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有啥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沈姓有啥渊源``,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沈(Shěn 沈)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代子孙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沈氏。

  3、亦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

  4、出自金天氏,为少昊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沈姓,称为沈氏。

  5、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时公族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沈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名为姓,称为沈氏。

  6、出自少数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冉季载。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三、历史名人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 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有《良方》、《长兴集》等传世。

  沈 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 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唾窗绒》等。

  沈 璟:明代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 鹏: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草书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今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省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笔名矛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省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此外,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吴兴堂”、“六宜堂”、“三善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沈姓族人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

  2、沈姓的楹联工整,且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

  3、沈姓族人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

  4、沈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所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

  沈姓宗祠通用对联

  〖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

  四韵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沈度,绍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宋·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

  三善名堂。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宋·沈度。

  三鸣世泽;

  八咏家声。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

  云巢成编。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唐·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沈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

  匡正名贤。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佺期。

  永明创体;

  叔度同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度之流”。

  师资共仰;

  泰运初开;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

  玉渚分华。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

  〖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

  善作传奇不俗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

  守宫论高出女官。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

  师资共仰继休文。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

  勋业三朝仰历阳。

  ——曹京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望江县沈家老屋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嘉佑进士。熙宁年间参与王安石变法,任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又赴两浙考察,出使辽国;继而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任延州知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因永乐城失陷遭连累贬官。晚年住润州,筑梦溪园,以平生见闻,撰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冶炼等方面;又研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下联典指北宋立阳人沈立,字立之,进士出身,任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

  确士潜心选四诗。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口,杭州钱塘人。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代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江苏长洲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沈均儒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戊戌变法时,主张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光复工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中,在广州任护法军政府检察长。1935年发起救国会,力主抗日,致被捕入狱,为著名“七君子”之一。并同黄炎培等共同创建并领导了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主席等职,本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

  ——郭沫若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

  书堂归路晚山晴。

  ——沈德潜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

  德垂梅圃祝华封。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下同)。

  -----------------------------------------------------------------

  〖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

  祈山灵侯,万寿无疆。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2)。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

  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沈尹默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1883-1971)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

  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沈约。下联典指唐·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

  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

  ——佚名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历史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代历史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

  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沈味廉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代江苏省无锡人沈金鳌,字芊绿,廪贡生,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晚年潜心医学,著有《沈氏尊生书》,自号尊生老人。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

  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

  ——钱梦鲸撰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沈约、唐·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言诗。下联典指清·沈永年、明·沈周事。

  ============================================================

  附录:沈姓典故、趣事

  〖白面书生〗

  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沈庆之。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了,就极力阻止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大王……”沈庆之不停地劝皇帝,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

  皇帝就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无奈地对皇帝说:“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现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场仗怎么会成功呢?”

  皇帝不耐烦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皇帝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后当然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

  〖沈括与指南针〗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431

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梁启超誉为“方志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类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业发展的史实,多 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 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笔者在纪年表述、农历与公历的换算等方面有诸多疑惑,在查证有关资料且钻研梳理后略有所悟,若为孔见,权作抛砖。

一、纪年的起源

纪,在《说文·系部》载:“纪,别丝也。”段玉裁(龚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训诂学家)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在《国语·周语上》载:“纪农谢功。”韦昭(三国史学家)注:“纪,谓综理也。”在《中国大》载: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和发生的顺序,时间也泛称年岁。所以历书的纪年就是对历史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是链接历史的纽带,是提挈空间 的纲索。历史的空间有了纪年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反之,如果没有纪年,或者纪年有误,那么历史的空间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和家谱,将是一团乱麻、一盘散沙。

纪年的本源是原始的“结绳记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墓者发现,因为是写在竹简上的史书,所以命名《竹书纪年》。中国目前最早的纪年存世之作是《史记》,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年表,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即为这年开始,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纪年的书籍,发现“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即黄帝以来多种纪年资料说法不一,无法确定真实的历史纪年,只有在元年之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史录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收录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就随着历史的演进渐渐湮没了,所以后来就把流传下来最早的《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为依据,确定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二、纪年的种类和渊源

中国从确切纪年开始,先后有多种纪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号、天干地支、公历、国号纪年等。

帝王在位纪年(也称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这年因西周厉王残暴,激起国人,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一说由大臣共伯和执政),所以称“元年”。彼时其余诸侯国则为“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此类记述法沿续到西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计元年(不是年号),史官为记述方便而分称前元、后元;其后景帝(刘启)在位间有前元、中元、后元。帝王纪年法实行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前140年)开始,创年号“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此后历朝相继。记述如“汉武帝建元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明清间除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外,其余都是一帝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为其称呼,如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号还与干支同时纪年。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纪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按甲子、乙丑…依次类配至癸亥,共六十组合往复循环的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60岁俗称“花甲之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东汉以后,时行《太初历》的“太岁纪年法”渐与天象不。据《资治通鉴》载: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施行百余年,历稍后天。上命治历编、李梵等综校其状,作《四分历》;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干支纪年辅助年号纪年,作为夏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如笔者所考恽南田家乡上店古桥石刻“岁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国推行后日趋完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属相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成为如今农历的传统特色和公历的重要辅助。公历与干支历间有简便换算:以公历年数,如2022 减3除以10得余数为2,以2对应上述天干序之第二是乙(能整除对应末位癸),再以2022 减3除以12得余数为8,以8对应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对应末位亥),便可知2022 年即为干支“乙未”年,但两者仅是不全等的交叉关系。

公历简称“公历”,是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中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历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国历史用倒推法计算。中国实际使用公历在“辛亥”以后,开始官称“西历”,如《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里的中外年度对照均称“西历”;文坛也称“西元”,如《北新活叶本文选》:“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当西元一o年”;则俗称“阳历”。成立,宣布使用公历纪年,首刊于《》日期栏:“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纪年(也称国号纪年),是成立后的纪年。清宣统三年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武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开辟了中国历史新,史称“辛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召开各省都督,宣布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并为了“行夏正,以顺农事,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纪年。翌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市志》):“改用阳(公)历,以黄帝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元年元旦。”以国号纪年(具体法则同公历)替换了皇帝年号纪年,也称“国历”或“新历”,同时仍在使用夏历纪月日。1913年7月,大袁世凯批准内务总长钤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的报告(夏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次年起夏历岁首(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30日起,中国随区域扩大而逐步废止纪年改用公历。

三、中国现行纪年历法状况

上述可见,中国使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传统夏历。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会同各和无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中国之一届全体会议,在开幕词中提议“采取和世界大多数一样的年号。”27日下午,“方案会”代表、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 纪年,多数代表同意采取世界大多数所用纪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就是:“的纪年采用公元”,决议后执行 宣布:“从现在起,…以公历,今年为一九四九年。”考虑到中华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以夏历行政、干支辅助,加上文化习俗、农事指导和接受过程等因素,于是沿用“夏历及干支”辅助行政历法。1949年10月1日《》公历日期栏下同时表注:“夏历己丑年八月初十”字样,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把夏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后来把“夏历”改称“农历”,是1968年元旦《》首易其名,延续至今(早有其名,笔者曾见过《一九六三年农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有多种称谓:如时的《汉口日报》、《东北日报》等称“阴历”;《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等称“旧历”;宋教仁主张以黄帝即位年为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为黄帝四六零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采用此纪,所以有“黄历”之称。按此算,公元2022 年是第4711个黄帝历年。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称为年(对其科学的理解应该在“日心说”之后,近似等于回归年),故又称“太阳历”、“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为28天(该年为365天),把余数在第4年凑成一天(多余的百年少闰一次)置于闰年2月,所以闰年2月为29天(该年为366天)。所以公历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称“公历闰年”,如2012年、2022 年等。

我国的农历,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圆缺)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日,古称月亮为太阴,故谓“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年,实质该称合历法(干支和节气即其阳历成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9.53天 ,为了协调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古人采用了“19年7闰”的,即在19个农历年中在7个年份里加一个闰月,有闰月之年也称闰年,其余称平年。因此闰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只有353天~355天。如:农历甲午马年(闰九月)从公历2022年1月31日始,至2022 年2月18日止,计384天;农历乙未羊年(平)从公历2022 年2月19日始,至2022 年2月7日止,计354天。

由于我国公历农历的同时使用,公历的365、366天,与农历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关系(偶然也有 关系),《逻辑学》称之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有一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历年之间对照换算的准确性,弄清楚其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四、公历与农历之间分合相兼的年度关系

在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纪年和王朝纪年,同时辅以干支纪年的农历法,将公历引进后,特别是有关重大或历史名人生卒年表等,就产生了古今对照的推算和现代纪年的表述问题,尤其是年关前后的月日更易搞错。目前的年历、月历上都标有干支纪年,如2022年农历甲午年、2022 年农历乙未年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有些近期续家谱里也附有同类的纪年对照表(例如武进图书馆现存的近300部新谱中就有20余部设置了对照表),然而上述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两个年度的重合部分,具体到月日时就会“阴差阳错”,使人一头雾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公历年 着前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后个农历前十个多月。如公元2022 年对照农历是乙未年,其实从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后的38天又到2022 丙申年去了。如岳飞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纪年表对照绍兴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腊月廿九”等,其实“绍兴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经跨出了1141年,延续至公历次年初,所以岳飞农历被害日对应“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时公历年会跨三个农历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为正月)天凤四年丁丑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丑年;1月6日始是天凤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凤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即是己卯年。就是说,公元18年里除 了农历戊寅的全年外,还 了戊寅年前后的丁丑、己卯两年的各5天。

个别还有公历、农历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国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农历平年,次年岁首会在公历年末出现;若遇闰年,农历年末会延至公历次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里,遇到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里就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若是平年一个公历年历就有9—12个相同的农历日。例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间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个同名月日,即出生于该年十一月十九,据叶子龙等人查阅《韶山四修族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 对照公历,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为公历1893年 12月26日,于是风趣地说:“哦,我的那碗面条,此后不在阴历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阳历12月26日吃!”后来公众所知其确切的生日就是这么来的 。

以上两历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纂编正史、方志和家谱严密精的必然要求,纪年表述不严密,历法换算就不会精准,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纪年有关内容的表述

纪年的表述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于数字。自西历传进中国后,曾有多种表述,如“西历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用法,语言文字工作会等7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2011年又更新标准。按其要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数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纪80年代、公元2022 年4月12日等;非公历纪年则用汉字数码,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竖排时(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述,但应定义明晰。

目前用纪年的更大单位是世纪。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称为一世纪,从可被100整除的后一年始为下一个世纪,如2001年即为21世纪(或说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 按此定义,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次于世纪的以10年为计,称“年代”,相约成俗把2001年—2022 年称为21世纪初,2022 年始称20年代,以此类推。次于年代的为年、月、日、时,俗称岁月、年月、日期等。历史上还把1840年战争前称“古代”,其后至1919年“”称近代,继其后至1949年成立称“现代”,再其后称“当代”。

公历用数字表述简单明晰,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日”俗称“号”)。农历通常用汉字(及干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闰年多出的月,随同前个月)个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从初一至初十,中旬从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鲁迅诗:“卄年居上海”);下旬从廿一(廿大写为“念”,如民时《日报》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时《黄海日报》用“卅六年”);每天以地支为名分十二个时辰。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始入中国,世人称钟表点数为小时也称点,称时辰为大时,今大时之名已被淡。时辰日首子时,相当于今时间23时至次日1时,丑时为1时至3时,以此类推,时间比地支时辰晚1个小时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时就有月、年之差。

农历年以半个月左右为期,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其中上半月的称节气(简称节)、下半月的称中气(简称气),西汉《淮南子》所载廿四节名序即与此相同。唐高宗时李淳风所编《麟德历》规定,置闰时以没有中气的月为前个月的闰月。延续至今,例如2022年农历九月,后个月仅有节气立冬,没有小雪中气,就定其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于公历某日期,以天象指导农务,此为农历沿用各朝且盛于之缘由,亦为“农历”名称之 。其中立春节气相传原先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岁首的确定。干支纪年初以立春为岁首,历史上曾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故也称其为春节,但在夏历闰年之时,年初年末都逢立春节气,此即上文提及的“两头春”之乱,汉武帝拨乱反正,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历》确立“夏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两千余年来, 行政及习俗都已认同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处于从属辅助地位的干支纪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对应动物属相的生肖,亦随“夏正”更年,这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以来的资料更为翔实,史、志、谱及执政等均以此为记。而被司马迁认为“使人拘而多畏”的历代占卦吉凶、卜测宜忌、八字算命的们,仍在以立春为年首行道,沭阳籍研究专家秦伦诗,在他2013年纂编的《易学指掌万年历》中坚持认为:“农历必须到立春节才能算第二年的开始。如2004年…立春以后才能算甲申年。”窃以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说尚可,而让世人“必须”改变两千余年来顺应发展的既成世俗,似颇无稽。

简称和省略。公历纪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征,所以“公元”两字,目前除严格的公政文书外,大多都已省略;必要时“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数码之中用顿号间隔,如时的《世界知识》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简称“前×年”。公历农历合用时,如公元2022 年4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二月二十四日,可简化为:2022 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可简称“×年、民×年、民时”。成立,是历史的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在一届会议定国名时,建国会代表黄炎培等提议用“”为简称,李达(一大代表)提议用“中国”为简称,被多数代表所否定,而作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国”为简称;也有人建议以“”为简称,用“成立前、后”替代带色彩的“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笔者认为,此应于凡例中表明。也可运用中性词“鼎革”,表达改朝换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当曾大父葬时,正际鼎革,四方之乱未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

六、数历合用时的科学表述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易历,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为正的夏历、商朝定腊月(十二月)为正的殷历、周朝定冬月(十一月)为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建阳春月(十月)为正,汉武帝始采用夏历(后章帝始配以干支纪年)延续至清末。废年号改用国号纪年,月日排序同西历(实为同历异名),虽然行政均换新历表述,但是一时难改旧俗,在国号纪年的同时还在用夏历纪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开始,对日期的表述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由于公历与农历间有前述的三种交叉情况,致使当代史志谱,尤其是续修家谱中,往往产生歧义。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值得探讨。

一是年度的对照换算。纪年与公历纪年异名同历,加1911就是精确的公历日期。而公历农历的日期对照,目前的只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22 年通常对应为农历乙未年,其实2022 年精确对应的日期是“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对应的是“公元2022 年2月19日至2022 年2月7日”。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版对照表只能权作参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记述当代的人物或,公历在前农历括注于后,以前的农历在前公历括注于后,例如《晋陵樟村陆氏宗谱》所记“1952年6月25日(壬辰闰五月初四),宣统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词或名称,同文该统一为宜,而如《毗陵前坟荡张氏宗谱》所记“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谢氏宗谱》所记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适上垫恽学乾迁居上店。”(上店、上垫为同地异名)就欠妥。

四是精确表述。目的是免生歧义误导后人。有些老谱只用年号纪年易生误差,如世恩堂《张氏宗谱》所记张惠言(常州词派创始人)生日,本为乾隆二十六年,由于木刻不清,继修时被误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时演化为乾隆十六年,笔者考其世系时曾多经曲折。当代新谱(包括有些),往往是公历纪年农历纪月日,例如《省庄韩氏宗谱》: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种是在公历的年月之间加置干支,如《恽氏家乘》记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战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宁病逝”。前例若无“又”字,就会被误作公历八月十一日;后例常会被认作农历十二月十日。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形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统一表述方式并在凡例中说明,例如公历用数、农历用中文数,以及其它的简称、省略等项。其次如上述《晋陵樟村陆氏宗谱》那样公历、农历分别表述。再次是前的年号加干支纪年,不必画蛇添足换算括注公历年;后的注意农历十一月上旬后的日期,若在公历次年的要作括注,如上述后例可改成“恽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宁病逝”(注:有说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对;又如《小留徐氏宗谱》载壮乐天(、民进常务副 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即夏历十一月”,“壬午”两字应于夏历后之后;再如“1904年农历十二月十九”,对照后改成“1905年1月24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无歧义。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制。

查阅资料的选择也有讲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事半功倍。目前书店或图书馆有多种历书,除上述秦伦诗著的外,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由王平辉编著的2009年8月版《新编中华民俗万年历》,由樊岚岚编著的2022 年1月版《新编实用万年历》、《中华传统万年历》等。笔者推荐由郭世辈、张正祥所编2002年11月版《万年历》,特点是公历对照古代各历日期时,在干支表后附有公历12月31日所对应农历年的月日,从而可以推算农历年延续至次年的日期,例如2022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联 上有多种电子版万年历可以查阅。笔者常用的是《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其特点:一是操作简易,只要在拟查的年月框内点上数即清;二是信息宽容,纵向可达前后任何年月日,横向基本涵盖有关内容;三是现实客观,其自注声明: 吉凶、宜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方志、家谱文后附编纪年对照表,可便利读者查阅比对,值得推广。建议按上述郭、张所编的《万年历》那样,在公历年度后增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月日(应在凡例说明),就可避免两历间的交叉而产生误解。

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以上就是与实用万年历查询表2022大暑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2022年日历表清晰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姓氏源流 经姓的来源有三: 1 来自春秋时的魏国。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魏国的时候有侯叫经的。后来的经氏就是他的后代。 2 出自东汉。是光武帝刘氏的族父,他的字为经孙,他的后人于是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简化为经姓。 3 出自京姓,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段叔被封于京,简称京叔段,他的后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有了京氏。到了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时候被捉,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死去。他的后代为了避免仇杀,于是将京姓改为经姓。 二 迁徙分布 经姓望族居住在荥阳(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荥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了荥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地区。 2 平阳郡:三国时期魏国将当时的河东郡的一部分设置成平阳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临汾一带。堂号 1 赐宴堂: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经济的人是乡中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乡中年纪最大的人。明太祖因为这个专门请他吃饭,并且勉励他:“教训子孙孝敬父亲。尊敬长上,友爱兄弟,勤于生产,节约开支。” 四 历史名人 1 经承辅:子兰谷,明朝江都人。品格高尚,孝行很好,他在小的时候父亲死了,他于是在家中孝顺母亲,抚养弟弟长大成人。隐居于山中,栽梅花、种竹子,成天在田中耕作,除了耕田外就是教育孩子。与世隔绝。年纪达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因年高而逝世。 2 经元善:号莲珊。清朝时期人。家中很富裕,性情善良,喜欢施舍别人。光绪八、九年的时候,直隶发生水灾。他从上海来到天津从事救济活动,募款达几百万。先后获得清朝奖励十几次。胜宣怀督班电报的时候,他加入30万两股。不久就被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上海首先创办了女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月,慈禧太后想废黜光绪帝,遭到各地地方巡抚的反对。经元善以侯选知府的身份联合维新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人,一共1231人签名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朝放弃这种打算。清朝廷于是按以“叛逆”的罪名,下令将其逮捕。他逃亡澳门,请政府于是向澳门总督交涉,要求引渡。葡萄牙总督于是将他软禁于澳门大炮台。因为各方的反对而罢休。义和团失败后,他返回上海,存世的著作有《居易初集》。 3 经亨颐(1877-1938): 浙江上虞人,经元善之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金石家。创办春晖中学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参加国民革命,为国民党左派元老,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

江苏江都市麾村镇苏庄村,该村现聚居的经姓人很多,排辈为:长、文、春、志、秀、凤,现在该村最长的为春字辈

 一、何谓家规家训家风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教育规定家人及后代子孙的准则。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家训”是指对家人及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导,教诲。家训是训导,教诲家人及子孙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在古代,近代,违反家规,违背家训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在当今中国,则不能施以家法了,如违背家规家训,则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育和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则将受到党纪,政纪,国法的严厉处罚。

  有了“家规家训”,不一定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家风”。一家人中有人严重违反家规,违背家训,那这家人不能祘有好的家风了。

  “家风”,犹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

  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个家庭一辈人,二辈人不可能形成门风。家风是几代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祖孙世代相传延续的言行准则。持之以恒,努力奋斗,才能形成自家的独特家风。家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现略举几列古今中国的家规家训家风:众多名家有“耕读传家”“书香门第”之家风。曾国藩的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纪晓岚的家规是:“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黄炎培的家训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园内方。”钱学森的家训是:“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这些名家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我们的楷模和典范。

  二、我家的家规家训家风

  2012年—2013年,我正在编撰《家谱》时,萌生了制定家规家训的想法,又适逢央视在马年的第一天推出了家风家规的大讨论,这就是我制定家规家训家风的动因。于是乎,我借家谱,查字典,上网查阅什么是家规,家训,家风?怎样制定家规、家训、家风?名家的家规、家训、家风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及家人认真制定了16条64字的家规家训,于2013年8月,连同我编撰的《家谱》由世界大同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书号:ISBN978—988—15120—7—9)。

  2013—2014年,我撰写了《世谈家规家训》一文,被刊登在浦东中华职教社《社讯报》及《浦江报》上,并在周浦镇欣逸居委春节座谈会上作了专门介绍。

  最近浦东周浦镇传媒办,文明创建办联合举办“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规定“家规家训”在50字以内,“家风故事”尽量控制在500—2000字。故我根据规定把我家的家规家训修订成12条48字。我家的“家规家训”是:⑴爱国爱家;⑵遵纪守法;⑶文明礼貌;⑷爱岗敬业;⑸任劳任怨;⑹尽心尽责;⑺尊老爱幼;⑻夫妻和睦;⑼邻里友善;⑽勤奋好学;⑾诚实守信;⑿正直善良。家规家训的内容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阐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上的价值追求。

  至于我家的“家风”目前还未真正形成。我追求的家风是:“勤奋好学、书香门第”之门风。现在只是一个影子,只是一个雏形,理由是:

  我是上海南汇中学高中毕业,职后进修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毕业,职后攻读上师大教管系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退休后,每天至少看书看报1小时。上网学习,搜索资料,收发送邮件1小时以上,每周日参加周浦镇老来客社团学习,每周一参加周浦镇图书馆读书会学习,每月两次参加居委“夕阳红”学习沙龙学习。爱妻下沙初中毕业,职后进修上海财经学校会计专业中专毕业,职后攻读上海电视大学会计中专专业,获大专专业合格证书,获会计师职称。退休后,每年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每周周日参加周浦镇老来客社团学习,并参加腰鼓支队练习和表演。儿子上师大教管系本科毕业,同时获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职后进修英语专业大专毕业,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儿媳中技毕业,职后进修会计大专毕业,本科毕业,获会计师职称。女儿上海工技大汽车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现正在瑞典攻读英语、德语。女婿上海工技大专本科毕业,职后去美国攻读英语专业,获研究生毕业证书,现就任瑞典某公司欧洲部经理。孙女现就读上海格致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外孙就读瑞典国际学校小学四年级。

  2013年,我家被评为周浦镇“五好文明家庭”(含学习好)。我与我的家人决心一代一代相传,持之以恒建设好“勤奋好学”之家风,努力争取成为“书香门第”。读书,读书,再读书,为建设书香社会而奋斗。

老黄历十二生肖年龄对照表

编史续志和纂修谱牒,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国强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构成中华历史学大厦的支柱,其中谱牒为史志之本。钟健群在《宗谱学略论》中认为:谱牒,唐代名族谱,宋代名家谱、家乘,后又称宗谱、家牒、世谱等。谱牒在《辞海》中的释义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亦谓编列成谱。”谱牒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吸取了包括谱牒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写成的,《史记·三代世表》云:“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史记·自序》云:“维(夏商周)三代尚(久远)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学界认为:家谱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可以补史志之阙,往往史志未备未详,或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家谱之中。被梁启超誉为“方志之”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则县志取之;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鲁迅先生称国史就是“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但为学术家认同,也为政要所重视。同志1957年在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类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笔者在顾问《湖塘镇志》中有也体会:湖塘老街清初以来业发展的史实,多 于《萧宗谱》和《毗陵杨氏宗谱》等;上店古镇明清以来的崇文尚德底蕴,多 于《恽氏家乘》和《张氏宗谱》等。在查阅和运用家谱的过程中,

沈姓有啥渊源``

  一、姓氏源流  沈(Shěn 沈)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