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姓 南氏家谱 南姓起源 南姓名人 南姓的来源 南姓简介
南[nan]
姓氏源流
南姓起源有五: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迁徙分布
南姓起源较多,很早便分布中原大地及边远地区,而以陕西、山西为主要聚居区,后逐渐向东、向南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南、安徽交界处形成郡姓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在浙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广西以及新疆等地均有南姓分布。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汝南郡 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②、堂号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历史名人
南霁云 (-757),唐将领。顿邱(亦称顿丘、敦丘,今河南浚县西;一说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善骑射,少为舟子,后为张巡将。安禄山反,从巡守睢阿(今河南睢县),既而城中食尽,霁云奉命突围出,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又欲留他,设宴飨之;霁云拔刀断指,不食而去。复冒围入,后城陷被执,贼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与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学家。鲁郡(今山东兖州)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739)登进士第。至德二载(757)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著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 卓,唐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著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文选郎、太仆卿。请亟罢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级。复被张凤翔弹劾,削籍。天启时,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
南居益 (-1643),明将领。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时,曾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将领南仲;春秋鲁国季氏字臣南遗、南蒯,齐史官南史,晋美女南威;战国韩大臣南公揭,卫大臣南文子;辽状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师仲、南大吉、南居业、南仝,史学家南轩;清大臣南洙源,将领南天祥、南天章等。近当代南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南萍,物理学家南秀华、南京达,电力专家南志远,化工专家南仁植,材料专家南策文,天文学家南仁东,农学家南文元、南都国,植物学家南寅镐,地质学家南延宗,数学家南基洙,医学家南龙哲、南征,经济学家南汉宸、南钟万、南江,企业家南存辉,法学家南英,哲学家南同茂,历史学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学家南俊英,图书馆学家南润根,翻译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编辑家南尚铉、南云瑞,国学大师南怀瑾,古典文学专家南矩容,新闻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见、南翔,诗人南永前,书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画家南恽笙、南海岩,版画家南洪申,表演艺术家南慧云,田径教练员南康荣,航模运动员南雍等。
南姓宗祠通用联
姓启商代;
望出汝南。
指南姓源流和郡望。
谕忠义以啮指;
得璧马而反忧。
上联:唐代顿邱人南霁云,少年时为人操舟。安禄山反叛时,巨野尉张绍起兵,任他为将。后跟从张巡守睢阳,安禄山部将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张巡命率精锐骑兵三十突围求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愿出兵,仅用美食招待他。他说:“睢阳的将士已经饿了一个多月,我不忍心一个人吃。”说着,抽出刀来,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阳,城破后被杀。唐宣宗时,与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张巡、许远、柳浑等三十七位名臣名将,画图凌烟阁。 下联:战国时卫国大夫南文子,当时晋国的智伯准备攻打卫国,先送给卫国四匹野马、一块白璧,卫国君臣大都非常喜欢,只有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君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无功的赏赐、无由的礼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卫君把他的话告诉给边境。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至边境见卫人有防备而退兵,说:“卫国有贤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预谋”。
铁面御史传名远;
忠勇将军享誉高。
上联:明朝弘治举人南仝,官至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挠,多所平反,论劾不避权贵,豪强敛迹,称为“铁面御史”。下联:南霁云。
王国武臣,具攻战方略;
圣门高弟,得道学渊源。
上联:周朝南仲,周宣王时将领,《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下联:春秋鲁人南宫括,即仲孙闵,以居南宫,故以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讲,事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常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之女。
得璧马而反忧,终全卫境;
谕忠义以啮指,共仰唐臣。
上联:南文子。下联:南霁云。
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
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南怀瑾撰南姓宗祠联。浙江温州南氏始祖南巘,宣和年间进士,任江苏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时护从宋高宗南渡,返海来温,见瓯之重石(今乐清磐石镇重石村)山水佳丽,遂乞休隐处,宋高宗敕封为“护驾功臣”。绍兴末年,其子迁到海滨定居,后代繁衍,耕读传家,乡里称贤,号曰南宅。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1、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市一带。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颍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2、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对联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颍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问题一:有姓胜的吗 有“胜”姓的。
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僳僳族有此姓。
见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544页
问题二:姓氏中有(胜)吗? 你好,姓氏中有“胜”姓
下面是你们姓氏的网上宗祠
familyor/bid=56664
问题三:胜姓氏的来源 胜氏族谱序 尝闻国有国史记载,家有家谱之传流也。国无史记则朝朝不分,家无谱则世世不明矣,世人以国家为主,主要相传则无失焉。失其传则亲近不知也,亲近不知其为人之大事哉。上续曰:予胜氏明迁始祖讳大自洪洞迁于胡乜以西,名曰胜家洼屡被水患,不便安居,四门长门迁移胜拐四世,次门迁移姚庄,四世三门次子迁移大召,次门迁移焦夫,三门失传,四门失传。自我族创修新谱至今,曲指算矣已有三十余载也,加之吾胜氏人丁迁移多处,户数增多,若再不续之,则老者转乎沟壑,少者散之四方,不知其事。续之难矣。惟十二世孙述瀛、十四世孙照新照广汇同本族本村姚庄大召焦夫各世孙共议再次修谱,这次续之自胜家洼迁出也,但知系同族,因年深久远无可考矣,只认为同宗同辈,但不可详考细究也。这次续谱从十二世入谱辈次是斑斑可考,无敢反上也,难二十世孙述瀛、十四孙照新照广受大众之托,率本族有精之才者至各世孙同心协力不退其责,昼夜笔削传先人之字而再续之成其事云……
时维由全井井年岁次壬次年端月非天日告竣
公元一九八八年正月十六日
历代宗亲纪念碑碑铭记载:“吾胜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三年(公元一四○五年农历二月)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于清丰县西南,即现在濮阳市高新区胡村乡胡乜村西名曰胜家洼,祖茔在胡乜村南,后因水患不便安居家族,四门故移居于波头西胡乜东北,临沙岗择高而居,名曰胜拐,四门祖茔于村后,始祖由山西迁入中原近六百年,繁衍三十余世,人丁兴旺,农业发达,有万家之众之势,为感先人在天之灵,以尊祖敬宗之道,特立此碑,永表纪念。”“公元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一日”。
问题四:有姓胜利的胜的吗? 有,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僳僳族有此姓
问题五:姓氏:胜 的由来是什么? 胜姓乃轩辕之子:
索隐舜、禹身为帝王,其稷、契及翳则後代皆为帝王也。馀乃为显诸侯。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
索隐滕不知本封,盖轩辕氏子有滕姓,是其祖也。後周封文王子错叔绣於滕,故宋忠云“今沛国公丘是滕国也”。
薛,奚仲之後,任姓,盖夏、殷所封,故春秋有滕侯、薛侯。
邾,曹姓之国,陆终氏之子会人之後。邾国,今鲁国驺县是也。然三国微小,春秋时亦预会盟,盖史缺无可叙列也。
问题六:百家姓里怎么没有 胜 这个姓啊 10分 你确定?
好罢,如果你确定的话……那就是宋朝时还没有这个姓罢。
问题七:姓氏图胜 姓什么
问题八:我国有多少个姓名叫韩国胜的人 韩国胜你好,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韩国胜 的有:69人。
问题九:谈胜 有多少谈胜,谈胜同名同姓 谈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17位
中国有14亿人口,我想相同的应该很多
问题十:古代姓胜的人 历代宗亲纪念碑碑铭记载:“吾胜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三年(公元一四○五年农历二月)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于清丰县西南,即现在濮阳市高新区胡村乡胡乜村西名曰胜家洼,祖茔在胡乜村南,后因水患不便安居家族,四门故移居于波头西胡乜东北,临沙岗择高而居,名曰胜拐,四门祖茔于村后,始祖由山西迁入中原近六百年,繁衍三十余世,人丁兴旺,农业发达,有万家之众之势,为感先人在天之灵,以尊祖敬宗之道,特立此碑,永表纪念。”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聂」源出
聂(Niè聂)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
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堂号聂姓的主要堂号有:“赐书堂”、“三礼堂”、“环溪堂”、“河东堂”等。
聂姓宗祠通用对联
〖聂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聂国;望出河东。——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豪侠报德;寒士悯农。——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因避仇隐于屠者之间。韩烈侯时,大臣严遂和相国韩傀在争权中结下怨恨,求聂政代为报仇,送黄金百镒为聂母祝寿,聂政以母亲在不许为由,当时未答应他。母亲去世后,他单独持剑入相府刺杀了韩傀,然后自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贫寒。咸通末年中进士,官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其诗多为五言,语言通俗,为晚唐诗中的优秀之作,《伤田家》一诗描绘了农民的疾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跟前疮,割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悯农有咏;贡士得人。——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聂夷中,工诗,有《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下联典指宋·聂昌,由太学上舍累官户部尚书,领开封府。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
〖聂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聂氏宗祠“赐书堂”堂联。
〖聂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隐娘得师成侠;书儿诛盗酬恩。——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聂隐娘随老尼学成剑术。下联典指清·聂书儿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献书儿为婢,后臬司落职归,遇盗,书儿皆诛之。
〖聂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山依旧风光美;东方既明气象新。——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聂姓郡望“河东”二字的嵌字联。
播千古英风之侠:谋九重武士之豪。——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巨富聂壹事典。
〖聂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摩天岭上,勇名传万古;连山关前,功勋盖千秋。——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清代直隶提督聂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绪间,中法越南之战时,他防守台湾有功。中日之战,士成以孤军守摩天岭,屡退日军,收复连山关,杀日军官。后总统武毅军。八国联军攻天津,聂士成力战拒敌,终于阵亡。
侠烈同出一门,捐躯靖难;节义上闻十事,下诏旌闾。——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周代名士聂政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史士聂尧事典。
酒罢客将归,一阁峥嵘斜照紫;曲终人不见,数峰杳霭暮烟青。——佚名撰聂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云南省昆明圆通山聂耳亭联。
南姓 南氏家谱 南姓起源 南姓名人 南姓的来源 南姓简介
本文2023-09-27 18:16: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1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