县志。均为续修。市志办编制下发了《延安市地方志工作12年规划纲要》(1999~2010)及《延安市志》(1997~2010)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及篇目设置,为充分体现市志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篇目设置上增设了经济体制改革编、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编、旅游产业编、信息产业编。修改后的篇目,共设30编、161章。2007年4月印发各单位 并与之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了启动了市志编纂工作。全市市县两级都调整了新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修志方案,落实编志人员,开始 资料征集工作。市、县共举办了7次修志培训班,就年鉴编写和第二轮修志专业知识进行了专题辅导。2006年11月组织全市13个县(区)志办主任和业务骨干27人参加了全省第二轮志书编纂业务培训,2008年10月组织30人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第二期业务培训班。2010年11月24日——12月4日在宁波大学组织了全市108人的续修志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修志队伍的业务水平。
读志用志
利用志书资源为地方建设服务,先后为延河大桥广场工程设计、黄延高速公路设计、延安市城市5年环境质量报告等提供大量历史资料;利用地方志资料,以史证妥善 解决了富县张家湾镇八卦寺地区与甘肃合水县跨省土地争议;为《中国二十世纪图鉴·陕西卷》提供《延安市纵览》;为省志办提供南泥湾 村镇人口分布、土地面积、经济收入等方面资料;为市委组织部提供《延安历史沿革》;协助省社科院开展《陕西省情—延安市情》专题调查工作;协助《延安市常氏家谱》印刷出版工作。安塞县志办于2007年11月建成地情信息网。
荣誉奖项
2005年10月,黄陵县志办荣获全国方志先进集体,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获陕西省地方志先进集体;2007年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全省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获全省综合年鉴和业务培训先进单位。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该馆现正在编制《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预计将在1996年内付梓。它反映了北京图书馆善本古籍以外的普通古籍中的总志、省、府、州、县、乡土志以及山、湖、江、河、塘、寺庙等志书。其中的省、府、州、县、乡土志等约6700余种。基本反映了该馆普通古籍中的方志情况。它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方志目一起,可反映现藏古籍中的全部方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地方志门》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国家《古籍著录标准》著录的古籍书目。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作者四角号码综合索引,便于检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开始进入图书馆领域。该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利用计算机建立了《新方志书目数据库》,它将所收藏的新方志按照CN-MARC格式及其相应的著录标准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从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分类、主题等途径检索进行单项或复合检索。该数据库收录了1980年以来全国各地修志机构编纂出版的省、地、市、州、县、旗、镇、村、街道等志书3000余种,并将随着该中心采编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
《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79年印行。著录该馆现藏方志5400余种,并有馆藏索书号。书后附书名索引。上海图书馆自1952年成立后,即重视方志的收藏。1957年曾编印过《上海图书馆馆藏方志目》(油印本)。后与上海市人民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合并,致使馆藏方志遽增,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宋绍定二年刻本《吴郡志》;明成化刻本《金华府志》等,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76年编印。该馆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书目收录该馆馆藏方志4200余种,其中包含从天一阁、天津、南京各图书馆以及日本藏书单位补充的国内外稀见方志缩微胶卷561种。是我国收藏方志较多的图书馆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油印本),该馆1982年印行。该目录收1980年10月以前入藏的不同版本方志计3115种,附录53种,合计3168种。为便于民族研究工作者使用,除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方志外,凡有民族内容而自成篇目者,均加以附注说明,此为该书目一特色。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馆1987年印行。目录收该馆1986年6月以前入藏的方志2400余种,约2700余种不同版本。范围包括总志通志,府、厅、县志,乡土志、乡镇志、村里志、卫志等。目录附有书名笔画索引,每种书附有馆藏索书号。《故宫方志目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0年编印,收方志1400余种。该馆所藏方志基本为皇家藏书楼之旧藏,其中的珍本、善本较多。书后有附录和索引,1948年编印了该书目的《续编》。此外,自1912年以来,全国各类型图书馆、书店和私人藏书楼在不同时期编制了大量的馆藏方志目录,主要有:《金陵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九峰旧庐方志目》、《天春园方志目》、《来薰阁书店方志目》、《松筠阁方志目》、《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方志目录》、《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室方志目》、《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等数十种。
从上述方志书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编制书目的单位多、数量大,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均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而收藏量多的图书馆数次编制其方志书目,反映出这些图书馆对方志工作的重视,对于推动全国方志书目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2]所编书目多以各单位自编自用为主,正式公开出版的不多;[3]著录项目基本齐备,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附注、索书号等一应具备,有的还对方志内容做了析出;[4]在编排上,以行政区划为主,在一个地区下,将方志按编纂时代的先后排序,使人们对该地区方志发展情况一目了然;[5]在收录范围方面,基本以省、府、州、县、乡镇志为主,有的兼收总志、山、水志等;[6]在书目形式方面,打破了单一的传统印刷型,出现了机读书目数据库,这必将对方志书目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一个单位或个人的方志书目反映的情况毕竟有限。因此,在馆藏方志书目编制的基础上,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目前,全国性的联合目录主要有《中国地方志综录》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先生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早在1932年,朱士嘉先生就将其调查情况——《中国地方志统计表》发表在《史学年报》1卷4期上。该表初步统计了宋、元、明、清和民国的方志数量。1935年朱士嘉先生根据国内外50家图书馆和私人藏书楼所藏方志编成了《中国地方志综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著录方志5832种,书后附17种方志统计表、15幅方志统计图、《民国所修方志简目》、《上海东方图书馆所藏孤本方志录》、《国外图书馆所藏明代孤本方志录》和书名索引,后又有《补编》问世。1957年,朱士嘉先生又根据全国41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对原书进行了修订,著录全国28家图书馆的方志7413种。《中国地方志综录》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该目录收全国190个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藏1949年以前各时代编纂刊行的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关志、岛屿志等8264种。书后附有索引。它是目前反映方志藏书单位最多的一部联合目录,也是目前了解全国方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中国新方志目录(1949-1992)》,中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它既不是馆藏方志书目,也不是联合目录,而是出版目录。它收录了这一时期全国各修志机构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各类方志9391部。其中省、地、县的志书1157部,乡镇、村、街道的志书1162部,各类专业志书7072部。专业志书的收录是该书目区别以往各方志书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书是由全国各地修志机构提供资料编辑而成,所以该书目对于了解这一时期方志编纂出版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性联合目录编制的同时,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也开始编制。进入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为配合新修方志工作的开展,山西、福建、山东、四川、安徽、烟台、湖南、广西、江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江苏等地的图书馆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相继编制了一批地区性的方志联合目录。台湾地区现存方志数量较多,并编制了相应的联合目录。1956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有《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先发表在《学术季刊》4卷4期至《卷3期上(1956年6月-1957年3月),后发行单行本,收方志3530种;1980年增订后重新排版发行,比1956的目录多收方志568部。1985年由王德毅先生编制的《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出版发行,该目录收录台湾地区12家图书馆的馆藏方志4600余种,它以本国文字为主,外国人编纂被译成中文者也兼而收之,并附有日文编纂的台湾各地方志。该书目反映了台湾地区所藏方志的三个特点:一是多藏台湾志书,二是所藏志书以明代方志为丰富,三是多存海内孤本。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我国方志大量流失国外。美、日、英、法、澳等国对其所藏方志进行了整理,出版了方志书目。主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朱士嘉编,美国政府印刷局1942年石印出版。它著录了该馆馆藏宋代方志23种,元代方志9种,明代方志68种,清代方志2376种,民国方志463种,总计2939种。在该馆所藏方志中,一是乡镇志多为其他图书馆所罕见,如《康熙浒墅关志》等;二是藏有不少清代著名学者所编纂的志书,如章学诚的《乾隆永清县志》、戴震的《乾隆汾州府志》等。后有《续编》,增收方志300余种。《欧洲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法)赫·渥艾特(Y·Hervouet)编,法国巴黎耶区莫顿公司1957年出版。此书收录欧洲9国25个图书馆藏中国方志2590种,除其复本为1434种不同版本。其中有207种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所未收的。书后附有方志地名索引。该书目编纂简明扼要,使用方便。
《英国各图书馆所藏中国地方志总目录》, (英)安德鲁·莫顿(Andew Morton)编,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1979年出版。收录大英博物馆、牛津、剑桥等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251》种方志。《中国方志目录》, (澳)唐纳德·莱斯利(Donald Leslie)和詹瑞姆·戴维德森(Jeremy Davidson)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史研究系1967年出版。该书是一部“目录的目录”,它根据中、日、欧、美等国出版的中国方志目录汇编而成,收有111种资料,对每种加以简介。这111种资料中,既有专著,也含论文。书后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地名、主题、人名、引用期刊和著作索引。日本是收藏我国方志较多的国家,所编制的方志目录反映了该国收藏方志的基本情况。如:《日本主要图书馆、研究所藏中国地方志总合目录》,日本国会图书馆参考部1969年编印。该书目反映了日本主要图书馆现藏方志(含丛书)以及缩微胶卷方志约万余种,是日本近年来所编最全的日藏中国方志目录。《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东洋文库编,1935年出版,收方志2550种;《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目录》, (日)山根幸夫编,东洋文库1967年出版,1971年增订本,收明代方志299种;《中文地志目录》,日本天理图书馆编,天理大学出版部1955年出版,收方志1430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东洋文献中心联络协会编,东洋文库1964年出版,等等。从上述情况看,首先,全国性联合目录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书目资源的共享,这对于人们利用方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地区性联合目录的编制主要是各修志机构所为,所编目录不仅增补了全国性联合目录的不足,而且还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可与全国性联合目录互为补充;再次,海外方志目录可以使我们了解方志流失的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使其回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海外对方志这一文献的重视。三众所周知,由于方志的内容丰富,资料甚多,因而方志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要了解一部方志的基本内容,提要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人们在不长的篇幅内对一部方志的发展脉络、编纂原委、编纂者简历、价值高低、版本流传等情况有所认识。而方志的辑佚考录则可使人们了解方志的历史。
方志提要是随着方志的发展而出现的。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史部地理类中著录了《三辅黄图》、《长安志》等志书。全国性方志提要书目主要有:《方志考稿(甲集)》,翟宣颖编著,北平天春书社1930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方志提要专著。它以天春园所藏方志为基础,撰写了600余种的通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厅志、县志和乡镇志的提要。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苏8个地区。多数为清代方志。每部方志“必首严名称,次述其纂修年月与纂修者姓名,次叙旧志之沿革,次叙其类目,次辨其体例,最后评其得失,尤注意所包之特殊史料。”《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编著,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国淦先生在30年代就开始系统整理元代以前的方志,著有《中国地方志考》在《禹贡》4卷3—5、7、9期和5卷1期上连载。《中国古方志考》是在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该书“凡属方志之书,不论存佚,概行收录,因系资料性质,故只辑录旧文,有删无改,分析论断,多出前入,编者间抒己见,则附著案语之中”,共收元代以前的方志2071种,计总志151种,河北49种,山西32种,辽宁7种,陕西74种,甘肃43种,新疆2种,山东36种,江苏178种,安徽118种,浙江246种,福建98种,河南91种,湖北129种,湖南154种,江西203种,广东141种,广西95种,四川290种,贵州7种,云南27种。是当时我国收志书最多的方志提要专著,对以后方志提要考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稀见地方志提要》,陈光贻编著,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该书共有方志提要1120余种,多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之书。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方志的编纂者情况,地理沿革,前志源流,当地土特产,还可以略识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的活动等。书后附有《古今图书集成方志辑目》。《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所录诸书今天基本散佚,尤其方志甚多,约有1430余种。经陈光贻先生考证,在已散佚的方志中,宋以前的有455种,元志12种,明清志140余种,合计600余种。该《辑目》所注方志的存佚情况主要依据《中国地方志综录》。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评审结果揭晓
中国新闻网 2003年10月11日 12:15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 (赵银平 刘建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十月十日在北京召开。在初选通过的五十件组档案文献中,专家评定出三十五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入选的档案文献中,精品众多。有迄今为止世人所能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中国传统绘图方式绘制的世界疆域图《大明混一图》,见证十八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历史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表文》,还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永乐大典》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亲自演奏的六首乐曲原始录音等。
评审委员会还将在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选取精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二00三年九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三件(组)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
中国文化部所属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各级各类档案馆都参加了申报。申报工作对扩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社会影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据悉,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在以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积极筹备“中国档案文献珍品展”。珍品展将2004上半年在北京开展,并将赴国外展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二册也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附: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35项)
1 利簋
2 焉耆——龟兹文文献
3 唐代“谨封”铜印档案文献
4 明代洪武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
5 大明混一图
6 《永乐大典》
7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阄书
8 戚继光签批的申文
9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10 彝族文献档案
11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
12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文献
13 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
14 清代样式雷图档
15 长芦盐务档案
16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17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
18 “日升昌”票号、银号档案文献
19 图琳固英族谱
20 江汉关档案文献
21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
22 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
23 吐鲁番维吾尔郡王额敏和卓及其后裔家谱
24 上海总商会档案
25 清代内蒙古垦务档案
26 大清国致荷兰国国书
27 清代呼兰府《婚姻办法》档案文献
28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史料
29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30 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
31 《***宣言》中文首译本
32 百色起义档案史料
33 长征史料
34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
35 民间音乐家阿炳6首乐曲原始录音
给你罗列出来的相关的书籍,可以自己去看
司马辽太郎『王城の护卫者』讲谈社
星亮一『松平容保 悲运の会津藩主』学阳书房
上述两本都是小说
相田泰三『松平容保公伝』会津郷土史料研究所
渋沢栄一编『昔梦会笔记-徳川庆喜公回想谈-』平凡社
纲渊谦锭编『松平容保のすべて』新人物往来社
日高実业协会『西忠义翁徳行録』(1933年)
高木俊朗『戦死 インパール牵制作戦』文春文库
饭沼関弥『会津松平家谱』国书刊行会
『加贺藩史料 编外备考』侯爵前田家编辑部
上述7部为历史著作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2023-09-27 19:11: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