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好词好句摘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7浏览:4收藏

名人传好词好句摘抄,第1张

名人传好词好句摘抄

1、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谢神恩的歌。它布满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时代》,《一个绅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时代》;他感谢使他繁荣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时代的肖像,已表现出他在心魂上酝酿成熟的转变。头举起着,脸色稍微变得清朗了些,眼眶没有以前那么阴沉,目光仍保有他的严厉的凝注,微张的口,刚在生长的胡须,显得没有神采,永远含着骄傲的与轻蔑的气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气似乎占有更多的成分。

2、在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着这第一期山脉的最高峰,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颂诗:《哥萨克》。虽然这些作品在一八六○年时才完成(发刊的时期是一八六三年),但这部着作中的大部分却在此时写成的。白雪连绵的群山,在光亮的天空映射着它们巍峨的线条,它们的诗意充满了全书。在天才的开展上,这部小说是独一无二之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青春的强有力的神威,永远不能复得的天才的飞跃。”春泉的狂流!爱情的洋溢!

3、有时,他沉迷于慈悲的幻梦中。他曾想卖掉他的坐车,把卖得的钱分给穷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财为他们牺牲,他自己可以不用仆役……“因为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青年时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写了一部《人生的规则》。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间。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责任,“须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讨:法律,医学,语言,农学,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与绘画中达到最高的顶点”……他“相信人类的使命在于他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

4、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5、我们的着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说之不伦,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不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6、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第一次会见时即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一八六一年,两人发生最剧烈的冲突,以致终身不和。屠格涅夫表示他的泛爱人间的思想,谈着他的女儿所干的慈善事业。可是对于托尔斯泰,再没有比世俗的浮华的慈悲使他更愤怒的了:——“我想,”他说,“一个穿装得很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着些龌龊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诚性的喜剧。”争辩于以发生。屠格涅夫大怒,威吓托尔斯泰要批他的颊。托尔斯泰勒令当时便用手枪决斗以赔偿名誉。屠格涅夫就后悔他的卤莽,写信向他道歉。但托尔斯泰绝不原谅。却在二十年之后,在一八七八年,还是托尔斯泰忏悔着他过去的一切。在神前捐弃他的骄傲,请求屠格涅夫宽恕他。远离之后,他们都镇静下来努力要互相表示公道。但时间只使托尔斯泰和他的文学团体分隔得更远。他不能宽恕这些艺术家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

7、托尔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谅这些文学家的,是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在对于他们的反感中,他仿佛如一个贵族、一个军官对于放浪的中产阶级与文人那般骄傲。在某次谈话中,屠格涅夫埋怨“托尔斯泰对于贵族出身的无聊的骄傲与自大”。还有一项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征,——他自己亦承认,——便是“本能地反对大家所承认的一切判断”。“我的一种性格,不论是好是坏,但为我永远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对外界的带有传染性的影响:我对于一般的潮流感着厌恶。”(致比鲁科夫书)对于人群表示猜疑,对于人类理性含藏着幽密的轻蔑,这种性情使他到处发觉自己与他人的欺罔及谎骗。

8、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托尔斯泰失怙的时候正是九岁。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这是儿童和恐怖的幽灵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战败它,一部分是在把它变形之后而赞扬它。……这种悲痛的痕迹,在《童年时代》的最后几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里,回忆已变成追写他的母亲的死与下葬的叙述了。

9、涅赫留多夫二十岁。他放弃了大学去为农民服务。一年以来他干着为农民谋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访问一个乡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讽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袭,浑噩,下流,无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费。回去时他心灰意懒,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梦,想起他的宽宏的热情,想起他当年的理想,“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他觉得自己是战败了。他羞愧而且厌倦了。

10、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名人传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佛兰德。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安特卫普为今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名。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11、可是不用怕这些。时间会消磨常人的精力,对于托尔斯泰,却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时,严重的困难,塞瓦斯托波尔的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过于严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中,讲着两个以赌博而争吵的军官时,他突然中止了叙述,说:“但在这幅景象之前赶快把幕放下罢。明日,也许今天,这些人们将快乐地去就义。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

12、丰富的遗产,双重的世家(托尔斯泰与沃尔康斯基族),高贵的,古旧的,世裔一直可推到留里克,家谱上有承侍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战争中的将军,有拿破仑诸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党人,有政治犯。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伏尔泰式的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的堂兄弟,尼古拉·格雷戈里维奇·沃尔康斯基亲王,在奥斯特利茨一役中受伤而在战场上救回来的;他的父亲,有些像尼古拉·罗斯托夫的;他的母亲,玛丽亚公主,这温婉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丑的脸相,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13、仿如演剧时休息期间的乐队一般,战场的景色中展开了鲜明的大自然,阴云远去,豁然开朗,而在成千成万的人呻吟转侧的庄严的沙场上,发出白日的交响曲,于是基督徒托尔斯泰,忘记了他第一部叙述中的爱国情调,诅咒那违叛神道的战争:“而这些人,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扬伟大的爱与牺牲的律令的人,看到了他们所做的事,在赐予每个人的心魂以畏死的本能与爱善爱美的情操的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们竟不流着欢乐与幸福的眼泪而互相拥抱,如同胞一般!”

14、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慰抚我们青年的心魂。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于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15、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种无穷尽的紧张与战栗中,和死正对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又复活了。他和神交谈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记》中记有一段祷文,感谢神在危险中保护他并请求他继续予以默佑,“以便达到我尚未认识的,生命的永恒的与光荣的目的……”他的这个生命的目的,并非是艺术,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写道:“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实现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是创立一种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义与神秘意味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日记》。这将是他暮年时的问题。

名人传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名人传》中的好词摘抄:

恍如 犀利 深邃 慵懒 宁谧 破裂 旺盛 簇新 升华 污蔑 纯粹 珍视 窘迫

臃肿 隆起 震慑 犷野 炫耀 田径 轻佻 渺茫 明澈 取悦 谈吐 忏悔 情操

和顺 疏懒 精炼 妩媚 遮蔽 焦灼 彷徨 驾驭

玲珑剔透 凌空展翅 九曲回廊 趣味盎然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诗情画意

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 奇形怪状 高耸入云 赏心悦目 蜿蜒盘旋 五彩缤纷

竭尽全力 慷慨激扬 愤世嫉俗 接踵而来 浩浩荡荡 惨痛愈烈 隆隆作响

日夜不息 毫无音信 称心如意 移山倒海 兢兢业业 精深宏博 悲痛欲绝

《名人传》中的好句好段摘抄:

1、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2、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种痛苦。韦格勒说他从没见过贝多芬不抱着一股剧烈的热情。这些爱情似乎永远是非常纯洁的。

3、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4、也许以他暴烈、多并愤世嫉俗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婚约毁了;然而两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个忘却这段爱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爱着贝多芬。

5、也许是他作品中最深刻的,仿佛用血泪写成的,结果是一文都不曾拿到。把贝多芬煎熬完的是,日常的窘况,无穷尽的讼案:或是要人家履行津贴的诺言,或是为争取侄儿的监护权,因为他的兄弟卡尔于一八一五年死于肺病,遗下一个儿子。

6、他心坎间洋溢着的温情全部灌注在这个孩子身上。这儿又是残酷的痛苦等待着他。仿佛是境遇的好意,特意替他不断地供给并增加苦难,使他的天才不致缺乏营养。

7、人生是艰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8、贝多芬、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由于疾病的折磨,或由于悲惨地的遭遇、或由于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他们凭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他们坚持着艰苦的里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弥盖郎基罗用他的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须仰视才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9、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10、黄昏将临,雷雨也随之酝酿。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我们。

11生命是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思想上的,生命还需前进。

12、天并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

13、为了生而疯狂,为了生而陶醉,没有这醉意,他不能生存。

14、一个人只有在醉于生命的时候方能生活。

15、一个朋友,这很好;但他将要死去,他要到什么地方去, 我们不能跟随他。凡我所不能相信的,我不能说我相信,我永远说我所相信的。属于我的,仅此而已。

16、他甚至在一八二六年时在自己头上打了一枪。然而他并不死,倒是贝多芬几乎因之送命:他为这件事情所受的难堪,永远无法摆脱。

17、他全没听见全场一致的彩声;他丝毫不曾觉察,直到一个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让他面对着群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一个英国游历家罗素,一八二五年时看见过他弹琴,说当他要表现柔和的时候,琴键不曾发声,在这静寂中看着他情绪激动的神气,脸部和手指都抽搐起来,真是令人感动。

18、什么神秘的理由,阻挠着这一对相爱的人的幸福?也许是没有财产,地位的不同。也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期的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保守秘密,感到屈辱而表示反抗。

19、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名人传好词好句好段

名人传好词好句好段

好词摘抄:

玲珑剔透 凌空展翅 九曲回廊 趣味盎然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诗情画意 齐心协力

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 奇形怪状 高耸入云 赏心悦目 蜿蜒盘旋 五彩缤纷

好句好段摘抄:

1、什么神秘的理由,阻挠着这一对相爱的人的幸福?--也许是没有财产,地位的不同。也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期的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保守秘密,感到屈辱而表示反抗。

2、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3、耳朵完全聋了。丢开耳聋不谈,他的健康也一天不如一天。从一八一六年十月起,他患着重伤风。一八一七年夏天,医生说他是肺玻一八一七至一八年间的冬季,他老是为这场所谓的肺病担心着。一八二○至二一年间他患着剧烈的关节炎。一八二一年患黄热玻一八二三年又患结膜炎。从一八一五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

4、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5、此时惟一的朋友,是玛丽亚冯埃尔德迪,他和她维持着动人的友谊,但她和他一样有着不治之症,一八一六年,她的独子又暴卒。贝多芬题赠给她的作品,有一八○九年作品第七十号的两支三重奏,一八一五至一七年间作品第一○二号的两支大提琴奏鸣曲。在一八一六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6、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

7、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名人传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8、贝多芬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气息;粗野的谈吐与思想,他是厌恶的: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假借的观念。

9、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10、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11、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种痛苦。韦格勒说他从没见过贝多芬不抱着一股剧烈的热情。这些爱情似乎永远是非常纯洁的。

12、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13、也许以他暴烈多并愤世嫉俗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婚约毁了;然而两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个忘却这段爱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爱着贝多芬。

14、也许是他作品中最深刻的,仿佛用血泪写成的,结果是一文都不曾拿到。把贝多芬煎熬完的是,日常的窘况,无穷尽的讼案:或是要人家履行津贴的诺言,或是为争取侄儿的监护权,因为他的兄弟卡尔于一八一五年死于肺病,遗下一个儿子。

15、他心坎间洋溢着的温情全部灌注在这个孩子身上。这儿又是残酷的痛苦等待着他。仿佛是境遇的好意,特意替他不断地供给并增加苦难,使他的天才不致缺乏营养。

16、他甚至在一八二六年时在自己头上打了一枪。然而他并不死,倒是贝多芬几乎因之送命:他为这件事情所受的难堪,永远无法摆脱。

《名人传》好词好句好段

好词:

玲珑剔透、凌空展翅、九曲回廊、趣味盎然、口是心非、头重脚轻、诗情画意、齐心协力

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奇形怪状、高耸入云、赏心悦目、蜿蜒盘旋、五彩缤纷

好句好段:

1、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2、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种痛苦。韦格勒说他从没见过贝多芬不抱着一股剧烈的热情。这些爱情似乎永远是非常纯洁的。

3、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4、也许以他暴烈、多并愤世嫉俗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婚约毁了;然而两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个忘却这段爱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爱着贝多芬。

5、也许是他作品中最深刻的,仿佛用血泪写成的,结果是一文都不曾拿到。把贝多芬煎熬完的是,日常的窘况,无穷尽的讼案:或是要人家履行津贴的诺言,或是为争取侄儿的监护权,因为他的兄弟卡尔于一八一五年死于肺病,遗下一个儿子。

6、他心坎间洋溢着的温情全部灌注在这个孩子身上。这儿又是残酷的痛苦等待着他。仿佛是境遇的好意,特意替他不断地供给并增加苦难,使他的天才不致缺乏营养。

7、他甚至在一八二六年时在自己头上打了一枪。然而他并不死,倒是贝多芬几乎因之送命:他为这件事情所受的难堪,永远无法摆脱。

8、他全没听见全场一致的彩声;他丝毫不曾觉察,直到一个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让他面对着群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一个英国游历家罗素,一八二五年时看见过他弹琴,说当他要表现柔和的时候,琴键不曾发声,在这静寂中看着他情绪激动的神气,脸部和手指都抽搐起来,真是令人感动。

9、什么神秘的理由,阻挠着这一对相爱的人的幸福?——也许是没有财产,地位的不同。也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期的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保守秘密,感到屈辱而表示反抗。

10、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11、耳朵完全聋了。丢开耳聋不谈,他的健康也一天不如一天。从一八一六年十月起,他患着重伤风。一八一七年夏天,医生说他是肺玻一八一七至一八年间的冬季,他老是为这场所谓的肺病担心着。一八二○至二一年间他患着剧烈的关节炎。一八二一年患黄热玻一八二三年又患结膜炎。从一八一五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

12、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折磨,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13、此时惟一的朋友,是玛丽亚·冯·埃尔德迪,他和她维持着动人的友谊,但她和他一样有着不治之症,一八一六年,她的独子又暴卒。贝多芬题赠给她的作品,有一八○九年作品第七十号的两支三重奏,一八一五至一七年间作品第一○二号的两支大提琴奏鸣曲。在一八一六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14、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

15、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名人传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16、贝多芬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气息;粗野的谈吐与思想,他是厌恶的: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假借的观念。

17、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ZNqVvrGTNM470fOkvN5dw

提取码:lg1c

书名: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3-12

页数:164

内容简介: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

第一函--------第五函 50册

第一函: 1宋明理学 2四书五经 3中国古人论天 4中国古代人才观 5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6老子与道家 7墨子及其后学 8白马非马 9易学今昔 10华夏文明的起源

第二函: 1星占与梦占 2从黄帝到崇祯 3藏传佛教 4中国养生术 5巫.舞.八卦 6道教与仙学 7中国神话传说 8宗教礼仪与文化 9神秘文化的启示 10道臧与佛藏

第三函: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四大古典悲剧 3中国戏曲文化 4晋唐宋元卷轴画史 5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6中国地方志 7中国图书 8中国酒文化 9中国家谱 10唐风宋韵

第四函: 1中国古代官制 2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 3中国古代历法 4中国古代交通 5针灸与气功 6中国煤文化 7中国度量衡 8中国古代刑与法 9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10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第五函: 1中印文化交流史 2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 3中国文化在日本 4中国文房四宝 5伏尔泰与孔子 6纳西文化 7客家文化 8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9利玛窦与徐光启 10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作者简介:

宁司,男,1928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北京通州人,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或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国王的祖先都曾是奴隶,而所有奴隶又有曾经当过国王的祖先。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正如树叶荣枯,人类的世代也如此,秋风将枯叶撒落一地,春天来到林中,又会滋发许多新的绿叶,人类也如是,代出生一代凋谢。荷马(古希腊诗人)人类的世代相传就跟树上的叶子一般。风刮起来了,一年来的树叶都散落在地上了,但是待到大地回春,那些树木会复发新芽,长出新叶。同样,一个世代繁荣起来,另一个世代就快要终结。荷马(古希腊诗人)祖宗的荣耀是指引后代的明灯。萨卢斯提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

出身和祖先以及那些未经自己努力而获得的东西,是不能称为已有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与其说一代人依赖这一代人产生的世界观生活,不如说是依赖上代人的世界观生活。史怀特(德国学者)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你死之后你的子子孙孙自会传接下去。那就是永生的意义。汉姆生(挪威小说家)

我不知我的爷爷是谁,但我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会怎样。

林肯(美国政治家)

琐事总是有的。我们的祖先就是因为立足于干好了这些琐事,才创下这份伟业的。李维(古罗马历史学家)

人的生命是渺小的,他生活在地球的一个小小角落。流芳千古的美名也是渺小的它必须依赖一代又一代渺小的人们。奥勒利乌斯(古罗马作家)

如果祖先在我们前边走的是一条正道,步他们的后尘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小普林尼(古罗马散文家)

要为前辈着想,也要为晚辈着想。塔西佗(古罗马历史学家)

你们的祖先在洪水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于世,所以洪水是冲不走你们的。

康格里夫(英国戏剧家)

对子孙的忧愁,有时在无后的人身上照样发生。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

三代连续出名的家族,实不多见。德莱顿(英国诗人)不,我的朋友,谁继承了家庭的传统,谁继承了至少四五代人的美德,我就拥护谁。霍姆斯(美国诗人)每一代人是父亲的叛逆,却是祖父的朋友。芒福德(美国作家)

没有后代的人最关心后代。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

我们一直在为后代操心,但我很少看到后代为我们做些什么。

艾迪生(英国文学评论家)

人类第一位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兵士,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

现代人身上总有共同祖先的种种烙印。勒鲁(法国政治家)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伊芒(尼日利亚作家)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力!

马蒂(古巴政治活动家)

母子相处的日子总觉得短暂,无论多长的岁月,在慈母的温情之中都会转瞬即逝。迈拉赫(埃及作家)

不教育子女从小热爱工作,待小苗长成大树,再砍丫权也难成材了。

波丹(泰国作家)

我们常说一切为后孙,但也想知道后孙们为我们做些什么。

艾迪生(英国文学评论家)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谱,但是在所有的家谱之上,可能还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史蒂文森(英国小说家)

有血缘关系的感情存在一种偏见,虽然我们有理由爱我们亲属胜过爱其他人,也没有理由认为他们比别人更优秀。赫兹里特(英国学者)每一代人都以为自己比上一代人更聪明,也比下一代人更睿智。

奥威尔(英国小说家)

不回顾祖先的人,也不会考虑子孙的事。伯克(英国思想家)

《老实人》以高度的讽刺艺术,对腐朽的社会力量——贵族、教士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它无情地嘲笑贵族的阶级偏见,表现出这个阶级没有什么可以自傲,只是一批荒*可耻的东西。最典型的一段是关于邦葛罗斯脏病的“家谱”:他从侍女巴该德那里染上了这个病,巴该德的病,“是一个芳济会神甫送的,神甫的病是得之于一个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骑兵上尉,骑兵上尉得之于一个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侍从,侍从得之于一个耶稣会神甫,耶稣会神甫当修士的时候,直接得之于哥伦布的一个同伴”,短短一段把贵族、教士可耻的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

小说还对贵族阶级以门第自傲与他们日趋破落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特别是在小说的第26章写了6个丢失了王位的国王,他们聚集在一个小旅馆里,有的“囊无分文”,有的靠赊账过日子,时刻都有进监狱的危险。这种漫画式的描写虽然荒诞夸张,但是从本质上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政权已经日落西山,勾画出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

小说中与邦葛罗斯的“一切皆善”论相对立的,是另一个“哲学家”玛丁的怀疑悲观思想。他向老实人宣传“人性本恶、永远不会改善”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是没有前途的,人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不过是些幻影和灾难”。老实人并不同意这些观点,这也代表了伏尔泰的态度。相信历史是不断进步、人类会趋于完善,这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他在小说中写了一段老实人游黄金国的故事,勾画出他的乌托邦理想国。在这个国家里,地上的泥土石子就是黄金,根本没有人要。人们穿的是“金银铺绣的衣服”,吃的是“珍馐美馔”,住的房屋“仿佛欧洲的宫殿”,有“贤明的国王”,没有法院和监狱,“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没有宗教狂热,但人们“从早到晚敬爱上帝”。这个理想国是伏尔泰社会、政治理想的图解,完全是一种不切实的幻想,充分地反映了伏尔泰的世界观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质。

现存的世界是不完善的,黄金国又是那样虚无缥缈,那么,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呢?这是伏尔泰在《老实人》中提出的问题。他在小说的结尾对此作了答复:最后,老实人与居内贡结了婚,和他们的同伴结成一个小团体在一起生活,他们买下了一小块土地分工负责进行耕作,他们不时也探讨生活的意义,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害处:烦闷、纵欲、饥寒”,因此,“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这就是伏尔泰的答案。这种答案在当时统治阶级荒*无度、社会风气腐败恶浊的历史条件下,固然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待那样一个不合理的世界,结论却不过是埋头工作、独善其身,毕竟说明作者所要阐述的哲理,还远不是革命的。

法国人说,伏尔泰笑着,狄德罗叫着,卢梭哭着。这三个人的嬉笑怒骂,穿越那个“理性时代”,直落我们今天存活的这个世纪……

伏尔泰的笑声,是伏尔泰主义的特征。狄德罗昵称他为“湖边的老土匪”,几分亲密,几分微议,似嫌他不该用笑声去作战。狄德罗毕竟年少气盛,不明白敌手之低下,尚不配使用更正规的武器。伏尔泰只有以笑声迎战,才不致辱没自己的智慧,才不致忽略对方的智慧。

伏尔泰老是拿“教会的荣誉”、“宫廷的尊严”乱开玩笑。他说,从前有一个泥腿子,叫“老实人”。“老实人”进城遇到了六经欧洲废君,失去王位却呈泼皮威风,吃饭赖帐,遭到意大利人的奚落哄笑。“老实人”起初不可思议,后来又听说宫庭社会暗中还流传有一种脏病,方有所悟。那脏病翻过来是一页“病历”,翻过去就是欧洲联姻王室的“家谱世系”:

侍女的病是一个方济会神甫送的,神甫的病得之于一个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骑兵上尉,骑兵上尉得之于一个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侍从,侍从得之于一个耶稣会神甫,耶稣会神甫当修士的时候直接得之于哥伦布的一个同伴。

伏尔泰言罢,随即就是一阵开怀大笑,连马克思都听到了这一阵笑声。《马恩全集》第十三卷第435页记载有马克思耐心描述的一则轶事,说伏尔泰当年有四个敌手,他就在家中喂养了四只猴子,分别取名为那四个敌手的姓氏。马克思说:

伏尔泰没有一天不亲手喂养它们,不赏它们一顿拳脚,不拧它们的耳朵,不用针刺它们的鼻子,不踩它们的尾巴,不给它们戴神甫的高筒帽子,不用最难以想象的卑劣方式对待它们。

伏尔泰每年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圣巴托罗缪之夜。每到这一天,他不仅不笑,而且浑身发烧,大病一场。二百年前的那场宗教屠杀,惨死者达两千多人。巴黎各教堂的狰狞钟声,胡格诺教徒临死前的呼救声,魂牵梦回,声声在耳,使二百年后的伏尔泰辗转反侧,不得安宁。

每到这一天,他给朋友写信,总署上一个怒吼着的名字:“écraser L’infame——踩死败类!”后来干脆缩写为“écrLinf”,以致有一个拆看他信件的检查官,竟以为这些信的作者确有其人,就叫écrLinf先生。

伏尔泰的“败类”究竟何指?两百年来一直争论不清。搞历史的人有四种解释:天主教、基督教、所有的宗教、宗教狂热者。大概第四种解释比较可信。伏尔泰内心并不缺乏宗教感情,他排斥的是宗教狂热,不容异端。那才是走火入魔,是一切迫害行为、残忍行为的病根。

为此,他经常放下手头的著述,为街头的宗教迫害奔走呐喊。他为卡拉、西尔文、拉巴尔、康普等一切宗教迫害牺牲者鸣冤叫屈,官司一打就是十年、二十年,亦在所不惜;为此,他痛心启蒙运动内部的分裂,认为外面的宗教迫害断不能演变为同仁间的学术迫害。他和卢梭的争吵是启蒙运动最大的不幸,但到了垂暮之年,他还是向卢梭伸出了宽容之手。他曾同时向七个地点发出邀请,请那个流亡者到他的隐居地来避难。某一天,突然有人诈喊:“卢梭来了!”

伏尔泰闻言,掷笔惊叫:“这个不幸的人在哪?快让他进来!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

伏尔泰在笑声中流泪,一生写有十五部悲剧。最使东方人感兴趣的是他的《中国孤儿》,总标题为“五幕孔子伦理剧”。那故事原称“搜孤救孤”,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却被伏尔泰移植为法语演唱,用来宣扬儒教文化中不畏强暴的精神力量,伏尔泰让得胜的成吉思汗向失败的中国士人如此述说:

你把正义和真理都在你一人身上完全表现出来了。打了败仗的人民来统治打了胜仗的君王。忠勇双全的人值得全人类尊敬,从今后我要改用你们的法律!

马克思读过这个剧本,后来总结为“征服者被征服”。伏尔泰如此崇奉这个“征服征服者”的文化,以至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室内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究气节,讲究尊严,还讲究坐怀不乱,道德上远比巴黎文人来得清爽。他只有用中国的蓝花瓷碗,才喝得下巴黎送来的咖啡。

不过,他并不同意儒家一味崇古的原始主义,更不能想像他的《中国孤儿》可用来夜郎自大。借着与卢梭辩论,他微笑着说出以下意见:

中国在我们基督纪元之前两百年,就建筑了长城,但是它并没有挡住鞑靼人的入侵。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卓越才智。

伏尔泰在哪里笑?一直笑到什么时候?一七六○年,“老土匪在答复别人提问时写道:‘我在我的隐居地做什么?捧腹大笑;我将要做什么?一直笑到死。’”

三十年后,巴黎人补行国葬,迎回了这位一直笑到死的哲人遗骨。塞纳河边,万人空巷。他的心脏装在一只盒子里,永久存放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刻着他生前的一句名言:

“这里是我的心脏,

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法国人为何把狄德罗称为“叫着的狄德罗”?猜想起来,大概是因为狄德罗在启蒙运动中最早叫出了无神论的口号,而且把这个口号叫得最响,也最为激烈?

在那个时代,人的激进与否,未必如后人想象——是以政治观点为标准,而是以神学观点为标准。伏尔泰也好,卢梭也罢,对尘世间的权威,一律是说大人,则藐之,碰上一个说一个,毫不留情。但对天国的权威,则是笔下留“神”,至多说到自然神论为止,从未走到无神论的一极。他们反对的是宗教狂热,而不是宗教本身。他们之所以保留宗教,与其说是认同宗教的认知价值,毋宁说是保护宗教能够维系人心的道德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伏尔泰才说:“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谁能料想,就这句话被我们的教科书作者抓住了尾巴,如获至宝,到处引用,非说人家保守,还“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唯独狄德罗称心,唯独狄德罗勇敢。他不仅与宗教狂热作战,还直接向宗教本身宣战。《百科全书》中狄德罗写得最多,共计条目一千二百九十六条,凡是能够抨击上帝的地方,他都不放过,竭尽嘻笑怒骂之能事。他在无神论旗帜下召来两个泼辣写手——霍尔巴赫、达兰贝尔,吓跑了伏尔泰,也惹恼了卢梭。狄德罗之所以被捕,不在于他的文字有辱陆军大臣的情妇,而在于他《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触怒了僧俗两界,也触怒了包括启蒙派知识分子在内的法国思想界。无怪乎拉美特利有一次说到,狄德罗只借助一个盲人就开导了整个宇宙,而他自己却被关进了漆黑的监狱。

二百年过去,人是由上帝创造,还是从猿猴演变而来——已成了一个愚蠢的论题,不值一辩。但是,因为真理的事后普及,也可能会造成一个历史前置的错觉:既是如此简单之常识,那么当然是谁叫得最早,谁叫得最好。事实不然,法国革命当年因无神论激烈而出名,也因为无神论激烈而蒙受灾难,付出了过多的代价……

代价之一,是激起了全欧洲的反动。笃信宗教的农民首先从旺岱起事,迅速蔓延至法兰西全境。全欧洲僧俗两界在“圣战”的旗号下扭结起来,向无神论的巴黎宣战!巴黎人坐守孤城,成了“一小撮”,成了“极少数”,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老鼠”再革命,“街人”再反动,力量悬殊却是就此铸成,怎么也扳不过来了。

代价之二,是使革命党的革命哲学本身因此扭曲,从扭曲也走向“反动”。大革命摒弃宗教以后,社会动荡,人心道德无所维系。革命党不得不强化道德说教,强化政治与道德的联系。凯撒与耶稣集于一身,反而出现了自己本身极欲反对的专制倾向:政教合一。罗伯斯庇尔说:“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没有美德的恐怖,是有害的。”一时传为革命名言,实际上包含着多少无奈,多少尴尬。美德从前以对上帝的敬畏为基础,上帝抽空,美德只能以人们对恐怖的畏惧而行。美德与恐怖结伴,既恶化了政治,也败坏了美德。不道德者,强迫你道德,不自由者,强迫你自由,实际上是制造假道德,伪自由。这与大革命之初衷——人人生而自由——相差何止以道里计!

百般无奈,左右尴尬,罗伯斯庇尔不得不自己穿上了袈裟。一七九四年五月,大革命推倒神龛,又设祭坛——建立最高主宰节,罗伯斯庇尔主祭开教大典。同一年,罗伯斯庇尔开始清算无神论。在一次拿破仑称之为最出色的演讲中,罗伯斯庇尔点出了百科全书派的名字:

这一派人以极大热情传播唯物主义,远远不满足于仅仅摧毁宗教偏见。实用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就渊源于此。它把利己主义变成体系,把成功看作正义和非正义的尺度,把世界看作狡猾的骗子手的资产。这一派人包含为数众多的野心勃勃的江湖骗子!

法国革命最热闹的场景,美国人形容为:“那全是帆,没有一根锚。”法兰西不是没有维系人心的锚链,那是百科全书派过早过激的宣传斩断了这根锚。千帆竞渡的结果,使法国大革命堤溃水漫,一片汪洋。罗伯斯庇尔恨恨而言,那不是革命,那是“一场国内战争,国际战争,还兼一场宗教战争”。到头来,最激进的革命党,在革命最激进的阶段,不得不反过来啃噬最激进的革命学说——唯物主义无神论,一七九四年的这一幕,不仅令狄德罗难堪,也令后世一切跟着叫的教科书作者难堪。由此看来,伏尔泰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创造出一个上帝”,虽然刻薄,不也道出了几分大革命运行轨迹的客观必然?至于这个“湖边老土匪”所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那更是至理名言。能不能类此推出狄德罗的逻辑呢?——谁叫得最早,谁叫得最好。那就不是逻辑了,那是狄德罗的教训,那是狄德罗的遗憾。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代表作。《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他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作品中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

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要严肃来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的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的审视着这一切。

“老实人”这个概念在作品中,作者赋予它一个特定的的内涵,除了说他生性温和,性格率直,思想单纯外,作者更多的是把老实人塑造成为一个盲目崇拜完美主义者,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作者是通过对老实人一路上不幸的遭遇,甚至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旅程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以至于老实人幻想破灭的必然性。像黄金国那样理想的国度,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作者的理想,可是这与现实的冲突表明了它们是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直线。老实人不懂得去反抗,他的一生更多是在别人的掌控下过活,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这世界伤害自己,他也无力甚至没有意识去抗争,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可悲的。

《老实人》主题思想: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

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主人公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小说以“老实人”的经历和他的各种遭遇为主线,以揭露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为目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

《老实人》抨击的主要对象是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世人所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即使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局部“苦”与“恶”的存在是必须的,是因果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成就宇宙的“大善”和“大完美”。人类为自身及他人的命运感到不幸,只是因为世人视野狭小,目光短浅,只看得到自身的世界。若能从宇宙万物着眼,世界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这种理论对于身处不幸的人来说,极具安慰性,且与天主教“上帝全知全能,用它的智慧与爱管理着万物。世上的大小事情,都是上帝的安排。小恶小苦里往往有大善”的观点相对应。因此,这种理论在18世纪的法国追随者甚众。

《老实人》中历险的情节,是和他的哲理倾向互为融合、浑然一体的。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背景都是虚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荒诞中却隐藏着严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作者正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把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鞭挞官吏的贪婪、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裁判所对自由思想的残酷迫害等。在里斯本,由于地震把城市毁了四分之三,为了防止全城毁灭,宗教裁判所要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活活烧死人,说这是阻止地震万试万灵的秘方。于是,教会人士抓到两个葡萄牙人,因为这两个人“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被活活烧死。在巴拉圭的草原上,姑娘居然爱上了猴子,两个赤身裸体的姑娘竟会同猴子奔逐调情。真可谓荒诞至极,然而,它却包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嬉笑怒骂的手法,哲理和带刺的俏皮话,对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老实人”及其同伴最后在生产劳动中找到归宿,他们摒弃了盲目的乐观主义哲学,抵制了悲观主义的说教,确信创造性的劳动才是诊治精神创伤、改善人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种资产阶级的科学结论,于今看来,弊端甚多,因为它不可能彻底铲除人类社会的罪恶根源。但是,作者能把劳动当作一种归宿,则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务实、肯干的进取精神。它反映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长期不懈地探索真理、理解生活的最高成就,不失为伏尔泰寻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一条新路。 故事情节

虚拟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故事情节。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多数以主人公的漫游经历为线索,采用鱼贯式的层次,大故事串小故事的方式来组织情节。故事完整,时空观念明晰,其中充满许多半神半人,似真似假、离奇莫测的虚拟场景。

伏尔泰的功力在于虚中有实。虚拟,只是小说的躯体。真实,才是它的灵魂。就在那些荒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里,也同样包含着极大的现实针对性。

在作品《老实人》中,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邦葛罗斯,不久就被花柳病折磨得体形残缺,沦为只有一耳一眼,嘴歪牙黑的穷丐。原来邦葛罗斯的病毒是从侍女巴该德那儿染上的,巴该德的病“是一个芳济会神甫送的,神甫的病得之于一个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骑兵上尉,骑兵上尉得之于一个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侍从,侍从得之于一个耶稣会神甫。”这一连串的脏病的“家谱”,显然是作者虚拟杜撰的荒诞图景,它却真实地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乱的内幕,集中地概括出没落阶级的丑恶本质。

伏尔泰摆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而是一面折光的三棱镜。透过那不平的镜面,人们看到一个奇异无比的虚幻世界,而在它的每一角落,都有着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子。

在摩洛哥的战场上,兵痞饿得吃人肉,将活人的屁股割下半个充饥。在古波斯城内,查第格的妻子甚至想割下丈夫的鼻子给新的情夫治病。这类情节,骇人听闻,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豁然有悟。

伏尔泰并不想使读者都相信他笔下情节的真实性,而是力求使读者透过荒诞虚构的场景,洞察出作者内在的深刻寓意,使若干无稽的笑料,转化为愤世嫉俗的投枪,上升到新的哲理高度。这就是伏尔泰在编织故事时以虚论实,曲笔传音的真功夫。

叙述手法

《老实人》通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这种手法不仅仅便于以第三者的口吻讲述故事, 还可以让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冷眼审视故事字里行间里所折射出的哲理, 继而在阅读中严肃地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

《老实人》故事讲述的视角,聚焦在“老实人”身上,以“老实人”和古内宫**的恋情为主线牵动其他情节的发展, “老实人”走到哪里,故事的情节就通到哪里。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给读者一种冷眼看世事的心境,让读者从“老实人”的种种遭遇中看出他行为的愚蠢可笑。“老实人”所处社会的残酷和冷漠,“老实人”对“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这个结论的认识来得水到渠成,自然真切。

叙述特征

《老实人》的叙述,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方面,《老实人》的叙述速度快得惊人:无缘无故的凶杀、荒谬无比的战争、人祭、毒杀、开膛剖肚、卖*、轮奸、分尸、砍头、绞刑、食人、欺诈。世界上所有的苦难加起来似乎都没有文本几小时的叙述多。伏尔泰以神话般的笔触,一路狂飙,马不停蹄,驱赶着故事的所有人物遭受炼狱般的重重磨炼,一幕幕苦难的呈现好比意识流**中的画面。

另一方面,《老实人》接近“零度写作”。叙述者和人物在讲述苦难时,总是极其客观平静,不掺丝毫情感。小说如此描写战争:“先是大炮把每边的军队轰倒六千左右。排枪又替最美好的世界扫除了九千到一万名玷污地面的坏蛋。刺刀又充分说明了几千人的死因。”这种游戏式的笔墨彻底消解了战争的正义性。又如居内贡自述全家的劫难:“他们(保加利亚兵)把我父亲和哥哥抹了脖子,把我母亲割做几块。一个高大的保加利亚人,身长六尺,看我为了父母的惨死昏迷了,就把我强奸。那蛮子往我右腋下戳了一刀,至今还留着疤”。居内贡好像并非在叙述自己的苦难而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听闻。《老实人》的世界宛如屠宰场,人既是屠夫又是被屠宰的对象。屠宰场当然无任何温情可言。

这种客观冷静的叙述展示的是人的心灵的麻木。对付这种麻木,伏尔泰有一法宝——幽默。《老实人》中隐藏着无数笑声。笑是一种矫正,通过羞辱来威慑人们,使之返回正常的轨道。笑包含着快乐、劝诫、讽寓以及消除紧张、消解愁闷等种种复杂的含义。

隐喻象征

小说《老实人》中有这样的情节:在“老实人”和随邦葛罗斯跟随在浸礼教徒雅克前望里斯本的途中, 他们先后经历了暴风雨、海难和地震。暴风雨、海难和地震等都是大自然无法预料和避免的自然现象,作者巧用这些隐喻,象征着专制蛮横的封建君主的日渐没落,虚伪的天主教会的最终瓦解,以及被其愚弄的人民的逐渐觉醒。意识的醒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天真的人们在经历了种种欺骗,目睹了虚伪的天主教会的种种丑恶嘴脸后,是会慢慢醒悟过来的。其中,小说中男爵一家居住的美丽豪华城堡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制, 城堡的毁灭预示着封建君主制的瓦解和最终的颠覆。

小说《老实人》中,写了一个“尽善尽美”的黄金国,在黄金国里,人们视黄金为粪土,人人平等,只有一个宗教,没有修道士,每个人都是牧师,每个人的意见都一致,从而不存在修道士来辩论、管理、施诡计、烧死意见不统一的人。

“黄金国”——这个仙境般的极乐世界,“老实人”在这里所看到的,“没有一样实用的东西不是赏心悦目” 。人们穿的是“金银铺绣的衣服”,吃的是“珍饯美撰”,住的房屋“仿佛欧洲的宫殿” 。在“黄金国”里,石头就是金子。人们不受金钱势力的支配,和邻国不相往来。他们有“贤明的国王”,没有宗教的狂热,没有教士的迫害,没有法院和监狱,人们过着自由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

科学馆里:百里长廊,摆满各种数学和物理仪器。当“老实人”提出要离开黄金国的时候,国王随即下令,要工程师造一架机器把他举到山顶,送他出境。“老实人”对此赞口不绝:“这大概就是尽善尽美的乐土了。”

神话意象

小说《老实人》中,多次写到“老实人”起死复生,并先后四次借用了死而复生的神话手段完成作品主题的再现。一是“老实人”再次遇到早已被吊死, 而如今却沦为乞丐的邦葛罗斯。二是“老实人”在老妇人的引见下,遇到他的所爱——居内贡**。三是“老实人”见到被保加利亚士兵杀害的男爵的儿子,也就是居内贡**的哥哥,他当上了司令。四是“老实人”再次遇到被自己亲手杀死, 却沦为划桨人的居内贡**的哥哥。

“黄金国”在《老实人》小说中占的篇幅少,却极引人注目。“黄金国”是浑浊天地中的一块清明世界;是茫茫荒漠中的一小片绿洲。作者关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的观点,都借助对“黄金国”的描写,正面地表现了出来。

名人传好词好句摘抄

名人传好词好句摘抄 1、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谢神恩的歌。它布满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