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姓 丹氏家谱 丹姓起源 丹姓名人 丹姓的来源 丹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2收藏

丹姓 丹氏家谱 丹姓起源 丹姓名人 丹姓的来源 丹姓简介,第1张

丹[丹,读音作dān(ㄉㄢ)]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以血缘背景论,丹氏追本溯源,源头乃尧子丹朱。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史载,尧帝的儿子子名朱者,居于丹水(今湖北清江支流),其后以其氏为姓,丹朱傲慢荒*,因而没有得到传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巴蜀土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远古大巴山东段,土著有古巴蜀人的一个分支,其得名传说有二,一说是在很早以前巫姓和丹姓两少数民族住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巫、丹两姓原居地,故而取谐音武当而记之。这之中的丹氏族人,即为原古巴蜀人中中居于丹顶山区人群。

第三个渊源:源于台湾土著“邵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丹氏为台湾省日月潭“邵族”中著名七大姓之一,“邵族”人的七大姓分别是毛、石、袁、陈、高、白、丹氏。

日月潭的“邵族”人数不多,族人分属七大姓家族,除昔日居住在水里乡的白姓,与族人较疏离外,其余姓氏家族都在部落或祭仪中有专属工作,颇为特殊。

事实上,“邵族”人的姓氏不只七个,但其中有几个姓因人数较少,因此就被分派到七大姓中,对外以依附的大姓为称。

第四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 历史名人:

丹保安:(公元1943~今), ,山西翼城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山西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很长时间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为本省社会科学各学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省主联主要创建人之一。

他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调研论文曾产生过显著社会效益,协助统战部领导在宗教界开展“双五好”活动受到过中央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到省社院工作后,对学院行政、后勤、基本建设等方面创建全国一流的统战学院表现有突出成绩。主要著作、论文有:《经济师必备》、《农村实用大全》、《中国 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思想》、《山西 教和 志》等。其《长治市引导和帮助宗教团体兴办自养事业清查报告》一文被山西社科界在1992年评为入选佳作。

本人业绩被收入《山西社科人物辑览》、《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回放大族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天南地北 人》等书籍。

丹 增:(公元1950~今), 日喀则人。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少将。

现任 军分区政委。主要业绩:在部队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委员等职务。任现职以来,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注重社会调研,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撰写的腮想政治工作要掌握人的思想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一部难得的历史教科书》、《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带头人》等二十余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政工通讯》、《 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文被收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宏伟事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被载人恍辉的历程》,《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一文被载人《中国改革先锋》。

丹 赤:(公元1940~今),原名王建家;山东黄县人。著名杂文作家。

1958年因公负伤,被迫高中辍学,自学成才。

1970年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调入黑龙江日报社作专职杂文编辑,现为高级编辑,兼任黑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编黑龙江日报的《龙江笔汇》、《海天文谭》等杂文专栏、专版,被列入“全国报刊主要杂文栏”并于1989、1996年两度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编辑。

自1965年起始,在省内外各大报刊、香港《大公报》,发表杂文、随笔、评论文章一吉五百余篇。1989年出版了自选集《丹赤杂文选》、1998年出版了杂文集《刘姥姥开店》,其代表作品分别被载入《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中国杂文大观》、《中国二十世纪杂文大观》、《中学生杂文读本》等二十三本杂文集中。

先后发表较有影响的杂文创作理论文章,文艺评论五十余篇,载入《杂文创作百家谈》、《中国当代杂文百家百论》等专著。1978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评论《寄语育花人》在当时对于拨乱反正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影响极佳。创作情况被载入《杂文百家专访》、《当代杂文五十家》以及“杂文选刊”的《当代杂文五十家特辑》之中

丹 亭:(公元1934~今),本名斐云彩,号钟山居士;山东广饶人。著名军事医学家、作家。

十七岁投笔从戎,二十岁就读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毕业后,长期从事海军部队的医疗卫生、科研教学工作。现为海军医学教授、泰山书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荣誉书法家、江苏省书协会员、 老战士书协理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他自幼酷爱书法,先从临摹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名家字帖入手,弱冠之年已能为乡里书写楹联、书礼,博得乡亲们的好评,而小有名气。他虽然长期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锲而不舍。不论是在战斗间隙或工作之余,都能坚持读帖并以指空临。

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行文、报告均用毛笔书写。尤其近十数年来,他广结墨缘,博采众长,坚持日日临池,并致力于书法理论的探索。取法乎上,师承二王,情追怀素,苦练《礼器碑》、《石门颂》,各种书体无不涉猎,尤以草书见长。他的作品运笔流畅,错落有致,即秉承了传统技法,又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在军内外参展作品曾多次获奖,许多作品深得港、澳、台同胞及日本、东南亚诸国友人的赏识。

他曾在江苏省美术馆及山东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不少作品常为国际友人及美术馆、展览馆收藏。他不仅在医学专业领域内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出版了《潜艇医学手册》、《海军潜心医学》、《海上援潜》等一百多万字的专著;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的建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编著出版了《草楷对照孙过庭书谱》、《书谱初探》、《魏碑字帖》、《张猛龙碑百字集》、《历代咏梅书法集》等专著。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和陈大羽教授都给予热情支持和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目前,《汉石门颂》临摹要诀和《丹亭近期诗词选》已经完稿,并通过专家审定,将很快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传略被收入《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名人丛书·书画卷》、《中国当代老年书画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书法作品编入《中国书画作品精选》,自撰诗词编入《中国当代诗书画印精品选》、《当代书法美术诗词界人名图鉴》、《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并获最佳作品奖。

茆(mǎo)姓:茆姓姓氏来源渊源三说:(1)周公之子祭伯,亦称祭公,其后有茆氏(据《路史》),在目前茆姓已有的家谱资料里和古今口耳相传的信息中均没有此说,故无法证明。(2)周公之三子之后有茆氏(据《姓源》),在目前茆姓已有的家谱资料里能找到类似的记载,但只是牵强之词,毫无根据,而祖先口耳相传的信息中亦无此说,故无法证明。(3)茅氏之后改姓。(据芜湖《茆氏家谱》、宣城《宛东夹塘茆氏宗谱》)。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31%,江苏、安徽两省较多此姓,约占全国茆姓的87%。郡望:汝宁。茆姓姓氏分布(1)江苏的茆姓主要分布在南京、连云港、盐城、扬州、泰州、宿迁、淮安、镇江、南通、无锡等十市,其他三市也少有分布。(2)安徽的茆姓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滁洲、马鞍山、滁州、六安、亳州、宣城等十一市,其他五市也少有分布。(3)其他的茆姓主要分布在浙江长兴、贵州玉屏、河北卢龙、唐山、陕西榆林、延安、江西的九江、蕲春、景德镇等地。茆姓姓氏名人茆鼎明朝开国功臣、明初大将蓝玉部下的都督,因在蓝玉案中受株连而死。茆志道明洪武,初洛阳知县。茆永庆明陕西佥事。茆钦明成化进士,河北卢龙人,官至大理寺。茆荐馨(1629年-1681年),字楚畹,号一峰,浙江长兴籍,宣城人。先世是吴兴人。父茆遇知,曾任溆浦县丞。荐馨十七岁时补入弟子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归允肃榜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献上《蜀平献诗》。死后家无遗产,大学士杜立德、宋德宜协助治丧,得以归葬乡里。著有《应制诗赋》、《燕游草》、《梅溪文集》等。后人编为《画溪草堂遗稿》。茆泮林(?—1845年),江苏高邮人。字雩水。道光诸生。室名梅瑞轩(有《梅瑞轩求是偶钞·蠡说漫录》稿本),著有《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周礼注疏校勘记校字补》、《老子河上公注》、《唐月令注续补遗》、《宋孙莘老年谱》,辑有《楚汉春秋》、《司马彪庄子注》、《淮南不毕术》、《计然万物录》、《伏候古今注》等。茆庆国男,1953年出生,祖籍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毕业,高级经济师。主要工作经历:1977年2月至1982年11月江苏省盐业公司工作,担任办公室秘书。1982年11月至1998年01月,历任江苏省盐业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台南场场长、江苏省业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经理、党委常委、省务管理局局长;1998年01月至2001年12月任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省盐务管理局局长;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国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2003年12月至今任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6年14月,当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2008年6月,荣获第五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获奖理由是:“敢于挑战,推动企业战略转型;敢于创新,力促资产合理扩张;大力推进碘盐普及,为13亿中国人消除碘缺乏病贡献卓著。茆庆国是新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建设的时代英才。”2011年6月~2013年4月,任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2013年4月起,任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茆世雄南宋名将。韦圣祥总纂《重修南川县志》卷一〈古迹·龙岩城摩岩记〉摘引:“宋宝佑乙卯(1255年),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守臣淮东都梁茆世雄戍罗播城龙岩。毕事,奉捆命领郡寄。始至,鞑已及境。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先是城池草创,浚之、崇之,遂为南方第一屏障。捆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叠颁。宰揆枢宜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创见也。共事者铃路赵全、茆士龙、王用冠、青常喜、樊文贵、郭德、何展、朱玪、刘储烋、江司总、管雷震。铃路张福、孟世英、韦喜、汪兴、汪世雄。兴国王富前,太守李奕,承郡丞石大异。僚属刘应炳、张正珪、张善祥、姚鼎发、张熙载、程师望。杨钧勾印,文已传张惠、何友贤、唐化龙、冯炎之、赵孟僾、韦翔凤、张起南、侯应申、王韩。开庆改元七月既望拜手谨书。”茆诗松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数理统计专业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茆教授就投身数理统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率先将数理统计引入质量管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质量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撰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验设计》、《贝叶斯统计》等十多本统计学专著,很多被作为高校数理统计专业的教材,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解答》获得了2002年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多年来,茆诗松教授致力于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他对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编写质量工程师教材、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等卓有成效,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茆智农田水利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作物需水规律与农田灌溉研究与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提出依据水汽扩散原理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半经验公式,20世纪60年代开拓橡胶灌溉试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需水与灌溉的实时预报方法、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分析、计算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利用作物受旱复水后生长与耗水的“反弹”效应指导作物节水灌溉的观点与方法。对提高中国作物灌溉技术有重要贡献。茆君才 党员,经济学硕士。曾任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2007年初任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2009年任陕西省人民 副秘书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2010年1月,陕西省 发布陕政任字〔2010〕12号,免去茆君才的陕西省人民 副秘书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职务。茆君才调任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茆训诚1958年1月出生, 党员,研究生,博士,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师范大学原金融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令文1956年生, 党员,本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历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所副所长、所长,技术质保部部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华金公司总经理,现任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蚌埠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蚌埠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茆晴生男,1940年11月生,湖北汉口人。重庆当代水产养殖工程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毕业于四川省电大。曾任职于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鱼机与饲料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工厂化水产养殖各环节的研究工作,研究发明了“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备”。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研究发明的库湾河道拦网及过船浮架在“水库消落区可干型库湾培育大规格鱼种”项目研究中使用效果明显,1980年获国家农垦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承担“鱼用高效颗粒饲料微机配方软件及其养殖试验”课题研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究发明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备”,1998年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与“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的评价。主要著述有《网拦库湾过船浮架》、《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备》等。事迹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茆耕茹1935年12月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96年退休于安徽宣城地区歌剧团,国家一级编剧。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研究会理事、黄山市徽州傩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1956年进入戏剧界,早期共编创上演、发表戏剧台本10余种。1979年后于皖南农村作文化调研,编撰有《皖南花鼓戏一百年》等。1991年起应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前后7次出席在福州、吉首、南宁、台北、绵阳、太原、邯郸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观摩、调查过怀化、莆仙、泉州、绵阳、成都等地的目连戏,及安顺地戏、湘西及广西的傩戏,和邯鄣武安的大型民间社火。1993年经文化部批准“与台合作傩戏调查和研究”立项,他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中国剧协分别聘为研究员。1994年应台清大等邀请,赴台参加“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作学术发言。同时,还被邀至台北辅仁大学法学院宗教系讲学。1997年6月应法国远东学院及山西大学华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邀请,出席在太原召开的“中国的祭仪、音乐与戏剧及其社会环境国际研讨会”,他的近期学术成就,多为中国戏剧史研究之空白,有的则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着眼,均被列入海峡两岸共同学术成果。编有《目连资料编目概略》、《安徽目连戏资料集》两书;汇校仪式剧台本两种及俊仪田野调查报告三种;代表性学术论文10余篇。茆邦寿1952年4月生,教授,1977年9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0年结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元明清文学助教进修班,1999年9月结业于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973年3月在霍山县东西溪公社桃里河初中担任教师,1977年10月至2004年6月在安徽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至今在安徽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曾长期担任秘书学教研室主任,现担任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人事考试与人才测评研究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目前从事文书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包括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元明清文学、大学语文、古代诗文选读、古代公文、公共关系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中国秘书史、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监管、应用文写作等10余门课程。近年来在《档案学通讯》、《秘书工作》、《秘书》、《长沙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文书定义评说”、“文书学研究之我见”、“关于修订国标〈国家机关公文格式〉的几点建议”、“公文性质、特点研究之研究”、“重提旧话:公文不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兼谈公务文书、公文的分类及其特点”、“通用公文≠党政机关法定公文”等论文近30篇。撰写过《古代公文发展概述》、《历代秘书人物及文书选著》、《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等专著、教材、辞书等共5部;主持、参与过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桐城派应用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高级秘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公文语体语言的特征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研究》、《高等学校公务员考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茆文斗1930年出生,作家,民间文艺家,安徽蒙城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分会会员、安徽省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社科联会员,阜阳市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文献中心高级创作员。曾任蚌埠梆剧团指导员、蒙城县立仓区文化馆馆长。1951年参加工作并开始业余写作。早期曾发表《图书的控诉》、《高大妈下乡》、《打孟娘》、《姑嫂争功》等多篇曲艺作品,以及《井台会》、《打孟娘》、《全家红》、《冬去春来》、《河蚌仙子》、《借妻嫁女》、《喜鹊登枝》等戏曲剧本,部分作品已经出版。1958年出版《张拉塔》民间故事集,1959年出版《数星星》儿歌集,同年多篇故事收入安徽省文联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安徽民间故事集》中。1966年文革中受冲击,所有作品和稿件被焚。1976年出版《捻军起义故事》,同时撰写了《通俗捻军史稿》,1984年出版《河蚌姑娘》民间故事集。1991年开始撰写长篇历史小说《捻子传》及整理大型民间戏曲剧本故事集《淮河神话故事》。此后,撰写了大型戏曲剧本《双凤朝阳》、《两个妈妈》、《连心锁》、《孽子贤孙》等作品,以及小品、小戏五十余篇。其中《送匾》、《画虎》分别获得安徽省第七届、第十届小品大赛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一、三、八套多次播放。小品《寺庙里的钟声》获向建国50周年献礼殊荣,2002年撰写了长篇先代小说《关山明月》等作品,被选入中国文联网站(宝网)每日向全世界播放。2006年被评为“亳州市十佳市民”光荣称号。终生写作数百万字的文艺作品,横跨小说、戏曲、故事、曲艺等数种文艺形式,有十余部著作问世,特别对文史情有独钟,晚年曾主编《茆氏同宗世谱》一部。待发表的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捻子传》、长篇现代小说《关山明月》、大中型剧作选编《连心锁》、小品小戏精选《寺庙里的钟声》、曲艺作品精粹《外批“西游”》、民间故事特辑《淮河神话故事》、四十余年科研成果《通俗捻军史稿》、历史故事《捻军起义故事》(安徽出版社76年77年已出版,要再版)等。茆姓姓氏班辈江苏宿迁:庆文继世,永顺长安,念及先业,诗书维宗,昭启后裔,有以绪承。

不同时期,各个姓氏地位的高低不同,比如:

-----宋朝时,赵姓地位最高。根据当时编的《百家姓》和《千家姓》,都把赵姓派在最前面。

-------唐代,以李姓为荣。

-----曾经有“徽民多睿,黄姓满天下”,说明,黄姓在安徽曾经有过地位最高的时候。

-

------还有“王与马(司马)共天下”之说 ,是说王姓和司马姓地位最高;

至于曾氏资料,你可以参考网上“曾氏家谱”:

家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

------顺便说一下,事实上,真正很出名的曾氏,有曾国藩、曾宪梓。

------曾国藩,洋务运道能够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大清“三杰”之一。

------曾宪梓,关注教育,设得有“曾宪梓奖”。

1、贾乃亮 饰 王小二(客串铜府的武教头);

2、郑恺 饰 经纪人(客串雷的经纪人);

3、李晨 饰 张百顺(客串晋朝的御医);

4、萧敬腾 饰 共工(客串神话中的水神,共工);

5、吴樾 饰 夸父(客串东方神话传说人物,夸父);

6、汪东城 饰 祝融(客串神话火神,祝融);

7、孙艺洲 饰 主持人(客串结婚婚礼上的主持人);

8、王小利 饰 神农(客串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领袖,神农);

9、贾玲 饰 吃火锅女(客串在饭店正在吃饭的少女);

10、马苏 饰 丽丽(客串皇后歌厅的头牌,马丽丽)。

扩展资料:

影片概述——

《祖宗十九代》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喜剧片,故事讲述一个在现实中失意的青年作家小贝,在现实碰壁而低落的夜晚,经历穿越20世纪初拯救陷入帮派麻烦的祖先、清朝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先祖共事、明朝与祖先共同御敌;

晋朝和祖先一起救世济人、上古与女娲和夸父探讨生命的本源和意义的奇幻旅程。一路见证爱情、收获自信和担当,经历人性的转变而自我成长,奇幻之旅实则他的新书发布,这本书献给他未见过的母亲和祖辈们。

姓氏起源——来姓

来姓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余自少时,至职参髯澹��淦自啤N沂俏颐悄嵌�牡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我是延字辈。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 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 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柠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来姓是不是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不一.根据来应元(90岁)、来天均、来石固共同回忆、判断,来姓不属于大槐树下移民,其理由有三:一、从老爷庙石碑分析。村东北五百多米处有一老爷庙,上层塑着关羽的坐像,石梯十八阶,铺得非常讲究,是李自成在河南那年修建的。有一石窑炉是清同治十二年刻凿的。下层立一建庙石碑,捐资者90是来姓。石碑立在本村老爷庙内,若来姓是洪洞县移民,在碑文中一定会加以叙述,未叙述,就不会是洪洞县移民。二、爷爷堂古柏可证明。村中爷爷堂边,长一株两人合抱不严的古柏,其历史千年以上。而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移民令,至今只有610年。三、官坟古柏也可作证。在村东南处(铁王河村东)是来家的“官坟”,坟内曾长柏树几十棵,大的树龄在700年以上。原来来氏,分为七门。大门迁住卢氏村官附近,迁走时潜带“来氏家谱”,至今追查不回。 来氏受姓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候,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 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 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主张抗金,对妥协投降谬论力加驳斥,写下了大量豪情满怀、慷慨高歌的词篇。这些词充分反映了他渴望挥师北伐,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忱。这对来廷绍感染很大。辛弃疾也非常佩服来廷绍的爱国之情:“庆元龙飞,始交于予。予爱其忠义,恋恋如骨肉”。 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 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 壮志愤愤兮扶社稷, 忠诚烈烈兮贯金石。 怀抱郁郁兮未获伸, 友义思思兮同扶策。 皇天不整兮夺其年, 国步艰难兮谁共力。 湘水苍苍兮荫佳城, 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充满着对死者高尚气节的颂扬和悼念,寄托了作者对来氏的哀思、怀念和崇敬。再者,墓志铭中“庆元龙飞,始交于予。予爱其忠义,恋恋如骨肉”充分说明了辛弃疾与来廷绍的深厚友情。(注:庆元为宋宁宗年号,公元1195年)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 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l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上述“役户孔德祖妄自科率,胁勒大德出助役田”一案,转县审理台判执行后,使当地豪族对这个南迁的来氏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成了民间传说中的“飞来鸟战胜地头蛇”的故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而且还给没有入《百家姓》的来氏留下一个空间,保障了南迁到萧山的来氏繁衍发展的自主性。 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 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迁萧前鄢陵来氏五代 萧山来氏的祖先起源于河南鄢陵(鄢陵是春秋时郑伯克段于鄢的故地),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来氏河南五世如下: 第一世:来大户,字仲实,宋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配李氏,子一,名为来之邵。 第二世: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冲侍御史,落职知英州,配高氏,子一,名为来时。 第三世:来时,字以中,绍兴初以李光推荐,授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因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秦桧讽御史何铸劾光谪琼州,时亦遭贬,配钱氏,子一,名为梁叔,卒年五十四。 第四世:来梁叔,字国材,以父为秦桧所抑,隐居不仕,配王氏,子一,名为廷绍,卒年五十八。 第五世:来廷绍,字继先,即迁居萧山为第一世祖。 来廷绍这一支,估计是宋朝南渡时的随迁户。他的祖父来时,宋高宗绍兴初年曾;在江西袁州任官,廷绍即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生于袁州,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从杭州渡江至萧山西兴时得急病,未能赴任,卒于祗园寺,葬于湘湖,直系亲属定居萧山,奉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当时可能有一部分族人先行至绍兴,也就定居于绍兴,所以新编《萧山县志》在《姓氏》章的《部分大姓来历》一节中曾有记载说: “来姓:祖籍河南鄢陵,随宋室南渡,定居绍兴。后分两支,一在绍兴,一居本县今长河乡的长河头,后又分支于今浦沿及闻堰乡等地。全县有1.6万余人,长河一地即达5000余人。” 这一记载与我的推测有所出入,县志认为萧山来氏是由绍兴分支而来,我则根据始祖来廷绍的行踪认为绍兴一支是由萧山分去,或者说南渡时有一支到绍兴,另一支由江西转萧山,但因缺乏足够文献,只能存疑了。 我过去只从家谱上得知萧山来氏来源于河南鄢陵,但未作深究,1983年在《萧山县志》定稿会上遇到河南方志学家杨静琦女士,承相告鄢陵来氏为萧山来氏之始,并邀任《鄢陵县志》顾问。1989年我亲赴鄢陵,当地修志人员相告,该县姓氏中确有来姓,其族人多居住于本县来家村。近年为更多了解来姓,曾函询鄢陵县志办张嘉波主任,经调查后回函相告说:“鄢陵县城西陈化店镇丁集村尚有来氏一族聚居,有30余户,200余人,但始居年限不详。估计两种可能,一是南宋时鄢陵来氏南迁萧山时所遗留,一是后来又由萧山迁还河南的一支。” 总之,河南既是萧山来姓的始源,也是萧山来氏繁衍外省的重要省份。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林姓家谱之全国家谱

  全国锦江林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台湾 美国

注:该族散居福建晋江及台湾等地。

  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牧堂刊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林氏宗图》。该族散居江西、山东等地。

  全国西河郡林氏谱系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写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莆田、广东新会等地。

  全国林氏开族统 图谱一卷

(民国)林光远堂裔孙修

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全国林光远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

民国九年(1920)修民国十九年(1930)贵县

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二部) 广西博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广东番禺、广西贵县等地。

  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

(民国)林清墩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惠安及台湾等地,本书又名《西河

九龙族谱》。

  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

(清)林树桐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石印本

河北青县陈嘴乡大院村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林尚贤修订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辽宁大连市图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

(民国)林文涛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林宗儒修 钱钧等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敦叙堂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林姓家谱之浙江家谱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荫深 林卓生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友庆堂木活字本

历博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六卷

(清)林凤歧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友庆堂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浙江宁波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维柽 林克瀚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崇礼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9)

  浙江宁波镇海青墅林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民国)林授经等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二册

北图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

(清)林汝彰 林生春等续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录钞本 四册,

河北大学(二部)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林庆芳 林纯 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思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项世淮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

(民国)林耘堂等修 沈樾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天一阁 日本

美国

  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竹汀修 萧善鸣纂辑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林氏象派宗谱稿不分卷

(民国)林永怀辑 林曾安校订

民国十八年(1929)稿本 二册

浙江图

<

丹姓 丹氏家谱 丹姓起源 丹姓名人 丹姓的来源 丹姓简介

丹[丹,读音作dān(ㄉㄢ)]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以血缘背景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