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 李氏族谱 岚山童家庄李是李纲,李岳的后代。属太平桥李的哪一支?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李火德至李光耀之直线世系 (115世)李火德→ (116世)李三三郎→( 117世)李四六郎→ (118世)李千八郎→ ( 119世)李念三郎→ (120世)李万一郎→ (121世)李德明(迁程县)→ (122世)李 守己→ (123世)李均甫→ (124世)李子显→ (125世)李仲义→ (126世)李安→ ( 127世)李龙珠→ (128世)李鸾→ (129世)李万孜→ (130世)李德轩→ (131世 )李汝富→ (132世)李润宇→ (133世)李衍白(迁唐溪)→ (134世)李海如→ (13 5世)李桓若→ (136世)李崇万→ (137世)李统材→ (138世)李立斌→ (139世) 李协裔(华卿迁新加坡)→ (140世)李犹虎(云龙)→ (141世)李振坤→ (142世)李光耀→( 143世)李显龙→ (144世)李鹏毅
李子的历史演变有哪些
李子多半来自两种李树。
一种是欧亚大陆的“欧亚李”, 它随后演变出欧洲李,包括法国和意大利的干果李、青李和莱茵克洛德 李,以及黄卵李和皇后李。其中最常见的是紫蓝色干果李,果呈卵形,果肉多,肉质半软嫩、属于半离核果实。
第二种是亚洲 种的“亚洲李”,源自中国,经日本改良后于1875年传入美 国,由路德巴尔班克等人进一步育种。亚洲李的衍生品种(圣罗沙李、象心李等众多品种)果实往往较大、较圆,从**、 红色到紫色都有,隶属黏核果实,果肉软嫩。
欧洲李通常制成干果或腌渍 食用,亚洲李则多生食。李子是更年型果实,因此可于熟成前采收,储放 于0°C的环境下最多10天,接着静置于13的环境下让它慢慢熟透。
不同 品种的李子香气也不同,不过一般都包含杏仁味的苯甲醛、花香味的芳香醇、桃子味的内酯和香辛气的肉桂酸甲酯。
李子有多少年的种植历史呢李子原产于中国,已经有300年的种植历史了。
李子属蘅薇科植物,下面分为各种各样的亚科,还要细分不同的具体品种,如黄香李、大紫李子、绿李子,当然不能忘了嫁接李子,嫁接李子晒干之后就是我们常见的李子干。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品种,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比如产自法国西南部的紫李子,也叫总统李子,果实呈长圆形,青紫色,有时会跟大紫李子混淆;还有一种叫作美曰红李的李子,果实个头大,果皮呈红色或者**,果核很小,大概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到法国。
购买李子时,要挑选新鲜的,摸起来果肉发软,大多数品种(但不是全部)还会覆盖一层果霜。
李姓的历史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历史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李姓有多少历史李姓」源出有四。 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 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李姓号称“天下第一大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李姓另一来源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
李氏的历史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么,
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 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 ,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为"国姓"。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姓氏李的历史姓氏:李■ 由来相传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
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据说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獬豸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有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
皋陶在它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此后,他的子孙们世袭其职,历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人称“理”氏。
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孙理征因不容于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正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
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取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利正生子昌祖,任陈国大夫,子孙慢慢壮大起来。
为了纪念祖先当年赖以活命的李树果子,从此改“理”姓为“李”姓。■ 发展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还较为沉寂,姓祖中也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几位文化名人。
进入魏晋以后,出身于氐祖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称孤道寡。接着,赵郡李氏雄据河北,与王、崔、卢、郑合称中原五大郡姓。
此外,在关陇地区又有陇西李氏,其成员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国时期建西凉国,成为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的远祖。特别是在唐朝时,不仅李姓的陇西、赵郡二望争荣竞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纷纷以改姓李姓为自豪。
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唐代,由皇帝赐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数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鲜于、王、张、杜、胡、弘、麻、罗等姓都有人被赐姓李。另外,还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
上述这些赐姓或冒姓,无疑扩大了李姓的队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间的不断发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胀,从原来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跃成为中华大姓。唐宋以后,李姓又有进一步发展。
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万,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
■ 名人 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聚集地: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 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
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
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
有关李姓历史的资料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历代名人极其众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李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其他来源
源于改姓、赐姓 三
是在河南鹿邑。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日照 李氏族谱 岚山童家庄李是李纲,李岳的后代。属太平桥李的哪一支?
本文2023-09-27 18:32: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